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慚愧心來消融自我

  印光大師:用慚愧心來消融自我

  序:

  真的慚愧是一種智慧的內(nèi)省,從客觀的自我檢討中承認(rèn)錯誤而放下自我,當(dāng)下慚愧而得清涼。

  慚愧是由對境生煩惱所引起的,有慚愧心的人在面對煩惱時,會依于法而檢討煩惱的因心與起處,從而看清自己的錯誤與無明,進(jìn)而虛心地承認(rèn):“我錯了,當(dāng)改進(jìn),當(dāng)懺悔,下次不可再犯!币烙谶@樣的承認(rèn),心情不再自我掩飾,不會推諉過失,怨天尤人,會調(diào)柔身心,安詳?shù)販?zhǔn)備接受一切因自己的錯誤所造成的后果,因此,不再恐懼、躲閃,會清涼安樂。

  戒經(jīng)言:“懺悔得安樂!睅煾敢渤Uf:“慚愧是向上的妙道,懺悔是更新的法門!睉M者,懺于己;愧者,悔于人。既能懺己悔人,則人格必能漸漸轉(zhuǎn)為調(diào)柔,待人必能漸漸趨向真誠。所以慚愧心能出生種種善法,是修行人的法寶。----慚愧心生,邪僻心滅。慚愧為入道之初步。

  《俱舍論》謂,自省所造之罪惡而感羞恥之心為“ 慚 ” ,以自己所造之罪面對他人時引以為恥之心為 “ 愧 ” 。

  《大般涅盤經(jīng) · 梵行品》說 :“ 慚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慚者,內(nèi)自羞恥;愧者,發(fā)露向人。慚者羞人,愧者羞天,是名慚愧。 ” 所以,慚愧就是對于自己不好的行為、心念,感覺羞恥,知道懺悔改正。

  《涅槃經(jīng)》云:“ 佛言:有二白法,能救眾生。一、慚,二、愧。慚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慚者、內(nèi)自羞恥,愧者、發(fā)露向人。 …… 無慚愧者,不名為人,名為畜生! ”

  《佛遺教經(jīng)》說:“ 慚恥之服,于諸莊嚴(yán),最為第一。慚如鐵勾,能制人非法。 ” 雖然犯了過錯,如果知道羞恥,穿上慚愧的衣服,過去的暇疵仍然可以去除,顯得無比的莊嚴(yán)。古人常說: “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 ” 就是強調(diào)改過的可貴。而知道慚愧認(rèn)錯,萬惡的罪人也會被接納原諒。

  《佛遺教經(jīng)》說,人之異于禽獸者,是因為人有羞恥心;若無羞恥心,則與諸禽獸無相異也。今日的社會,有很多人就是因為沒有慚愧心,所以做壞事面不改色,大言不慚,不怕羞恥。如《新婆沙論》云:“ 若作惡時,不羞天者是無慚;若作惡時,不恥人者是無愧。 ”

  佛子,應(yīng)于佛菩薩前常生慚愧及于諸天善神常生慚愧,于過去世、現(xiàn)在世,父母兄弟姐妹兒女親戚冤家債主常生慚愧,于三惡道苦報眾生及其所有有情眾生及無情眾生常生慚愧,常生慚愧,能生善法,漸能發(fā)菩提心,行菩薩行,能使無上菩提勇猛精進(jìn)不復(fù)退轉(zhuǎn),是乃大慚愧心也。

  佛子,應(yīng)常生慚愧,慚愧于諸佛菩薩,謂我從無始劫以來,曾修佛道,佛曾教我出世之法,而我并竟不能舍身受持以恢復(fù)本智,辜負(fù)佛之大恩,違背佛之大愿,還復(fù)今世,我竟仍用此壞身行于佛道,于度眾生之事不能究竟,因自尚未度,何能度人焉,現(xiàn)時今日自己于生死大關(guān)深生憂怖畏懼之心方才自醒,方才向道,早信佛語,何至今時。而諸佛菩薩時至今時仍苦心誨我出離之法,其恩重也,所以者何,若彼時我落泥潭,大呼救命而無人來救豈不哀哉,佛為慈母常憂念我,我回頭時慈母必在不遠(yuǎn)相盼,此誠為佛恩難報也,此恩即難報,我當(dāng)慚愧曾違佛愿令諸佛憂念矣。

  印光大師開示:慚愧,是能擁護(hù)世間的二種善法:

  《雜阿含經(jīng)》中說:世尊告諸比丘:有二凈法,能護(hù)世間。何等為二?所謂慚、愧。假使世間無此二凈法者,世間亦不知有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宗親、師長尊卑之序,顛倒渾亂,如畜生趣。以有二種凈法,所謂慚、愧,是故世間知有父母…… 乃至師長尊卑之序,則不渾亂,如畜生趣。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世間若無有慚、愧二法者,違越清凈道,向生老病死。世間若成就慚、愧二法者,增長清凈道,永閉生死門。

  《本事經(jīng)》說:“ 二白凈善法,能護(hù)諸世間,令不失人天,謂斷及與愧。若無此二法,都不識尊卑,穢雜似牛羊,雞豬狗等類。由有此二法,能了別尊卑,非如牛羊等,行諸雜穢事。諸有智慧人,成就二白法,常守人天趣,終不墮三涂。 ”

  慚愧是入圣初步,慚愧心是真佛弟子

  抱著慚愧二字,以為入圣階梯。慚愧心生,邪僻心滅。慚愧為入道之初步。夫欲學(xué)佛祖了生死,須從慚愧懺悔止惡修善而來。然今之學(xué)者,每每專說假話,不修實行。意擬沽名邀譽以求體面,并非真實自省寡過而作是言也。此名自暴自棄,名大妄語,名不知慚愧。若非此等,則為圣賢之徒。若帶此氣,則是下流坯,乃法之罪人,佛之逆子。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直心直行,方與佛合。

  生慚愧之法

  修行之要,敬為第一,人能主敬存誠,則一切凡情無由而起,本具圣智自然發(fā)現(xiàn),凡一切人我是非,無明貢高,以及懶惰懈怠,因循委靡之習(xí)氣,皆悉消滅。而況恭對三寶,披陳往罪,則慚愧恐懼之心,希圣希賢之念,如饑如渴,油然而生。上慕諸圣,下重己靈,痛念我與諸佛,同一心性,彼何以圓證三覺,我何以久輪六道。從茲改往修來,返迷歸悟。譬如摩尼寶珠,墮于圊廁,直下取出,屢次洗濯,俾復(fù)本凈。待至凈極,則懸之高幢,必能隨意雨寶。

  作狂作圣,只在罔念克念而已。則從此以后,當(dāng)兢兢自守,凡有不好的念頭一起,即便生大慚愧,猶如裸露于稠人廣眾之中,慚愧欲死。如此久久,則壞念頭自然不起矣。意業(yè)一凈,身口亦隨之而凈。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