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guī)講解
楊淑芬老師宣講
大家好!在還沒有講《弟子規(guī)》之前,我想我們先應該建立一個正確的觀念。什么觀念?有很多人他都誤以為在現(xiàn)在文明的社會,高科技、高物質享受的社會當中,傳統(tǒng)的文化已經(jīng)不符合時代潮流。所以有很多古圣先賢所留下來的這些文化精髓,可以說是遭人所遺棄,很多人都不曉得這些寶藏它的可貴。尤其近一、兩百年來,中國遭受極大的動亂,許多的傳統(tǒng)文化道德都在這個蕩亂的時代當中,被破壞殆盡。尤其是道德,德教,在今天可以說是已經(jīng)完全失去了。很多人也很感嘆,當今的社會不安寧,人在茫茫的人生當中,不知所為何來,可以說是茫然無知。
我們再看世界的動態(tài),我們也可以從最近這種局勢的發(fā)展,深深感受到世界的災難一天比一天的嚴重,許多有志之士也莫不為這樣的時代潮流在擔心著。我們也深信,如果再不好好挽救這個社會,這個世界恐怕岌岌可危了。
我們都知道,人一生出來,與我們最接近的就是家庭,有良好的家庭,才能孕育優(yōu)秀的下一代。所以我們看到現(xiàn)在社會它的動亂,我們可以說源于家庭不健全。我們?nèi)绾蝸砀纳七@樣的社會,應該要從教育著手,而教育最根本的基礎點,就建立在家庭當中。所以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才有可能學校的教育,社會教育才有可能更進一步的發(fā)揮出來。所以在今天當中,我們?yōu)槭裁匆獊碇v《弟子規(guī)》?也就是這個原由。
《弟子規(guī)》,它是一本教我們?nèi)绾巫鋈说囊恍┗A規(guī)范。每一個人能了解你應當如何做人,不但你個人的修身會得到進步,在家庭也能得到幸福美滿,子孫也都可以興旺,都可以得到這些良好優(yōu)秀的賢子孝孫。
所以在古時候,他們非常重視兒童教育,從小就了解應該如何把小孩教好。為什么他們這么重視?因為小孩一生出來,他沒有受到社會的污染,他很純潔。在這個時候你好好的教他,你教他善,他就是善;你教他惡,他就變成惡。你教他讀書,他就會瑯瑯上口;你教他跟兄弟姊妹友愛,他會友愛。你講故事給他聽,他能牢牢的記住。所以如果錯過小孩這一段學習的這個時段,就非常的可惜。
我們也看到很多家長他們憂心忡忡,覺得自己的子女很難教,不曉得如何教起;也很擔心社會里頭有那么多的誘惑,即使在家里好好教,都恐怕抵擋不住外頭的誘惑。所以在這種情形之下,如果每一個做家長的,他都有省悟之心。什么省悟之心?有那種憂患意識,如何把自己的子女從家里、從根本做起。每一個做家長的,他們能如此做,更進一步,做家長的也學習《弟子規(guī)》,你就可以以身作則做很好的表范,讓子女來效法,這樣可以說是相得益彰。
所以,人一生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做人;不會做人,這一生也休想有很好的成就。做人最主要的根本,從孝悌來入門,今天就開始為大家講解《弟子規(guī)》。請看課本:
【弟子規(guī)】
這三個字,我們可以很清楚的明了,‘弟子’所指的就是學生,也就是父母的子弟;再廣泛來講,弟子可以說是每一個人。為什么?我們說“活到老,學到老”,人,可以說一輩子都在學習;既然都在學習,理所當然就是學生。無論老少,大家都應該來學學看什么叫《弟子規(guī)》?“規(guī)”是什么意思?就是規(guī)范、道理,做人應盡的道理,做人應盡的規(guī)范。我們從這三個字,就可以了解這一本書的用意在哪里?就是教我們?nèi)绾巫龊靡粋善良的人,做好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好一個有禮貌的人。請看課文:
【總敘】
一本書,它的開頭總是會有提要,提要就是總綱領?吹娇偩V領,我們就能清楚的知道,它的內(nèi)容所講解的是什么。所以,“總敘”就是勾勒出《弟子規(guī)》這一本書,最主要的綱領有哪幾項。
《弟子規(guī)》這一本書,可以說完全融入儒家經(jīng)典的精華。從“學而篇”里頭所摘錄的一章叫“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從這一章所摘錄出來,也就是儒家教導所有學生、弟子,應該要如何盡到一個人的本分。后頭展開來看,完完全全都是教我們?nèi)绾温鋵。我們明白《弟子?guī)》的綱領之后,我們也要深入它的義理所在,能完全明了它的內(nèi)容義理所在,我們才有辦法去落實。請看第一條:
【弟子規(guī)。圣人訓!
我們剛剛有提到《弟子規(guī)》就是從《論語?學而篇》所摘錄出來的,完完全全都是儒家它的經(jīng)典重要所在。此地講的‘圣人訓’,我們狹義的來講,可以說就是孔老夫子;廣義來講,我們都曉得凡是古圣先賢、列祖列宗,只要他們有好的典范,他們有立教于后世的,值得我們后人學習的,我們都可以稱為訓誨、訓勉。所以我們此地所講的,它是有范圍的,所指的圣人是指的至圣先師孔老夫子,孔夫子他教我們應該如何從家庭、從自身做起。他就說到:
【首孝弟。次謹信!
首先,最重要的我們要明了要從‘孝弟’著手。我們都曉得,我們的身體是來自父母,所謂“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我們既然已經(jīng)深深的明白,我們是從父母那里所來,我們就應該要知恩感恩。能知恩感恩,這個孝心才會生得起來。
我們看看這個“孝”字。孝,從它的造字由來,是一個“老”字,再一個兒子的“子”,也就是指兒子背負父母,背負年紀大的父母。它告訴我們一個意義,就是代代相傳。我們要代代相傳,我們就要效法父母,我們就要照顧父母,我們就要孝順父母。能孝順父母,我們才能稟承父母的志節(jié)、父母的志向。父母對我們的期望,我們也應該好好去落實,這樣才能代代相傳。而不是我們現(xiàn)在當今人所感慨的是一代不如一代。如果一代不如一代就不叫代代相傳,就一代比一代差了。我們能代代相傳,是表示我們能接受父母的教誨,我們能承傳父母所留給我們的一些德教,我們再傳下去。
“弟”,弟的意思,此地的“弟”應該讀成“悌”,在古字它是相通的,通我們現(xiàn)在豎心旁的“悌”。我們看一個“心”,再一個弟弟的“弟”,我們就曉得,做哥哥的他心里有弟弟的存在。什么意思?就是做哥哥的他知道懂得來照顧他的弟弟,做弟弟的也要友愛他的哥哥,也要尊敬他的哥哥。所以悌的意思就是友愛。
“友”,古人的造字就是兩只手疊在一起。我們都曉得,兄弟姊妹都是從父母而出。在父母,視所有的兄弟姊妹,他的這個子女完全都是一樣的,都是同氣所生,就好像一棵樹木一樣,同氣連枝。子女就像枝干一樣,父母就像樹,樹本身的樹干一樣。所以為人子女的,不但要孝順自己的父母長輩,而且在兄弟姊妹當中,還要彼此友愛,相互的照顧。我們想一想誰跟我們最親?在家庭里頭,父母之外,就是兄弟姊妹。兄弟姊妹不親,又親誰?
