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 (Sandhi-nirmocana-vyūha-sūtra)】印度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基本經典之一。唐玄奘譯。5卷。相傳此經有梵文廣本十萬頌,漢譯為其略本,一千五百頌。異譯本有3種:①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相續(xù)解脫經》1卷;②北魏菩提流支譯《深密解脫經》5卷;③南朝陳真諦譯《解節(jié)經》1卷。...[詳情]

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大全 > 解深密經 >

《解深密經》譯文【唐 玄奘譯】

  觀自在菩薩又稟告佛陀說:您所說的六種修學事項又各自包含哪些更詳細的內容呢?

  佛陀回答說:善男子!每一件修學事項里又各自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具體說來,以財產智慧幫助其它眾生這一項里有以下三個內容:其一是用知識、智能和真理幫助其它眾生;其二是用衣服、財物、金錢幫助其它眾生:其三是以生命幫助其它眾生。持守戒律這一項里有以下三個內容:其一是防止邪惡行為的,這就是說,凡是惡的行為都不應該去做;其二是鼓勵良善行為的,這就是說,凡是良善的行為都應該努力地去做;其三是以救濟生命為原則的行為,這就是說,凡是有利于其它眾生、能把其它眾生引導到良善道路上來的行為,都應該努力去完成。安忍于逼迫這一項有以下三個內容:其一是能安寧忍受怨家對頭的迫害:其二是能安寧忍受身心中種種病痛的折磨:其三是在處理一切事情時,均以真理為標準,用真理來協調一切身心行為,所以心安理得。自身策勵這一項有以下三個內容:其一是勤勉不懈地制止邪惡行為:其二是勤勉不懈地從事良善行為;其三是勤勉不懈地從事一切救濟行為。靜中思維這一項有以下三個內容:其一是以改變思維結構、消除身心煩惱為目的的:其二是以開發(fā)內在德性為目的的:其三是以引發(fā)幫助眾生的能力為目的的。與真理相應的智慧這一項有以下三個內容:其一是對世俗學問觀察了解的智慧:其二是認識存在本性的智慧;其三是研究生命特質、本性和要求的智慧。這第三種智慧為救濟眾生的慈悲行為提供了前提和條件。

  觀自在菩薩又稟告佛陀說:世尊!您為什么說菩薩這六種修學事項、修行方法能將修行人由生死流轉狀態(tài)引導到自由安樂狀態(tài)呢?

  佛陀告訴觀自在菩薩:我是根據五個理由作出這一判斷的。善男子!那些依據六種修學事項改變精神活動的修行人,他們必然能夠做到以下幾個方面:一、不執(zhí)著于邪惡的心理情緒,不為之所染污:二、消除了貪戀的心理:三、修行生活中不夾雜錯誤的思想和行為:四、不執(zhí)著修行方法;五、把生命的最高、最真實境界作為自己修物生活的歸宿。

  什么叫做不執(zhí)著于邪惡情緒、不為之所染污呢?這就是說,凡違背于修行要求的事情都能堅決地避免之。什么叫做消除了貪念心理呢?這是說對于按照六種方法修行所招感的果報不會去貪戀執(zhí)著,對于他人向自己表達的感激之情也不會去貪戀執(zhí)著。什么叫做不夾雜錯誤的思想和行為呢?這是說,在修行生活中不摻雜自己錯誤的思想、觀念、見解和行為等,一切均以理性和真理為標準:同時能根據環(huán)境的限制,恰當地選擇從事合適的修行事業(yè)。什么叫做不執(zhí)著于修行方法呢?這是說,六種修學方法都是根據實現真理的需要,假借語言概念成立的,其自身皆無絕對的價值,因此不會去執(zhí)著它們。什么叫做以最高最真實的生命境界作為自己修行生活的歸宿呢?這是說,在修行人按照六種修學事項從事精神改變工作時,他都能明確意識到,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了追求最高最圓滿的覺悟,這樣修行人就能夠持久地堅持下去,絕不會中途停頓下來。

  觀自在菩薩又問:世尊!與修行生活的要求相違背的事情指哪些呢?

