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光大師佛教問題問答集
- 開示問答
- 妙境法師佛學(xué)問答四篇
- 大安法師學(xué)佛答疑
- 濟(jì)群法師學(xué)佛答問
- 法清法師問答
- 虛云法師問答
- 慧光法師問答
- 正如法師問答
- 星云大師問答
- 明證法師問答
- 月悟法師問答
- 太虛大師問答
- 印光大師問答
- 濟(jì)群法師問答
- 良因法師問答
- 夢參法師問答
- 曙提法師問答
- 正澄法師問答
- 崇慈法師問答
- 覺燈法師問答
- 證嚴(yán)法師問答
- 慈法法師問答
- 門肅法師問答
- 明一法師問答
- 昌臻法師問答
- 道安法師問答
- 蕅益大師問答
- 蓮池大師問答
- 了幻法師問答
- 凈界法師問答
- 寬見法師問答
- 仁爵法師問答
- 玄若法師問答
- 智海法師問答
- 知義法師問答
- 月溪禪師問答
- 圣嚴(yán)法師問答
- 大安法師問答
- 如本法師問答
虛云法師答:念佛與參禪哪個好?
參禪與念佛,在初發(fā)心的人看來是兩件事;在久修的人看來是一件事。參禪提一句話頭,橫截生死流,也是從信心堅定而來。若話頭把持不住,禪也參不成;若信心堅定,死抱著一句話頭參去,直待茶不知茶、飯不知飯,功夫熟處,根塵脫落,大用現(xiàn)前。與念佛人功夫熟處,凈境現(xiàn)前是一樣的。到此境界,理事圓融,心佛不二,佛如眾生如,一如無二如,差別何在?……
禪宗雖一超直入,非上根利智不能修。末法眾生障深慧淺,惟依持名念佛法門,得了生死,往生極樂國土。初入手與禪是二,及其成功,二而不二。惟念佛須攝心觀照,句句落堂。落堂者,著實之謂也。句句著實,念念相應(yīng),久之自成一片。由事一心,而至理一心,能所兩忘,自他不二,與參禪有何差別。故經(jīng)云:“若人但念阿彌陀,是為無上深妙禪。”中峰大師曰:“禪者凈土之禪,凈土者禪之凈土。彼念口頭佛,參口頭禪者,同一自欺,生死關(guān)頭,如何了脫?”
今天參禪的人,多不了解禪凈不二的法門,每謗凈土為小乘,這是錯誤的。禪凈工夫入門雖有不同,到家是一樣的。一般人只知,趙州禪師說的:“念佛一聲,漱口三日,佛之一字,吾不喜聞。……”的前面幾句機鋒話,就拿來作為經(jīng)常反對念佛的根據(jù)。這是誤會的。要知道后面還有幾句話,就是有人問趙州禪師:“你的師是誰?”趙州說:“十方諸佛。十方諸佛之師是誰?”趙州說:“阿彌陀佛。”可見阿彌陀佛是十方諸佛之師。……
本來法法都是了生死的,參禪、念佛、看經(jīng)、禮拜,種種法門,對機而說,你是什么機,對你說什么法。“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如中藥分君臣佐使,配合妥當(dāng),吃了出一身大汗,病就好了;病好了,藥就不要了。古人說:“但盡凡心,別無圣解。”凡夫心盡,當(dāng)下是佛,不用向外馳求;向外馳求,即是外道。心外一無所得,自心是佛。凡夫心,就是執(zhí)著心:生氣、生歡喜、毀譽動心,貪色、貪財、穿好、吃好,偷懶、打無明、不上殿等等習(xí)氣毛病,甚至想成佛,都是凡夫心。若能凡圣雙忘,一切處如如不動,不向外求,則見自心是佛。
為什么現(xiàn)代人參禪的多,悟道的少?
為什么現(xiàn)代的人看話頭的多,而悟道的人沒有幾個呢?這個由于現(xiàn)代的人根器不及古人;亦由學(xué)者對參禪看話頭的理路,多是沒有摸清。有的人東參西訪,南奔北走,結(jié)果鬧到老,對一個話頭還沒有弄明白,不知什么是話頭,如何才算看話頭,一生總是執(zhí)著言句名相,在話尾上用心。“看念佛是誰”呀、“照顧話頭”呀,看來看去,參來參去,與話頭東西背馳,那里會悟此本然的無為大道呢?如何到得這一切不受的王位上去呢?金屑放在眼里,眼只有瞎,那里會放大光明呀?
