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jīng)

《金剛經(jīng)》是佛教重要經(jīng)典。根據(jù)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jīng)》,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督饎偨(jīng)》傳入中國后,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最為流行..[詳情]

星云大師:金剛經(jīng)講話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jīng)》,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shù)譬喻所不能及。

  譯文:

  須菩提!如果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須彌山王作比較,有人用七寶,集滿所有的須彌山王,用來布施,這個人所得的福德,當然是很多的。但是如果有人只是受持讀誦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并且又能為他人解說,哪怕只有四句偈,他所得的福德,用七寶布施的福德校量,前者的布施福德,是百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不及一,甚至是算數(shù)譬喻所不能相比的。

  講話:

  前分以發(fā)起修一切善,應心不住我等四相及善法相,前念后念,念念平等,那無有高下的真如性理,即是無上菩提。今明無修而修,無得而得,實相平等,此經(jīng)義甚深故,因此再舉「七寶聚”布施福德與持經(jīng)功德較量。雖然以山王寶聚布施,仍屬有為善法,但受持四句,是無為善法,能出生無上菩提法,此分正顯般若無價,令人開發(fā)無漏善根,行無住布施,結(jié)無漏佛果。

  經(jīng)文中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須彌山王,如是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就有一百億個小世界,每一個小世界,有一個須彌山王,為什么稱須彌山叫山王?因為它出水高八萬四千由旬。此句意即有人,以一百億多的須彌山王,裝滿七寶去行布施,得福甚多。雖然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諸須彌山王的七寶聚,和受持四句經(jīng)文者校量,仍是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shù)譬喻所不能及。

  一、須彌山寶不如法施

  前文中,用比喻較量持經(jīng)的功德,有五次:

 。ㄒ唬┑诎朔帧笣M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

  (二)第十一分「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shù)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

  (三)第十三分「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ㄋ模┑谑宸帧该咳杖,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

  (五)第十六分「于燃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yǎng)承事,無空過者。”

  今二十四分是第六次的校量,仍為顯示受持經(jīng)教者,福德最勝。因般若所詮之理,乃平等自性也,若能相應,則入妙覺圓明,理事融通的微妙法界。從外在的福德,反歸性上的福德;從形色的七寶,默照身中希有不壞的七寶;從布施有為的福德,徹見修持自性無漏的福德。如六祖惠能大師說:「乘船永世求珠,不知身是七寶。”

  《法華經(jīng)》說:

  若人讀誦受持是經(jīng),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復能起塔及造僧坊,供養(yǎng)贊嘆菩薩眾僧,復能清凈持戒,常貴坐禪,精進勇猛,攝諸善法,當知是人,已趣道場,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道樹下。

  須彌山七寶聚,有為的物質(zhì),終究是因緣假合,擋不住地水火風的摧敗毀壞,不似吾人身中七寶,性上福德,任劫火水漂,吞炭焰燒,巍巍金相,萬德炯然。因此,佛陀是真語實語者,要吾人聽受持此《般若波羅蜜經(jīng)》,乃至能信得四句偈等,即攝無量善法,趣道場樹下,得佛授記。

  《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卷第三十八: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以般若波羅蜜為母,方便善巧為父,檀那波羅蜜為乳母,尸羅波羅蜜為養(yǎng)母,忍辱波羅蜜為莊嚴具,精進波羅蜜為養(yǎng)育者,禪那波羅蜜為澣濯人。

  受持般若即受持相信人人有個與諸佛齊同,無高無下的如來寶藏,入此平等法智,六波羅蜜自然具足。所以佛陀反復的校量,不論恒河沙數(shù)七寶、無量劫身命、親承供養(yǎng)無量諸佛等布施,都比不上般若佛母能出生三世一切諸佛。

  關(guān)于智慧化身的文殊菩薩塑像,我們常見的是頭上梳有五個髻子,左手持蓮花經(jīng)書、右手執(zhí)寶劍的形相。頭上的五髻,既表示童子的天真,又表示了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等五種智慧。左手持蓮花,花上安放《般若經(jīng)》的原因,在于體現(xiàn)般若(大智)的一塵不染。右手持寶劍,則是為了顯示大智能斷一切煩惱,就好比金剛寶劍能斬群魔一樣。

