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
《金剛經》是佛教重要經典。根據(jù)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剛經》傳入中國后,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詳情]
星云大師:金剛經講話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缓我怨?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于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于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汝于來世,當?shù)米鞣穑栣屽饶材!挂詫崯o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于來世,當?shù)米鞣穑栣屽饶材帷。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豁毱刑幔崯o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于是中,無實無虛。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
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即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譯文:
這時候,須菩提向佛陀請示道:「佛陀!善男子、善女人,已經發(fā)心求無上正等正覺,應該如何保持那顆菩提心?如何降伏那妄想動念的心?」
佛陀了解須菩提再次啟請的深意,微笑頷首之后,以無上慈和的聲音說道:「善男子、善女人如果已經發(fā)心求無上正等正覺,應當如是發(fā)心:我應該發(fā)起無上清凈心,使眾生滅除一切煩惱,到達涅槃的境界,如此滅度一切眾生,但不認為有一個眾生是因我而滅度的。為什么呢?須菩提!如果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等分別,那么,他就不是菩薩。為什么呢?須菩提!實際上,并沒有一種法名為發(fā)心求無上正等正覺的。
「須菩提!你認為如何?當年佛陀在然燈佛那里,有沒有得到一種法叫做無上正等正覺的?」
須菩提回答道:「沒有的,佛陀!依我聽聞佛陀所講的意義,我知道佛陀在然燈佛那里,只是了悟諸法空相,所以沒有得到一種法叫做無上正等正覺的。」
佛陀聽完須菩提肯定的答復后,喜悅地說道:「很好!須菩提!實際上,我并沒有得到一種法叫做無上正等正覺的。須菩提!如果我有得到一種法叫做無上正等正覺,然燈佛就不會為我授記說:『你在來世,一定作佛,名釋迦牟尼!徽驗闆]有所謂的無上正等正覺之法可得,所以然燈佛才為我授記:你在來世,一定作佛,名叫釋迦牟尼。
「為什么呢?所謂如來,就是一切諸法體性空寂,絕對的平等,超越所有差別的執(zhí)著。佛陀已證入此理,因此才名為如來。如果有人說,我得了『無上正等正覺』。須菩提!實際上并沒有一種法,叫做佛得到無上正等正覺,只是為了令眾生明了修行的趣向,方便設有無上正等正覺的假名。
「須菩提!我所得無上正等正覺,是虛實不一,不能執(zhí)為實有所得,也不能執(zhí)為空無,因為一切諸法萬象,無一不是從此空寂性體所顯現(xiàn)的,所以,如來說一切諸法都是佛法。
「須菩提!所說一切法,只是就隨順世諦事相而言,就空寂性體的立場,一切萬事萬物,都不是真實的,以此顯發(fā)的事相,而立種種假名。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
須菩提回答道:「佛陀!您說過:『這高大健壯的人身,畢竟是個無常虛假的形相,緣聚則成,緣盡則滅,所以不是大身,只是假名大身而已!环ㄉ頍o相,又哪里有大小形狀呢?」
「須菩提!菩薩也應當明白這些道理,如果作是說:『我當滅度無量的眾生!凰筒皇瞧兴_。為什么呢?須菩提!實際上沒有一個法名為菩薩,如果有當度眾生的想法時,就有人我的妄執(zhí),能度所度的對待,所以我說一切諸法,都沒有我、沒有人、沒有眾生、沒有壽者等四法的分別。
「須菩提!如果菩薩作是說:『我當莊嚴佛土。』就不能名為菩薩,因為落入凡夫的我見法執(zhí)。為什么呢?佛陀說的,莊嚴佛土,并不是有一真實的佛土可莊嚴,只是為了引度眾生,修福積慧,滌除內心的情念妄執(zhí),而假名莊嚴佛土。
「須菩提!如果菩薩通達無我的真理,那么,如來說他是真正的菩薩。
講話:
從一到八分,佛陀要吾人從理解經文,生起般若無相無住的信心,建立對大乘最上乘佛法的信心以后,第九分直到十六分,更進一層說明「深解義趣”的旨要,對于住心降心的重要性。由第十七分開始,佛陀以吾人深解義趣之理,依此理來修行,即為「悟后起修”。佛陀由十七分到二十三分,把悟解以后的修行脈絡及次第,講述得明明白白,對有心修持《金剛經》的人,也可以「依教奉行”。從中領悟一些金剛法味。
第二分須菩提已問過兩個問題,一是云何降伏其心?二是云何安住其心?在第十七分尊者為什么又再重問一次呢?須菩提尊者前后提出的問題,蘊含的義理又有什么不同呢?
