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jīng)
《金剛經(jīng)》是佛教重要經(jīng)典。根據(jù)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jīng)》,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督饎偨(jīng)》傳入中國后,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最為流行..[詳情]
星云大師:金剛經(jīng)講話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shù),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譯文:
闡發(fā)了究竟無我的義理之后,才能見萬法如一,見眾生心如我心。
「須菩提!你認為如來有肉眼嗎?」
須菩提答:「有的,佛陀,如來有肉眼!
佛陀又問:「如來有天眼嗎?」
「是的,佛陀!如來也有天眼!
「須菩提!如來有慧眼嗎?」
「是的,如來具有慧眼!
「如來有沒有法眼?」
「是的,如來具有法眼。」
「須菩提!如來具有遍照一切十界的佛眼嗎?」
「是的,佛陀!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你認為,恒河中的所有沙粒,如來說是不是沙?」
「是的,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如果一沙一世界,那么像一條恒河沙那么多的恒河,這河中每一粒沙都代表一個佛世界的話,如此,佛世界算不算多?」
「很多的,佛陀!」
佛陀又問:「須菩提!如你剛才所說,佛眼可攝一切眼,一沙可攝一切沙,在諸佛世界中的一切眾生,所有種種不同的心,佛也是完全知曉的。為什么呢?因為眾生的心源與佛如一,譬如水流歧脈,源頭是一,心性同源,眾生心即是佛心,所以,如來能悉知眾生心性。但是,眾生往還六道,隨業(yè)逐流,遺失了本心,反被六塵的妄想心所蒙蔽,生出種種虛妄心念,這種種心皆不是真實不變的心性,只是一時假名為心而已。這過去之心、現(xiàn)在之心、未來之心,無非皆由六塵緣影而生,念念相續(xù),事過則滅,這種種無常虛妄之心,是不可得的。
講話:
前分說通達無我無法真是菩薩,又恐行者未識真如不變,而妙能隨緣之義,執(zhí)無我無法為究竟,又坐在俱空境上,不得出頭。所以佛陀一番深意,以自己具備的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為例,將吾人之般若本體,平等真如,滿盤托出,無半分隱藏。
佛陀以五眼譬喻,一切眾生,皆具五眼,但被迷心蓋覆,不能自見。五眼說明五種平等:
。ㄒ唬┤庋郓ぉど鹌降。
(二)天眼──諸天與佛平等。
。ㄈ┗垩郓ぉば∈ヅc佛并無分隔,顯小大平等。
。ㄋ模┓ㄑ郓ぉて兴_亦具法眼,此明因果平等。
(五)佛眼──此顯佛佛道同。
一、五眼遍觀眾生界
五眼在凡同凡,在天同天,在圣同圣,在菩薩同菩薩,在諸佛同諸佛,乃平等真如之本體,在圣不增,處凡不減。在《五眼度世品經(jīng)》說:
佛隨世間化,入于五道而凈五眼。
一、肉眼處,處于世間,現(xiàn)四大身,因此開化,度脫眾生。
二、天眼處,諸天在上,及在世間,未識至道,示以三乘。
三、慧眼處,其不能解智度無極,皆開化之,并入大慧。
四、法眼處,其在偏局,不能恢泰,悉開化之,解法身無來去,令平等三世。