  佛陀回答說:善男子!以下六件事是與修行意旨完全違背的:其一,深深陶醉于自己喜歡和愛好的事物中,陶醉于財富及權力之中,把這些世俗事物看成是最值得追求的,看成是能給自己的生活帶來巨大幸福的:其二,一切根據自己的興趣欲望,隨心所欲地縱容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認為只有這樣做才能給人生帶來意義和價值:其三,對于他人的迫害、環(huán)境的逼迫不能安寧的接受,而是起而反抗之,認為這才符合生存活動的要求;其四,在修行生活中不能持之以恒,老是心有旁騖,老是依戀于感官愉樂的境界,認為只有這些才能給自己的生活賦予真實意義:其五,不能離群索居,超越于世間政治之上,來靜心思考真理,認為人群政治的虛偽、動亂和腐敗等,都是人類生活課題中本來就有之意義:最后,無法使自己的精神生活超越受現實生命拘束的種種立場、觀點、學理、偏見之上,深深執(zhí)著于世間的形而上學,認為它們才是真理的表述。

  觀自在菩薩又問:世尊!如果一個修行人遵照六種修學方法去實踐,他能招感些什么果報呢?

  佛陀回答說:善男子!遵照六種修學方法踐修的果報大略說來有下面幾個方面:其一是獲得巨大的財富:其二,修行人未來生命周期的生存狀態(tài)將會是良善的:其三,現實生活中沒有怨家的迫害,身心常常安逸、滿足:其四,他將成為巨大權力的擁有者;其五,身體健康,沒有什么病患:其六,子孫眾多,家族興旺。

  觀自在菩薩又請問佛陀:世尊!您說有些修行人在按照六種修學方法踐修時,可能會下知不覺地摻雜一些不正確的思想和行為,我現在想知道,這些思想和行為是指什么?

  佛陀回答說:善男子!你們仔細觀察修行生活就會發(fā)現,在現實的踐修過程中,很容易出現下面四種情況,在這四種情況下,雖然修行人仍然勉力而行,可是他并不能真正斷除痛苦煩惱,因為他的修行生活被錯誤的思想和行為污染了。其一,他雖然勉力而行,但缺乏對其他眾生的同情心,無法真切感受其它眾生的痛苦和歡樂:其二,他雖然勉力而行,但卻不與真理相應:其三,他雖然勉力而行,卻不能持之以恒,矢志不忘:其四,他雖然勉力而行,但卻沒有「非如此行不可」的那種珍重情懷,踐修生活仍然是他生命中的外在性行為。這里還需要解釋一下什么叫做「雖然勉力而行,卻不與真理相應」,這是說在按照六種修學方法或是其它諸種輔助性的方法踐修時,沒有正確地理解其精神,反而把它們給破壞了。

  觀自在菩薩又請問佛陀:世尊!什么叫做「并非真正有益于眾生生命的行為」呢?

  佛陀回答說:善男子!如果一些修行人在根據教法指導從事利他之行時,他僅僅拿財物資助其它人,便覺得滿足了,沒有想到還應該把對方從非良善的生存方式引導到良善的生存方式里來,這種利他之行就叫做[并非真正有益于眾生生命的行為]。為什么這樣說呢?修學佛法的善人,并不是僅僅靠用財物資助眾生,就能使接受資助的眾生得到真實的幸福和安樂呀!打個比方說,污穢的東西,不管數量是多是少,其品性終究是有臭味的,你也不可能通過增加或減少其數量,使之變得潔凈、芬芳。世俗生命在其現實的存在中,由于其生理、心理的一切方面都具有流轉變化的特點,所以它的本性就是苦惱的、受環(huán)境逼迫的、不得自由安樂的,你如果不采取適當的引導方法,想僅僅通過財物上的資助使其獲得真實的安樂,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修行人只有通過方便善巧的方式,把教法中的道理顯示給他們,把他們漸漸引到真理的道路上來,引導到正確的生活方式里來,這樣才能改變世俗生命的流轉本性!

  觀自在菩薩又稟告佛陀說:世聳!您說的這些能把修行人由生死流轉狀態(tài)引導到自由安樂狀態(tài)的修學方法里,究竟有哪些凈化的表現呢?