一、無有眾生實滅度
尊者重問云何降伏其心?云何安住其心?與第二分比較,這其中有五種不同:
。ㄒ唬⿲ο蟾鞑煌呵罢呤莻薄地凡夫,初發(fā)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后者已是深解義趣的善男子善女人。
。ǘ┌l(fā)心深淺不同:前者為初學發(fā)心,發(f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愿心。后者是發(fā)「修行證果”的大心。雖然,「理”已悟解,但仍未證得佛果。因此發(fā)無上正等正覺的深心,求證悟學修行。
。ㄈ┩拇旨毑煌鹤鹫咚鶈柕摹冈坪螒?云何降伏其心?”文字與第二分相同,但是義理深淺有別。前者的妄想是粗糙的,指薄地凡夫的妄想憶念;后者是已悟解般若義趣,于事相上修行時微細的妄心。
(四)降伏內外不同:第十七分所問的問題和佛陀所答覆的文字與第二分相同,表層的文字雖是一樣,但是義理是不同的。前者是先除去「心外的境界相”,后者則是要去除「心內的執(zhí)著相”。從心外到心內的境界和所執(zhí)取的諸相,都應一并降伏剔凈。
我們從文字當中,應悟解其深淺不同,從驚嘆金剛般若外觀的萬德莊嚴,一步步進階入內,方知如來室中,珍寶一一具足!
《金剛經》在第三分時,說明應發(fā)「滅度一切眾生”的廣大心,但并沒有一個眾生為你所滅度。第三分的「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是空掉所度的「眾生相”。十七分的「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即空掉「內心之相”,不可執(zhí)著眾生為我所滅度。第二分要吾人放下「眾生相”,十七分則躍進一步,蕩除內心更細微的執(zhí)著。
內外沒有「眾生相”,了解一切為緣起性空,即可尊重一切眾生如佛!洞笄f嚴經》卷五:
依止因緣,無有堅實;
如風中燈,如水聚沫。
眾生諸佛之名,不過權設方便,示教利喜而已。如《金剛經注解》說:
一切不善心,即是一切眾生。以無我心,將忍辱以降伏,令邪惡不生,即是滅度一切眾生。一切不善心,本自不有,因貪財色恩愛情重,方有此心,今既知覺,以正智而滅之,亦不見實有滅者。本自不生,今亦不滅故,故云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什么是眾生,一切不善心也,什么是諸佛,令邪惡不生也。不善心,仗緣方生,無有堅實,一念覺知,能見不生不滅處。
丹霞天然禪師有一天橫臥在天津橋上,正好當?shù)氐奶亟涍^,侍衛(wèi)們大聲呵斥他,他如聾如啞,不作聲回答。太守親自問他為什么不起來,他才慢慢仰起頭來說:「無事僧。”太守被禪師眉宇間的無畏,深深攝伏,于是派人送給他不少衣服和吃的東西。
一天,他忽然向大眾宣布說:「我想念山林終老之地。”于是便結束了漫游生活,去南陽丹霞山結庵而居。三年之內,參學的人紛紛前往,他的門下有三百多人,于是茅庵便擴建成院。
他常對門人說:「你們那個東西要好好保護,那不是能談論之物。難道禪可以解釋嗎?又哪有什么佛可成?‘佛’這個字,我一輩子都不愛聽,F(xiàn)在學佛的人紛紛擾擾都忙著參禪問道。卻不知自家寶藏。我這里無道可修,無法可證。了卻自心,別無疑慮。不了自心,迷卻本來面目,就像一個瞎子引著一群瞎子一起跳火坑!”