五、佛眼處,其迷惑者,不識正真,陰蓋所覆,譬如睡眠,示以四攝六度之行,善權(quán)方便,進退隨宜,不失一切,令發(fā)真正道意。
佛陀能清凈五眼,是入人、天、二乘、菩薩等處,令他們從睡眠中起,不再被夢想之陰蓋障覆,能解自身本與佛身無異,遍充三界,放光普照。佛陀因徹知無我無法的至理,因此才能發(fā)起大行力,于六道隨緣度化。佛陀恐行者聞無我,偏入俱空之網(wǎng),才以自身的五眼,說明一切諸佛相如秋月,紺目如海,種種圓滿和神通變化,是遍入眾生界,周濟一切含識。《佛本行集經(jīng)》卷二十一:
一切法勝唯有行,清凈寂定不過心;
染著恩愛最怨家,諸有恐怖是老死。
再美麗的風(fēng)景,只有親自觀賞以后,才有真正的感受,再高妙的法,聽聞信受和思惟正觀后,不去修證,不過如癡人畫餅充饑,入海算沙。
佛陀的五眼遍觀眾生界,此五眼神通,吾人原本無欠無余,只因念念被五陰所迷,不知同體共生,因緣相互依存的道理。
過去有一個無惡不作的壞人叫作干達多,有一天他路過一個地方,定睛一看,腳下一團黑黑的東西,一腳踏下去,差點踏死一只蜘蛛,他忽然生起了一念慈悲:「蜘蛛雖然是小小的生命,但是我又何必把牠踩死呢?”于是提起了腳步,向前跨出了一步,終于救了蜘蛛一命。
由于他窮兇極惡,做盡壞事,因此死后就墮入無間地獄。正在受苦的時候,突然從空中飄下一條銀光閃閃細如鋼針的蜘蛛絲,他仿佛身陷大海見到船只一船,趕忙攀著蜘蛛絲,奮力地往上爬,想要脫離無間煉獄的痛苦。當(dāng)他低頭一看,許多的地獄眾生也跟在他后面攀爬上來。他轉(zhuǎn)念一想:這么細小的蜘蛛絲怎么負荷得了眾人的重量,萬一蜘蛛絲折斷了,我不就萬劫不復(fù),永無解脫之期了嗎?于是伸腳把尾隨而來的同伴,一個一個踢了下去。當(dāng)干達多用力踩踢同伴的時候,突然蜘蛛絲從空斷裂,干達多和所有的地獄眾生,一起掉入黑暗無底的地獄之中,再度接受地獄無盡的刀剮火煉之苦。
眾生的肉眼,只看到自己的痛苦,把人我隔絕二邊,那條銀光閃閃的蜘蛛絲,是吾人一念慈悲救度自己,超脫無間地獄的絲繩,當(dāng)念頭昏昧?xí)r,剎那又墮入地獄的猛火中。《金剛經(jīng)》要我們不要被肉眼蒙蔽,要借助無我的般若智力,展開行樹重重,寶閣蓮池的天眼;五蘊云消,如碧潭映月,澹然自足的慧眼;不住涅槃寂樂,不著世間諸有,自在游化的法眼;見無煩惱可斷,無圣果可成,念念清凈的佛眼。
二、佛世界如恒河沙
佛陀在印度說法,大多的地點都于恒河兩岸,因此常舉恒河或恒河沙作譬喻,讓大眾容易了解。前文已明佛能見之眼,接下來說明佛的世界到底有多少呢?如經(jīng)文所說的:「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shù)佛世界。”
恒河中所有的沙數(shù),已不可計量,以其中的粒沙比作一恒河,再以其中一粒沙都是一尊佛教化的世界,如此佛世界早就勝過恒河沙數(shù)。佛陀從五眼遍觀眾生界,再用恒河沙數(shù)的佛世界,告訴我們遍一切處都是佛世界,只是昧于質(zhì)礙形色的肉眼,與諸佛菩薩迎面相逢不相識。如《觀無量壽經(jīng)》: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正遍知海,從心想。
我們的妄心,如猿馬奔躍不已!這顆心朝夕與我們眠起,生死和我們依存,心想佛時,即現(xiàn)圓光普照,心住魔境,枉受啼哭憂悲,沉淪之苦。
有一個比丘很歡喜打坐,這幾天在打坐時,遇到一件怪事,心里很苦惱,于是向寺里的老和尚請教。
「我一入定,眼前就看見一只大蜘蛛爬在我腿上,怎么趕也趕不走它。”
老和尚:「下次入定時,你就拿支筆在手里,如果大蜘蛛再出來搗亂,你就在它的肚皮上畫個圈,看看是何方的妖怪?”