  佛陀告訴觀自在菩薩說:善男子!我已經說過,這些修行方法,總的說來有五種凈化的表現,還可以根據以前教法的總原則對此稍作發(fā)揮。大略講起來,修行人按照諸種修學方法去踐修時,如果他所做正確,那么在他的修行生活里肯定會有以下七種凈化的表現:第一,菩薩按照這些修學方法來修行,并不強求別人了解他,雖人不知而不慍;第二,在接受這些方法之后,不執(zhí)著它們,不因此而把自己封閉在其它學理之外:第三,對這些方法不會產生懷疑、困惑,不會心里問:我依靠它們真能獲得最高最圓滿的覺悟嗎?第四,按這些方法修行的人終不致于抬舉自己、輕視別人:第五,修行人終不致于學有所成就驕傲自滿,或者放松對自己的要求:第六,他終不致于淺嘗輒止:第七,對于同樣按這些方法修行而成就極大的人終不致產生嫉妒心理,對于按照同樣方法修行而學無所成的人終不致產生吝嗇的心理。

  如果更加具體地對待這個問題,那么,我們可以說,修行人按照每種修學方法去踐修,如果他所做正確,在他的修行生活里也肯定會有七種凈化的表現。以財物智能幫助其它眾生的修行人,在其修行生活里有下面這七種凈化的表現:第一,用來幫助其它眾生的財富和智能是正當的、清白的、凈化了的:第二,在幫助其它眾生時,他恪守著全部的戒律:第三,他對修行生活的認識和理解是與真理相應的;第四,他獲得的修行精神結構是完全凈化的:第五,他修行生活中的語言功能是完全凈化的;第六,他獲得與真理相應的智慧:第七,他能一切邪惡情緒的現實活動里擺脫出來。

  修行人按照持守戒律所要求的方式去踐修,在他的修行生活里有下面七種凈化的表現:第一,他了解為什么要制定某些戒律,哪些戒律針對何種情況才有效:第二,他了解一旦觸犯某一戒律后,應如何修正自己的行為:第三,他時時刻刻遵守著戒律,絕不時斷時續(xù);第四,他以極大的誠心和毅力持守著戒律,絕不掉以輕心;第五,他了解哪些戒律是鼓勵善行的:第六,他了解哪些戒律是制止惡行的:第七,他對戒律學已獲得全面的詳盡的知識。

  修行人修學「安忍逼迫」時,他的修行生活會有下面這七種凈化的表現:第一,他知道自己現在所遭受的一切都是自己過去行為的必然結果:第二,在碰到一切不利于己的環(huán)境、不利于己的事情發(fā)生時,不憤怒、不責駡別人、不在心里記恨、不與別人爭斗、不恐懼憂患、不出言嘲弄等:第三,不會睚眥必報,不打擊報復,不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第四,不會把對別人的怨恨之情在深層心識中牢牢隱伏起來:第五,如果要去勸諫他人時,說話的方式一定很巧妙,不致觸怒對方,同時自己對自己的行為常加反省,不需要別人來提醒自己或指責自己的錯誤:第六,不會因為恐懼什么而忍受逼迫,已經消除了恐懼這一心理經驗,因為恐懼一樣東西,就表明你還深深地執(zhí)著著它的存在:第七,不會因為別人對自己有恩惠就聽從對方的話,放棄修行生活。

  修行人在按照「自身策勵」這一修學方法踐修時,在他的修行生活里就會有以下七種凈化的表現:第一,他知道對于修行生活的每一個方面都必須適中而行,不能走極端:第二,不因為自己有自強不息的意志,就抬舉自己,看不起他人:第三,能勤勉不懈地制止一切邪惡的思想和行為:第四,能勤勉不懈地從事改變自己精神結構的工作:第五,把實現真理、轉化生命看成自己責無旁貸的義務,第六,不遺余力地鼓勵、倡導良善行為:第七,不遺余力地鼓勵、推行一切利生濟群的行為。

  修行人在練習靜中思維工夫時,在他的修行生活里就有下面七種凈化的表現:第一,他的靜中思維是以體認終極真理為目的的,他最后必然能引發(fā)出與真理相應的智慧;第二,他的思維結構是圓滿無欠缺的:第三,他的靜中思維是與觀照思維一起發(fā)生作用的:第四,他的思維功能是愈來愈得到強化的:第五,他的思維結構是與體認一切現象沒有實體存在的智能相適應的:第六,他的靜中思維能消除諸多邪惡情緒的現實作用:第七,他能在思維狀態(tài)里更深入更親切地體會真理教法,又通過體會真理教法不斷深化自己的思維結構。

