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在于去除不合理的東西

\

  法句經(jīng)華品:

  不觀他人過,不觀作不作,

  但觀自身行,作也與未作。

  給大家講個“ 朝三暮四”的故事。

  春秋戰(zhàn)國時,有個宋國人,養(yǎng)了一群猴子。猴子們特別聰明,可以幫他干一些活。但遇上饑荒年了,沒那么多東西給猴子吃。養(yǎng)猴子的人就對猴子們說:現(xiàn)在鬧饑荒,只有榛子給你們吃,每天七顆,早晨四粒,晚上三粒,這樣就可以度過饑謹年了。

  于是來給猴子們分配食物,但猴子們躁動不安,表示抗拒。這個人就想:這樣交代不了,但也沒更多的東西給它們吃啊。他特別聰明,想了一個辦法,說:“這樣吧。早晨四粒,晚上三粒滿足不了你們,那就早上三粒,晚上四粒。” 他這樣去分,猴子們就都滿意了。

  這就是“朝三暮四”這個成語的由來。

  從這個寓言當中,我們能體會到:眾生都是喜歡加法的,今天有了還不夠,明天還希望再增加,一天要比一天增加。

  但修行人,恰恰相反,我們都希望減少的。東西越少越好,煩惱越少越好……我們剛出家的時 候,老法師的諄諄教誨我們說:“我們修行人,就是要學減法。天天要減少習氣毛病的。”

  所以說到修行,說難也不難,因為我們無非是要去除自己不合理的習氣毛病,學會不要被物所轉(zhuǎn),被境所惑。我們比較鈍根一點,最好立個目標:

  今年一年,要改掉幾條毛病,這一個月要試著對治哪些習氣。

  佛在《法句經(jīng)》里說:

  不觀他人過,不觀作不作。

  但觀自身行,作也與未作。

  在《四分比丘尼戒本》七佛略教誡中,拘留孫佛的教誡偈也有說,雖說法略有不同,但意義相同:

  譬如蜂采花,不壞色與香。

  但取其味去,比丘入聚然。

  不違逆他事,不觀作不作。

  但自觀身行,若正若不正。

  所以,我經(jīng)常鼓勵那些初學者說:當你勇敢的剃發(fā)染衣,搭上袈裟,準備要走這條修道之路的時候,就要給自己確定一個目標:我一定要做一個好佛子,做一個好出家人。不斷的糾正自己的習氣毛病,讓我的身行,要安住于佛法的正道上。讓這顆心慢慢得到凈化。

  我們翻開佛的經(jīng)典,看看每尊佛的教誡,無非都是告訴我們,修行一定要落實在實處,用佛的法,不斷地改變自己。如果只是知道了,不認真的去修是沒用的。

  就如拘留孫佛的這兩首偈,如果我們?nèi)フJ真地思惟,認真地修。慢慢就能讓自己的行為和心地純真。得到修道的利益。

  希望各位,好好地檢點一番自己,看看我是不是把所學所聞的佛法都落實在修行當中。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