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功德田
52.功德田
接著的一年,縛悉底在迦毗羅衛(wèi)國的尼拘律精舍安居。雨季之前,佛陀已回到他的故鄉(xiāng),因為有消息傳來,說釋迦國和隔鄰的拘律利耶國正醞釀著糾紛和騷亂。拘利耶是佛陀母親的家鄉(xiāng)。,耶輸陀羅也是從那里來的。
這兩個國家只為廬奚多河所相隔。糾紛的起因,也正是因為河水的使用權(quán)而引。一次旱后剩下來的小量河水。起初,彼此的紛爭只限于農(nóng)民在兩岸粗言對罵。但這樣很快便演變?yōu)榍榫w高漲,互相擲石的場面。一旦警衛(wèi)隊被派遣來保護居民,事情便提升至兩岸都衛(wèi)兵排列,氣氛緊張。這樣的局面,令人擔(dān)心隨時會引發(fā)戰(zhàn)亂。
佛陀首先希望明白沖突的真正的原因。他親自詢問在河岸駐守的釋迦族長官。他們指責(zé)拘利耶的居民威脅釋迦居民的性命和財產(chǎn)。他接著又詢問拘利耶那邊的長官,而他們卻說釋迦族的居民威脅拘利耶居民的生命財產(chǎn)。直至佛陀直接與沿岸的農(nóng)民查詢,才知道真正的原因是缺水。
因為佛陀與兩國的特別關(guān)系,他才徵得雙方的同意,讓摩男拘利王與善安弗王會商談判。他更勸喻兩方早日作出和議,心免生起戰(zhàn)禍,因為無論誰勝誰敗,雙方都必有損失,而損失可大可小。他說:“因位陛下,你們說什么比較珍貴,水,還是人命?”
兩位大王都同意是人命可貴。
佛陀又說:“陛下們,今次的紛爭是由于缺水灌田。如果不是人性的傲慢與瞋恚所煽動,這次的沖突實在很容易和解,更不需要動武!仔細(xì)審察你們的心。并不要因為傲慢瞋恚而令人民的血白流。一旦瞋慢消除,引至戰(zhàn)亂的緊張氣氛也便會自動散解。你們不妨坐下來,好好研究怎樣把河水平均分配,以供目前天旱之用吧。這樣,雙方都肯定有同等的水量應(yīng)用了。”
經(jīng)佛陀的調(diào)停和轉(zhuǎn)導(dǎo),雙方很快便達(dá)成和解。友好和諧的關(guān)系又再次恢復(fù)。摩男拘利王請佛陀留在釋迦國安居。這是佛陀證道后的第十五個雨季。
安居過后,佛陀南下。他在阿拉毗度過第十六次安居,第十七次大竹林,第十八次在拘利子,而第十九次則在王舍城。
每次佛陀留在王舍城,他都喜歡住在祗耆瞿陀的山脈上。這山頂形狀似雕,故又稱為靈鷲山。頻婆娑羅王時常到這里來向佛陀請法。他甚至在這里的山坡上筑了梯級,直達(dá)佛陀的房舍。他又在有瀑流和水泉之處建起小橋。他喜歡將馬車留在山下,然后爬著梯級上山。佛陀房舍附近,有一大如數(shù)間房子的巨石。旁邊的一條清溪,正好給佛陀用作洗衣清潔,而光滑的大石,則可供他在上晾曬衣服。佛陀的房子,是用山上的石塊砌成的。從那兒望下來的景色,壯麗怡人。他最喜歡在那里看日落。舍利弗、優(yōu)樓頻螺迦葉、目犍連、優(yōu)波離、提婆達(dá)多和阿難陀等大弟子,都在靈鷲山上建有房子。
在王舍城和鄰近的地方,佛陀的僧團現(xiàn)在已有十八個修道中心。除了了竹林和靈鷲山,其他比較知名的有濕婆羅婆提出、沙波孫提伽羅婆羅、七葉窟和帝釋窟山。后兩處都在深山洞穴里。
阿摩巴離和頻婆娑羅王的兒子戌博迦,現(xiàn)在已是一名醫(yī)師,而且更成了佛陀的在家弟子,住在靈鷲山附近。他是頻婆娑羅王的私人醫(yī)師,并因為醫(yī)術(shù)高明,專治一些從前沒得治愈的病癥而聞名于世。
戌博迦也照顧佛陀的在竹林或靈鷲山比丘們的健康。每年冬天,他都安排一些朋友送贈衣被給比丘們以防御防勝于治療。因此,他提議了一連串的衛(wèi)生措施給比丘們實行。首先是要他們把食水煲沸才食用,又要他們最少七日洗衣一次和在寺院中提供多些茅廁。他也提醒比丘們不要吃留過夜的食物。佛陀把他的建議全部接納。
衲衣已成為在家眾的一項非常普遍的供養(yǎng)品。一天,佛陀看到一個比丘回來精舍,肩上背著一疊衲衣。佛陀問他:“你那里有多少件衲衣?”
