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門品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簡稱《普門品》。原是《妙法蓮華經(jīng)》里的一品,由于觀音信仰傳入中國日益盛行,所以它從漢文譯本內(nèi)抽出來,成為便于受持讀誦的單行本。它的原本,似乎最初只有長行,所以在漢文譯本如晉竺法護的《正法華經(jīng)》、姚秦鳩摩羅什的《妙法蓮華經(jīng)》等中,此品全都是長行。...[詳情]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正釋經(jīng)文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這段經(jīng)文是無盡意菩薩的話,也可以當(dāng)作本品的序分。

  「爾時」,有多種解釋。前面曾經(jīng)提示諸位,本品是法華經(jīng)中的第二十五品。爾時就是指釋迦牟尼佛在講完妙音菩薩品,即將開講觀音菩薩普門品的時候。

  還有一種說法,是說法華會上的大眾,聽完了妙音菩薩來往品,心里希望再聽一些觀世音菩薩的發(fā)心來啟迪大眾的善心之時,爾時即指大眾皆在希望之時。

  「爾時」的解釋,在獨立讀誦普門品的時候,也可以解釋為佛觀機當(dāng)講普門品而眾生因緣成熟要聽普門品時。

  「無盡意菩薩」,這是本品問法的代表者。當(dāng)釋尊說完妙音菩薩品時,無盡意菩薩代表大眾起座請法。無盡意菩薩,是東方不眴世界教主普賢如來的補處菩薩。東方不眴世界,是菩薩國土,沒有聲聞,也沒有緣覺。

  無盡意菩薩在此國土輔助普賢如來教化大眾。無盡意既是東方一位大菩薩,為什么會來娑婆世界聽釋尊說法呢?因為他是奉了如來的慈令,到娑婆世界輔佐釋尊教化眾生,所以才出現(xiàn)于靈鷲山的法華會上,本品由其代表請法,當(dāng)然有著很深的意義。

  「無盡意」,是無量無邊,沒有窮盡的意思。因為這位菩薩,以世界無盡,眾生無盡,業(yè)果無盡,而菩薩度生悲愿也無盡,所以叫做無盡意。

  「即從座起」,無盡意菩薩為了代表大眾請問佛陀,便從自己的座位上站起來,所謂「心欲請法,故從座起」!讣磸淖稹惯@句,從字面上去解釋,本很簡單,但若以天臺觀心解釋,那就義理深奧了。

  在天臺的觀心釋中說:「空即是座,于此空無所染著,故謂之起」。這位菩薩,就是常以諸法皆空為座,諸法皆空是平等門,修行者要離開空有二邊才能證得中道實智,現(xiàn)在無盡意菩薩于法華會上,應(yīng)機發(fā)問,因此從平等空座而起,現(xiàn)差別眾生的有門,故說「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出家比丘以袈裟覆蓋左肩,袒露右肩,表示承順師長,恭敬莊嚴(yán)的意思。所以,我們在禮拜佛菩薩的時候,請法、說法之時,都必需披搭袈裟,以示禮儀。

  偏袒右肩,覆藏左肩,依觀心釋的解釋,覆和露,是表空假二諦的權(quán)實二智,空諦是實智,實智不能用語言文字將其表達(dá)出來,所以覆藏左肩。假諦是權(quán)智,可以觀宇宙萬有,為萬眾說法,指示出修行路徑,亦是權(quán)巧方便之智,所以袒露右肩。

  又說,左肩表禪定,右肩表智慧。袒露右肩,即是從禪定起而開放智慧的光明。

  「合掌向佛」,將兩手合攏面向佛陀。合掌,為印度人對上輩們一種恭敬的禮節(jié)。進(jìn)一步說,兩手十指,相當(dāng)于十法界,把它合而成一,為十界一如,表眾生與佛,迷與悟是不一不異的。

  「而作是言」,謂無盡意菩薩表現(xiàn)請法應(yīng)有的禮節(jié)后,就開始提出問題,希望佛陀開示觀音菩薩的事跡。

  上面數(shù)句,從「爾時」到「而作是言」,屬本品序分,在這幾句經(jīng)文中,顯示了身口意三業(yè)的活動;即從座起是身業(yè),而作是言表口業(yè);合掌向佛示意業(yè)。無盡意以清凈無染的身口意三業(yè),虔敬地代表大眾請示佛法。

  「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無盡意菩薩至此正式提出問題,他請示佛陀說:「觀世音菩薩,究竟以什么因緣,叫做觀世音菩薩呢」?

  「世尊」,指釋迦牟尼佛而言。釋迦牟尼佛是三界導(dǎo)師,眾生慈父,于世出世間至尊無上為眾所尊,所以叫做世尊。世尊具十號:如來、應(yīng)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diào)御丈夫、天人師、佛。這十號是以如來之德而立,世尊就是這十號的總稱。

  如來——從真如實相應(yīng)眾之機而來,為化度十方國土的眾生。

  應(yīng)供——佛福慧具足,堪受九界眾生供養(yǎng)。

  正遍知——得平等正覺,無所不知。

  明行足——明了解脫,妙行具足。

  善逝——逝,斷也。能以妙德智慧,斷無盡煩惱。

  世間解——具足世出世間的智慧,無所不解,故能知苦斷集,以趣菩提。

  無上士——士,此字實是「十」「一」從「十」推「一」,世間萬法,追求徹底,不出「一」,不超正理。玉山再高,也是從一粒砂土而起,凡「士」之人,必可理解世間之學(xué),世間之事,但世尊超出一切有情,最勝無上,謂之無上士。

  調(diào)御丈夫——德學(xué)高超,世上無雙,能調(diào)御一切無明魔障的大丈夫。

  天人師——為一切人天師表。

  佛——梵語浮圖;譯為覺者,覺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覺。自覺:是自己覺悟已得涅槃妙果。覺他:即將自己所覺悟之真理轉(zhuǎn)而教導(dǎo)他人,依之修行。自覺,覺他圓滿,名覺行圓滿。三覺圓滿,萬德具足,是謂佛。

  在此,我還要介紹本覺、始覺、究竟覺三覺!副居X」是吾人無始以來本具之佛性!甘加X」指此本覺埋于五陰之中,經(jīng)凈行修持,妄心漸息而覺悟!妇烤褂X」始覺極與本覺一致,也就是大行圓滿究竟至極之覺,即成佛之意。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這段經(jīng)文是佛陀的總答,也可以說是普門品的總綱,此品的精華。

  「佛告無盡意菩薩」,因前所問,故佛回答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調(diào)柔、忠厚、具有深厚善根的大丈夫,叫做善男子,此是直指無盡意菩薩而言。

  「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這是指出觀音菩薩救度的對象。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形容眾生之多,難以數(shù)計!副娚,印語「薩埵」,是一切有生命者的總稱。玄奘大師新譯為「有情」,以別于一切無生之物!副娚箤倥f譯,由羅什法師所翻譯,具有下面三種理由:

  一、與眾生共生于世。

  二、眾緣和合而生。

  三、受生于眾多之處。

  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如地獄道的眾生、餓鬼道、畜生道、修羅道的眾生以及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等眾生,其數(shù)無量無邊,皆受無量眾苦。

  「受諸苦惱」,心受憂惱,身受苦痛,故言「苦惱」。我等出生在世,受四苦、八苦、七難三毒(留待下文解釋)之害,受苦無量,稍不暫息,只不過吾人堪忍此苦,舍不得離,而有時更以苦為樂,絲毫不覺。