所以圣人告訴我們,人最基本的就是要先懂得要孝;要行孝,要行悌。這兩樣你都完全明白,你能做到了,再來我們就要懂得如何修身養(yǎng)性。修身并不是很困難的事情。所謂“修身”,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修正自己不對的種種的言行舉止。所以接下來圣人告訴我們,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態(tài)度、我們的行為、我們的言語,一切的造作都要謹慎。簡單的講就是要有禮節(jié),要知道制止自己不對的行為,要了解我們做任何一切事情都要合乎禮。什么叫合乎禮?就是你內(nèi)心當中,要心存有恭敬之心。
我們想到現(xiàn)在的人誰都不服誰,誰都高喊自由的社會里頭,人因為有這樣錯誤的觀念,自由就是為所欲為,所以社會才會這么紛亂,家庭才會不合。家里的成員才幾個人,往往沒有辦法和睦共處,所以家庭不幸福,在社會怎么會安定?人與人相處怎么不會紛爭?所以懂得約束自己,懂得禮貌,懂得一切都有恭敬心,我們在立身處世方面,就可以得到和諧。人人都能如此,社會哪有不安定的這種情形!
你的修身做好了之后,我們接著還要下一步,還要再下一步,更提升人生的境界。這個時候我們要培養(yǎng)愛心,培養(yǎng)自己的慈悲心。
【泛愛眾!
孟子說到人皆有惻隱之心。《三字經(jīng)》一開端就講“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說,人,他完完全全都有善良的本性。為什么會有不善之人?原來都是因為后天環(huán)境的習染才造成的。所以當我們懂得克制自己的言行舉止之后,我們還要更進一步去幫助、去愛一切大眾。有道是“施比受更有福”。當我們有能力的時候,不要吝嗇自己的才華,也不要吝嗇自己的財物。如果有多余的,我們應該要及時行善,能行善的人是最有福的人。為什么?不但你自己得到快樂,同時也幫助更多人,可以得到你這個歡樂的分享。為什么?能解救別人、幫助別人,這是人生最大的一件樂事。所以,自古以來有說“行善最樂”;也告訴我們要有那一種愛心,沒有愛心肯定沒有辦法行善事的。
有這樣的心情,有這樣開闊的胸襟之后,我們還要再不斷的再接再厲,這個時候我們也要不斷的提升自己的境界,就是要找好老師,找良好的善知識。
【而親仁!
善知識我們只要能遇到,我們應該不要放棄,好好的跟他學習。我們都知道,有德有修之人,他的一切造作、他的言語、他的行為都足以為后人典范。所以當我們有碰到良師益友,也千萬不要失去,一定要好好的珍惜、學習。在當今,我們?nèi)绻也坏搅紟熞嬗,圣賢的典籍可以說是陪伴我們一生最好的良師了!除此之外:
【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我們所應該做的,所應該了解的,你都可以做到。你平常這些前面所提到的,你都能注意到,你都能做到,還有多余的時間,我們也不要讓時間空過,我們更應該珍惜這個時間,好好的來充實自己。
“學文”,它有多種含義,學藝文也是學文的一種。如果你在社會上工作是很專業(yè)的,你還更要再進一步的提升,就要鉆研你這個范圍的領域上,要在你的這個職業(yè),或者說你學術范圍里頭,還要更進一步去加強、去深入。如果你是個退休之人,我們也可以展開古籍,圣賢的典籍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就仿佛是老師一樣,它教誨我們?nèi)绾蜗蚴ト藢W習。如果是家庭主婦,把家里的事情完完全全做好之后,我們也可以翻閱古人的書籍,或者良好的典籍,都可以幫助我們提升。
生活的品質能提升,人生才過得更有意義,更幸福,更美滿。如果有多余的時間,不是放在進修上面,是放在電動玩具,或者看電視無益的節(jié)目,只會污染我們的身心。我們的身心被污染,我們就沒有辦法在人生當中獲得很多古人、古圣先賢所遺留下來的一些寶貴的經(jīng)驗,或者寶貴的智慧。
人應當活到老,學到老,能學習的人,是最快樂的。康熙皇帝他教誡他的子孫,他就提到人應該以勞,勞動的勞,勤勞的勞,人應當以勞為福。如果人以逸,逸就是享受,就是安樂,如果以逸為一生的重點,以逸來講,就會有災禍。
所以,我們知道圣賢他如此的教導我們,我們也應當要深思一下,我們是不是每天都在空過時間?從《弟子規(guī)》里頭,我們了解,總綱領所教導我們的五項要領,都是很值得我們重新來省思。過去我們沒有讀到《弟子規(guī)》,我們不明白;現(xiàn)在我們有機會讀到,我們應該重新改造自己,命運也會因此而重新過得非常得有意義。接下來我們看:
【入則孝】
第二條: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從第二條開始,所指的是從小我們在家里,應當如何扮演好一個好的子女。從哪里開始?就從父母跟子女的應對開始。‘父母呼’,“呼”就是叫喚的意思。‘應勿緩’,“應”就是回答,“勿”就是不可以,“緩”就是遲緩。也就是聽到父母他在呼喚、叫喚我們的時候,應該要立即的回答。
末學也曾經(jīng)指導兒童讀經(jīng),講到《弟子規(guī)》中,“父母呼,應勿緩”的時候,也會問他們:當父母叫你的時候,你都怎么回答?答案就有三個:我在、我在這里、干嘛。以回答父母叫他,回答“干嘛”的最多,幾乎占了三分之二。我再問他們:如果在學校老師問你、叫你,有沒有人敢回答“干嘛”的?沒有一個小孩子舉手。他們紛紛的說道:我們才不敢,老師!他不是媽媽,也不是爸爸?梢姀男。∨笥言诩依,做父母的的確也不注意,他們的回答是不是有禮貌。我們曉得,在家里不懂得禮節(jié),不懂得禮貌,出外怎么會有禮節(jié)?怎么懂得要尊敬別人?所以,在第一句“父母呼,應勿緩”,做父母的也往往忽略掉,他跟子女的應對當中是怎樣的情形。
我們再看看現(xiàn)代的社會,幾乎已經(jīng)變成了孩子呼,父母應。為什么?因為現(xiàn)在大家養(yǎng)育子女都非常少,一個兩個。很多家庭都只有一個,所以一個就是寶貝,從小就慣他。大家寵他,父母寵他,爺爺奶奶寵他,集一身的寵愛。所以從小他就養(yǎng)成驕慢、目中無人的這種態(tài)度,等到七、八歲這個時候要來教他,都已經(jīng)相當困難了。因為他在童年當中,在四、五年當中,從兩、三歲到七、八歲,這一段不長的時間、不短的時間,他已經(jīng)養(yǎng)成他很大、驕慢的這種態(tài)度,所以就很難及時的把他教好。