丹霞禪師心中無畏,即能無事無求。發(fā)廣大心的菩薩行者,要眼里沒有眾生相,心里也沒有眾生相,那么即可成為無畏上人,對諸佛不佞,對眾生不欺。日用生活,以金剛禪定為弓,以般若空無為箭,決除諸相網結,能射破吾人內心的煩惱怨賊。
佛陀要我們不要執(zhí)著眾生相,不是不發(fā)心教化有情,而是在教化的事業(yè)時,要以同體的慈悲觀,平等的智慧觀,心地純凈無染,才能生植般若香華,成就菩提道種。如《大乘悲分陀利經》卷六:
妙聲柔軟如梵王,治世脫苦如良醫(yī);
心住平等如慈母,常攝眾生踰如父。
以前有兩頭牛,拉著兩輛車子走,一頭牛走得快,一頭牛走得慢。而走得快的那頭牛,愈走愈快,反之走得慢的那頭牛,卻愈走愈慢。這是為什么呢?原因是駕車的人所用的方法不一樣。
走得快的那頭牛,是因為駕車的人對牛說:
「我的乖牛。∧闶亲詈,最聰明的牛。我靠你得到很多的財物,你替我趕快拉車,拉回到家,我給你上好的草,上好的糧。”
等到這頭牛拉不動了,駕車的人又鼓勵說:
「我相信你還可以再走,你的力氣是牛中第一,你是世界最有力氣的牛。”
于是那頭牛又拼命繼續(xù)拉。然而后面那頭走得慢的牛就不一樣了!駕車的人老是叱罵牛:「你這笨牛、懶牛!怎么老是要休息,真是沒出息!你看前面那頭牛,人家跑得多快,你再不走,回去以后,我把你賣掉,你再不走,我就把你殺掉算了!”
走在后面這頭牛想:反正是死路一條,主人認為我是懶牛,再費力氣,也徒勞無功,干脆就好好喘氣休息吧!于是牠就索性蹲下來,不走了。
菩薩心質直柔軟,能像慈母使眾生脫苦,得以安養(yǎng)無憂。在攝伏眾生時,種種的愛語鼓勵,令眾生遠離怯弱,以般若智得大勢力,不再身受三毒猛火,五蘊毒刺,馳向常樂我凈的彼岸。
二、實無有法得菩提
佛陀為什么再一次把第十分「授記”的公案引出?因為佛陀要顯明「實無有法,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前文已明示,因為佛陀「無法可得”,才得予授記成佛,是針對空去所得的菩提法,這只是「心外之相”。在第十七分中,再把「能得的心相”也要空掉,亦即發(fā)菩提心的人都空了,那里還有個「菩提法”可得?沒有能得的人,也沒有所得的法,因為內心能得之相已經凈除掃盡。
佛陀為念眾生能悟此一層微妙之理,因此對須菩提所答,二番印證和肯定,要吾人徹頭徹尾死心,死掉「有所得”的妄想。一切法,都依止因緣而生,小乘四果,大乘三賢十圣階位,亦是權巧設立,當體是空,那里有個菩提法可得?
眾生因著妄想執(zhí)著,百千歲如在闇室,能深解般若義趣,如舉燈炬,即照萬象;能信如來真實語,如獲金剛寶,即摧伏魔怨!洞蠓綇V如來秘密藏經》卷下:
「迦葉!如百千歲,極大闇室,不然燈明;是極闇室,無門窗牖,乃至無有如針鼻孔,日月珠火,所有光明,無能得入。迦葉!若闇室中,然火燈明,是闇頗能作如是說:「我百千歲住,今不應去。”迦葉白言:「不也。世尊!當然燈時,是闇已去。”佛言:「如是迦葉!百千萬劫所造業(yè)障,信如來語,解知緣法,修觀察行,修于定慧,觀無我無命無人無丈夫等,我說是人,名為無犯無處無集。迦葉!以是事故,當知羸劣諸煩惱等,智慧燈照,勢不能住。”
信如來實語,信燃起金剛燈明,即破吾人百千歲的昏闇,照見日月珠光,一一寶藏,悉備足矣!