  「聞是觀世音菩薩」,是說眾生聽聞到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聞」字,眾生聞觀世音而稱念其名,觀世音聞眾生音聲使其皆得解脫一切苦惱,菩薩與眾生相聞、相應(yīng),于是顯示感應(yīng)道交之妙。由于耳根所聞,菩薩與眾生才能感應(yīng)融通,所以叫耳根圓通。

  聞字有三真實:

  一、通真實—耳朵與眼睛不同,眼不能觀隔墻物,但耳朵卻能聽一里以外的聲音。

  二、圓真實—眼只能看正面,而耳朵卻可聽八方。

  三、常真實—眼只看今時,而不能見古代,耳不但聞今之消息,還能知曉幾代前的事,并且能夠把現(xiàn)在傳到未來而不變。這三點是耳根的妙勝之處。

  「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眾生若能「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即時尋覓眾生叫苦之聲,來自何處,隨即前往其處救拔苦厄,使之解脫。

  在四句經(jīng)文里,最該注意的是「一心」,一心就是念于心中那一種念。念念觀音菩薩,絲毫不存雜念,叫做一心!阜Q名」即稱「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的名號!敢恍姆Q名」,心念是根本,要念到我是觀音,觀音是我,彼此打成一片,而不覺出之于口,那才是稱名的音聲,能一心持念觀音圣號,以平等心解除我執(zhí),以慈悲念斷煩惱鎖,至此,就可脫污穢而獲清凈,這便是觀音菩薩慈悲的救度,也是觀世音使你苦惱解脫的一種方法。

  一個人若不肯面對明鏡,又怎能覺察自己的污點呢?假使你不肯放下心中妄念,用雜亂心念菩薩名,如同以背對鏡,如何能看清自己面目?如何能得菩薩感應(yīng)呢?奉勸諸位「一心稱念」,要念念與菩薩心相應(yīng),恒持不失,方可獲得清凈解脫。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shè)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

  若有人持此菩薩名號,假使其人受大火焚燒,亦不可能受火灼傷,因為執(zhí)持觀音菩薩的圣號,菩薩的威德神通之力,在冥冥中加被你的關(guān)系。

  這段是說冥益中的七難。七難:即是火難、水難、刀難、風(fēng)難、鬼難、囚難、賊難。

  現(xiàn)先以事相解說火難,在此,我要引證一件真事,來證明觀音菩薩的靈感,的確是有的。

  民國十一年的時候,日本地震,中國佛教普濟日災(zāi)會的代表,包承志、楊叔吉等……去日本吊慰!所得的報告。他們說︰日本這一次死亡的人數(shù),約在三十多萬,骸骨堆積如山,日本東京淺草區(qū)差不多成了焦土!淺草區(qū)里有個公園,里面的池水,都被燒干了,公園里有一座觀音堂,是日本舊式老屋隔成三間,災(zāi)民被四周的火圍包起來,無處可逃,人人皆往公園里跑!聚集在一起,約有三萬多人,見景生情,一見觀音堂,都異口同聲地念觀音圣號哀求菩薩救苦救難!此時災(zāi)民的心境,當(dāng)然比平時虔敬得多,很奇怪的是,不但沒有一個災(zāi)民受傷,連那三間老屋,到今天還是照樣保存,作為圣跡紀(jì)念;凡是到日本去的人,沒有不去朝拜的,由此可見觀音菩薩的慈悲靈應(yīng),他是無所不救的。

  從理方面說:「瞋火起時焚燒三界,一念轉(zhuǎn)善,大作清涼,此由菩薩忍辱威光之神力」。這幾句話的意思在說明瞋怒之火能燃燒三界,破損我們的功德法財,若一念轉(zhuǎn)善,化作清涼池水,瞋火頓息,這是由于菩薩忍辱的威德神力所致啊!

  瞋恚之火,由何而起?須知,它不從外起,而是由我們己身的執(zhí)著、傲慢而起的。有一個人,向有名的盤桂和尚說道:「久聞大名,知和尚能醫(yī)諸!我有一種天生好怒暴躁的毛病,和人談不了三句話,便橫眉豎目,請你用一藥方來醫(yī)治我天生的毛病好嗎」?

  和尚說:「噢!這種病聽起來倒很稀奇,我醫(yī)了許多人,就沒聽過有天生毛病的,覺得有趣極了。老衲沒見過暴躁的病是怎樣的。你拿出暴躁的病讓老衲瞧瞧好嗎?」

  和尚這話,說得那人窘困異常。

  「和尚!那是辦不到的呀!這種病怎么能夠拿得出呢」?

  「你看,我叫你拿出來,你辦不到,可知那易怒的毛病并不是天生的,是由于你的我執(zhí)太重,瞋火熾盛而起的」。

  這一句話,說得那人瞠目結(jié)舌,心有所悟,也就改了這暴躁的毛病了。

  由這段對話看起來,暴躁也是火哩!要控制瞋恚之火,念觀音菩薩的圣號是一種最好的方法,它能令你有定力,用修養(yǎng)忍辱之心去克制瞋火的蔓莚。

  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這是七難中的第二水難。

  倘若有人被大水沖走,漂流到深處去,生命受到威脅時,如能一心稱念菩薩圣號,即刻漂至淺的地方,免遭滅頂之害。

  宋時,有位徐君,以教私塾為業(yè),其母程氏篤信佛教,專持觀音圣號。一日,徐君帶了二個小孩至城里教書,孩子順便到那兒聽課,快過年了,他又帶著這兩個小孩準(zhǔn)備回家過年。因船少人多,只得乘坐夜船,船行到江中,觸了暗礁,江浪又大,船身不穩(wěn),而且,江水開始滲入船中,暗夜無星,眼看全船的人即將被浪吞噬,徐君望望身旁兩個兒子,想到家中年邁老母,心中焦慮萬分,突然想起持念觀音圣號的母親,于是,他便虔誠地念起菩薩名號來,片刻,船身漸穩(wěn),同船者皆見江邊岸上有棵高大桑樹,船亦隨水漂至淺處,大家合力將船栓在大樹上。第二天的黎明,朦朧間,大家仔細(xì)一看,昨晚所見的那棵大桑樹不見了,船卻擱在沙灘上,眾人知道是受了觀音菩薩的救度。

  徐君快到家時,遠(yuǎn)見程氏倚門含笑迎接,心中覺得奇怪,程氏告訴他說:「我昨晚做了一個夢,夢見你們在江上遇難,我心里一驚,趕快稱念觀音圣號,后來看見一位老人家去帶你們下船,我知道你們一定能平安回來的」。徐君也將昨晚所遭遇到的災(zāi)難告訴母親,才知道是觀音菩薩顯現(xiàn)救難的。

  這是約事方面說,觀音菩薩能聞眾生呼救之聲,而救其脫離災(zāi)厄,在理方面則有更深一層的說法:

  水喻「貪」,貪水漲時,能沒溺世界。情欲漂流,未得其所,能一心恭念觀世音菩薩名號,一念知足,業(yè)海自然干枯。

  「水」之一字,并非只指河水江水而言,也可當(dāng)作大海而說。從義理上去考察:

  我們是在生死大海中漂流著,貪生怕死,是人之常情。尤其眾生陷于愛欲水中,而這愛欲之水,最容易引導(dǎo)人走上迷途;在五濁惡世上,種種愛欲不時在誘惑著我們,不知有多少人因它而身敗名裂,家破人亡。

  四十二章經(jīng)中說:「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愛欲到底從何而起呢?愛欲是由喜愛之心而起的,沉溺在愛欲漩渦的人,大都從堅強的我愛而來,如果即時稱念菩薩圣號,起一念知足、慈悲、平等的心,把這強烈的我愛稍為轉(zhuǎn)薄一點,將「貪愛」舍除,則我們的心光如明鏡,平等無差,那就可從驚濤怒浪的大海中,漂至淺灘上了。