得到老和尚的傳授,那比丘準備了一支筆。一次入定,果然大蜘蛛又出現(xiàn)了。他馬上拿起筆來,在蜘蛛的肚子上畫了個圈圈作為標記。誰知剛一畫好,大蜘蛛就銷聲匿跡了。因為沒了大蜘蛛,所以比丘便安然入定。
過了一段時間,比丘出定。傍晚時,準備沐浴凈身,才猛然發(fā)現(xiàn),畫在大蜘蛛肚皮上的圈圈,赫然就在自己的肚子上。
這時,比丘才省悟到,擾亂自己入定的大蜘蛛,不是來自外界,而是發(fā)自自身──心思的妄想幻境所現(xiàn)。
當(dāng)我們在怪罪外境帶給我們苦惱和不安,要返歸自心,檢點善念惡念有幾分?不先洗凈心地,以空慧為清池,慈悲為芽種,忍辱為枝干,信進為花葉,如何生諸大法果?學(xué)佛者,要明自心與佛感應(yīng)道交,修行才有根本,而不是無根的浮萍。布施供養(yǎng),拜佛禮懺等等,是逐漸止息吾人的妄想分別,從中觀照念頭,再更進一步「行佛”,于日常生活中,與諸佛打成一片。
觀眾生苦與佛眼感應(yīng),
聞善妙語與佛口感應(yīng);
做不請友與佛身感應(yīng),
行利生事與佛心感應(yīng)。
心意明潔,六根齊修,即是入三世諸佛家室,自然獨具五眼神通,遍觀生佛平等,溪山風(fēng)月,剎塵恒沙,無一不是香云寶蓋,羅網(wǎng)珠光,熾然相攝的千億佛土。
明朝的憨山大師常常坐在木橋的橋墩上,聽著溪水的聲音。有一天,他坐下以后,頓忘身心。念頭一動就聽見流水聲,不動即不聞,最后眾響皆寂,根塵俱泯。又有一次,在打坐時,又進入坐忘的境界。直到聽到耳邊數(shù)十聲磐,才微微覺醒,睜開眼睛一看,竟不知身在何處。信徒對他說:「我離開的時候,師父就閉門打坐,今天已經(jīng)第五天了。”
憨山大師回答:「我感覺只有呼吸一下的時間而已!”
憨山大師心靜寂故,頓失根塵,萬籟隱沒!人的一念豈止坐忘五個晝夜,一念更可以坐斷三際妄想,但聞自性凈土的水鳥說法,花雨紜落!任他刀兵水火,我且日日醉臥野水春風(fēng)。
三、如來悉知眾生心
佛陀以恒河沙數(shù)喻佛世界的無可計數(shù),接下來再以那么多的佛世界中的眾生,所有眾生,他們的起心動念,佛陀悉能知曉。前文中佛所具肉眼能知恒河沙數(shù),雖然示同凡夫,而凡夫不可及也。佛陀以事證前文所言之五眼。
佛陀以五事證信五眼:
。ㄒ唬┤庋郓ぉぶ缓又,數(shù)有多少。
。ǘ┨煅郓ぉぶT恒河沙所有沙數(shù)佛世界。
(三)慧眼──知無量無邊沙世界,每一世界,所有眾生的心念。
。ㄋ模┓ㄑ郓ぉけM知盡見生心皆妄,諸法本空。
(五)佛眼──知三世妄心,原無實體,皆不可得,心不有處妄緣無,妄緣無處即菩提,生死涅槃本平等。
佛陀示現(xiàn)的肉眼,凡夫所不能及,諸天之眼界無與倫比,二乘慧眼,縱有他心神通,亦不及此,菩薩所具法眼,未能徹見知曉。佛眼如大圓鏡智,沙等恒河的所有眾生,種種心念,如來悉知,如鏡映現(xiàn)諸象。
「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金剛經(jīng)》常常有如此的句子──如來說……即非……是名……
諸心,指眾生心行動念雖多,不過以顛倒妄識為心。
皆為非心,此妄心皆非真實常住之心。
是名為心,妄識本無實體,徒有心名而已。
禪門中有名的公案,德山買油糊點心,遇一靈俐婆子詰難道:「三心不可得,汝點哪一心?”德山無語以對,直至龍?zhí)短,吹滅紙燈,始悟得自家大光明藏?/p>
《如來藏經(jīng)》說:
善男子!我以佛眼觀一切眾生,貪欲恚癡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jié)跏趺坐,儼然不動。善男子!一切眾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染污,德相備足,如我無異。
又善男子!譬如天眼之人,觀未敷花,見諸花內(nèi),有如來身,結(jié)跏趺坐,除去萎花,便得顯現(xiàn)。如是善男子!佛見眾生如來藏已,欲令開敷,為說經(jīng)法,除滅煩惱,顯現(xiàn)佛性。
善男子!諸佛法爾。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眾生如來之藏,常住不變。
一切眾生在貪恚愚癡中,內(nèi)有如來智身,常無染污,恒常不變,只是眾生不能聽受信解,于根塵境上心迷狂亂,盲聾無知。
汝南邵南頓縣有一個人叫張助,在田里種莊稼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一枚李子核,想揀回去。后來看到一棵枯爛的桑樹洞里有土,于是一時興起,便把李子核種植在里面,并把自己喝剩的湯水澆在上面。經(jīng)過一段時間,人們看見桑樹上長出一棵李子樹,嘆為希有,于是便輾轉(zhuǎn)傳告。有一個人眼睛痛,在樹蔭下休息,祈禱說:「假如李子君讓我的眼好了,我一定用一頭豬作為祭品供獻在您的面前。”眼痛本來是一種小病,也可以自行痊愈。過了幾天,這個人的眼痛消失了,消息便傳播出來,像火蔓延一樣快速,說有一個瞎眼的人因為向李君神祈禱,眼睛就能重見光明。遠遠近近的人齊來樹下祭奠禱告,坐車的、騎馬的,經(jīng)常一聚就是幾千人,幾百人,酒肉像雨點兒似的落到樹下,十分熱鬧。
隔了一年了,張助出遠門回來,見到這種情景,大驚說:「那里有什么神,是我當(dāng)初隨手種的李子核呀!”