寶志禪師,托人捎話給住在南岳山上的慧思禪師,說:「為什么不下山去教化眾生呢?日日坐擁星光云彩,又有什么作為呢?”慧思禪師回答說:「三世諸佛被我一口吞盡,我的眼中,哪里還有什么眾生可教化?”
慧思禪師告誡徒眾:「道源不遠,性海非遙。但向己求,莫從他覓。覓即不得,得亦不真。”并誦一偈:
天不能蓋地不載,無去無來無障礙。
無長無短無青黃,不在中間及內外。
超群出眾太玄虛,指物傳心人不會。
南岳慧思禪師,吞盡三世諸佛,心眼潔凈,無佛可遙求,更無眾生須滅度。從實無眾生得滅度,打破吾人著意執(zhí)取眾生可度的障礙,知人人有個道源性海,非假他求,非由他覓。種種菩提法,如止小兒啼之黃葉,如應病予藥的針砭,不過是止啼的幻術,引渡的舟筏罷了!
佛陀為什么被燃燈佛授記呢?因為佛陀我法二執(zhí)已空,沒有能所分別(即能得之心,所得之法),所以授予成佛記別。佛陀被授予成佛之名號──釋迦牟尼。釋迦之義為能仁,牟尼謂寂默。能仁者,即心性無邊,含容一切。寂默者,即心體本寂,動靜不干。
佛陀是深解凡夫欲望執(zhí)著的習氣,為使發(fā)心欲學菩薩道者,不誤蹈迷網,不陷溺歧途,因此要吾人對現(xiàn)起的諸相,要不住心布施,逐步觀照內心微細動念之相。我們煩惱的根源,在于不明真相,生起種種貪愛欲求。
有一天,漁人在捕魚。一只鳶鳥猝然飛下,攫捕了一條魚。同時約有千只烏鴉看見了魚,便聒噪著追逐鳶鳥。不管鳶鳥飛到哪里,烏鴉就跟到哪里。
鳶鳥不論飛東飛西,滿天成千的烏鴉都是緊追不舍,鳶鳥無處可逃,不知如是好,疲累的飛行,心神渙散時,魚就從嘴里掉下來了。那群烏鴉朝著魚落下的地方繼續(xù)追逐。鳶鳥如釋重負,便棲息在樹枝上,心想:我背負這條魚,讓我恐懼煩惱,現(xiàn)在沒有了這條魚,反而內心平靜,沒有憂愁。
這條魚,象征內在的欲望,有了欲望,就有所造作,煩惱也像滿天追逐的烏鴉,緊緊的跟隨我們,日夜不得安寧。
三、一切法皆是佛法
經文中所言「如來者,即諸法如義”,此句是解釋如來法身的,即是不隨諸法生滅去來,如如不動之義。佛陀已證得此「不變異”之理,以離相無住之智,徹證真如,名為「如來”。因眾生妄想執(zhí)著,蓋覆真如,不知法身不生不滅,遍一切諸法。
真謂不妄,如為不變異,佛陀所得之真如菩提之法,即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理。不可以色相見,不可以言說求,故為「無實”。但是不異色相外有平等真如,不離語言外,別有實相妙理,故為「無虛”。所謂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斗洝肪淼谌
言菩提者,名為寂靜;寂靜者,名為一切法真如。問曰:「善男子!所言真如;真如者,于何法說?”答曰:「善男子!言真如,真如者,名為空;彼空不生不滅。”問曰:「若如是一切法空,是故一切法不生不滅。”無所發(fā)菩薩言:「如是,如是。善男子!如汝所說,一切法不生不滅。”問曰:「若如是,何故如來說有為法皆悉生滅?”無所發(fā)菩薩言:「善男子!為思癡凡夫著生滅法故;諸佛如來,以大慈悲,為護驚怖,隨順世諦,作如是說諸法生滅,而一切諸法不生不滅。是故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應知諸佛,應知諸佛法,應知諸眾生,應知諸法,應知自身,應知身法。”