  在佛陀住世的時代,行乞到一座村落,村中有一位樂善好施的福德長者(另名陰悅),家資萬貫,但無一子嗣,常懷憂慮,俗云:「四十不見子,終生磨到死」。然而,這一天,福德長者卻四喜并集,何謂「四喜并集」呢?一、長者夫人產(chǎn)一男嬰;二、所畜之馬生下神駒;三、出海采寶之船滿載而歸;四、國王聞其樂善好施,派一官差致送玉印。福德長者得此四喜,當(dāng)然高興非常,于是,大宴賓客,席開百桌,酬神謝愿,并且恭迎佛陀及諸弟子受供,佛陀即作一偈云:

  長者今日,福運充斥;絕代喜慶,一時俱至;

  色所食因,具報有四;千載難逢,人間無二;

  諸賢圣眾,咸為敬服;善哉長者,受此多福;

  如春播種,至秋成熟,先作后受。

  長者聞此偈,更加歡悅,于是備大供物,供養(yǎng)佛陀及眾弟子。時一外道名叫不蘭迦葉,見佛受大供養(yǎng),心生貪嫉,便隨佛陀回精舍,不蘭迦葉對佛說︰

  「瞿曇。ǚQ佛)常聽人說,你有平等、慈悲、喜舍之心,現(xiàn)在請您把在長者家中所說的那首偈教給我,讓我也去得大供養(yǎng)」。

  佛用慧眼一望,知其癡心甚重,貪欲滿面,學(xué)此偈不但得不到供養(yǎng),反會招來苦受,便慈和地告訴他說:

  「你想得供養(yǎng),我愿意另外教你幾首偈,不要再學(xué)我說過的那首吧」!

  外道以為佛太慳吝,不肯將偈語告訴他,就破口罵佛,并說:

  「你只管教來,得不得供養(yǎng)是我的事」。

  佛知其宿業(yè)難逃,就將那首偈詳細(xì)告訴他了,豈知此外道愚癡之至,一首偈學(xué)了幾個月還無法背熟,待背熟欲往長者家的半途,卻狂風(fēng)大作,橋斷了,只好暫時停下來,隔了半個多月,繼續(xù)向前走,那知,在這幾個月中,長者家發(fā)生了變故,一場大火把長者的大宅院燒得寸草不留,神駒亦葬死火堆,采寶的船只受了半月前的狂風(fēng)侵襲,人、物皆被海水吞噬,還得賠償罹難者的家屬,連那最寶貝的兒子也生病死了,長者受此打擊,不免口出怨言,傳到國王耳中,把當(dāng)時賜封的玉印也要回宮廷,長者正在痛心疾首,憂傷悲憤之際,不蘭外道來見長者,問訊完畢,就開始念偈,因其發(fā)音不準(zhǔn),將偈語中的「!惯\充斥念成了「禍」運充斥;諸賢圣眾,咸為「敬」服念成了「驚」服,如是,全偈反而變成了幸災(zāi)樂禍,冷嘲熱諷的意思,長者氣極,喚來家仆,狠狠的揍他一頓,打的遍體皆傷,又被趕出村外,外道怨恨長者如此不公平,瞿曇說此偈,能得大供養(yǎng),而我竟如此對待,無可奈何,只好一跛一拐的走回去。

  此時,佛陀正在鹿野苑精舍講經(jīng),弟子們聞此消息,請問佛,佛便將此事的因果告訴大眾:

  昔時,有位國王,年青登基,仁德愛民,一日,國王午睡,有只鸚鵡停在窗前輕鳴,音極悅耳,王在睡眼朦朧中聞此好音,身心舒泰,醒來即命侍臣追抓,跑了五里路,才把鸚鵡抓回宮養(yǎng)于金色鳥籠,食以美味,備受寵愛。適一毒梟見狀,生大貪嫉,也就如法泡制,趁王午睡,仰頭而歌,豈知其聲不雅,驚王睡夢,下令追之,梟鳥以為必與鸚鵡同等待遇,于是,欲飛不飛,僅跑半里,就被抓回,王見其竟是毒梟,下令燒死。

  及至中年,王納一妃,妃信外道邪術(shù),王亦舍正入邪,貪迷酒色,不理國政,且暴虐人民。不久,王位不保,淪為難民。

  其中國王者即福德長者,以其前生年少仁民好施,故四喜并集,中年后欺壓百姓,輕侮三寶,故受如今苦報,鸚鵡則是我的前生,毒梟就是不蘭外道。

  由此事的前因后果看起來,我們可以得到一番啟示──人切莫貪得無厭,更不可不量己德,不思己行而求非分之利,如一味貪心,強求供養(yǎng),就會像不蘭外道一樣,惹來一身災(zāi)禍。人,最重要的是注重己身的品德及修養(yǎng),有好的修持,自然會受他人之景仰而得供養(yǎng),這種事情是強求不得的。

  生存于五濁的世間上,我們幾乎都是漂流在愛欲大海的人,那愛欲的海水已經(jīng)快要淹沒了我們,如果我們?nèi)匀粓?zhí)迷不悟,我執(zhí)深固,不知不覺,不知回頭,那就太可悲了。

  想從這個貪欲的大海漂流到淺處,除了一心稱念觀音菩薩的圣號,求菩薩保佑外,是不容易找到其他的方法來救濟的。

  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于大海,假使黑風(fēng)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

  這段經(jīng)文是講七難中的第三風(fēng)難,又叫羅剎難。

  風(fēng)災(zāi),我相信每個人多少都領(lǐng)略到臺風(fēng)的可怕,狂風(fēng)大作,飛砂走石,屋倒人傷,災(zāi)情慘重,這屬天災(zāi),縱使在科學(xué)昌明的今天,還是無法制止臺風(fēng)的來臨,只有提高警覺,先作準(zhǔn)備,減少損害而已。

  設(shè)若有百千萬億的人,為尋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七寶,而乘船入于大海,(此七寶大都產(chǎn)于海中,硨磲即是寶石的一種。)如不幸在半途遇上黑風(fēng)(據(jù)說古時船航行海上,忽然烏云密布,狂風(fēng)大作,大雨傾盆,落入船中,船因此而沉沒或船身破碎,被大風(fēng)吹至食人島,此風(fēng)即謂黑風(fēng)。)吹其船舫,飄流墮在羅剎鬼國。(羅剎鬼,相傳是食人鬼,常住海上島嶼,我也曾聽說昔時某海上有一島,船遇風(fēng)飄至其島附近,船上人員必需塞住雙耳,否則,島上飄送美妙音樂,將使聞?wù)唪嫒黄鹞,神智昏迷而跳入海中。)求寶的人,不幸遇到黑風(fēng),到達(dá)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一人起頭帶念觀音菩薩的名號,諸人等,都能脫離羅剎鬼難。

  普陀山志里記載:宋徽宗時,有一戶部名叫劉達(dá),與一大臣受徽宗命出使高麗(今之韓國),歸航途中,至數(shù)小島附近,忽遇烏云密布,明月失輝,四日四夜,不見微光,船失方向。其中便有一人提議大家虔稱觀音圣號,不多久,見空中放光明,猶如白晝,仗此光明,始脫險難。

  又說五代后梁明貞二年的時候,因中國佛教已在唐朝傳入日本,當(dāng)時許多為求法而到中國尋師訪道的日本出家人,其中有位和尚,遠(yuǎn)渡重洋,航海來到我們中華大國,參研佛法。掛單浙江天童寺,學(xué)參禪,后欲返日本,見寺中有一尊觀音大士的圣像,清凈莊嚴(yán),心羨不已。本想向該寺當(dāng)家?guī)煾干逃懻埢厝毡竟B(yǎng),恐怕人家不允許,只好不與而取了。在他以為這是出于善心,能使日本人民睹圣像而生信心,這種作法該不會犯佛制戒律中的「不與而取的盜戒」吧?于是,他打定主意,偷偷把這尊佛像拿走了。