可憐啊,可憐啊!好好的兒女,離家學(xué)道,志愿非凡,結(jié)果空勞一場,殊可悲憫。古人云:“寧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錯路。”修行悟道,易亦難,難亦易。如開電燈一樣,會則彈指之間,大放光明,萬年之黑暗頓除;不會則機壞燈毀,煩惱轉(zhuǎn)增。有些參禪看話頭的人著魔發(fā)狂,吐血罹病,無明火大,人我見深,不是很顯著的例子嗎?
所以,用功的人又要善于調(diào)和身心,務(wù)須:心平氣和,無掛無礙,無我無人。行住坐臥,妙合玄機。參禪這一法,本來無可分別,但做起功夫來,初參有初參的難易;老參有老參的難易。初參的難處在什么地方呢?身心不純熟,門路找不清,功夫用不上。不是心中著急,就是打盹度日,結(jié)果成為“頭年初參,二年老參,三年不參。”
易的地方是什么呢?只要具足一個信心、長永心和無心。所謂信心者,第一、信我此心本來是佛,與十方三世諸佛眾生無異。第二、信釋迦牟尼佛說的法,法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所謂長永心者,就是選定一法,終生行之,乃至來生又來生,都如此行持。參禪的總是如此參去;念佛的總是如此念去;持咒的總是如此持去;學(xué)教的總是從聞思修行去。任修何種法門,總以戒為根本。果能如是做去,將來沒有不成的。……所謂無心者,就是放下一切。如死人一般,終日隨眾起倒,不再起一點分別執(zhí)著,成為一個無心道人。
初發(fā)心人具足了這三心,若是參禪看話頭,就看“念佛是誰”……行住坐臥,都是如此。日久功深,瓜熟蒂落,因緣時至,觸著碰著,忽然大悟。此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直至無疑之地,如十字街頭見親爺,得大安樂。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修行?
世界上人由少至老,都離不了衣食住三個字,這三個字就把人忙死了。衣服遮身避寒暑,飲食少了就饑渴,若無房子住,風(fēng)雨一來無處躲避,所以這三個字一樣也少它不得。人道如此,其余五道亦是一樣,飛禽走獸,虎狼蛇鼠,都要安身住處,要羽毛為衣,也要飲食。“衣食住”三事本來是苦事情,為佛******不要被它轉(zhuǎn)。
佛初創(chuàng)教,要比丘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雖減輕了衣食住之累,但還是離不了它。現(xiàn)在時移世易,佛******也和世人一樣為衣食住而繁忙,耕田插秧,一天到晚泡在水里,不泡就沒有得食。春時不下種,秋到無苗豈有收?可見一粥一飯,來處不易,要花時間,費工夫,勞心力,才有收成。為佛******,豈可端然拱手,坐享其成。
古人說:“五觀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出家人不能和俗人一樣,光為這三個字忙,還要為道求出生死。因為要借假修真,所以免不了衣食住。但修道這件事,暫時不在,如同死人。古云:“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所以道人行履,一切處、一切事,勿被境轉(zhuǎn)。修道如栽田,谷子變秧,插秧成稻,割稻得米,煮米成飯。佛性如種子,眾生本性與佛無異,自心是佛,故曰佛性。這種子,和秧稻米飯相隔很遠(yuǎn),不要以為很遠(yuǎn),就不相信這種子會成飯。成佛所以要先有信心,即把種子放在田里,等它發(fā)芽變秧,……插了秧以后要鋤草,等于修道要除習(xí)氣毛病,把七情六欲,十纏十使,三毒十惡,一切無明煩惱都除凈,智種靈苗,就順利長成,以至結(jié)果。