  文殊菩薩所騎的那頭獅子象征著智慧的勇猛,在《涅槃經(jīng).師子吼菩薩品》用獅子的身形比喻佛菩薩的種種功德:「如來正覺:智慧牙爪,四如意足,六波羅蜜滿足之身,十力雄猛,大悲為尾,安住四禪清靜窟宅,為諸眾生而作獅子吼,摧破魔軍。”

  般若本體一塵不染,湛明圓覺,雖不持戒,而毗尼嚴凈;雖不集福,而萬德莊嚴;雖不出家,而身心寂然;雖不求佛,但成佛有余。因為其心不住形相,不被戒法、福德、凈行、證悟等善法所縛,自凈其意,心如虛空,哪里有凈穢的揀擇,善法惡法的愛憎呢?

  過去印度有一位國王想測驗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于是派人到牢獄里抓來一位死囚,并且對他說:

  「現(xiàn)在你就要被判死刑了,不過我可以再給你一次機會,如果你能夠手捧著一碗油,頂在頭頂上,在城內(nèi)的大街小巷繞行一周,假如你能夠不灑落一滴油的話,我就赦免你的死罪。”

  死囚在絕望之中,突然看到一線的曙光,歡喜不已,于是小心翼翼地頂著一碗油,履冰臨淵般地繞行于街道。但是國王為了考驗他是否專心一意,派人在街道各處布置了種種的奇觀雜玩,并且挑選國中的美女,在他經(jīng)過的路旁奏著美妙的音樂,輕歌曼舞,企圖分散他的注意力。他一心想要活命,只擔心頭頂上的油,一步一步往前走,所有的聲音、美麗景色,仿佛一陣云煙,一點也引不起他的興趣,終于平安地繞回宮中,一滴油也沒有灑落。國王驚奇的問他說:

  「你在繞街時有沒有聽見什么聲音?看見什么動靜?”

  「沒有!”

  「你難道沒有聽見悅耳的音樂,看見動人的美女嗎?”

  「回稟大王!我確實什么也沒有聽見,什么也沒有看到。”

  我們想要受持般若無上法,就必須學習故事中的死囚,心中只有一碗油缽,面對世間的五欲引誘,不為所動,即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吾人一心護著頭頂上的油缽,就像護念那一念清凈心,當然可以跨越生死的關(guān)頭,就像禪門中的一句話:「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

  《華嚴經(jīng).普賢菩薩行愿品》第六:

  善男子!一切凡愚,迷佛方便,執(zhí)有三乘;不了三界,由心所起;不知三界一切佛法,自心現(xiàn)量;見外五塵,執(zhí)為實有;猶如牛羊,不能覺知;生死輪中,無由出離。

  善男子!佛說諸法,無生無滅,亦無三世。何以故?如自心現(xiàn)五塵境界,本無有故;有無諸法本不生故,如兔角等;圣者自悟境界如是。

  善男子!愚癡凡夫,妄起分別,無中執(zhí)有,有中執(zhí)無;取阿賴耶種種形相,墮于生滅二種見中,不了自心,而起分別。

  善男子!當知自心,即是一切佛菩薩法;由知自心即佛法故,則能凈一切剎,入一切劫。是故善男子!應以善法,扶助自心;應以法雨,潤澤自心;應以妙法,治凈自心;應以精進,堅固自心;應以忍辱,卑下自心;應以禪定,清凈自心;應以智慧,明利自心;應以佛德,發(fā)起自心;應以平等,廣博自心;應以十力、四無所畏,明照自心。

  我們見外塵緣,執(zhí)為實有,不知自心即三界即一切佛法,能凈一切剎塵,入一切劫,恒常自在安穩(wěn)。于塵緣境起,妄起生滅見相。由此生死輪中,無有暫息。如六祖惠能大師的修心偈:

  心好命又好,富貴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變?yōu)榈溦住?/p>

  心好命不好,禍轉(zhuǎn)為福報。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貧夭。

  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實造于心,吉兇唯人召。

  信命不修心,陰陽恐虛矯。修心一聽命,天地自相保。

  成佛作祖,驢腹馬胎,境遇懸隔,福份高下,端視吾人休去妄心,修習真心,以一切善法扶助怯弱心,以戒律法雨潤澤卑劣心,以精進堅固狐疑心,以忍辱調(diào)伏我慢心,以禪定清凈妄想心,以智慧明照昏昧心,以佛心發(fā)起廣博平等心。

  二、四句功德絕百非

  佛道長遠,在因地修行中,聞法受持自利,為他人說是利他,能深解義趣固然是甚為希有,能發(fā)起大心為人解說,實是人中最尊最貴。甚深的妙法,若無善知識所教,如何識得衣上珠,身中寶呢?因此,善知識是渡生死河的大船,是黑夜中的燈塔,是疲倦無力時的手杖,更是久旱干涸時的甘霖雨露!度A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卷第三十三:

  善男子!善知識者,猶如慈母;出生一切佛種性故。善知識者,猶如嚴父;廣大利益親付囑故。善知識者,猶如乳母;守護不令作惡法故。善知識者,猶如教師;示諸菩薩所應學故。善知識者,猶如善導;能示甚深波羅蜜故。善知識者,猶如良醫(yī);能治種種煩惱病故。善知識者,猶如雪山;增長一切種智藥故。善知識者,猶如勇將;殄除一切諸恐怖故。善知識者,猶如船師;令度生死大瀑流故。善知識者,猶如商主;令到一切智寶洲故。善男子!汝今若能如是作意,正念思惟;當?shù)糜H近諸善知識。

  一切佛法,依善知識生。一切威德莊嚴,由善知識力,而得圓滿。我們因善知識,得聞一切菩薩行,引發(fā)一切菩薩善根,開發(fā)一切菩薩法光明,成就一切菩薩功德。因此,《金剛經(jīng)》在顯發(fā)般若智德的殊勝時,教誡受持四句偈者,應發(fā)大心,為他人說?绽黼m非言聲文字可以通達,但是「借指指月”,「渡河乘舟”,于因地修行中,仍是不可廢棄的方便工具。

  有一則寓意深長的故事說:佛殿中供奉著一尊大佛,是銅鑄成的;放在佛桌旁的大磬,也是銅鑄成的。

  有一天,大磬向大佛提出了抗議,說道:「喂!大佛!你是銅鑄的,我也是銅鑄的,大家的身價相等,可是,當信徒來參拜時,他們都拿著香花、水果供養(yǎng)你,并且向你虔誠的頂禮膜拜,為什么他們不供養(yǎng)我,不禮拜我呢?”

  大佛一聽,稍為沈思了一下,微笑著說道:「大磬呀!你不知道為什么,讓我告訴你一個道理。當年我們從礦山被開采出來,都是同樣的一塊銅,可是當?shù)袼軒熼_始雕塑我們時,我忍耐了很多的苦痛,歷經(jīng)了很多的煎熬。譬如說:當他們發(fā)現(xiàn)我的眼睛太小了時,就拿起鐵錘猛打、猛挖;發(fā)現(xiàn)我的鼻子太大了時,就又敲又錘的,常常痛徹心肺,可是我毫無怨言,因為我知道雕塑錯了,必須再加以改正的,就這樣經(jīng)過千錘百煉,我終于塑造成一尊佛像。而你呢?不加修飾的鑄成了大磬,只要有人,輕輕的在你身上敲一了下,你就痛得嗡嗡地大叫,當然沒有人會禮拜你、供養(yǎng)你。”

  大佛和大磬同是銅鑄成的,就像凡夫和眾生的佛性也是一樣,只是我們被妄想塵緣,迷亂本心,造作惡業(yè),而佛任人割截,心無瞋恨,廣修一切善法功德,受一切世間人天,香華供養(yǎng)。凡夫被五蘊蒙騙,恐怖空無之理,于世間認假做真,執(zhí)妄為實,不知無的世界,彌蓋天地,橫豎法界。

  跋提王子,他本是佛陀的堂弟,后來出家做了比丘。有一次,他與阿那律、金毗罷等三人在樹林里修行,在修行的時候,他忽然大叫起來說:「啊!快樂哦!實在太快樂!”