  和尚既得此一莊嚴(yán)圣像,豈敢在山逗留,馬上束裝起程,買舟東渡,預(yù)備回歸日本。然而奇怪的是,這條船開沒多久,便遇黑風(fēng),三日三夜,船始終無法開出,只有遠(yuǎn)遠(yuǎn)地在普陀山四周打轉(zhuǎn),和尚嚇得驚惶萬狀,跪在菩薩面前祈求說:「大士!弟子因見菩薩圣像莊嚴(yán),我國佛法未遍,圣像少見,我想將菩薩請回日本供養(yǎng),假使我國眾生此時尚無緣見您,當(dāng)從所向,弟子便至該處,建立精舍供養(yǎng)」,祈禱完畢,船安然行至普陀山之紫竹巖,不再向前。

  那時普陀山還是一片荒島,野無人煙,那位日本和尚便于此立寺宏法,這就是普陀山開山的由來。

  我民國十五、六年時,曾參學(xué)普陀山,此山縱十二里,橫六里半,山中的大小寺庵約有二百八十多間,每年二月至九月,進(jìn)香禮拜者絡(luò)繹不絕,平均每天有二萬人左右,從此可見,觀音菩薩度眾之廣了。

  從理上來解釋這段經(jīng)文:金銀等七寶即是真理,七法財?shù)囊馑。欲求真理七法財(shù)木壒,入于佛教大法海中,因智慧不足,不能隨欲所求故起無明之氣(黑風(fēng)),搖動了主宰的定力(吹其船舫),漸成黑面無常,而成鬼相之形。(飄墮羅剎鬼國),若能即時于眾惡之中,起一念回光向善之心,以戒定慧力破無明煩惱之風(fēng),則平貪瞋癡三毒之浪。(若能稱念觀音號,即能解脫羅剎之難)。

  以有形的七寶譬喻精神上的七圣財,那是再恰當(dāng)不過了,何謂七法財呢?

  一、信財:智度論說:「佛法如大海,惟信能入!箤W(xué)佛的人假如沒有虔誠的信心,那就無法取得藏中珍寶也就不能得度佛法大海。

  二、進(jìn)財:進(jìn),是精勵進(jìn)取之義,努力進(jìn)趣正道,佛道遙遠(yuǎn),非精進(jìn),不能得益。

  三、戒財:戒有防非止惡的作用。嚴(yán)持佛所制訂的戒律,操行方正,一點不毀壞,遵守一切世間出世間的規(guī)律即是戒財。如果不依規(guī)律,便會放縱,放縱自然就會墮落,而做出種種不正的行為,所以戒為一切正當(dāng)生活必要的規(guī)則之寶。

  四、聞財:聞是知的第一步工夫,人若不求知,不受教,則如禽獸無異。聽聞教法,才能知理行道;聞教,要虛心,接受他人之教導(dǎo),然后如教理去實行,方能得到真實受用。此是指由聞而思由思而修的三慧而言。

  五、舍財:在佛教中,慈、悲、喜、舍稱四無量心,行菩薩道的時候,以舍最為重要,用歡喜心施舍一切眾生,如慈陽普射大地,萬物皆被,不存絲毫偏心或念報之心,方能切實做到慈、悲、喜、舍,無量心中的「舍」無量。

  六、慧財:慧財是智慧,又叫定慧財。定能攝心,令不妄動,慧能觀照諸法,破除邪見;智慧像似吾人雙眼,假使沒有一雙智慧之眼,盲行瞎走,往往棄明投暗,受害無窮。

  七、慚財:慚者,慚愧,論云:「慚者,于諸過惡,自羞為體;愧者,于諸過罪,羞他為體」。學(xué)佛的人,假使沒有慚愧的心,則不能入道。世界上再沒有比得上感覺慚愧的心再善美了。不知慚愧的人,就夠不上資格做堂堂正正的人,更不必談成佛作祖了。

  記得有一位鄰居,家財萬貫,但膝下猶虛,很想要個養(yǎng)子,他的結(jié)拜兄弟是個忠厚人,家里有四個小孩,大者十歲,小者三歲,知他愛子心切,便決定將孩子送一個給他撫養(yǎng),看好吉日,富人買了四節(jié)甘蔗,到了拜弟家,平分四根甘蔗給孩子們吃,當(dāng)其正吃得興高采烈的時候,富人突趁其不意的打了每人一個耳光罵道:「好沒教養(yǎng)的小孩,伯伯給你們甘蔗吃,竟連一聲謝謝也不說」。孩子們有的邊哭還是邊啃,獨有老二,滴淚不流,小臉兒紅紅的,把甘蔗朝地下一丟說道:「伯父!我們究竟犯了什么大過,須受這一記耳光,吃一根甘蔗就得發(fā)出這么大的代價么?」說完,便頭也不回的朝內(nèi)屋走去。富人見了,非認(rèn)領(lǐng)此子不可,因為一個小孩子,竟有如此的羞恥心,將來長大不怕不成器。

  總說:信即信心,能決定護持正法,是成佛之資糧。進(jìn)即精進(jìn),精進(jìn)于成佛之道,絲毫不退轉(zhuǎn)。戒,戒律。防身、口、意三業(yè)不犯,遠(yuǎn)離殺、盜、淫、妄,為成佛之基。聞,因聞而修持,依教而行之,始能成就三慧。喜舍方能行菩薩道,予眾生樂而拔眾生苦。定慧屬止觀,攝受妄念,能照破一切幽暗稠林,故也是成佛之財糧。有慚愧心方能求增上道,斷除無明,得證菩提。

  以上的七種,叫做七圣財,這種教法,依據(jù)諸經(jīng),有很多不同的解說,在你想要獲得這七種圣財,而欲入佛道修行的時候,如果忽然一陣黑風(fēng)吹來,這黑風(fēng),即是無明煩惱的迷風(fēng),或是一切魔障的惡風(fēng)。你若沒有堅定不移的信心,那么,你就會對信心起了懷疑,對于精進(jìn)生了怠念,對于戒律加以毀犯,胡作妄為,都將隨此而起,對于舍又執(zhí)取了,對于慧又愚癡了,對于慚又沒有恥了,把可以進(jìn)入大道的心,導(dǎo)向驚濤駭浪之中,飄流到羅剎鬼國去了。

  又有人說,此黑風(fēng)是比喻錢財?shù)娘L(fēng),許多人都逃不了錢關(guān),你是否聽說過這樣的故事?據(jù)說,孫悟空欲向八寶公主借芭蕉扇時,途中被火孩兒所阻,幸遇八寶公主用芭蕉扇一揮,孫悟空飛到三十三天外,抱緊天柱才止住,這雖然是個傳說故事,但仔細(xì)想一想,世上許許多多的人晝夜奔波忙碌為的是什么?──生活、錢財。上至達(dá)官貴人,下至販夫走卒,很少不見錢眼開的,那孫悟空就好比我們的心,動一妄念,又何止三十三天呢?尤其碰到財利當(dāng)前,貪心一起,往往被八寶公主的芭蕉扇一揮,不說上天,就是下地,也有人會不顧生命之危,受了一扇黑風(fēng)而昏頭昏腦地爭名奪利哩!諸位!靜下心來自我檢討,你是否堪受「錢財」之風(fēng)的扇動呢?