‘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在教我們的時候,父母教我們做任何事情,“行勿懶”就是要馬上動作,不可以拖拖拉拉的。我們也曉得,現(xiàn)在的子女功課很多,父母往往舍不得他做事,即使是家事,也都是由父母代勞。像在冬天,也曾經(jīng)問過小朋友:會自己疊棉被的,請舉手?幾乎非常少,微乎其微。為什么?因為從小就是父母幫他疊被子。由此可知,小朋友這么小,幾乎一生出來他就在享受,父母從來沒有給他機會學習。所以等到父母要叫他做事,他難免就沒有辦法服從。怎么以前爸爸媽媽沒有叫我做,現(xiàn)在才叫我做?所以他難免就會反抗。也有很多家長都紛紛感慨說,孩子真的是叫不動,叫他寫功課不寫,叫他洗澡也不洗;可是不用叫的,看電視、打電動樣樣都行。
我們也曉得,由這一點來看,我們知道從小有很多家長,他就不明白應該如何來教育自己的子弟。也有很多人,他有一個錯誤的觀念,小孩子很小,他不懂;小孩子很可愛,就讓他玩;他很天真,他很漂亮,他很可愛。什么都舍不得,這個不是在幫他,而是在害他。過去的人,從兩、三歲會自己吃飯,會走路,就開始教育他。從父母呼喚他,就教他學習要趕快回應;從父母叫他做事,他就要及時的趕快去做。從小就要訓練,你沒有訓練,到大了他不但不會料理自己,而且精神也可以說非常的散漫。我們從很多學生的習慣,他們的習氣毛病,也可以略知一二。我們再往下看: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這個意思就是父母要知道,從小就要教育自己的小孩。教育他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到,孩子有沒有專心的聽你講。我們看現(xiàn)代的情形,幾乎是父母跟孩子的對應,父母講一句,孩子可能頂了三、五句。父母不說還好,一說孩子又喋喋不休,所以完完全全時代都變了。為什么?因為從小父母在教自己的子女的時候,他沒有特別注意到他們的禮貌。一個人在家里不聽從父母的話,將來在社會上與人接觸、與人相處,也可以說很難用虔敬之心去服從別人、去聽從,或者長輩的話、長官所命令的話,可以說很難有那種誠敬之心。
所以,‘父母教,須敬聽’。從小我們就要教導自己的子弟,要有這樣的態(tài)度,恭敬之心來聆聽父母所教育他的。父母從小應該要怎么教他?如果我們要培養(yǎng)他的德育思想,培養(yǎng)他的善心、慈悲之心,我們可以講歷史上孝悌的故事,忠孝的故事,禮義的故事,廉恥的故事。每天你能講一則故事給他聽,他從聽故事當中,他可以明白什么叫孝,他可以明白古圣先賢所有教化后人的這些典范。用故事來詮釋給他聽,他不但愛聽,從小他就建立了這些德育的觀念。
‘父母責,須順承’。如果孩子他有做錯事情,做父母的千萬不可以含糊過去。尤其第一次犯錯,就要及時的糾正,所謂“慎于始”,一切都要謹慎于開始。等他事情一錯再錯,我們再來糾正他,已經(jīng)太慢了。所以當父母管教自己子女的時候,也要特別注意到你的子女,他是不是愿意服從你的教誨。如果他有反抗的現(xiàn)象,你是不是會再加以說明?尤其現(xiàn)在講親子要溝通,不可以用專制的態(tài)度,在愛的教育施行下,父母有很多的權力,教導自己孩子的權力,很多都受到了限制。
所以,我們再看小孩,如果有犯錯的時候,一定要好好的教育他,讓他改過向善。也要觀察小孩子,他在犯錯之后,他會不會再犯;如果他再犯,表示他沒有順從。所以從小我們對自己的子女,對家庭的每一個子弟,做父母的要特別謹慎、特別小心來教育他們。如果這一條最基本的,我們沒有辦法把他教育好,往后他就很難,將來就很難培養(yǎng)出良好的這種人格。為什么?犯錯不能接受教誨,犯錯不能改進,這個孩子怎么教導?所以我們做父母的,對于子女的管教,應該要特別的注意。
做子女的,從小我們也要有一種心,父母對我們所說的,我們要專心來聆聽,態(tài)度要很誠懇的接納。有很多學生會跟我反應,他說:媽媽很無理,她都這樣嚴格的要求我。我就會告訴他:教不嚴,師之惰;同理,子不教,父之過,母之過。所以媽媽要你好,她才會嚴格教你;老師要你好,才會嚴加督促你。你能曉以大義,他才能知道,原來父母他嚴格的督促,完全出自于一片的慈悲之心。
所以,我們在教育子弟也要特別的謹慎,從自身做起,才能真正讓子女效法。家里如果還有長輩在,做父母的一定也要做到“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你的子女看到,你同時也能接受爺爺奶奶的教誨,他們哪有不向你學習的?我們看完第二條之后,接下來我們看第三條:
【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鑴t定!
‘冬則溫’,什么意思?“溫”就是溫暖的意思。‘夏則凊’,凊就是涼爽的意思。此地就是指子女漸漸稍微長大的時候,對父母應該盡的這種孝心,到底應該從哪里開始做?就是從關懷父母的起居開始。此地只有講冬還有夏,春、秋也一樣。因為冬天比較寒冷,夏天比較炎熱,父母在照顧方面會比較費心。所以此地所指的冬跟夏,并不是春、秋都不管。我們曉得年紀大的人他很怕寒冷,所以冬天在家里,對父母就要特別的照顧他,不要讓他晚上睡不好,要暖和,讓他睡得安穩(wěn),F(xiàn)在藉著高科技的產(chǎn)品,我們有暖爐,所以父母在起居方面就方便多了。夏天讓父母睡得很舒爽,很涼爽,我們也可以借重冷氣機、電風扇,可以讓父母睡得也是很安適。
‘晨則省,昏則定’。就是每天早上要記得起來第一件事情,就是向父母問候,問早安。同時問完早安之后,還要關心一下,昨天睡得好不好?是不是安穩(wěn)?一切是不是睡得很舒服?這些都是為人子弟在家里對父母應該有的態(tài)度,還有孝敬的這一份心。“昏則定”;省,“晨則省”,“省”的意思就是安慰問候的意思。“定”也是如此,也是安慰,讓他的心情覺得很好。為什么?能看到子女每天來問安,做父母的哪有不高興的!