比丘答道:“世尊,我有八件。”
“你認(rèn)為你需要這么多嗎?”
“不,世尊,我不需要。因為人家給我供奉,我才收下來的。”
“你認(rèn)為一個比丘需要多少件衲衣?”
“世尊,以我個人的想法,三件便應(yīng)該足夠。就是在寒夜里,也應(yīng)該足夠保暖了。”
“我也是這樣的想法。在寒冷的晚上,我也只需要三件衣服,便覺足夠。從現(xiàn)在開始,我們就給各人宣布,每個比丘只能擁有三依一缽吧。假如有人再作供養(yǎng),便只好不再接納。”
那比丘鞠躬頂禮后,便回到自己的房子去。
一天,佛陀站在山崗上,遙望著稻田。他忽然轉(zhuǎn)過來對阿難陀說:“阿難陀,那伸展到天邊的金黃色稻田是多么的美!如果把衲衣像稻田的圖案般縫合起來,你說好嗎?”
阿難陀說:“世尊,這主意很好。如稻田式樣的衲衣,真是妙極了。你曾說過,一個比丘的修行,就正如在沃田上植下功德的種子,留給現(xiàn)世及后世的人收益。給比丘供養(yǎng)和向他學(xué)法修行,也像種植福德的種子。我會告訴僧眾以后把衲衣縫成田狀。我們又可以稱衲衣為‘功德田’。”
佛陀微笑以示同意。
翌年,善達(dá)多前來王舍城提醒佛陀他已很久沒有到祗園精舍。之后,佛陀便回到祗園精舍雨季安居。這是佛遼證悟后的第二十次安居。他現(xiàn)在已經(jīng)五十五歲了。婆斯匿王很高興見到佛陀重來。他與一家人前來探望佛陀,其中包括一第二任妻子毗利沙剎帝和兩個兒女,惡生王子和跋知公主。這位第二任夫人,也是釋迦族人。多年前,波斯匿王成了佛陀門徒之后,他便往釋迦國求娶一位釋迦族公主。摩男拘利王把自己美麗的女兒,毗利沙剎帝利,下嫁給他。
雨季中的所有法會,波斯匿王都全沒缺席。聽佛陀說法的人與日俱培。其中一位大護法鹿子母夫人,供奉了舍衛(wèi)城以東的密茂叢林給比丘們。雖然它的面積較少,但景色卻不比祗園精舍遜色。在她的眾多朋友襄助之下,鹿子母夫人在那里建設(shè)了禪堂、法講堂、以及很多小房子。在舍利弗尊者的建議下,他們稱這間精舍為東園。位處叢林中央的法講堂,則命名鹿子母堂。
鹿子母夫人出生于鴦伽國的拔提城。她是一個名叫達(dá)納難伽耶的大富者之女。她的丈夫是位來自舍衛(wèi)城的富者,而她的兒子則曾是尼干陀若提子的門徒。因此,他們兩父子初時對佛陀也甚向往。后來,因為鹿子母運動會人對佛法的虔誠,令他們也漸漸對佛陀的教導(dǎo)發(fā)生興趣,繼而要求成為在家弟子。鹿子母夫人和好友善化耶夫人時常往訪佛陀的精舍,給比丘和比丘尼們借助養(yǎng)大量的醫(yī)藥、衲衣和毛巾等日用品。她又答應(yīng)支持摩訶波阇波提比丘尼的計劃,在恒河?xùn)|面的沿岸,興建一座給尼眾的修道中心。鹿子母夫人是僧尼在物質(zhì)與精神上的大護持者。她的慈非智慧,不只一次排解了尼眾之間的小糾紛。
當(dāng)是,有兩個很重要的決議,都是在鹿子線堂作出的。第一個就是阿難陀成為佛陀的長期助待。第二個就是佛陀每個雨季都回到舍衛(wèi)城安居。