崇拜信奉一枚李子核,具有神奇的力量,卻不相信,諸佛經(jīng)教,人人頂上有把獅子寶劍,能截斷迷悟的分際,劈盡千歲纏綿的冰川,還至香草遍布,滿排繁花,饑來吃飯倦來眠,做個兩耳閑閑的無事人。
大梅法常禪師知道自己即將離開人間,有一天,他對弟子說:「即將來到的,我們無法拒絕它;已成過去的,我們也無法留住片刻!”
大梅從容無懼,正當(dāng)要閉眼離去時,聽到窗外鼯鼠的叫聲,他含笑說道:「修行人追求一生的,就是眼前這個了,不是別的,你們要善自護念,我要離開了!”
鼯鼠的叫聲,森羅萬象盡在其中,我們的內(nèi)心充塞對未來的恐懼,過去的懊恨,不知未來不可排拒,過去無法停留,如此馳想紛杳的妄心,當(dāng)下哪里聽得到鼯鼠的叫聲呢?
四、三際妄心不可得
前文說過,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眾生以顛倒妄識為心,此心當(dāng)然不是常住真實之心,妄識原無實體,只是徒有個心名而已。而此三際心過去心、現(xiàn)在心、未來心都不可得,了徹顛倒妄想的心相了不可得,剎那即顯露不落三際的真心,此真心本源,眾生平等無異,只是眾生隨逐三際妄心,輪轉(zhuǎn)不已!圓覺經(jīng)》說: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凈,無邊虛空覺所顯發(fā)。覺圓明故,顯心清凈;心清凈故,見塵清凈;見清凈故,眼根清凈;根清凈故,眼識清凈;識清凈故,聞塵清凈;聞清凈故,耳根清凈;根清凈故,耳識清凈;識清凈故,覺塵清凈;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fù)如是。
善男子!根清凈故,色塵清凈;色清凈故,聲塵清凈;香、味、觸、法,亦復(fù)如是。善男子!六塵清凈故,地大清凈;地清凈故,水大清凈;火大,風(fēng)大,亦復(fù)如是。
我們明白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一切諸法,如夢幻影像,沒有永遠不變性,如此佛之真心當(dāng)下顯發(fā),由心清凈故,六根、六識、六塵、四大皆悉清凈。我們的心執(zhí)不實為實,視危脆為堅固,在虛妄的根塵,滋生見聞覺知的重重幻象。
有個師父向弟子說:「世間是個幻影,唯有以自己為依靠,你還是隨我一起出家修行。”
弟子說:「師父!可是我的家人,我的父親、我的母親、我的妻子,他們非常愛我。我怎能拋下他們呢?”
師父回答:「現(xiàn)在你有我和我的妄想,所以會貪戀不舍,我要教你一個方法,你就會知道世間的真相。”他交給弟子一顆藥丸,吩咐他說:「回到家里服下這顆藥,你不久以后,會像一具尸體,但是腦筋清醒,你將聽到家人一切言行。然后我會到你家里,再讓你恢復(fù)清醒。”
弟子依照師父的指示,吃了藥,躺在床上就像個死人,頓時家中一片哀號。母親、妻子、和其他親人都伏在地上慟哭。
就在這時候他的師父走進屋里,向他們說:「發(fā)生什么事情?”
「這孩子死了。”家人哀傷的回答。
他把一把脈,故作訝異的說:「不!他還沒有死。我有藥能夠救活他。”家人一聽,個個喜出望外,歡喜不已。
他的師父繼續(xù)說:「我先說明,要救活他,必須有一個人先服這藥的一部分,這孩子再將其余服下。不過這個人會死,這里有這么多愛他的親眷,像他的妻子、他的母親這么傷心,當(dāng)中一定有人愿意為他的復(fù)活,服下這藥。”
哭聲馬上停下來,眾人都不說話了。母親說:「我們是個大家庭,要是我死了,誰來照顧這個家呢?”說完便低頭沉思不語。
哀嘆命苦的妻子說:「我兩三個孩子年紀又小,如果我死了誰會照顧他們呢?”