做父母的,你能帶領自己的子女來向長輩問候,爺爺奶奶看到孫子也過來,他當然會更為開心。我們知道老人家他年紀大了,往往比較孤寂,比較寂寞,每天你能用笑臉來面對長輩,面對父母,父母一定也會很高興。但是我們再看看當今的環(huán)境,幾乎老人很少跟子女在一起,老人有很多都被送到老人院。他們的生活不像古代,古時候有三代同堂,甚至四代同堂,在歷史上陳昉這一家,他們有十幾代統(tǒng)統(tǒng)居住在一起,完全沒有分家,有七、八百口在一起吃飯,我們可以感受到那種溫馨的場面。
但是社會的變遷,在現(xiàn)在父母他往往沒有像以前那么幸福。所以為人子女者,我們沒有辦法跟父母居住在一起,也要時時刻刻惦記著父母他的生活情形,有空應該撥個電話問候父母。假日也應該攜帶自己的子女回去探望,讓父母得到高興;氐郊依,能為父母下廚做幾道可口的小菜,相信父母會吃得很高興。即使他沒有辦法跟子女生活在一起,也會覺得生活相當?shù)男腋!?/p>
古人能做到晨昏定省,我們今人剛好恰恰相反。子女早上大部分都是父母去叫他,父母去問他,你起來了沒?好不好?完全相反。這個實在沒有辦法想像,我們實在沒有辦法想像,為什么時代會變成這樣。所以有很多做父母的,他很感慨子女不孝。為什么不孝?從小我們就沒有好好教他,所以長大他不孝也是理所當然的。當然我們也看見現(xiàn)代很多職業(yè)婦女,孩子一生出來就是褓母帶,褓母帶大了,上學。所以親子關系,母親的責任與古人相比,可以說是天壤之別,這種親子的互動很少;很少,子女對你沒有親切感。既然沒有親切感,他又如何來孝敬你?更何況從小又沒有好好的教他,所以長大養(yǎng)成他不孝,那這個也真的是理所當然。
所以當我們看到古人的孝心,古人的孝行,我們今人看了,雖然我們也深覺現(xiàn)在的環(huán)境的確與古人不同,但是我們可以效法他們的精神。什么樣的精神?關懷父母的精神不變,體貼父母的精神也不變。如果我們朝這個方向去做,也可以算是孝順了。我們再看: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yè)無變!
這里也講到出門一定要跟雙親稟告?桌戏蜃铀v“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什么意思?當父母都在家里的時候,如果你有事情要出去,一定要向父母稟告,不管你去得遠或者近,也一定要講明我到哪一個地方,好讓父母找你方便。尤其現(xiàn)在的社會環(huán)境很復雜,治安也沒有以前的好,所以為人子女一出門就一定要向父母稟明到哪里,或者說到同學家,到哪一個地方,什么時候回來,都一定要向父母稟告。為什么?絕對不能讓父母為我們的行蹤擔心。
‘反必面’,回來的時候,也要跟父母報告講明。“面”就是要面見父母,讓父母看到你安全的回來,讓父母得到寬心。
‘居有常,業(yè)無變’。這個“居”就是居住,居住的地方,“常”就是要固定。我們都曉得,子女長大以后都會到外面工作或者求學,一旦我們?nèi)绻谕饷嬉呀?jīng)立業(yè)或者成家,我們也要讓父母寬心。我們所居住的地方要讓父母曉得,不要經(jīng)常變換,讓父母擔心兒女在外頭居無定所,好像到處漂泊流浪一樣。所以為人子女,如果在外面讀書求學,或者經(jīng)商做事,我們也要讓父母知曉我們居住的地方。
除此之外,“居”就是我們生活起居,除了要居有常之外,居住有一個固定的場所之外,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也要有規(guī)律。有規(guī)律的生活,才有健康的身體。如果你不懂得節(jié)制,不曉得如何保養(yǎng)自己的身體,生活不正常,也會讓父母為我們擔心。這個也是為人子女所應該特別注意的。尤其在現(xiàn)在的社會里頭,幾乎子女長大之后,都是自己在外居住。在外居住不會照顧自己,那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為什么?人要懂得會照顧自己,你才有健康的身體、才有良好的精神,你要創(chuàng)業(yè),你要做任何事情,你才有那種體力跟精神。
‘業(yè)無變’,這個“業(yè)”,我們可以說事業(yè)、學業(yè),或者說你的工作。我們曉得有很多人心如果不定,工作三、兩個月,他就很想再換一個工作,這個都是不對的。學習任何的才藝,或者我們求學的過程,我們也要專注,一門深入。一門深入,我們這一生才有成就。如果沒有定心,不能一門深入,可以說將來一事無成。所以古人告訴我們“一切法得成于忍”,這個“法”的意思,就是一切任何事情的成就,都是你要能忍耐下來;你沒有這個忍的功夫,你就會經(jīng)常變換。人無定,事業(yè)經(jīng)常更換,父母當然也會為你操心,這個都是為人子女應該要避免的。
我們看到“冬則溫,夏則凊”,一直到“居有常,業(yè)無變”,也告訴我們長大之后,我們應該要如何來孝養(yǎng)父母。從冬溫夏凊、晨昏定省,它已經(jīng)逐漸告訴我們,長大之后,你的方向應該要如何的孝敬父母。在我們?nèi)粘I钇鹁,也應該要懂得如何來照顧自己,生活方面事業(yè)方面都應該懂得自己如何來安排規(guī)劃,以免讓父母操心。能做到這樣,才算是真正的一位孝子。
今天時間已到,我們就講到第三條,下一堂我們從第四條開始為大家講解。謝謝!
【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
從字面上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事雖小’,就是泛指一切事情無論大小,即使很小很小的一件事情,‘勿擅為’,這個“擅”就是隨自己的意思,擅自的意思。也就是說事情即使是非常小,也不可以不經(jīng)過同意就擅自去做它。譬如說有很多小朋友,他在家里,爸爸媽媽不在的時候,他就好像造反一樣,什么事情都碰,父母的房間、抽屜翻箱倒柜,很好奇的都去翻閱它,這些都是不對的。
《中庸》里頭告訴我們,人要懂得慎獨。什么叫慎獨?也就是說在沒有人看到的時候,我們內(nèi)心也要很恭敬,絕對不可以隨心所欲,自己想要怎么做就擅自去做。曾子說“十目所視,十手所指”,這個意思也是告訴我們,人要經(jīng)常懷有這種警戒之心,即使沒有人看到,或者在沒有人的地方,這種獨處的時候也要很謹慎。
孔子也說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也再再告訴我們,一個人對自己要能有所節(jié)制,同時也要懂得尊敬別人;你能尊敬別人,別人才有可能尊敬你。我們可以在公共場所,或者在一些很多人聚集的地方,我們也看到一些小朋友或者一些大人,沒有經(jīng)過同意,因為好奇心的驅使,往往會不自禁的東摸西摸,這些都是犯了事雖小他擅為的情形。
所以這里告訴我們,凡是沒有經(jīng)過同意的一些事情,我們都不可以擅自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為什么?你去做了以后,有可能你闖了大禍。有一些人他非常的好奇,看到電鈴,看到這個按鈴,或者有按鈕,他隨便一按,結果就闖出了大禍,這都有可能;蛘咝∨笥巡粫缘茫诩依镫S便亂開瓦斯,或者電器的開關,這些也都非常的危險。所以從小在家里,為人父母的就要告誡小孩,凡是不能做的、沒有經(jīng)過同意的,都不可以隨便好奇,然后就去做它、去摸它、去碰它,這些不但很危險,同時也是不禮貌的。
我們再看下一句,‘茍擅為,子道虧’。事情盡管是這么小,不能做。萬一你去做,這個“茍”就是假使,假使你去做它。“子道虧”,就有損為人子女的品德。“虧”,就是指缺陷、不完美。我們的人品,每一個人都希望他的道德非常的高尚。為人父母的更期望他的子女都是很優(yōu)秀的,不但品學都要兼優(yōu),課業(yè)要好,在他的品德方面,也是要非常優(yōu)秀的。所以做任何事情,我們無論大小,凡是沒有經(jīng)過同意,都不可以擅自去做它;去做了它,就會讓父母感到難過,也有損我們?yōu)槿俗优钠返。我們再看底下?/p>
【物雖小。勿私藏!