諸佛護念眾生,免除驚怖,因此隨順世諦,而言生滅。如經文中的「一切法者”,佛依俗諦而立,世諦語言皆合道,絃歌瓦竹,無不傳心!讣捶且磺蟹ㄕ”,佛依真諦而說,以一切法,體性空寂,本無有世界眾生,因此不可執(zhí)著一切法,是真如佛法也!敢磺蟹,皆是佛法者”,此依即俗即真,為中道第一義諦而說。了知諸法性空的真諦,眼前的染凈圣凡,情與無情,世出世間等等,無一不是佛法。能聞翠竹的呼吸,黃花的脈動,獨坐高高大雄峰頂,與溶溶之水,奔湍于迤邐的人間行路。
北宋詩人、書法家黃庭堅(公元一○四五~至一一○五年),號山谷道人,是一位好佛的居士,常出入禪門,而且還是臨濟宗黃龍派黃龍祖心禪師的法嗣。
黃庭堅喜作艷詞,常參謁圓通秀禪師。有一天,圓通秀禪師對黃庭堅叱喝道:「你的詩詞書法之妙,甘心就與艷詞為伍嗎?”然后舉當代李公麟畫馬精勤之事,黃庭堅幽默地說:「這豈不是把我復置于馬腹中嗎?”
圓通秀禪師呵斥道:「你以華麗的詞藻迷惑天下人的心,豈止是要把你復置于馬腹中,恐怕是要把你變成牛去犁地。”
黃庭堅悚然悔謝,因此絕筆,津津樂道于禪,并著《發(fā)愿文》,痛戒酒色,每天不食魚肉,只是早上喝粥中午吃飯而已。
黃庭堅有一天去參謁晦堂禪師,乞求指引參禪悟道的捷徑;尢枚U師問:「如孔子所說;兩三個學子以我這里為隱適處么?我無隱適處與你”。太史(指黃庭堅)居俗家,如何談論禪門中事呢?”黃庭堅正準備回答,晦堂禪師說:「不是,不是!”黃庭堅聽后迷悶不已。
有一天,黃庭堅陪同晦堂禪師游山,山巖桂花盛開,幽香遠播。
晦堂禪師問:「太史聞到花香沒有?”
黃庭堅說:「聞到了。”
晦堂禪師說:「我無隱適處與你。”
黃庭堅明白其意,隨即禮拜之,并說:「大師真是如此老婆心切。”
晦堂禪師笑著說:「只要你到家就行了。”
山巖的桂花盛開,香氣四溢,無半分隱藏,只是吾人六根充塞華麗的聲色,那里聞得到花開的馨香呢?參禪悟道,不被根塵、語言、文字所轉,勘破見聞覺知的虛妄,洗凈內心的鉛華粉墨,六根門頭不生幻象時,方知此時涼風習習,池中一片蛙鳴,裊裊的村花,早占盡滿畦的嫣紅姹紫。
四、菩薩通達無我法
什么才是「真菩薩”呢?即能通達無我的人。以真諦的立場,一切法都是不可得的,要破除我執(zhí)(菩薩之相),法執(zhí)(菩薩之法),因此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不執(zhí)著「我等四相”,泯絕能度所度的法相,菩薩于修因上要無住離相,如此才是「真實菩薩”。
佛陀以無我不著相的修行,告誡菩薩行者,不要被「能度所度”的法相障道,更不可落入二乘偏空的執(zhí)著。經文中有三番「即非菩薩”。
。ㄒ唬┘s能發(fā)心: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ǘ┘s能度生:菩薩亦如是,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即不名菩薩。
。ㄈ┘s所嚴土: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
佛陀以此發(fā)心、度生、嚴土再三囑咐,菩薩要融通無我,如月行空不留不礙,不入世間妄情,不落出世圣解,方為真實發(fā)菩提心的真菩薩也!洞蟪耸ń洝费裕
云何菩薩摩訶薩正觀諸法?善男子!若菩薩作如是觀:
一切諸法如響聲,生滅壞故。一切諸法性滅,離煩惱故。
一切諸法離心境界,無體性故。一切諸法不可求,滅愛憎等心故。