  羅剎,屬三十六鬼王之一。據(jù)云:男羅剎身黑發(fā)紅而眼睛青綠,狀極丑陋,女羅剎長得美麗無比,但男女羅剎皆是吸血鬼,足以危害眾生之命。

  羅剎,你也不必心懷恐怖,怕遇上青面獠牙的羅剎鬼,或許,有些時候,我們也曾親身經(jīng)歷成了一位「羅剎」而不自知,待聽完下列這則故事,才為自己下個評論,看我們是否真正身為羅剎而不自知。

  唐朝有位宰相,辭官退隱湘陽,參訪童州紫云山的道通禪師,禪師正開講普門品,當(dāng)他講到「假使黑風(fēng)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時,宰相忽然說道:「禪師!依我所看,佛教經(jīng)典都打妄語,無一句實話,所說的事情,與事實不合,像這段經(jīng)文所說,到底什么人可以證明說他見過羅剎鬼,遇到黑風(fēng)了」?禪師明知對方身份,伸手一指呵道:「你這個無賴漢,根本目不識丁,還敢在此亂說一場」。宰相見道通禪師這么不客氣的待他,氣得七孔冒煙,咬牙切齒,他心想:你只不過是有眼無珠的窮和尚,竟敢罵我是個無賴漢,目不識丁,太渺視我的宰相地位,恨不得抽劍砍下禪師的頭顱。禪師微笑地拿了一面鏡子照著相爺?shù)拿嬲f:「這就是被黑風(fēng)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的事實了」。宰相聽了,轉(zhuǎn)怒為羞,急忙跪下求師原諒說:「我已深知自己過錯,毀謗佛法,祈諸佛菩薩及法師能諒解我的不是,如今,我已了解,羅剎鬼便是自心的顯現(xiàn),何須求心外羅剎呢」。

  「萬法唯心」,豈只羅剎是心所現(xiàn)而已,一個人想成佛作祖,也是由一念善心的緣故!我們?nèi)绻鹨荒钬澬模闯绅I鬼面,起一念愚癡,便成畜生面,十法界盡在此心中,并不只限于現(xiàn)羅剎鬼而言。道通禪師也趁此開示宰相一番,宰相聽到這個解釋,不但了解經(jīng)中之意,也更尊敬道通禪師,這位禪師,可說是最善說法的人了,假定當(dāng)時他作何解釋,了不了解是個問題,信不信受亦是個問題,這樣為之說法,不但了解得真,亦復(fù)信仰得切!

  諸位,既知萬法系于一心,那就得時刻防患這顆易貪、易瞋、易癡的心,善用此心作為成佛之樞,勿讓三毒充塞其中。

  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無盡意問觀世音菩薩得名的因緣,佛陀對他作如上種種的解說,除去眾生心里的疑垢,而使大家信仰得更切,稱念菩薩的名號也更加虔誠認(rèn)真,所以佛陀在此總結(jié)地說「以是,自在因由的緣故,所以名叫觀世音」。

  若復(fù)有人,臨當(dāng)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zhí)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

  這是第四刀杖難。

  刀為刀刃,能割宰生命體;杖是棍棒,用來打人,輕則可傷害身體,重則能致人于死。古時,如違犯國法,需受官府制裁,若處死刑,就得受殺頭之罪。若犯法較輕,或打,或受夾棍,都稱為杖。受刀杖刑,也等于受了災(zāi)難,此難亦是人人所畏,必需設(shè)法避免,若不幸犯了國法,或受人加害,或遇上盜賊被打,正在此千鈞一發(fā)之際,受害者若能一心一意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則彼手執(zhí)刀杖想加害你的人,因你稱念菩薩名號的緣故,其所執(zhí)刀杖,尋段段壞,而使你保全性命,得到解脫。

  「尋」有二種說法:(一)很快或立刻的意思。(二)古時八尺為一尋,此作八分或八寸講。照第二種講法,即是顯示觀世音菩薩之靈感不可思議,你想想,刀杖斷了,應(yīng)該長短不齊,那有每段每段的長度都一樣長,這不是菩薩的威德之力而是什么?

  在我國唐朝時代,有一位智覺禪師,沒出家前,官拜太守。當(dāng)其做太守時,轄區(qū)遇到一次空前大饑荒,百姓餓得連樹皮草根都吃光了,真是苦到極點!可是政府的谷倉中,存有許多的糧食。國家存糧,本為救饑荒用的,但要動用,得先請示皇上,太守恐怕奏請費時,等到圣旨下來,百姓恐已餓死。于是動起悲心,先發(fā)米谷救濟,后再奏報皇上,用心當(dāng)然是好的。但未得皇上許可,總是犯了國法,于是皇上除去他的官職,并解往國都予以殺頭。但這位太守是位清官,素有清譽,皇上知其為人,所以到臨刑時,特別關(guān)照行刑的人,注意太守的言行態(tài)度。太守自然知道這樣做是犯法的,可是為了急救饑餓中的老百姓,明知故犯,早將生死置之度外。所以臨受刑時,不特沒有痛苦的表情,且很歡喜的說:「將此一命,供養(yǎng)眾生!」執(zhí)刑的人聽他這樣說,覺得很奇怪,就不殺他,去報告皇上;噬狭⒖探兴M(jìn)見,問他為什么這樣做,他很干脆的回答:「沒有別的什么原因,只是不忍見百姓受饑餓之苦,出于一念同情而已!」皇上知他為善,赦免他的罪刑。太守經(jīng)過這次事故,覺得人生沒有意義,于是發(fā)心出家,法名叫智覺。由此可知:一個人臨當(dāng)被害,只要生起一念善心或慈悲心,其心與菩薩相應(yīng),就可得菩薩救濟而免刀杖之難!

  這是從事上來說有形的刀杖,現(xiàn)在從理上說無形的刀杖。

  這個無形的刀杖是指害人的驕慢瞋恚之杖及妒嫉之刀。驕?zhǔn)亲愿咦源,慢是恃己凌他。瞋是怒目,恚是怒心。這種驕慢瞋恚的心,就是打人的杖!標(biāo)榜己能,毀謗他人,對比自己好的人,生嫉妒之心,或是出口傷人,這便是殺人的刀。瞋恚、驕慢、嫉妒、惡口等無形的刀杖,將會戕殺我們的法身慧命,如果有人用這種心來壓迫我們,而我們卻以慈悲心去對待他,那他的刀杖,自然就等于斷壞,無法發(fā)生作用。設(shè)若自己常用此刀杖去傷害人,那么,從今起,生一念回光反照的心,時時反省自己,檢討自己,才不會讓此無形刀杖傷了自己的慧命。

  在江蘇江都地方,有一個老太太王氏,年青時就茹素學(xué)佛,信奉觀音菩薩非常虔誠。十八歲的時候,嫁給劉文藻為妻,生了三子一女,后來其夫過世,她獨自一人,為人洗衣燒飯,含莘茹苦地把孩子撫養(yǎng)成人,并且為長男娶了媳婦霍氏。霍氏自小嬌生慣養(yǎng),加上娘家富有,入門以后,驕橫傲慢,氣勢凌人,常常目無尊長,欺侮王氏,晨起即指桑罵槐,要不然便東跑西聊,不盡媳婦之責(zé)。王氏一點也不為意,反而以觀音的悲心為己心,溫言獎譽,備至推崇。有一天,鄰人看不過去,向王老太太說:

  「你的兒媳,怎敢如此忤逆你?」

  「我家的兒媳非常賢良,她并沒有忤逆我的地方!」

  霍氏剛串完門子,從外歸來,在房外聽到婆婆王氏的話,良心頓發(fā),非常慚愧懊悔,從此,她那像刀杖的心,就被王氏的柔軟妙方所折斷了。

  這種忍是從什么生起的呢?是從平等大悲的一念心中所生起的。法華經(jīng)中有一位常不輕菩薩,很可做我們的榜樣。常不輕在行菩薩道的時候,不論見到什么人都拜,并且常說:「我不敢輕汝等,汝等皆當(dāng)作佛」。你縱使辱罵他,或不客氣的以瓦礫沙石回敬他,他還是高聲的說:「我不敢輕慢汝等,汝等皆當(dāng)作佛」,因為他常說這種話,所以大家都喊他「常不輕」。

  「汝等皆當(dāng)作佛」這句話,是對每個人的人格尊重,不是說著好玩的。能夠尊重別人的人格,就不會對人生起驕慢瞋恚之心。普通善瞋善嫉的人,病在不尊重別人的人格。常不輕菩薩雖遭人投以刀杖瓦石,但因尊重人的關(guān)系,結(jié)果,所有接觸他的人,都受了他的感化而信奉佛教。俗話說:「柔能克剛」誠然不虛。

  此一念慈心,即是平等心,平等慈心,就是觀音的心,如果有這種心,別人如何能加諸于刀杖呢?以這種平等大悲的心,愿意把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都施給一切眾生,那生死之苦,在他的眼中,自然是毫無所謂了。

  「平等大悲」,是我們所行的道,唯有這個道,才是永遠(yuǎn)的正道。為著這個永恒的正道,我們應(yīng)該歡歡喜喜地獻(xiàn)出自己的生命。

  記得,用此慈悲平等的心去克服一切險惡,刀杖雖然能致人傷亡,但慈心能化干戈為玉帛的,縱使再兇狠的武器,在一個柔和忍辱者面前,完全失去其效用,所以尋段段壞,滅卻心頭的瞋嫉之火,放下舌根刀,退一步想想「以柔克剛」的至理名言,心中泰然自得,這便是「解脫之道」!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fù)加害?

  于七難中,此是第五惡鬼難。

  觀音菩薩不但能救眾生脫離水難、火難、風(fēng)難……等,同樣的他也能救眾生脫離惡鬼之難。

  這段經(jīng)文從事上解說也沒有特殊深奧處,它的意思就是說:

  假使在三千大千的國土里,有許許多多的夜叉,羅剎,時時刻刻地要來惱亂人的時候,只要受害者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圣號,那羅剎,夜叉一聽到觀音菩薩的圣號,是諸惡鬼,想以惡眼看這人一眼都不敢,那里還敢殺害呢?經(jīng)文中也稍有地方須略加解釋的如:

  「三千大千國土」,就是宇宙的意思。假定拿我們現(xiàn)在人所居的地球為一小世界,那么,集合一千個小世界,便是一小千世界。集合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一中千世界,集合一千個中千世界,就成一大千世界;總稱這大千世界,中千世界,小千世界叫做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國土即表示著國土之多和廣,若把這個定為一佛的教化區(qū),只不過是把抽象的觀念具體化罷了,不必拘泥于確定的數(shù)目。

  「三千大千國土」真的如此寬廣遙遠(yuǎn)嗎?從理上講,它并不如吾人所想象的那么遙遠(yuǎn)無際哩!諸位想想,吾人的妄念之心,剎那之間就有三千變幻之多,所謂「心猿」是也。妄念一起,就足以跨越三千大千世界了,仔細(xì)思量一下,你是否還覺得它遙不可及呢?

  「夜叉」,是梵語,此云「輕捷」。不但能飛行陸地,而且能飛行空中!噶_剎」,前面已說過,是吃人的鬼,譯成華語為「可畏」或「暴惡鬼」。這兩者都是屬于鬼類,轉(zhuǎn)眼之間,能飛行幾千萬里。

  提到夜叉,羅剎,就不由令人想起青面獠牙的鬼形,真可叫人汗毛倒豎,牙齒打戰(zhàn)。但是,你不必憑空想象,更無需膽寒心跳,或許你曾經(jīng)遭受到「夜叉、羅剎」的侵?jǐn)_,或許,自己本身也就是一個羅剎,夜叉的化身,若從害世毒人的意義上去看,我們這個世界上就充滿夜叉和羅剎。君不見,四周女色,名利之誘惑,君不見多少人為此而喪失生命,家破人亡,這不是夜叉,羅剎嗎?世界上一切的一切都是誘惑我們的夜叉羅剎,數(shù)之不盡!然而,千千萬萬的人卻甘受其害,有的身經(jīng)其境尚不自知,還想充充硬漢,找機會去尋找青面獠牙的「惡鬼」,真是可憐復(fù)可悲。

  夜叉,羅剎的誘惑,又從什么地方生起的呢?推究的結(jié)果,仍是從我們的煩惱妄想而生的。煩惱雖說是八萬四千,而實際上,也許不止這個數(shù)目。一個人若不修學(xué)佛法,妄念時起而不自覺,滿心滿腦的妄念盡是女色、金錢、權(quán)利,朝朝暮暮受這些魔的誘惑,就好比國中之土匪能擾亂本國,這百萬土匪軍中的統(tǒng)帥,就是一念的我執(zhí),要趕除百萬煩惱之魔,就得稱念觀音菩薩的圣號,方能遠(yuǎn)離魔的侵害。

  提到「魔」,順便向各位介紹魔的種類,平常所說的有四魔和十魔兩種。今先說四種魔:

  一、五陰魔:五魔又譯為五蘊,即色、受、想、行、識五者。由此五陰積聚而成吾人的色身,吾人因此而起惑造業(yè),因五陰是令吾人造業(yè)的因由之一,所以叫「魔」。

  二、三毒魔:人因一念的貪瞋,而為非作歹,不順人情義理去走,能讓人迷于理事,顛倒是非的緣故所以也稱「魔」。

  三、死魔:俗話說;「人命無常呼吸間」,一口氣不來,任你有呼天喚雨,移山倒海的大本領(lǐng)也沒法施展,人壽是一定的,決不可能讓你長命百歲,永遠(yuǎn)不死。少年的時候不懂學(xué)佛行善,年年月月在名利場中打滾,一旦覺悟回頭,卻已至人生終站,徒喚奈何,故死也是魔。

  四、天魔:雖有天福惜無天德,心存不正,妖邪惑眾,障礙人修善業(yè),所以叫天魔。

  以上四種為四魔,再加:

  一、業(yè)魔:吾人造業(yè),生生不息,世間惡人比善人不知多多少,吾人今生若不作惡,難保前生多生皆不作惡,萬一有一個前生的惡業(yè)種子成熟,發(fā)為現(xiàn)行,則非障道不可。偈云:「假使千萬劫,所作業(yè)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顾詷I(yè)是魔。

  二、心魔:心生傲慢,恃己之能而瞧不起人,不肯虛心問道,凡事自以為是,不愿聽人教誨,是屬心魔。

  三、善根魔:稍有善根,故步自封,不肯向上,令善根增長或稍做善事,便因此自得,自足,不肯廣施,這種便是善根魔。

  四、三昧魔:三昧即定。修學(xué)禪定,本屬精進(jìn),但是稍學(xué)打坐或小有成就,便自以為不可一世,不再用心前進(jìn),或不知禪定之法,盲修瞎練,這也是魔。