這里也講到凡是所有的物品,雖然很小,可能一顆糖果,但是不該你吃、不該你用的,你統(tǒng)統(tǒng)不可以私自把它藏匿,變成己有。這里也特別告訴我們,凡是不應該拿的,不是屬于你自己的,應該都要征求別人的同意;經(jīng)過同意之后,你才可以拿。如果沒有經(jīng)過同意,你就私自把它隱藏起來,那就等于是小偷一樣,這些也是有損我們品德的。所以:
【茍私藏。親心傷!
如果你擅自把它藏匿起來,就是你擅自把它偷偷的占為己有,都是品德上很重大的瑕疵。所以會讓父母親感到傷心難過,他會難過你為什么要犯這樣的過失。因為小偷這種這個名,實在是很難聽,犯這樣的行為會讓父母蒙羞,感到是一種羞恥。所以為人子女的,從小我們在家里,凡事應該請示媽媽,哪些可以用,才可以動手去用;哪些不能用,就不應該去碰它。哪些可以拿來自己用,自己使用都要經(jīng)過同意,如果沒有經(jīng)過同意,就等于是小偷一樣,這樣做對品德就有很大的傷害。
尤其在學校或者沒有人見到的地方,有東西很多,你很想要,你私自把它占為己有,這樣也是不對的,這樣還是犯了這種偷盜的行為。所以為人父母的,從小我們就應該注意自己的子弟,經(jīng)常要查看他們的書包,是不是有多出一些文具,或者多出一些用品。如果有發(fā)覺子弟他的書包里頭,或者口袋當中,有不明來路的東西,為人父母的一定要特別的注意,說不定小孩的手已經(jīng)犯了不干凈的行為。所以,從小我們在這些方面要特別的謹慎注意。請看第五條: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這一條也告訴我們,為人子女應該如何關心體貼父母。我們都曉得有時候父母年紀大了,他所需求的,他不方便自己出去買,或者他不好意思開口,為人子女的這個時候應該要善察親意。譬如說看到母親什么東西比較缺乏,我們應該要主動的為她補充。母親喜歡吃好吃的,喜歡吃她經(jīng)常喜歡吃的食物,我們也應該要盡到孝心,經(jīng)常滿她的愿望,希望她能吃到她想要吃的。尤其是年紀大的人,可能胃口差一點,如果我們可以經(jīng)常關心體貼他,雙親也一定會非常的高興。如果我們能用這樣的方式也來告訴自己的子女,將來他們長大,我們年紀大的時候,這些小孩他也會記住當時母親(父母)是怎樣來孝敬爺爺、奶奶的。
所以‘親所好,力為具’,這個“好”就是喜好,他們的嗜好。“力”就是要盡心盡力,“具”就是要為他準備。所以母親或者父親或者長輩,他們有任何的需求,為人子女的應該要盡心盡力為他去準備。如果你現(xiàn)在還是一個很小的小學生,父母最喜歡的無非是你的功課要很好,自己的作業(yè)要自己努力去做;應該學的,也應該努力去學習。我想父母在你幼小的時候,一定最希望你能在功課上好好的努力,這個時候你也應該要盡心盡力在你的課業(yè)上努力,讓父母得到歡喜。
‘親所惡,謹為去’。這個“惡”就是不喜歡、討厭的、厭棄的。“謹”也是要用恭敬之心,很謹慎的為父母去排遣,或者排除,為他去除掉。譬如說父母他不喜歡的東西,我們應該盡量把它去除。父母見到我們有不良的嗜好,不良的習慣,為人子女也應該趕快把它改正過來,自己應該要趕快改正過來,讓父母能得到歡心。
這個“惡”,它還有其他的解釋,譬如說父母不想見到的人,我們是不是也應該要幫他支開。所以這個好跟惡,完完全全要看子女平常與父母相處的時候,我們要仔細的去觀察父母心里所想要的。如果你能體貼父母,他一定能得到寬心。我們再看下一句:
【身有傷。貽親憂!
‘傷’就是身體有受傷,或者有病痛,我們都可以稱為“傷”。‘貽親憂’,“貽”就是遺留,會讓父母留著牽腸掛肚,“憂”就是掛心。我們想一想,從小到大,當我們身體受到傷害,或者病痛的時候,最擔心的莫過于父母。他們會憂心,憂心我們的身體是不是沒有辦法好轉。我們能有這樣體會父母關心我們、照顧我們的那一份心情,我們就懂得知道要愛護、照顧自己的身體,免得讓父母為我們操心。
子女長大之后,我們在外面結交朋友,更要特別的小心。結交不好的朋友,如果有不好的習慣,也會讓父母傷心。為什么?如果年長之后,你在外面,這個傷,如果你不懂得處理你的感情,你因為心情不好,你受到創(chuàng)傷,父母也會為我們擔憂。所以一個人從小到大,可以說父母無時無刻不在關心我們,所以我們也要懂得如何來照顧自己,這樣才是孝順的表現(xiàn)。如果不懂得照顧自己,長大之后還讓父母操心,那也是不應該。
如果我們現(xiàn)在年紀很小,我們也要注意自己的衣食,自己的穿著。冬天、夏天添加衣服,減少衣服,我們都要特別的注意。還有我們的飲食習慣也要特別注意,所謂“禍從口出,病從口入”,在日常生活當中,為人子女都要特別的注意,千萬不要讓自己的身體受到傷害,讓父母為我們擔心。
【德有傷。貽親羞!