第一個決議,最初是舍利弗提出的。他說:“在我們眾人中,阿難陀師兄的記憶最好。沒有其他人有他罕有的記憶力,可以把佛陀所說過的話都覆述得一字不漏。如果阿難陀成為佛陀的長期侍,每次佛陀說法,不論是公眾法會或私人開示,他都必定會在場。佛陀的言教,是無上至寶。我們是應(yīng)該盡力把它保存的。過去二十年,我們已因為對此疏忽,而失傳了很多佛陀的教誨。阿難陀師兄,請你代我們以及未來的世人,接納這份任務(wù),成為佛陀的助侍吧。”
所有的比丘都表示贊同舍利弗的建議。便阿難陀尊者反而極力推辭。他說:“我看到有幾個問題存在。首先,我們不知道佛陀自己會否同意讓我成為他的長期侍從。佛陀一向都很小心不讓釋迦族陀的人得到任何特權(quán)。就是對他自己的繼母摩訶波阇波提比丘尼,佛陀都非常嚴(yán)格。羅睺羅更從未佛陀共食或在他的房子度宿過。佛陀也一直沒有對我給予特別的好處。我只恐怕當(dāng)了他的侍從,會被一些師兄弟誤會我是有意用這職位向佛陀討好。又或他們被佛陀責(zé)難時,會以為是我向佛陀指證他們。”
阿難陀望著舍利弗,繼續(xù)說道:“佛陀對舍利弗師兄特別贊賞,他是我們之中最具天份和才智的一個師兄。舍利弗更是組織僧團的主導(dǎo)人,因而是佛陀最為信賴的人?墒牵脕淼,也是很多師兄弟們的嫉妒。雖然佛陀一般的主要決定,都會與其他人商議,但仍然有不少人以為這些決定,是舍利弗一人策訂的。雖然我知道這些傳言非常無稽,但我就是因為不希望會有同樣的誤會,才不愿接受此重任,作為佛陀的侍從。”
舍利弗尊者微笑道:“我是不會介意別人因一時誤會而對我產(chǎn)生嫉妒的。我相信,只要我們知道要做的事是正確和有價值的,便不需要再管他人的評論。阿難陀,我們都知道你做事一向小心謹(jǐn)慎。請你接納這任務(wù)吧。不然的話,大道正法,今生后世都不能流傳下去了。”
阿難陀尊者默然而坐。經(jīng)過一番躊躇,他終于說道:“如果佛陀答應(yīng)我八項要求,我便愿意成為他的侍從。一,佛陀不會把他的衲衣送給我。二,佛陀不會分食物給我吃。三,佛陀不讓我睡在他的房子里。四,佛陀不要求我陪他到在家弟子的家里受供。五,如我要接受在家人的供養(yǎng),佛陀也會同行。六,佛陀讓我自行決定那些人可獲得佛陀接見。七,如我對他所說的有不解之處,佛陀會在我要求下,再次重復(fù)。八,我如未能參與法會,佛陀要為我再說一遍開示的精要。”
優(yōu)婆離尊者起來說道:“阿難陀的條件似乎很合理。我相信佛陀一定會同意?墒牵也煌獾谒捻椧。如果阿難陀師兄不陪同佛陀前往在有弟子的家里,他又怎能記下佛陀所說的?我建議當(dāng)佛陀接受在家人供養(yǎng)時,除了阿難陀以外,他帶同多一位比丘前往。這樣,便沒有人可以說阿難陀有特惠了。”
阿難陀說:“師兄,我不認(rèn)為這是好主意。如果供食的人只有能力供養(yǎng)兩位比天,那又怎辦?”
