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功德?

\

  我們佛教常常講功德,什么是功德?我們對這個名相的概念有一點模糊,我們知道它是好事、它是善的,修功德就是修善法,但是修功德,它實際的內(nèi)容是怎么成就?只是做那一個善事就有功德?仔細來看,修功,「功」是你的功課,你是為你自己修的,每一個眾生,都要為自己的生命負責(zé),別人沒辦法替代的;煩惱是自己煩惱,生死是自己生死,別人替代不了,所以我們在做這個生命的功課,這個功課就是學(xué)習(xí)善法,做這個善法的功課!傅隆惯@個字和「得」同義,所以你修這個功課有沒有心得?你做了有沒有領(lǐng)悟?有學(xué)習(xí)到什么嗎?還是做了功課,交了作業(yè),但是實際上心里面沒有任何領(lǐng)悟?例如修布施波羅蜜度慳貪,但實際上度了慳貪了沒有?慳貪的心有沒有減少一點?甚至凈化?如果布施之后還貪求那個功德,「這個是我做的,那不是別人做的,你看那個柱子是我供養(yǎng)」,「佛祖是我供養(yǎng)的」,「那個什么…是我供養(yǎng)的」。做了功德之后還怕別人不知道,還一定要寫出他的名字,沒寫上心里面還不舒服!這樣子做功德,沒有功德,F(xiàn)在談的「功德」是成佛的資糧,意思是所修的這些,都讓自己更清凈,更覺悟。我們能因為這樣漸漸的修,這樣子努力,我們的煩惱陸續(xù)的在薄弱,甚至凈化。所以持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等等這些戒法,讓煩惱慢慢的減輕,習(xí)氣慢慢的減少,越修越謙虛,越修越自在,這才有功德。如果越修越傲慢,越修越自私,那沒有功德。雖然他有做功課,功課也做得確實,例如持戒很嚴謹,完全遵照戒律無失誤的做到,但倘若自恃持戒嚴謹而傲慢眾生,看不起未持戒的人,這樣的人雖然身有持戒的功夫,但是心沒有得。真正持戒嚴謹,是心真正持戒,達到平等、謙虛、慈悲喜舍等內(nèi)心狀態(tài),而不僅是表相的外在行為;當然,外在表相是起點,藉由行為慢慢修正,而達到內(nèi)心的完全凈化,如此修行才有真正的功德!

  我們說有德之人,那是一種性質(zhì)。中國講「道德」,「道」是天道,「德」是從屬于天道的屬性,就是我們心的性質(zhì)。我們透過功課在修,讓心跟真理實相越來越像,性質(zhì)越來越統(tǒng)一,這叫做「修德」。無德之人的心跟道不相應(yīng),起心動念就偏離了道,所以是無德之人;有德之人稱為大人,無德之人稱為小人;世間所談的德也是這個意思。我們說這個人有德,他是個有德之人,所以我們修菩薩道,我們是不是有德的人?有德的菩薩呢?有德的菩薩他的心越來越趨向真理實相,越來越清凈,如果修行心沒有改變,反而貪瞋癡心執(zhí)著,還越來越嚴重,那就是無德;所以修行不是從外表看,不是透過「功」來看,他立了什么豐功偉業(yè),他做了什么大事,他就一定有德嗎?不一定,他可能修了不少功,但是沒有一點德行。達摩祖師來到中國的時候,遇到當時在位的梁武帝。中國佛教吃素這件事,是由梁武帝提倡的。世界的佛教沒有一個國度提倡佛教徒要吃素,只有在中國。這很特別,因為梁武帝認為佛告訴我們,行菩薩道不殺生,要愛護一切眾生,所以要吃素,因此提倡不管在家人、出家人,尤其是出家人,應(yīng)當要吃素。梁武帝護持僧團、護持翻譯經(jīng)典、建廟、護持出家人弘法,做了很多利益佛教、利益社會的事,是一個菩薩皇帝。達摩祖師見到梁武帝的時候,梁武帝第一件事就問他:「我有多少功德?」達摩祖師是禪宗的祖師,不拐彎摸角,直接了當?shù)恼f:「毫無功德!」毫無功德是實相,沒有真實的功德可得,如果心里面還執(zhí)著有功德,就連世間的功德都不具足,更何況是解脫的功德。修菩薩道就有障礙,修了很多「功」,但沒有「德」。等到達摩祖師離開了,其他的法師跟梁武帝解釋,才了解祖師的用意。原來祖師是這么直接了當?shù)莱鰧嵪?但是當時他的根基、條件還不能理解。學(xué)佛的人如果沒有了解到這個道理,或許也有這個問題,就是修了很多功,但沒有德,這很可惜。這一世能夠聽經(jīng)聞法,獲善知識,能修學(xué)圣道,但是卻沒有在這個法上真正用上功夫;「德」,就是我們在心地上的成就,心越來越跟法、實相相應(yīng)了,這個德不是自然成就的;如果不透過功,這個德不能顯現(xiàn)。平常不做功課,善也不修,戒也不持,這個德不可能成就。德的成就必須要透過這個功課不斷的修、不斷的努力,這個德才會顯現(xiàn)。一旦這些善行善事成就了之后,心里面還不可以染著,要如理的觀照、如理的思惟,一切都是因緣生滅,無須執(zhí)著,這樣子才能破除我們的煩惱。

  ◎摘自般若心經(jīng)開示第七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