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jīng)》譯文及注解評析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貪分

  【原文】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fù)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yīng)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譯文】

  佛說:“須菩提,如果菩薩之人以滿恒河沙數(shù)般的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七寶,用來布施。如果還有人知一切法的宗旨是為了一切的眾生,一切為了眾生,得成于自身對各種不良欲望的控制。這位菩薩所得功德勝過前面的菩薩所得功德,為什么?須菩提,因為各位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尊敬地對佛說:“世尊,什么叫做‘菩薩不受福德。’”

  佛回答:“須菩提,菩薩所作而得的福德,不應(yīng)貪為己有,所以叫做‘不受福德’。”

  【注解與評析】

  一切法無我我主,求世間大同,屬于無愿(無作)三昧的范疇,一切不求眾生的回報,即使得了回報,也應(yīng)該回向社會,包括智慧、神通、法門、物質(zhì)財富。

第二十九品 威儀寂凈分

  【原文】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譯文】

  佛說:“須菩提,如果有人說,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這些人不懂得我所說的義理。為什么?所謂‘如來’就是無所從來又無所去,猶如虛空永恒持續(xù)不斷地存在,并且不可破壞,所以稱為‘如來’。

  【注解與評析】

  佛說:如果有人相信佛是“常住”,并且知道佛住哪里,此人已出世。

  至于佛為何早早“滅度”,而不留在地球,佛給出了兩條理由:其一,在我們這個地球的使命已完成,必須轉(zhuǎn)往他方世界化度眾生;其二,長期留在我們這個地球,人們就會對釋迦佛有嚴(yán)重的依賴性,進而思想滑坡、放逸,精神懈怠。

  釋迦佛住忉利天!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原文】

  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于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①。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②。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譯文】

  佛問:“須菩提,如果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你的觀點如何?這些微塵眾難道不多嗎?”

  須菩提回答:“很多,世尊。”

  佛問:“為什么?”

  須菩提回答:“如果這些微塵眾本質(zhì)上不變的話,佛就不會說這些微塵眾。之所以這樣,佛說微塵眾非微塵眾,稱為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并非世界,稱為世界。”

  佛問:“為什么?”

  須菩提回答:“如果世界本質(zhì)上不變的話,就是同一個模式,如來說,同一個模式,并非同一個模式,稱為同一個模式。”

  佛說:“須菩提,所謂同一個模式,就是永遠也說不完,但凡夫之人貪著已有的認(rèn)識,以為已經(jīng)證得世界的終極真理。”

  【注解與評析】

  ①:微塵眾非微塵眾,指世界壞時,微塵與一切物質(zhì)都會化成水,并成為下一次世界成時的組成“原料”。(詳見《大悲經(jīng)》與《起世經(jīng)》)

  ②:一合相,宇宙中的一切的三千大千世界,都在一刻不停地成住壞空,一切的三千大千世界都遵循這一普遍的規(guī)律與模式。然而,一切的三千大千世界其成壞的時間、形狀、大小、天體的大小、速度、光速,佛住世間的“壽命”。眾生的壽命長短,眾生的習(xí)性……總之,一切都沒有完全相同的(佛、法、僧常住這一事實,眾生的佛性、地的堅性、水的濕性、火的熱性、風(fēng)的動性除外)。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