一切諸法無著,離煩惱境界故。一切諸法如芭蕉,無堅實故。
善男子!菩薩如是觀,名為正觀諸法。
菩薩正觀諸法,通達無我法,才能遠離顛倒夢想,發(fā)起無畏的真心,往還娑婆,如蓮花出水,只取香味,不著煩惱泥塵。
石頭自回禪師世代都是石匠,人們都叫他「回石頭”。
石頭目不識丁,卻渴仰佛法,時常請和尚幫他讀誦經書,經書聽得多了,自然也能背誦不少。
后來,回石頭離家到大隨禪師門下當雜工。寺中要他鑿石做工,他手不離鐵錘,口不停背經。大隨禪師見他每日如此,就對他說:「你今日叮當,明日叮當,死生到來時怎么辦?”回石頭把手里的鐵錘一扔,就跟著大隨禪師進到方丈中。大隨禪師要他停止背經,放下對文字的執(zhí)著。
有一天,回石頭又在鑿石,手中的石頭十分堅硬,回石頭使盡力氣狠狠的錘下去,剎時火花四濺,他于火花中忽然省悟。
回石頭走到大隨禪師的方丈中,頂禮說道:
用盡功夫,渾無口鼻。
火花迸散,原在這里。
大隨禪師一聽,明白他已徹悟,于是就授給回石頭一套僧衣。
有一次,回石頭上堂說法:「參禪學道,若不明自心,就像人在井里,還在叫渴一樣。一天當中,行住坐臥,轉動施為,有個什么是不動的?眼見耳聞,何處不是路頭?若識得路頭,便是大解脫路。你們看我老漢有什么比你們強的?你們又有什么比我差的?懂了嗎?太湖三萬六千頃,月在波心說給誰聽?”說罷下座而去。
回石頭禪師,放下經書的糟糠,回頭鑿取自性的火光,再沒有口鼻的論議計量,火花迸散時,才知平日用盡功夫,不在別處,就在這里!督饎偨洝凡粩嗟胤鬯槲覀儍韧獾耐,像把鐵鏟要鑿開我們自性的火苗,直至叮當一聲,根塵迸落,口鼻俱喪,那時,吸盡三萬六千頃湖水,眼見耳聞,皆是解脫路頭。
- 上一篇:怎么讀誦金剛經-讀誦金剛經須知
- 下一篇:《金剛經》的思想價值及文化意蘊
- 地藏經注音版
- 無量壽經注音
- 妙法蓮華經全文
- 《心經》誦讀、讀誦的步驟
- 《金剛經》全文-金剛經原文、譯文及釋意
- 地藏經原文
- 楞嚴經白話文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念誦及回向儀軌
-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注音版
- 普賢行愿品原文
- 藥師經原文
- 金剛經注音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注音版
- 無量壽經原文
- 楞嚴經注音
- 金剛經原文
- 圓覺經原文
- 無量壽經原文
- 妙法蓮華經原文與白話文對照版
- 楞嚴經全文
- 普賢行愿品注音版
- 《心經》全文-心經全文注音及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普門品儀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完整儀軌
- 金剛經全文及譯文
- 華嚴經原文
- 無量壽經全文
- 地藏經解釋-地藏經全文白話解釋
- 心經注音版
- 維摩詰經原文
- 十善業(yè)道經原文
- 心經的作用和好處,心經有什么作用?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原文
- 《心經》全文、心經譯文解釋
- 無量壽經白話文
- 金剛經譯文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