修行要在動用中修,不一定要坐下來、閉起眼才算修行。要在四威儀中,以戒定慧三學(xué),除貪嗔癡三毒,收攝六根。如牧牛一樣,不許它犯人苗稼。美女在前,俗人的看法是:前面一枝花;禪和子的看法是:迷魂鬼子就是她。眼能如是不被色塵所轉(zhuǎn),其余五根都能不被塵轉(zhuǎn),香不垂涎,臭不惡心,什么眉毛長,牙齒短,張三李四,人我是非都不管。拾得大士傳的彌勒菩薩偈曰:“老拙穿袖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干了,我也省氣力,他也無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也不論是非,也不把家辦,也不爭人我,也不是做好漢。跳出紅火坑,做個清涼漢;悟得長生理,日月為鄰伴。這是一切處都修道,并不限于蒲團(tuán)上才有道。若只有蒲團(tuán)上的道,那就要應(yīng)了四料簡的“陰境若現(xiàn)前,瞥爾隨他去。”
人生在世,人與人之間,總免不了說好說歹的,打破此關(guān),就無煩惱。說我好的生歡喜心,就被歡喜魔所惑,三個好,送到老;說我不好的,是我的善知識,他使我知過必改,斷惡行善。衣食住不離道;行住坐臥不離道;八萬細(xì)行,不出四威儀中。古人為道不虛棄光陰,睡覺以圓木作枕,怕睡久不醒,誤了辦道。不獨白日遇境隨緣要作得主,而且夜間睡覺也要作得主,睡如弓,要把身彎成弓一樣,右手作枕,左手作被,這就是吉祥臥。
一睡醒就起來用功,不要滾過去滾過來,亂打妄想以至走精。妄想人人有,連念佛也是妄想;除妄想則要做到魔來魔斬,佛來佛斬,這才腳踏實地,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如此用功,久久自然純熟。忙碌中,是非中,動靜中,十字街頭,都好參禪。不要只知忙于插秧,就把修行扔到一邊為要。
相關(guān)閱讀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精彩推薦
- 持大悲咒有何禁忌?
- 精進(jìn)念佛后家庭和事業(yè)為何會出現(xiàn)很多逆緣?
- 玄若法師答:為什么夜里持大悲咒會害怕?
- 元音老人:成佛的訣竅
- 楞嚴(yán)經(jīng)大致是在說什么?如何修楞嚴(yán)法門?
- 不孝有三是哪三個?不孝有三的含義是什么?
- 大悲咒問答
- 印光大師問答
- 佛咒問答
- 在夫妻臥室睡著后念佛,有罪嗎?
- 大安法師:家中佛堂的佛像應(yīng)如何擺放?
- 在家居士能看楞嚴(yán)經(jīng)或法華經(jīng)嗎?晚上能念地藏經(jīng)嗎?
- 地藏經(jīng)問答
- 妙量法師答:大悲咒當(dāng)手機鈴聲如法嗎?
- 心經(jīng)問答
- 大安法師問答
- 心里整天默誦楞嚴(yán)咒,方式對不對?
- 楞嚴(yán)咒問答
- 帕奧禪師答:天生有陰陽眼的人是否前生曾修行禪法?
- 南懷瑾問答
- 明一法師答:晚上能不能上香?為什么拜佛會哭?這是流淚佛?
- 星云大師問答
- 誦一部地藏經(jīng)能一起回向給在世去世的親人嗎?
- 念佛后,孩子的成績反而下降,是怎么回事?
- 金剛經(jīng)問答
- 舊財神像可以隨便丟掉嗎?該怎么處理?
- 養(yǎng)純白的貓是不是不吉祥?
- 佛前供水時需要打開供水杯的蓋子嗎?
- 因果問答
- 念佛問答
- 念大悲咒后感到胸中一朵蓮花盛開,這種感應(yīng)好嗎?
- 阿彌陀佛像可以佩戴嗎?有什么禁忌和需要注意的嗎?
- 星云法師答:運氣不好時如何轉(zhuǎn)運?
- 良因法師答:散念《心經(jīng)》將近一年,改念《地藏經(jīng)》可以嗎?
- 念完阿彌陀佛圣號后,是否需要回向?
- 怎么判斷人死后是否去了西方?去極樂世界有何標(biāo)準(zhǔn)?
- 印光大師:如何得金剛經(jīng)的真實利益?