弟子聽見親人的回答,一躍而起,向師父說:「我們走吧!”
生死無常誰也不肯替代,親眷愛侶,權(quán)勢財利,都帶不走,終日營營擾擾,費盡心機,不過是沙上建樓,一場黃粱夢。就像《紅樓夢》所說:
陋室空堂,當(dāng)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蛛絲兒結(jié)滿雕梁,綠紗今又在蓬窗上。說甚么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昨日黃土隴頭埋白骨,今宵紅綃帳底臥鴛鴦。金滿箱,銀滿箱,轉(zhuǎn)眼乞丐人皆謗;正嘆他人命不長,哪知自己歸來喪?訓(xùn)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強梁;擇膏梁,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xiāng)是故鄉(xiāng);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吾人被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妄心所枷鎖,三世流落街頭乞討,不知己身寶冠纓絡(luò)披戴,原是光明熠熠,蒙塵的本尊,三身具足,;蹐A滿。
有個庵主念佛已經(jīng)二十年,一直盼望能親見阿彌陀佛,驗證自己的修行。終于有一天晚上,夢見一位極樂世界的菩薩告訴他:「你對阿彌陀佛的虔誠已勝過一般人,因此,阿彌陀佛托我轉(zhuǎn)告你,明天祂會親自拜訪你。”
醒來后,庵主更歡喜虔誠的念佛。他端坐在佛殿前,口中佛號不斷恭候阿彌陀佛圣駕的來臨。
等了一天,太陽都下山了,阿彌陀佛始終沒有出現(xiàn)。他開始懷疑,難道阿彌陀佛也會不守信用嗎?
這天晚上,他又見到昨夜夢中的菩薩。他正準備抱怨阿彌陀佛不講信用時,菩薩先開口說道:
「你是怎么了?阿彌陀佛今天見了你三次,你都不肯見祂!”
庵主又驚又疑的回答:「我沒聽到阿彌陀佛駕到的通報啊!”
菩薩說:「你真是有眼如盲!阿彌陀佛第一次在早上出現(xiàn),扮成乞丐,才走到門口,你就叫侍者趕走他。”
「到了中午,阿彌陀佛又來了,祂扮成一名女人,來到大殿,你連正眼都不瞧她一眼,她跟侍者通報說要見你,侍者說你從不接見女人!”
「到了傍晚,阿彌陀佛還是不死心,這次祂扮成一條流浪狗,結(jié)果,一走近門口,就被知客僧用棒子嚇走了!”
庵主說:「我真的不知道,那就是阿彌陀佛……”
我們有眼如盲,不識諸佛八十隨形好,皆從救濟厄難的眾生,平等護念一切有情。佛心,大悲心也,乞丐、女人、狗子,形色雖殊,佛性同體不二,諸佛學(xué)處,切忌從他覓,行者密行,當(dāng)下即是,口和無諍,毀譽不動,護眾如己,忍辱承擔(dān)。
佛的五眼神通,我們原是無欠無余,只是不肯聽受信解如來所教,于五欲生渴愛,就像盛風(fēng)猛火,沸騰的熱水,擾亂了本質(zhì)的實相,怎能照見五蘊皆空,度盡一切苦厄?
- 地藏經(jīng)注音版
- 無量壽經(jīng)注音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心經(jīng)》誦讀、讀誦的步驟
- 《金剛經(jīng)》全文-金剛經(jīng)原文、譯文及釋意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全文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念誦及回向儀軌
- 《妙法蓮華經(jīng)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注音版
- 普賢行愿品原文
- 藥師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注音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注音版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圓覺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原文與白話文對照版
- 楞嚴經(jīng)全文
- 普賢行愿品注音版
- 《心經(jīng)》全文-心經(jīng)全文注音及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普門品儀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完整儀軌
- 金剛經(jīng)全文及譯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解釋-地藏經(jīng)全文白話解釋
- 心經(jīng)注音版
- 維摩詰經(jīng)原文
- 十善業(yè)道經(jīng)原文
- 心經(jīng)的作用和好處,心經(jīng)有什么作用?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心經(jīng)》全文、心經(jīng)譯文解釋
- 無量壽經(jīng)白話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yīng)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xué)習(xí)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