  阿那律就問他:「你大聲叫什么?什么事使你那么快樂啊?”

  跋提說:「阿那律尊者!我過去做王子的時候,住在銅墻鐵壁的王宮里面,有許多侍從勇士拿著武器護衛(wèi)著我,我仍然恐怖刺客的謀害;我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綾羅綢緞,過著非常奢華的生活,可是我老是覺得食不甘味,穿著不美,F(xiàn)在我出家當比丘了,一個衛(wèi)兵也沒有,獨自一個人靜靜在樹林中坐禪,但不怕有人來殺我,衣食都非常簡單,但我內(nèi)心覺得非常充實,我現(xiàn)在可以自由的坐,自由的睡,一點也沒有不安的感覺。因此,我心中有說不出的愉快!”

  無的世界,安穩(wěn)充滿;無的世界,永不匱乏;無的世界,威勢堅固;無的世界,任運自如。佛陀深知空無的寬廣飽足,才會婆心切切,要我們聽信受持,無上無限的般若妙德。生命的有限與無盡,須仗般若智眼去照見。我們的生命有限,精神無盡。言語有限,情意無盡。播種有限,結(jié)果無盡。喜舍有限,功德無盡。佛陀要我們打破五蘊假相,那些有為有限量的人天福德,只是增添外相的端嚴,福樂的享用,于生死苦厄,無法做為我們的依護,于煩惱魔軍來時,難以聚集威力降伏。

  有一個國王,因為心愛的王妃病逝,悲傷過度而不思飲食,每天以淚洗臉地陪伴在王妃的遺骸旁邊。雖然許多大臣都勸國王要節(jié)哀順變,但是卻絲毫沒有作用。過了一段時間以后,有一天,有一位仙人來訪,大臣便將國王的情況告訴他,仙人便向國王說:「我不但可以說出王妃投胎的地方,甚至讓國王直接與她交談。”國王聽了以后,相當高興,立即要仙人帶他前往該地。當仙人引導國王走出庭院的時候,指著兩只正忙于搬運牛糞塊的甲蟲說:「國王,這一只正是病逝不久的王妃,她現(xiàn)在已經(jīng)投胎轉(zhuǎn)世成為吃牛糞的甲蟲妻子了。”國王感到相當驚訝并且生氣的說:「你怎么可以誣□我的妃子呢?”仙人回答:「國王您不要不相信,您仔細聽聽看吧!”說完,就呼叫著甲蟲,卻聽到王妃回答聲音。國王問著甲蟲說:「妳喜歡生前的我,還是喜歡甲蟲為夫呢?”王妃回答說:「在我生前受到國王的恩寵,過著幸福的生活。不過往事已如云煙,現(xiàn)在的我當然是喜歡吃牛糞的甲蟲丈夫。”國王聽后,如夢驚醒,回宮立刻命令大臣埋葬王妃的遺骸。

  般若空理旨在引領(lǐng)我們,覷破浮生諸相,回頭上岸,一段現(xiàn)前風景,不屬他人!世間憂喜不定,光陰石火,歲月如逝波。于此無常、無我的世間,如果不識般若寶,不信法身佛,是常住安樂,三界業(yè)識茫茫,生死誰替代?佛陀護念咐囑行者,摒除諸相,返舍歸鄉(xiāng),不再于幻境里飄零流浪,歸來!萬境機俱寢息,一知一見盡消融,恁么時,花繁柳密,伴鳥隨云。如白云守端禪師的子規(guī)詩:

  聲聲解道不如歸,往往人心會者希。

  滿目春山春水綠,更求何地可忘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