這一句是父母他們最大的期望,無非將來小孩在社會上能有成就。不但有成就,也希望所有的子弟都能成圣成賢,那是父母最期望不過了。假使我們不能做到如此,反而還有品德上面的瑕疵,一定會讓父母非常的傷心,非常的難過。為什么?從小我們在父母這么辛苦養(yǎng)育之下,才能養(yǎng)育長大。我們?nèi)绻欢谜鋹圩约,沒有報恩的心不打緊,還讓我們的品德有瑕疵。這個品德有瑕疵,就是什么?譬如說在外面跟同學打架,就是你品德有瑕疵;在外面逗留,晚上不回家,也是你品德有瑕疵。為什么?那么晚了還在外面游蕩,肯定沒有好事;年紀輕輕就跟人喝酒,這也不是好事,這些都是品德有瑕疵;蛘哔博、打電動,輸了很多錢,這些都是品德上有很嚴重的瑕疵。所徒留的只有讓父母感到傷心難過而已。
《詩經(jīng)?蓼莪篇》里頭提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勞”,這里就在贊嘆父母生我們,養(yǎng)育我們,的確是非常的辛苦。我們有今天健全的身體,我們有受到良好的教育,種種我們想一想,哪一樣不是父母恩賜給我們的?所以我們想到這里,我們就應該要想到飲水思源,我們從哪里來的。我們一定要想到父母,看他們年紀大了,我們有能力應該要盡到子女的孝道,在品德上面更不應該有瑕疵讓父母蒙羞。古人講到孝順這個最高的境界,他能光耀門楣。如果今天我們不能光耀門楣,起碼我們都應該要做一個好人,千萬不能讓我們的品德有缺陷,徒讓父母傷心,這是很不應該的。我們再看底下: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這里也提到了,雙親從小就這么愛護我,我孝順理所當然,是天經(jīng)地義之事,怎么可以不孝!如果我今天不孝我的父母,將來我的后代,同理也是不會孝敬我,想想人可不能像人家所說的“衣冠禽獸”。人為什么稱為萬物之靈?就是因為我們有仁慈之心。有仁慈之心的人,肯定他一定會孝養(yǎng)他的父母。
‘親憎我,孝方賢’。“憎”就是討厭。即使雙親不喜歡我,討厭我,我還能克盡子女的孝道,這個“孝”才稱為賢。“賢”叫圓滿的意思。歷史上有很有名的孝順的這些故事,我們都聽過虞舜,他的父母對他不好,可是他還能順親意,順母意。即使后母對他相當?shù)牟缓,甚至都要害他,但是舜他都能順從,逆來順受,最?a href="/remen/ganhua.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感化他的父母。這一則故事也告訴我們,即使我們跟父母親的因緣,這個緣分沒有那么好,但是我們也要想辦法讓父母能改變。為人子女,雖然辛苦一點,但是至誠可以感通。一個人如果發(fā)自內(nèi)心真誠的孝心,肯定可以感動父母的。所以,最后這里也提到了,父母親這么愛我,我們同樣用父母親愛我們的心,我們也能來愛我們的父母。這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這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的,不分年齡老少,不分大小,我們都可以做到的。
在歷史上,有一個叫陸績的小朋友,他有一次跟他的父親去作客,小小的年紀才六歲,主人招待他吃了橘子。他看到主人還有剩余,所以就把這個橘子藏了兩個,放在他的口袋里頭,放在這個袖子里頭。回家的時候,拜別了主人,跪拜禮謝主人,這個橘子就掉下來。主人就問他說,笑他說:你這么貪吃!可是這個小朋友就跟主人講:因為我母親她很喜歡吃這樣的橘子。所以趁主人不在的時候,他就拿了兩個,想要帶回去給母親吃。雖然這是不好的行為,但是他的出發(fā)點,他就想到母親。因為他想到媽媽平常對他的愛護,現(xiàn)在看到媽媽喜歡吃的東西,他沒有忘記母親,所以他就順手多帶了兩個,放在這個袖子里頭。由此可知,孝順不分貧賤,不分年齡,只要你懂得讓父母高興,你能體貼父母。你平常對父母,能讓父母得到歡喜,你就是孝順。
“親憎我,孝方賢”,雖然有一點困難,但是在歷史上我們看到這么動人的故事,他也一再的來說明,人本性還都是善良的。即使父母對我有不善之處,只要我們肯用心,肯定可以感化父母對我們這個態(tài)度的轉變。所以孝順不是困難,孝順也不是掛在嘴里,一定要落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接下來我們再看下一則,請看第六條: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
這里就講到在家里,假使父母親有過失、有不對,為人子女基于盡孝,我們也要勸父母不可以這樣做。但是在勸勉父母的時候,這個“諫”就是勸諫。在勸諫父母的時候,我們要注意我們的神情,我們的表態(tài),是不是很尊重?是不是很客氣?是不是我們的臉色也和顏悅色這樣來勸勉?這個“過”,‘親有過’,這個過的意思就是有過失,或者有不當?shù)倪@種行為。諫就是勸勉的意思,勸解的意思。
“使”就是使他能更正,或者能及時停止。我們曉得,這種事情相當難為?墒俏覀兛吹揭灿幸恍┎皇堑母改福┤缯f染上惡習,好飲酒,或者沉迷賭博,這些為人子女的要來勸解、勸諫,也要特別注意我們的態(tài)度,我們的舉止。古人說,如果勸勉三次之后,這里就有講:
【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這里就講到,如果我們和顏悅色的勸諫,勸諫父母讓他及時能更改,或者能停止。萬一父母不能接受,‘諫不入’,不入就是不能接受。‘悅復諫’,我們可以委婉的再勸諫。古人告訴我們,如果勸諫三次之后,我們這個時候可能會覺得很難過,很傷心。在這個時候,說不定我們第四次勸諫的時候,就會‘號泣隨’,就會覺得很傷心、很難過,為什么父母不能接受我這樣的建議?所以這個時候難免會傷心、會落淚,“號泣隨”,就會跟著下來,眼淚鼻涕,講到傷心之處,難免會掉下來。
如果這樣父母還不能接納,‘撻無怨’,這個時候如果父母惱羞成怒,或者他不愿意聽到我們這樣勸他,即使被打了,也不應該有所怨恨。在此地,我們也要特別注意到,一個人如果發(fā)怒的時候,往往他手出的力量非常的大,所以沒有辦法節(jié)制。因此,假使有被打的時候,我們也要衡量當時的情景,應該要躲避的時候,我們也要趕快離開現(xiàn)場。
像歷史上很有名的曾子,因為有一次他的父親覺得他有過失,于是當時就拿著手上的杖,就是一根木頭,就打他。結果一打,大概是打中要害,曾子就昏迷。孔老夫子針對這一件事情,他就說是曾子的錯。為什么?你昏迷了,萬一你死了,你不是害了父親殺人的罪名嗎?所以我們在此地,我們要特別的注意到。
歷史上還有一個有名的故事,那就是唐太宗,當他年紀很輕的時候,他隨著父親李淵到處平定,當時因為天下很亂,所以他就陪著父親一起打仗。在當時父親有一個決策,就是連夜拔營要攻打另外一個地方。他的兒子唐太宗,當時還沒有當皇帝,兒子李世民就跟父親說:這樣做的話,我們可能沒有辦法成功,因為可能后面有埋伏,前面不但不能得到勝利,可能后面又被圍剿,反而不利我軍。當時唐高祖(也就是他的父親),他不采納。三次之后,他不采納。