  五、善知識魔:學(xué)識淵博,卻不肯教人提攜后輩,猶如有良藥,不肯救人一樣,故是魔。

  六、菩提法智慧魔:雖能深入經(jīng)藏,得佛法之益,但偏執(zhí)一法,不能事理圓融無礙,故也是魔。

  后之六種魔和上四種魔合為十魔?偫ㄕf之,凡能障圣道,危害吾人慧命的都稱作「魔」。

  當(dāng)你受到諸魔擾亂的時候,怎么辦呢?別忘了持念觀世音菩薩的圣號,由此一念,破諸妄想,真如現(xiàn)前,所謂慧燈不滅魔難侵入,智鏡常明夢不侵,惡鬼之眼即是惡見,所以有智慧光明惡見即滅,如病眼怕日月的威光,不敢直視,所謂祥光爍破千生病也。

  我以前曾經(jīng)聽說過一條故事:

  有地主二人,各有一長工,因爭水灌溉田地而吵架,其中一個將鋤頭一舉,不小心砍死了對方。那位長工見自己竄了大禍,丟下鋤頭就逃,逃到深山古寺中見到觀音菩薩的慈容不由自主的跪下懺悔,從此,隱居山中做一個精進(jìn)修行者。那位死者據(jù)說死后陰魂不散,四處尋找殺他的人,欲報此仇,結(jié)果問到當(dāng)處的土地公,知其正居某寺修行,這位冤鬼走遍全寺,也沒找著殺他的人,又去拜問土地公,土地告訴他:「某人現(xiàn)正入定,當(dāng)然你沒法捉拿他,你如真正想報仇,唯一的辦法,是到大殿中去搖動供具,因為他是管理殿堂的,不過,你假使動了供具,他一點瞋心不起,你照樣無法償愿。」冤鬼聽了,變作一只老鼠,去搖動供碗,讓其發(fā)出響聲,這位修行者不堪老鼠擾亂,起了一念瞋心,冤鬼乘其一念瞋心起時捉了他,修行者知道自己上了大當(dāng)就懇求地說:「待我將大殿整理干凈,辭別眾人,才隨你走吧!」此鬼不疑有他,放他走了,那修行者趕緊又入定中,冤鬼找不著只好哭訴土地公,土地公才好好地開導(dǎo)勸解他,為他們做和事佬,要修行者念經(jīng)超度冤鬼,這段冤仇才算了結(jié)。

  由這則故事里,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啟示,也可以證明上面我所說的解釋「只要我們的智慧之光永遠(yuǎn)不熄,不再執(zhí)著因緣和合的假我為實有」。如果我們能以這個意義去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是諸惡鬼不能以惡眼視之,那里還能再加毒害呢!

  設(shè)復(fù)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系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

  這是七難中的第六難囚難。

  「杻械枷鎖」,杻是手銬,械是腳鐐,枷是套在頸項上的項板,鎖是縛在身上的鐵索。「檢系其身」,檢是約束,系是系縛。意思是:人身本是自由的,因為杻械枷鎖,檢系其身的關(guān)系,所以變得不自由了。

  這段文是說,不論你有罪被縛了,或是無罪被縛,由于你稱念觀音菩薩的力量,杻械枷鎖就能斷壞。

  法苑珠林記載:晉朝的時候,有一個叫竇傳的,他做高昌步卒的時候,被呂護捉到俘虜起來,同伴一共有七人,都被囚系于牢獄里面,定好日子就要殺頭!竇傳在獄中專心持念觀音菩薩三天三夜,械鎖忽然自解開來,竇傳心想:我個人雖然蒙受菩薩慈悲救護,但是還有六位同伴,怎可自己脫逃而置同伴于不顧呢?于是,他又虔求觀音菩薩慈悲加被其他罪犯,望大士普救俱免,說過之后,牽挽同伴,次第脫逃,乘夜逃回自己的國家。

  從事的方面去解釋,和上面所說觀音冥益的其他的五難相同,可是,從理的方面說,是什么人系縛了你?這個杻械枷鎖不過是自己系縛自己罷了。

  自己心存不正,貪藏,苦悶,心中不安,不能夠得到自由的境地;或受病魔纏縛,或遭逆境,怨天尤人,這種責(zé)備他人之苦,不是陷于自繩自縛嗎?

  靜下心來想一想,吾人所受的無形枷鎖有多少,幾乎每個人日夜皆被「杻械枷鎖,檢系其身」而不自知哩,你瞧一瞧那名譽之杻,利益之械,恩愛之枷,我執(zhí)之鎖,這一切的一切,那一種都在系縛著我們。試看世間的人,有幾個不被名利牽著鼻子走,為求名為求利,不惜千方百計,不惜萬苦千辛的東奔西跑,自己沒有絲毫的主張,這還談得上什么自由?

  枷是指男女相愛說的,男貪女愛,欲念充心,嫉妒滿懷,眼里容不了一粒沙,若受阻擾,或發(fā)生感情風(fēng)波,大演「殉情記」,如結(jié)為夫婦,組織家庭,男的套住女的,女的系住男的,誰也離不開誰,這不是枷是什么?

  為什么說我執(zhí)是械呢?因執(zhí)此假我為真我,終日為我奔走,時刻服侍自我,稍微不如我意,就大發(fā)雷霆,所以說我執(zhí)是械。

  人一生為這些而患得患失,心不安寧,像這樣存有和罪囚同樣憂心的人,即使他有美好的理想,萬貫的家財,美名遠(yuǎn)播,也照樣不能夠體會到人生的樂趣。

  據(jù)此,生存在世間的人,依佛法說,被有形的杻械枷鎖所縛問題還小,被無形的杻械枷鎖所纏,問題才大。為什么呢?有形的杻械枷鎖是別人加諸于我的,還有解脫之日,而無形的枷鎖,是自己系縛自己,既然如此,那只有你自己求得心靈解脫,愿意跳出名利圈,恩愛園才有辦法解除,否則,不但今生永無出期,生生世世,你還得戴著這副無形的杻械枷鎖去赴六道輪回之約。

  佛陀不愧是位大覺者,無時不在指示眾生的迷津,在此文中他告訴我們:「要脫離他人束縛或己身束縛,不讓內(nèi)外因緣纏縛著我們的法身,那就要了知束縛自取,如蠶作繭,自纏自縛,快斷我執(zhí)心,遠(yuǎn)離煩惱域,方能脫離一切杻械枷鎖」,愿與大家共勉之。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赍持重寶,經(jīng)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yīng)當(dāng)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于眾生,汝等若稱名者,于此怨賊,當(dāng)?shù)媒饷!」眾商人聞,俱發(fā)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

  七難中,這是最后一難,叫怨賊難。怨是怨家,賊屬盜賊,這二種,任何人碰上一種就覺得束手無策,倒霉透頂了,何況同時碰上兩種,豈不叫人膽跳心驚,生大恐怖嗎?這段經(jīng)文還是講觀世音菩薩對眾生的冥益,指示你如何度過恐怖的怨賊關(guān)。

  假使在一個三千大千國土里,充滿著數(shù)不盡的怨家盜賊,時刻要眾生命取眾生錢,不用說,這是個危險的國土,也差不多是個人煙絕跡的地方?墒怯幸粋商主,帶領(lǐng)了很多商人,而這些商人個個都赍持了極珍貴的寶物,不得已非經(jīng)過這條險路不可,但大家深明此處怨賊充滿,一不小心就會有傷身劫財?shù)氖掳l(fā)生,當(dāng)大家正在戰(zhàn)戰(zhàn)兢兢,提心吊膽的向前行走時,其中忽然有一個商人告訴大家說:「諸位善信男子!我們已走入一條非常危險的道路,請大家不要生起恐怖之心,安下心來專心一意的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菩薩就能夠加被救護我們脫離險難。為什么呢?因為觀世音菩薩應(yīng)化世間,常能以無畏施于一切眾生,你等若能一心一意的稱念菩薩名號,于此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怨家、盜賊當(dāng)?shù)媒饷,不會傷害咱們絲毫。」眾商人聽了他的話,便同聲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因為稱其名的緣故,當(dāng)下就脫離了怨賊之難,自由自在的通過這危險的道路。

  過去有一位空也上人,趕路的時候遇了盜賊,上人見到了,從悲心中不覺流出眼淚,那些大盜見了上人的樣子都對他嘲笑說:

  「這是一個沒有修行的出家人,把身外之物看得如此重,拿他一些錢,卻不顧自己是男子漢大丈夫,竟然流下了淚來!

