十善業(yè)道經
《十善業(yè)道經》中文版本為唐朝實叉難陀翻譯,北宋施護所譯《佛為娑伽羅龍王所說大乘經》為同經異譯,本經出自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佛說海龍王經》,為其第十一品《十德六度》,是釋迦牟尼佛在娑竭羅(意為:咸水海)龍宮,為龍王所宣說的經典...[詳情]
南亭法師:十善業(yè)道經講話
十善業(yè)道經講話:第二十五講
各位聽眾!十善業(yè)道經,今天講到以十善融六度下的:
丙字下第二段,以十善融余五度。
分為五段:
五度:就是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我的講法,還是先講經中的名相,然后銷釋經文。融字、是兼修的意思。我將他分成五段來講:現在先講:
丁字下第一段,兼修持戒。
經上說:
‘龍王!舉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莊嚴故,能生一切佛法義利,滿足大愿。’
戒莊嚴的戒,是六度中之第二。佛教中于學佛的弟子,在家出家各各皆有其應守的戒條。如在家修行的居士們,有五戒、有菩薩六重二十八輕戒。出家修行的二眾,有沙彌十戒,比丘、比丘尼、二百五十戒,與三百五十戒,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這許多戒中,以戒除淫、殺、盜、妄為基礎,在原則上與十善是相通的。十善中且多了戒貪、戒嗔、戒癡的三條。所以一般的說來,十善為修學人天乘的條件,實際上十善是大小乘最根本的修行基礎。這里的戒,當然是指菩薩應守的菩薩大戒。莊嚴者,莊飾嚴好。比如人家一間客廳內陳設了有古玩、有名花、有名貴的用物;或者一個人的身上,衣稱體而華麗,這都是莊嚴。持戒清凈,可能獲得身體上的相好,如 釋迦牟尼佛的三十二種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妙好。這就是以戒莊嚴。義利的義,是指佛法的真理。佛法的最高真理,經常都稱為第一義諦,證得這第一義諦,自利的程度,就很夠了。以后依體起用,能運用智慧辯才,現無盡的身相,來普遍的利益一切眾生,所以叫能生一切佛法義利,以下銷釋經文。
釋迦牟尼佛,說完了以十善融布施度以后,又召呼娑竭羅龍王說:龍王!我不必太詳細的和你說了,我舉其大要來告訴你吧!修行十善的菩薩,如果兼修六度中的持戒,戒行清凈,以為自己的莊嚴,他將會獲得一切佛法的義利,并且能滿足他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愿。以下講到:
丁字下第二段,兼修忍辱。
經上說:
‘忍辱莊嚴故,得佛圓音,具眾相好。’
忍辱者、辱是侮辱,能忍受他人對我之侮辱,是為忍辱。人們的一生,所遭遇到而不容易忍受的事,多著呢!只是侮辱為我們最難忍受的罷了。都如饑寒、勞苦、色欲、榮華富貴、都會因不能忍受而鬧出亂子來。你看吧!忍受不了饑寒的人,就會做強盜,做小偷。忍受不了勞苦的人,就會懶惰。忍受不了當前的美色與情欲,就會做出非禮與越分的舉動來,報紙上的情殺,毀容的案子,都從這兒來的。不能忍受榮華富貴,就會奢侈,浪費,或者以勢凌人,欺壓良善,種種喪失良心的事,都會搬演出來。修學佛法的人,遇到這些順境或者逆境,都要能忍。甚至最高的真理,諸法無自性,諸法也無我,無我無自性理論,能承受,能實證,叫做無生法忍。所以仁王般若經上說:‘三賢十圣忍中行’。也就是菩薩在修行的過程中,不能有一剎那的時間,能夠離開忍的。圓音、音是指語言音聲,沒有一種言音不具足,是為圓音。維摩經上說:‘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一音就是圓音。眾相好,就是三十二種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妙好,這還是就化身佛說的。至于報身佛,則身有無量色,色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經文的意思是說:
修學十善法的菩薩,能以六度中的忍辱行而為莊嚴,他可得到佛所有的圓音,具足佛所具足的相好。
但是兼修忍辱,為什么能獲得佛的圓音與相好,而不生其他的功德呢?這其中有沒有因果的關系呢?當然是有的。就以能忍他人的侮辱來說吧!侮辱來的時候,假如不能忍的話,勢必至耳紅面赤,惡聲叫罵。人的臉色,再沒有動怒的時候難看;人的音聲,再也沒有叫罵的時候難聽。善于忍辱的人,遇到侮辱來的時候,決不一動聲色,而以和悅的笑臉,輕輕的音聲,解除對方的暴怒。所以、因中有此妙行,果上就得到特殊的音聲與相好。以下講到:
丁字下第三段,兼修精進。
經上說:
‘精進莊嚴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
精者、純一不雜;進者、勇往直前,揀擇定了可走的方向而往前邁進,是為精進。魔、印度話叫魔羅,國語、能奪命。怨、是□怨。魔和怨家對頭,都是能阻礙我們前進的。佛法藏,佛所說的法,內容豐富,讀誦受持,能生無量功德,所以名法藏。經文的意思是說:
修十善的菩薩,以精進力,能有百折不撓的勇氣,沖破一切難關和阻力,因此、能擊破了魔王與怨家的擾害,而深入諸佛的法藏。
六欲天的第六天是魔羅天,魔有魔王、魔民、魔子、魔孫、魔眷屬。他們都是挾著邪見而修行布施,所以獲得魔天的福樂。但大都是偏執(zhí)邪見,專一破壞修學佛法將要成功的人,而收以為他的魔子、魔孫、魔眷屬。君子道長,小人道消。小人駭怕君子增多,深恐魔黨遭遇到摧毀,所以不惜多方以吸引小人而破壞君子。幸而達到了目的,他們也會津津自喜,以為自己是君子,視君子為小人,顛倒錯亂,無所不用其極。目前佛教界的佛魔顛倒,未嘗不與魔王口吻相同,可惜他們神通不及魔王罷了。當初 釋迦牟尼佛將要成佛的時候,魔王幻化獅子、虎狼,刀、槍、劍、戟來以相威嚇。 釋迦牟尼佛入慈心三昧,刀、槍、劍、戟,都化而為蓮花;獅子、虎狼,亦失去了威猛而無法施其殘暴。因此、不久就在菩提樹下,睹明星、成正覺,親證諸佛所同證的道理,人間天上,統(tǒng)統(tǒng)尊他為導師,為慈父,這都是經過多生多劫精進修持,才獲得這樣的后果,決不是偶然的事!以下講到:
丁字下第四段,兼修禪定。
經上說:
‘定莊嚴故,能生念、慧、慚、愧、輕安。’
六度中的第五度叫禪定,這里簡稱為定。禪的印度語應當為禪那,譯成國語是靜慮,或者又譯為思惟修。慮、就是我們心上的妄想,靜者澄清,又可以說是止息,妄想紛擾,用一種功夫將他澄清或止息下去。思惟修者,妄想澄清,易于流入昏沉,也須要一種功夫,這種功夫在禪宗叫看話頭,在般若宗叫觀照。其實、澄清下來就是止;不讓他昏沉叫做觀。定莊嚴的定,就是‘攝心不動’,其中包含了有止有觀。念、是明記不忘的意思;、由于靜定而后,對于事理發(fā)生的一種抉擇力。慚、是自慚。愧、是愧他。輕安,是由靜定功夫得力而后,身心上所得到一種自在。經上的意思是說:
修十善而能兼用禪定功夫的菩薩,因禪定而能發(fā)生念、慧、慚、愧、輕安的效能。
于所有的學習,能明記不忘是為念。他人所不能解決的事理,菩薩能予以合理的抉擇。過去不正當的行為,因靜定的功夫,有了反省的時間,知道那是錯誤叫做慚;同時考慮到過去的先賢先圣,都是行為清白,經過了百折千磨,才爭取到自由解脫的境界。我不也是人嗎,我為什么不能,這就是愧。由于念慧的力量,善行自然日日加增;由于慚愧的力量,惡行也漸減少。由于善的增長,惡的消滅,則身心上的愉快、恬靜、舒適、也就是輕安、這是必然的現象。然而這還是可以想像得到的。因禪定而獲得的輕安,是不可以以言語來形容,在未能獲得定境以前,討論輕安,那是等于隔靴搔癢的。以下講到:
丁字下第五段,兼修智慧。
經上說:
‘慧莊嚴故,能斷一切分別妄見。’
慧者、揀擇、或抉擇的意思。誰是誰非,我們應當有正確的認識;何去何從,我們應有合理的去取,就是慧的揀擇或抉擇。見、是屬于眼根,分別屬于眼識。眼根、眼識、雖然能見,能分別宇宙間的事事物物,但不能得到他的真相,所以是妄見。經上的意思是說:
修十善的菩薩而能兼修智慧的話,他以智慧的力量,能獲得諸法的真實相,斷除了一切分別的虛妄見解。這里的見應該指為意識上對事理的一種主觀,由于分別而起,故稱妄見。