眼見明天父親整個軍隊就要拔營了,這個時候,他的兒子唐太宗就在這個帳篷外面嚎啕大哭,哭得非常傷心。為什么很傷心?他知道父親這個舉動是錯誤的,從整個局勢來看,唐太宗已經(jīng)看出他相當?shù)奈kU。后來他的父親李淵,在這個帷幕里頭,在帳篷里頭,突然聽到外面有很大的哭聲,而且哭得非常的傷心,所以他就走出去看?戳酥,他才曉得他的兒子在那里哭泣,于是他就問他是什么原因。唐太宗這個時候就做最后一次的,就跟父親勸解,說他為什么哭泣的原因。他希望能阻止父親的這一項軍事行動,但是父親不能采納,他非常的傷心,非常的難過,就在那里唉聲嘆氣。他的父親看到兒子這么傷心,他所分析的道理又這么的中肯,又這么有道理,所以父親就及時停止這項軍事行動。后來唐高祖跟他兒子太宗,就終于平定各地的這些賊寇,所以奠定了唐朝的基業(yè)。
由此可知,當我們對父母有所勸解的時候,首先我們應該要注意我們的態(tài)度,我們不能用義正辭嚴,這種臉色很凝重,或者好像是很有正義,然后那種臉色好像是以大來說服小,這樣是完全不對的。所以晚輩如何用和顏悅色的聲音,還有委婉的神情來告訴長輩,來為他們建議、分析。千萬不可以以大人的這種角色,用訓勉的話這樣來對待父母,父母肯定不能接受。
所以人與人之間的交談,或者朋友的規(guī)過,每一個人都希望對方能尊重我們。最先的接觸一定是看到你的臉色,如果你的臉色很難看,表情非常的嚴肅,而且是一派指責的言語,或者這種態(tài)度,肯定沒有辦法讓對方接受。更何況此地所講的是父母有過失的時候,當然我們?nèi)绻龅竭@種事情,為人子女的應該要三思,而且也要掌握時機。時機的掌握也是非常的重要,因為時機不對,我們所說的話不但別人不能接受,父母更不能接受我們的建議。
所以在這一條里頭,我們應該要特別注意,為人父母,我們讀到這一條,也更應該警誡自己,經(jīng)常也要反省自己有無過失。有不良的習慣,我們也應該要及時趕快把它改正;不能一時戒掉,我們也應該要慢慢的來戒除,這樣才能做好榜樣讓子女效法。接下來我們再看第七條:
【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
第七條就是告訴我們當父母生病的時候,為人子女應該怎么樣來侍奉湯藥。我們曉得在過去,這個藥幾乎都是水藥,剛煮起來的湯藥一定非常的燙。我們要端給父母吃、端給長輩吃的話,我們要特別注意它的溫度是不是太高了,太高了唯恐燙到父母。所以在古者,他往往會倒一點點,然后喝喝看,這個一瓢,一小瓢試試看,它是不是溫度太高,或者太低。所以古人對父母的侍奉,可以說是無微不至。
‘晝夜侍,不離床’。晝就是白天,夜晚侍候在旁,不離開床邊。為什么要做到這樣?我們曉得父母養(yǎng)我們,這樣的恩德非常大。我們想想小時候,父母照顧我們,當我們會走路,他怕我們跌倒;當我們生病的時候,他半夜不曉得要看我們幾次,摸了我們的額頭,一摸再摸,怕我們發(fā)燒。隨時隨地都在關心我們,體貼我們。這個時候父母年紀已經(jīng)大了,他們生病了,身體不好了,正是我們回饋的時候,所以說‘藥先嘗’,應該的。“晝夜侍,不離床”,也是應當?shù)摹?/p>
我們現(xiàn)在醫(yī)藥發(fā)達,現(xiàn)在父母吃藥就方便多了,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到要按時讓父母服藥。這個時間我們要經(jīng)常注意,不可以服錯藥,就是照顧的時候不可以服錯藥,一定要特別的注意。尤其病情危急的時候,更應該守在床邊,稍微的閃失,都有可能使父母病情惡化。所以在照顧年老的父母,這個時候為人子女應該要很細心很仔細的來服侍。能讓父母在晚年的時候,得到好好的照料,不但是父母他所期望的,同時為人子女有這樣的機會為父母盡孝,我們也應該要好好的珍惜這一段因緣,一定要盡心盡力的奉侍自己的雙親。
【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如果不幸父母走完了人生最終點站之后,這時候如果辦喪事,我們也要特別的一定要盡孝,盡到為人子女所應該盡的這些禮節(jié)。禮節(jié),不在于鋪張,不在于浪費。如果父母有信仰,我們應該要用他所信仰、他所期待的這個喪事來為他辦理。佛教徒有佛教徒的這種儀規(guī),基督教、天主教也有他們不同的彌撒禱告,我們在送走父母最后的這個喪事,我們也要讓父母感受到我們對他的尊敬與追思。
所以,‘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尤其古人他們都有守喪三年的這種美德。為什么要守喪三年?因為在過去,父母養(yǎng)育子女,他們哺乳都有三年,為人子女在父母過世守喪三年,也是理所當然的。所以在以前,經(jīng)常孝子就會在墳墓的旁邊筑一個圍廬,就在那里居住。
歷史上有很有名的王裒泣墓。在晉朝的時候,有一個叫王裒的人,他的母親生前很怕打雷。母親過世的時候,他就在廬墓旁邊筑一個小屋,就在那里居住。每一次碰到風雨交加又是打雷的時候,王裒他都會跑去墓前,跟母親呼叫著說:媽媽!你不要難過,你不要害怕,你的兒子就在這里。他經(jīng)常在碰到打雷的時候,下雨的時候,他就會在墓前安慰自己的母親。
由此可知,每一個人他都有孝心,只是我們在現(xiàn)在這個時候,現(xiàn)在這樣的大時代環(huán)境潮流里頭,很少人提到孝道。但是當我們看到古人他們盡孝的表現(xiàn),我們也會深深的感受到,的確父母對我們的恩德非常大。我們看到聽到王裒這樣的故事,也可以給后人很大的啟發(fā),真的是值得我們效法,效法他的精神,對父母那樣的追思,那樣的仰慕,即使母親過世了,他還念念不忘母親最怕的是什么。
所以盡孝,不在一時,也不止三年,有道是孝子終身仰慕父母。所以“喪三年,常悲咽”,它只是形容父母剛過世的時候,我們因為思念他,經(jīng)常不自禁的眼淚會涔涔下來,這也是為人子女所經(jīng)常有的。如果有的父母已經(jīng)過世,即使已經(jīng)多年,我們想到當年父母跟我們在一起的這種情形,也不免會傷心落淚。
‘居處變,酒肉絕’。這里就提到當我們生的人,面對家里有過世父母,在這個時候我們生活應該要簡樸,在這個時候如果我們能茹素,那是最好不過的,為父母祈禱。在這個時候,我們想到平常父母跟我們一道吃飯,此刻一個位子空著,我們看到這種景象,往往是咽不下飯,吃不下食物。所以在這種情形之下,深信有很多人真的也無心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
所以這里也告訴我們,當我們守孝的期間,應該要遵從古人的禮節(jié)。在這個時候,我們的飲食、我們?nèi)粘I疃家貏e的節(jié)儉,可以說是對父母的一種哀悼。雖然我們現(xiàn)在物質環(huán)境這么好,但是在這一段時間之內(nèi),我們能替父母,把父母生前如果他有留下很多財物,我們在這個時候也可以讓父母的錢財遺留人間,替他布施或者做有意義的事情,也是非常好的,也是一種盡孝的表現(xiàn)。我們再看底下:
【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