  「不!」空也上人回答:「老僧并非為可惜我的財寶被拿而悲傷,我想到你們這樣的人,有比平常人更強壯的身體,世間上可做的事情很多,不知你們作了什么惡因,今生才淪作盜賊,四處搶劫,以加重自己的罪業(yè)。我想到你們將來得受痛苦的報應(yīng),才不知不覺地流下眼淚!

  空也上人說后,眼淚還是潸潸地流著,這種悲心,竟然感動了大盜,后來,他們棄邪歸正,禮空也上人為師,成了空也上人的弟子。

  民國十二年,我正在廈門南普陀參學(xué),有一位道友名廣富,俗名林子云,欲往泉州辦事,別人托他帶二兩銀子順便到慶春堂買軟腳香(此香在當(dāng)時非常出名)回來供養(yǎng)觀音菩薩,走至半途,聽后面有人大喝「站!」廣富法師那時年紀(jì)很輕,聽到這聲大喝,知是盜賊,撤腿便跑,邊逃邊念觀音菩薩圣號,強盜追不上,開槍就打,說時遲,那時快,廣富法師剛想把身子轉(zhuǎn)過來看盜賊是否追上來了,就在千鈞一發(fā)之際,子彈不偏不倚地打在腰邊裝銀元的袋子里,盜賊見他挨了一槍,人仍安然無恙地跑,生大恐懼,不敢向前追趕,廣富法師也因持念菩薩的名號而得免盜賊之難。

  又有一個恒順和尚,也有著一段這樣的事,這件事在日本較老的居民大多知道。

  有一天,和尚住的地方,來了一個賊。

  「把錢拿出來!」賊說時將武士刀一閃。

  和尚不把他的刀看在眼內(nèi)。

  「好!好!」

  和尚說后,盡所有的錢都拿出來給他,賊將和尚拿出來的錢放好,就悄悄的要往外邊走,正在這個時候──

  「等一會!」和尚忽又這樣的喊著他。

  賊停住了腳步。

  「你向別人要了東西,不說一聲謝謝就要走了,有這樣的道理嗎?這筆錢本來是我要奉給佛陀的,只要你去向佛陀說聲謝謝就可以了!

  「謝謝」!

  賊說一聲就走了。

  以后不久,那個賊又在別處犯案被捕了,他招認(rèn)說是還偷了和尚的錢,警官把他帶去見和尚,和尚見了很快就說:

  「不錯,在某月某日的夜間,有一個男人進(jìn)來,說要我給他錢,所以我就拿錢給他。這并不是他偷的,是我自己愿意給的,這有什么證據(jù)呢?記得當(dāng)他出去的時候,還講了一聲謝謝才走的!」

  警官聽了和尚的話,向和尚說:

  「和尚的話,意思大概是要救這盜賊,可是他在別處偷了好幾次,獲罪太大,不能再讓他逃了!

  和尚聽了警官的話以后,走上前去握住賊的手,流淚說道:

  「我本是很窮困的,已經(jīng)把所有的錢都給你,甚至叫你向佛陀多謝,那知我的誠意不足,不能感動你,令你再到別處偷東西!

  這個賊聽了一言不發(fā),羞慚滿面。

  賊在牢獄之中,仍然不能夠忘記和尚的話,出獄后,他跑到和尚那里懺悔,從此,他改邪歸正,努力做一個向上創(chuàng)業(yè)的好人。

  這是慈悲的感化,本段經(jīng)文就是表示這種意思。

  依理而言,吾人的身體是由地、水、火、風(fēng)四大所和合而成的幻身,它像一個國家,一塊國土,一個小天地,這個國土外有眼、耳、鼻、舌、身的五識,集合了八萬四千的怨賊——煩惱。

  「商主」,指第八識的心王——阿賴耶識。阿賴耶是梵語,譯成中文為「藏」,是含藏一切善惡種子的地方。也就是一切心的主體。

  前七識從第八識生。隨從心王,為心王之所有的,叫做心所。心王心所等,共有九十四法,屬于有為法,另加六種無為法,就是唯識所說的百法,心及心所所發(fā)生的作用即是「諸商人」。

  這個心,持有成佛的珍寶,也持有墮落迷惑的賊,因此,在我們的心中,以持寶和怨賊為喻。

  在阿賴耶識里也包藏著無價之寶——自性,這個無價寶物隱藏于此,就好象走那危險的山路,一不小心,即可受到妄念的怨賊所害而沉淪六道。其中起一善念為首,莫怕煩惱賊多,將雜念歸一,起自在之定力,稱揚觀音菩薩的圣號,由定起慧,由慧離驚惶生死之苦,既得離苦,還有什么好怖畏的。吾人若能真切實行,以菩薩同體大悲心為主宰,牽引余心,皆成善念,則可保全真如佛性,眾善法財了。

  古時梁山有位延關(guān)禪師領(lǐng)眾修持,眾中有一園頭,專司菜園之事,頗知禪理,因其職為園頭,眾多不喜聽其談禪,常朝嘲笑他。

  有一天,老園頭又在說禪理了,眾中一人就說:「你對禪理既然這么明白,為什么不去和老禪師問答幾句?」

  園頭說:「不是我不敢,而是怕我一問,老禪師沒法回答我,恐要讓大座而下臺!

  大家皆笑其自夸自大,那天適逢老禪師上堂開示,園頭搭衣頂禮說:

  「和尚,家賊難防時如何?」

  「識得不為冤!购蜕写。

  又問:「識后將如何?」

  又答:「識得騙至無生國里!

  再問:「此即安身立命處否?」

  「死水不藏龍!苟U師答。

  問:「何謂活水藏龍!

  答:「興波不作浪!

  園頭聽了又問:「忽然傾澤倒岳時如何?」

  「小心!莫濕了老僧的袈裟角!

  老禪師和園頭的這段問答,就是叫人要善守根門,勿讓六賊乘虛侵入,進(jìn)而再精進(jìn)修行,以便回歸無生國土。雖然修有所得,但不可忘了還得自利利他,自度度人,以慈心,勇猛心去更上一層樓,方能得到真正的解脫。

  以上所說的七難,到此已經(jīng)說完了。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這是七難的總結(jié)文。

  「摩訶薩」是「摩訶薩埵」的略語,「摩訶」是大的意思;「薩埵」是「有情」或「眾生」,「摩訶薩埵」合稱是「大眾生」,大眾生即是于諸眾生中第一最上之意。

  摩訶薩又可稱為大菩薩,也就是表示觀世音菩薩是位了不起的大菩薩,也用此來更進(jìn)一步地稱贊菩薩的偉大。

  「威神之力」,威能克萬難,神即有求必應(yīng),讓眾生脫離苦海,進(jìn)趣菩提。

  「巍巍」是形容菩薩的威神之力如高山之巍峨。

  佛陀說到這里,叫聲「無盡意」而對他說:「觀世音菩薩有如此偉大的威神之力,怎可不誠懇地常念菩薩的圣號呢」?

  前面所講七難,是對外境而言;現(xiàn)在開始講三毒之難,這是從內(nèi)部來的。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