慧的名稱很多,除前面已經說過的,還有小乘和大乘的不同。小乘學者,就苦、集、滅、道四諦,或十二因緣所起的觀慧,范圍比較狹。而其結果,又以擺脫無常、苦、空、而證入寂滅性的涅槃為歸宿,所以不為大乘學者所尊重。大乘學者,對于小乘教的觀法,雖然是必經之路,如維摩經方便品,也以教人觀身如幻等為入手。而大乘學者,能擴而充之,發(fā)展到事事物物的普遍觀察。其所得的結果,當然是諸法皆從緣所生,畢竟空無自性。證得這諸法畢竟空性,謂之證得無生忍,或無生法忍。更起方便慧,教化一切眾生。所以小乘的慧,叫做三乘共慧;大乘的慧,叫做大乘不共慧。這里的慧自然是指的大乘不共慧了。
至于分別妄見,由于眼根、眼識,只能見到諸法的外表,各各隨自己的主觀、好惡(音務ㄨˋ),來確定諸法的價值。妄生取舍,作善作惡,以致受苦無窮。畢竟空性,是諸法的共通性,那不是眼識、意識所能想像,而是要以無分別慧,才能相應的。所以眼識、意識的見,以及所有的分別,都是虛妄而不實在的。因此、在教理上,有有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的界說。今天講到這里為止,下星期一再會。
- 上一篇:佛說十善業(yè)道經注
- 下一篇:十善業(yè)道經的啟示
- 地藏經注音版
- 無量壽經注音
- 妙法蓮華經全文
- 《心經》誦讀、讀誦的步驟
- 《金剛經》全文-金剛經原文、譯文及釋意
- 地藏經原文
- 楞嚴經白話文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念誦及回向儀軌
-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注音版
- 普賢行愿品原文
- 藥師經原文
- 金剛經注音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注音版
- 無量壽經原文
- 楞嚴經注音
- 金剛經原文
- 圓覺經原文
- 無量壽經原文
- 妙法蓮華經原文與白話文對照版
- 楞嚴經全文
- 普賢行愿品注音版
- 《心經》全文-心經全文注音及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普門品儀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完整儀軌
- 金剛經全文及譯文
- 華嚴經原文
- 無量壽經全文
- 地藏經解釋-地藏經全文白話解釋
- 心經注音版
- 維摩詰經原文
- 十善業(yè)道經原文
- 心經的作用和好處,心經有什么作用?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原文
- 《心經》全文、心經譯文解釋
- 無量壽經白話文
- 金剛經譯文
- 惡自受罪,善自受福,亦各須熟,彼不相待的解釋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十善業(yè)道經]南亭法師:十善業(yè)道經講話
- [佛與人生]保持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人生自然會越過越快活
- [在家修行]如何在修行路上堅定地走下去?
- [哲理故事]人生大意,并不只在虛妄符號中
- [超然法師]《楞嚴經》輕松學 卷十(之十)
- [超然法師]《楞嚴經》輕松學 卷十(之九)
- [超然法師]《楞嚴經》輕松學 卷十(之八)
- [超然法師]《楞嚴經》輕松學 卷十(之七)
- [超然法師]《楞嚴經》輕松學 卷十(之六)
- [超然法師]《楞嚴經》輕松學 卷十(之五)
- [超然法師]《楞嚴經》輕松學 卷十(之四)
- [超然法師]《楞嚴經》輕松學 卷十(之三)
- [超然法師]《楞嚴經》輕松學 卷十(之二)
- [超然法師]《楞嚴經》輕松學 卷十(之一)
- [超然法師]《楞嚴經》輕松學 卷九(之十二)
- [超然法師]《楞嚴經》輕松學 卷九(之十一)
- [超然法師]《楞嚴經》輕松學 卷九(之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