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
《華嚴經》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廣為所證之法,佛為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廣理之佛也,華嚴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果地,故曰華嚴。又佛果地之萬德如華,以此華莊嚴法身,故曰華嚴。華嚴經是大乘佛教修學最..[詳情]
華嚴經 凈行品 講義 第九卷
華嚴經 凈行品 講義 第九卷
南亭老和尚
大小便時,當愿眾生,棄貪嗔癡,蠲除罪法。 四二愿。
“大小便”溺是人身最骯臟齷齪的不凈。然而這個不凈,從何而來的呢?皆因眾生貪、嗔、癡、愛,尤其是情欲而產生的這個血肉之軀。有此肉軀,則不能不進飲食,大小便溺則勢所難免。所以我要發(fā)愿,“愿”一切“眾生”皆能“棄”舍“貪、嗔”、惡見,而“蠲除”殺、盜、淫的有“罪”之“法”。
事訖就水,當愿眾生,出世法中,速疾而往。四三愿。
“事訖”,指大便終了而言,“就水”,印度人不知道用衛(wèi)生紙拭其不凈,而用水洗。我們正在用水之際,應“當”發(fā)“愿”,愿一切“眾生”,身體既然清凈,“出世法中,速疾而往”。也就是趕快了生脫死,去此五濁惡世,不要再迷戀幻軀而受此不凈。
洗滌形穢,當愿眾生,清凈調柔,畢竟無垢。 四四愿。
“洗滌形穢”,概指澡浴身體而言。以形為身,身有汗、液、垢穢諸種不凈,必須時加洗滌,俾禮佛誦經,不致褻瀆。同時我“愿”一切“眾生清凈調柔,畢竟無垢”。這就由洗身而轉到洗心。我們洗去心上的貪、嗔、癡、污濁,而使其調柔,畢竟得到心無垢染,與佛相應。
盥,讀貫。“盥掌”就是“以水”洗手。我“愿”一切“眾生”,皆“得”到“清凈”的心“手”,以便“受持佛法”。手以持物,以手喻心以持佛法。
以水洗面,當愿眾生,得凈法門,永無垢染。 四六愿。
“得凈法門”,含洗凈的意義。法門,修行之方法、門路。法門無有染凈,以凈心為之,所以“永無垢染”。
第六、明乞食道行時愿。
手執(zhí)錫杖,當愿眾生,設大施會,示如實道。 四七愿。
以下乞食道行時愿,總有五十五愿,更分為三:一、十二愿,游涉道路。二、見眾會下,十九愿,所?事境。三、見嚴飾下,二十四愿,所遇人物。
今,一、游涉道路
錫、有輕、明二義。執(zhí)此“錫杖”者,有輕煩惱而明佛法的意思�,F在略明二用:一、行道比丘執(zhí)錫杖以為威儀。二、乞食時,至施主之門,振動錫杖,以聲警覺室內的人,出而布施;三、振錫杖,無人理睬,則舍而之他。當我執(zhí)杖行乞之時,愿“眾生設大施會,示”以“如實道”。大施會就是無遮大會。放大個人乞食的范圍,乘千萬人集會時,示以如其“實際理體之道”,則大施會之消耗才不算白費。
執(zhí)持應器,當愿眾生,成就法器,受天人供。 四八愿。
“應器”,應該是應量器,是(金+本)多羅(簡稱為(金+本))的中國語。原始佛教,出家人乞食為生,且以此為正命。人之食量,各有大小,食量大者,(金+本)大;食量小者,(金+本)小。(金+本)之大小,因人之食量而定,故曰應量。其質或瓦或鐵,亦彼此不同。中國不行乞食之風,僅戒期中,用二、三次,做個榜樣;一(金+本)飯不飽,還可以再添。(金+本)皆由傳戒寺廟一次定燒,故無大小。“執(zhí)持”者,乞食比丘,右手執(zhí)錫杖,左手執(zhí)(金+本),(金+本)質如重,可以布袋盛之,袋之兩側,以長帶聯之,套于頸項之上。當我持(金+本)乞化之時,我“愿”一切“眾生成就法器,受天人供”。“法”是佛法,“器”是器皿,器皿是有用之物。在這里以器皿作譬喻,喻如一個出家人,我皆愿他們能成為一個法器,也就是能說法利生,而能受天上人間的供養(yǎng),這句話影射到乞食。至于受人間供養(yǎng),是可以見到的;受天上的供養(yǎng),我可以舉個故事。唐朝道宣律師是一位精研四分律的有道高僧,他每天上午皆有天人送供。某日,法相宗的窺基大師去拜訪他,兩個人談得很投機,不知不覺的談到近午。彼時出家都是過午不食的。宣律師心里很焦急:時已近午,天上送供的如何還不下來?一會兒,窺基大師告辭了,而天上的供養(yǎng)業(yè)已送到,但已過午。宣律師問:“何以遲遲?”天說:“我祗見這里一片光明,覓大師的精舍不見。”見于何書(1),已不記得了。然而,這種記載有一點揚大乘而抑小乘也。
發(fā)趾向道,當愿眾生,趣佛所行,入無依處。 四九愿。
“發(fā)趾”等于舉足。“向道”,走上道路。當我們預備乞食而走上道路時,我“愿”一切“眾生趣佛所行,入無依處”。也就是我們要舍棄凡夫之行,而行佛所行。因行佛所行而入無依之處。疏鈔曰:“無依之處,是真道也。”
若在于道,當愿眾生,能行佛道,向無余法。 五十愿。
我們行乞,已經在道路上走了,我“愿”一切“眾生”,皆“能行佛”之“道”路,而走“向無余法”。疏鈔曰:“無余法,是真涅槃也。”
涉路而去,當愿眾生,履凈法界,心無障礙。 五一愿。
“涉路而去”之“涉”,徒步涉水也。徒步行路,遇水是意中事,涉字可以雙關。因涉路而“愿”一切“眾生履凈法界,心無障礙”者,由涉路而聯想到履凈法界之路。“凈法界”,真凈心也。心無形象,所以無障無礙(待續(xù))。
--------------------------
�。�1) 出自《宋高僧傳》卷第四表解篇第二之一唐京兆大慈恩寺窺基傳:“東行博陵有請講《法華經》,遂造大疏焉,及歸本寺恒與翻譯舊人往還,屢謁宣律師;宣每有諸天王使者執(zhí)事,或冥告雜務。爾日基去方來,宣怪其遲暮,對曰:適者大乘菩薩在此,善神翼從者多,我曹神通為他所制。”。
- 上一篇:華嚴經 凈行品 講義 第八卷
- 下一篇:華嚴經 凈行品 講義 第十卷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華嚴經》“華”是大乘的因地,“嚴”是果地的功德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yè)”是什么意思?
- “大方廣佛華嚴經”這七個字有什么含義?
- 十種自在指的是什么?解讀《華嚴經》十種自在
- 入無生智,到無依處是什么意思?
- 為什么說《華嚴經》是別教一乘?
- 脫去俗服,當愿眾生,勤修善根,舍諸罪軛的意思
- 只在誦《華嚴經》的時候口臭,還要繼續(xù)誦嗎?
- 怎么理解“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業(yè),是為魔業(yè)”?
- 《大方廣佛華嚴經》經題含義是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什么時候傳入中國?
- 《華嚴經》是屬于開智慧嗎?
- 人要精進學習,切莫放縱欲望
- 發(fā)起殊勝的菩提心,讓世界變得更清凈
- 機緣到來時,因果報應是逃不掉的
- 《華嚴經》是阿難尊者記錄的嗎?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開經偈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 楞嚴經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