  如果一個修行人按照「與真理相應的智慧」這一修學方法來踐修,在他的修行生活里就會有下面七種凈化的表現:第一,修行人既不在存在之上增加什么,也不在存在之上減少什么,他遠遠舍棄了[增加]和[減少]這兩種偏見執(zhí)著,這樣他就能很好地領會有關[三種走入真理之路」的教法道理,這就是說,對于「沒有實體存在」、「沒有認知對象的存在」以及「不應對世俗之事貪戀追求」這三條「走入真理之路」能在遠離極端、遠離偏見執(zhí)著的意義下加以深切體會:第二,他能如實理解存在的三種樣態(tài),這就是意識處處計較所虛構的實體樣態(tài),依據因緣條件流轉的生命樣態(tài)以及圓滿成就的存在實態(tài);第三,他能如實理解沒有實體存在的存在真實本性,知道所謂「沒有實體存在」是從意識執(zhí)著、生命過程以及存在實態(tài)這三個角度立論的;第四,他能如實理解種種世俗學問,這涉及建筑、醫(yī)藥、邏輯、語言等諸方面;第五,—他能如實理解存在的本質屬性,這就是有關七種存在本性的教法道理:第六,他能把教法總體作為對象進行研究,形成佛教哲學的理論系統:第七,他能運用觀照思維對無窮無盡的事物屬性進行多方面的觀察、分析,因此他的超越性智慧不僅能成就真理而且也能成就與真理相應的一切道業(yè)。

  觀自在菩薩又稟告佛陀說:世尊!菩薩的五種行為在其修行生活中究竟有何作用?

  佛陀告訴觀自在菩薩說:善男子!你應了解,如是五種行為,有五種作用。大致說來,由于菩薩們心無染著,在現世生活中,就能夠恒常地鄭重地修習各種方便方法,不會松懈或懶惰。由于菩薩們對于世俗生活無所顧戀,就不會放縱自己,沉迷聲色,這將為來世的良善生活作奸準備。由于菩薩們堅守戒律,絕不犯罪,因而其修行方法能夠圓滿、清凈、純潔,能夠引向彼岸。由于菩薩們不去妾加分別,所以各種有益于修行的助緣,也就不會白白地丟棄。最后,由于菩薩們隨時、隨地把自己的修行功德,歸諸人群、眾生,所以其未來生生世世的果報都會良善而奇妙,乃至最終會將他引向最高最圓滿的覺悟。

  觀自在菩薩又稟告佛陀說:世尊!以上所謂引向清凈解脫的修行方法中,何種方法最為廣大?何種方法沒有染污?何種方法最為智慧?何種方法不可傾動?何種方法最為清靜?

  佛陀告訴觀自在菩薩說:善男子!心無染著,心無顧戀,以及把功德歸諸眾生,這些修行方法最為廣大。不違犯戒律,不妄加分別,這些修行方法沒有染污。運用智慧簡擇分析,此一方法最為智慧。已經處于第八階位的菩薩,其修行方法不可傾動。佛地所領攝的一切方法,最為清凈,最為圓滿。

  觀自在菩薩又稟告佛陀:世尊!菩薩所獲得的清凈解脫的修行方法,以及靠這些方法得到的生命形式,無窮無盡,無有終端,這些究竟是什么緣故?

  佛陀告訴觀自在菩薩:善男子!清凈解脫的修行方法,以及奇妙美好的生命形式,是相互作為對方的條件而存在的,菩薩在生生世世的生活中,又能精進努力,從不間斷,故而其生命無盡,其清凈解脫方法相應無盡。

  觀自在菩薩再次稟告佛陀說:世尊!您根據什么道理說那些按照諸種修學方法去踐修的人,是深深信念和愛樂著引導生命進化的修行方法本身,而不是貪戀于依據諸種修行方法所獲得的美好果報呢?

  佛陀告訴觀自在菩薩說:善男子!我是根據五個理由作出這一陳說的:第一,引導生命向上進化的修行方法自身即是無上快樂的源泉:第二,引導生命向上進化的修行方法是能夠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真實福祗的真正原因:第三,引導生命向上進化的修行方法是幫助修行人獲得未來世良善生存狀態(tài)的直接的、現實的基礎;第四,引導生命向上進化的修行方法,能消除染污生命真實本性的一切染污性事物:第五,引導生命向上進化的修行方法,不屬于世俗生命世界中那些終究會變動消亡的無意義的東西之列。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