- 給老父母、丈夫等念《金剛經(jīng)》、《心經(jīng)》、往生咒可以嗎?
- 大安法師答:家中爬蟲成災(zāi)怎么辦?
- 元音老人答:《金剛經(jīng)》說:‘無人相,無我相’。誰說誰聞?
- 回向給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什么意思?
- 念誦觀世音菩薩圣號時如何觀想?用觀想菩薩形象嗎?
- 佛教為什么有這么多法門,有區(qū)別嗎?
- 看恐怖電影時,明知所演皆是幻相,為何還是恐懼?
- “上報四重恩”的“重”怎么讀?
- 違五戒不殺生的愿,是不是破了不殺戒、不妄語二戒?
- 安樂八法的正命跟八正道的正命,是不一樣的嗎?
- 信愿念佛是專修,怎樣持咒念經(jīng)?
- 來生生到佛前是什么意思?
- 戒體是不持續(xù)的嗎?
- 如果一切法由心想生,那外境也是自己的心想出的嗎?
- 念佛號有沒有方向?
- 菩薩戒從善知識獲得,需要反復(fù)在佛像前自受嗎?為什么?
- 佛教的正命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
- 念佛修行到什么程度才可以往生?往生的條件是什么?
- 往生西方必須要一心不亂,發(fā)菩提心才能往生嗎?
- 如何看待善知識,要如何依止世間的善知識?
- 往生一定要培植甚深的善根、積累廣大的福德嗎?
- 學(xué)佛人可以化妝嗎,學(xué)佛后化妝打扮是否如法?
- 發(fā)不起度眾生的菩提心,只想先往生,這樣能往生嗎?
- 佛菩薩圣誕時,在家供佛需像寺院一樣按儀軌做嗎?
- 何者是“心”?是六識嗎?如何定義、理解和界定?
- 在特殊佛教日做供養(yǎng),功德有差別嗎?
- 為什么拋妻棄子的男人不遭報應(yīng),反而過得很好?
- 可以重復(fù)受戒嗎?
- 學(xué)佛學(xué)偏了,是因為沒有真的深信嗎?
- 受五戒后犯了不飲酒戒和不邪淫戒,該怎么辦?
- 什么是“仰信” 、“通身靠倒”、 “作得生想”,如何運用到念佛中?
- 如何可以讓愿力大過業(yè)力?
- 在家居士是可以自己審罪還是該請師父?
- 為什么度他人容易,度自己的家人卻很難?
- 小孩念佛怎樣回向?要回向嗎?
- 怎樣讓年輕人接受并歡喜聽經(jīng)聞法?
- 寺院為犯煞星順星是否如法?佛弟子能否順星?
- 為什么一念經(jīng)就有很多妄想,如何對治?
- 念經(jīng)過程中,可不可以有法喜?
- 為什么要知母、念恩、報恩,對眾生有意義嗎?
- 親人去世后,皈依證怎么處理?
- 遇到假和尚化緣該怎么辦?
- 幻化出來的眾生有貪愛嗎?
- 大悲咒問答
- 印光大師問答
- 佛咒問答
- 地藏經(jīng)問答
- 心經(jīng)問答
- 大安法師問答
- 楞嚴(yán)咒問答
- 南懷瑾問答
- 星云大師問答
- 金剛經(jīng)問答
- 因果問答
- 念佛問答
- 虛云法師問答
- 元音老人問答
- 風(fēng)水問答
- 楞嚴(yán)經(jīng)問答
- 夫妻問答
- 妙法蓮華經(jīng)問答
- 李炳南問答
- 皈依問答
- 瑪欣德尊者問答
- 趙樸初問答
- 無量壽經(jīng)問答
- 婚姻問答
- 財富問答
- 印光大師佛教問題問答集
- 夢參法師問答
- 子女問答
- 藥師咒問答
- 禪修問答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問答
- 往生咒問答
- 往生問答
- 算命問答
- 藥師經(jīng)問答
- 阿彌陀經(jīng)問答
- 回向問答
- 佛經(jīng)問答
- 華嚴(yán)經(jīng)問答
- 蓮池大師問答
相關(guān)名詞
推薦內(nèi)容
熱門推薦
最新更新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dá)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