優(yōu)婆離反駁他說:“那佛陀和你們兩位比丘,便只好吃少一點了!”
解情況其他的比丘都大笑起來。他們知道替佛陀找一個適合的侍者問題,已經(jīng)解決。于是,他們便繼續(xù)考慮佛陀每個雨季應(yīng)否到舍衛(wèi)城了。舍衛(wèi)城的位置很好,因為祗園精舍、東園和比丘尼的道院都全在附近。它因此可作僧團的中心據(jù)點。如果佛陀每年都到這里來,信眾都可能預(yù)先計劃,前來直接領(lǐng)受佛陀的法益。在家護法,如給孤獨長者和鹿子母夫人,都已答應(yīng)提供所有醫(yī)藥食用給前往舍衛(wèi)城雨季安居的比丘和比丘尼。
比丘們都在散會前決定了每年雨季在舍衛(wèi)城安居。他們更立即前往佛陀的居處給他報告他們的意思。佛陀對于他們的建議,都欣然接納。
- 第一節(jié) 愚人食鹽喻
- 第一回 拜眾童子
- 1.為步行而行
- 第二節(jié)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師利
- 第三節(jié) 以梨打破頭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一)
- 第一回 溯源流書生說法 警癡頑菩薩化身
- 第五節(jié) 渴見水喻
- 第四節(jié) 婦詐稱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節(jié) 千金小姐!萬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錄 總勸
- 前言
- 第八節(jié) 山羌偷官庫衣喻
- 第六節(jié)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彌伽
- 第九回 拜休舍優(yōu)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脫長者
- 第七節(jié) 認(rèn)人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賢菩薩
- 摩登伽女與阿難(二)
- 第十節(jié) 三重樓喻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節(jié) 序說
- 第十一回 拜勝熱婆羅門
- 第十五節(jié) 醫(yī)與王女藥令卒長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節(jié) 嘆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顛覆了
- 第三章 一兩個鐘頭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優(yōu)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見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以「慈悲觀」離「瞋念」
- 一串佛珠 無限祝福
- 曹溪一覺 了知生死不相干
- 云居簡和尚的故事
- 菩薩的化身
- 算命與改運的故事
- 一個奇怪的老人
- 想做什么就抓緊去做吧!
- 鸚鵡婆羅門的白狗
- 不生病的人
- 善不等于被傷害
- 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濟公和尚重建凈慈寺的神話傳說
- 缺點的功德
- 菩薩與鳥窩
- 偽善世界不可信
- 惡婦害婆終害己
- 同樣供養(yǎng)跛腳修行人,善人得金銀,惡人得毒蛇
- 文殊菩薩仗劍刺佛的故事
- 《慈悲三昧水懺》的神奇來歷
- 愚人集牛乳喻的原文、譯文、寓意
- 鴿王自救,貪欲是人性中致命的弱點
- 道信大師倒插柏的傳說
- 武則天、獻(xiàn)明肅皇后和玉泉寺的故事
- 施者的放下
- 遇事不加分析,妄下判斷,只會犯下可笑的錯誤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diào)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xiàn)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因果報應(yīng)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佛學(xué)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民間故事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楞嚴(yán)經(jīng)故事
- 觀世音菩薩傳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 感恩的小故事
- 玉琳國師
- 禪理故事
- 《欲;乜瘛钒自捊
- 動物寓言故事
- 因果日記
- 百業(yè)經(jīng)故事集
- 改變命運的方法
- 禪宗開悟
- 放下就是快樂
- 禪宗小故事
- 南傳法句經(jīng)故事集
- 孝親尊師故事
- 佛典寓言
- 殺生故事
- 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
- 名人勵志故事
- 紀(jì)曉嵐寫的因果故事
- 邪淫惡報感應(yīng)錄
- 世間百態(tài)
- 星云大師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