這里就提到辦喪事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盡到禮節(jié),不可以隨便。但是這個禮節(jié)并不是很鋪張,很浪費,應該要莊嚴肅穆。在莊嚴肅穆當中,我們也要樹立良好的典范。什么典范?我們也看到一般民間的這種喪禮很鋪張,完全是做給別人看的,這個不是真正的孝道,反而是一種浪費。所以,我們在辦喪事的時候,也應該以莊重肅穆為主。每一個人、每一個子女,或者晚輩,能在此刻,能有孝思追念之心,這樣才是盡到喪禮,而不是做給別人看的。形式的喪禮不是真正的盡到禮節(jié),應該是發(fā)自內(nèi)心才是真正的禮節(jié)。
‘祭盡誠’,這里“祭”所指的是祭拜的時候要真誠。我們祭拜祖先,或者在祭拜剛過世的父母,要有怎樣的心?要有他仿佛就在我們旁邊這樣的心。所以,我們不可以好像我有拜一下,我有祭祀這樣就好。我們說“祭神如神在”,雖然他們已經(jīng)遠離了我們,但是我們在祭拜他,就好像我們呼請他回來一樣,這樣的親切,讓父母在天之靈也能得到寬慰。為人父母的,你能這樣做給你的子女看,讓他也能了解什么叫對父母的一種禮敬。
古人講“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人能感恩祖先,能感恩過世的父母,這樣我們就不敢胡作非為,我們有父母在,我們有祖先在,我們不敢貽羞祖先,我們不敢丟自己祖先的臉。所以,如果我們祭拜的時候,能用這樣的心,很誠敬,就好像他們就在我們周遭,跟我們在一起,這樣的祭拜才有意義。
‘事死者,如事生’。這個也就是剛剛所講的,祭拜的時候要把過去的人,雖然他已經(jīng)遠離我們了,但是也應該就像他還在我們身旁一樣。過去舍姐曾經(jīng)住在末學家里有幾年,她過世的時候,我們在前幾年,我們吃飯的時候,喝茶的時候,我們不忘擺一付碗筷,擺一個茶杯在旁邊,也請她隨時隨地都回來與我們同聚。為什么要這樣?我們這個感覺,就是她永遠都在我們身旁。雖然她已經(jīng)不在,不跟我們生活在一起,但是我覺得她的精神就常在左右。
所以追思父母,不一定是形式,經(jīng)常能想到父母他所教育我們,他所指導我們,所教誨的種種言行,或者其他這個很有道理的情形,我們都要牢記在心里。為什么我們要這樣?因為我們要稟承父母所教我們的,能一代傳一代,這樣才不辜負父母他們養(yǎng)育之恩,也才不辜負古人為什么要立教垂范于后世。
為什么要教我們孝?為什么要教我們悌?因為沒有做這些,沒有這些基礎的話,我們又如何能做人?所以,最基礎的應該從“入則孝”,在家里這么幼小的時候,就應該好好學習如何孝養(yǎng)父母。做父母的也更應該好好把握時間,在他們?nèi)龤q到七歲入學的年齡當中,不要任意放棄這一段寶貴的時光;這一段時光他們沒有好好建立這種家庭教育,實在是非常的可惜。今天時間已到,就為大家講到這里,再見!
【出則弟】
什么叫‘出則弟’?就是離開家里,或者我們要外出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注意我們的行為。請看第八條: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從第八條開始,就講到如何與人相處。我們都曉得,一個人不能離開社會而自己獨居。既要與眾相處,我們就不得不注意我們的言行舉止,我們的行為,我們一切的造作,都要特別的留心注意。這里一開頭就講‘兄道友,弟道恭’,在家里我們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能跟兄弟姊妹和睦相處。此地的“兄道友”,“道”就是做哥哥的如何來跟弟弟相處。“弟道恭”,弟弟又應該如何來對待哥哥。“兄道友”,這個“友”就是友愛。做哥哥的要友愛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自己的兄長,還有姊妹,彼此都要互相的尊重。
有很多家長曾經(jīng)這樣抱怨過,他說孩子很少沒有一天不吵架的,每天總是會打打吵吵。我們曉得,雖然子弟在家里,他們是玩樂也好,是真的吵架也好,從小父母就要灌輸他們觀念,讓他們知道兄弟姊妹就好像是樹干、樹枝一樣,都是生活在一體的,如果吵架就是不孝;兩個人嘔氣,也是不孝。因此,如果兄弟姊妹有吵架的時候,身為父母的應該要曉以大義,如果能講一些故事給他們聽,可以說會更好。
歷史上有很多這種孝悌的故事,譬如說唐朝的李績。李績當時已經(jīng)貴為像宰相那么大的一個臣子,當他年老的時候,他還不忘照顧他的姊姊,還為他的姊姊熬煮稀飯,不小心當中,一陣風吹來,火就把李績的胡子給燒焦了。我們想一想,當姊姊年紀這么大了,李績年紀也不小、也已經(jīng)老了,他還能這樣的對待自己的姊姊,實在是非常難能可貴。
而且我們想一想,兄弟姊妹的相處,往往比父母還要長久。因為我們距離父母的年齡,相差一段很長的時間,但是跟兄弟姊妹在一起相處的時間,幾乎可以說從小一直到我們終老,所以相處的機會非常的多。更何況童年的時候,非常的難得,從小我們懂得尊敬自己的兄長,做兄長的懂得愛護自己的弟妹,不但你在家里能和睦共處,將來在社會上也能與人互相的包容,互相的幫助,互相的關懷。所以,從小能建立這種友愛的觀念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再看下一句:
‘兄弟睦,孝在中’。如果兄弟姊妹在家里能和睦共處,這個就是屬于孝道了。怎么說?如果你經(jīng)常跟兄弟姊妹吵架,讓父母操心,每一次要把爸爸媽媽氣得半死,這就是不孝了。所以,從小孩子建立這個友愛的觀念非常的重要,因為影響將來非常的大。
【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也就是說孩子在家里從小就要建立他一個觀念,不可以讓他感覺錢財非常的重要。當然錢財也是重要,我們要教他懂得節(jié)儉,教他要從小就要愛惜家里的物品。如果從小他知道這個物質享受非常重要,而且相當?shù)闹匾,他對錢財看得那么重,將來都會有很大的禍害。為什么?中國傳統(tǒng)的社會,一旦父母百年之后(就是往生之后),往往為了爭田產(chǎn),兄弟姊妹彼此不能和睦相處,可以說是反目成仇。在現(xiàn)今的社會里頭,我們可以見到非常多,為了爭家產(chǎn)告到法院去,這些都是很不應該的。如果父母當時曉得留下財產(chǎn)會起了這么大的紛爭,一定不愿意留這么多財產(chǎn)讓子女爭吵。
所以弟子在家里,身為父母的也要告誡他要節(jié)儉,有道是“勤儉持家家業(yè)盛”。如果不能勤儉,物質、錢財看得非常重,很重視物質的享受,將來如果面對有財產(chǎn)的紛爭,這個彼此的怨恨都會從此而產(chǎn)生。所以能輕財物,我們把物質看得很輕,你能看得很輕,你就有布施的心,會把你多余的財產(chǎn)、多余的財物分散與人,同時也可以減少許多的怨恨,很多的紛爭都是由于錢財太多所引起的。
除了錢財外,‘言語忍,忿自泯’。為父母的在家里也要特別關心你的小孩,他們的互相對談當中,是不是言語很粗魯?是不是講話非常的急,會傷人?這些從小我們就要告誡孩子,做父母的更要以身作則。我們都知道,在現(xiàn)代的家庭夫妻不合,經(jīng)?诮堑囊埠芏唷P『⒖吹礁改甘沁@樣的情形,他在心目當中,他也會起了這種觀念,就是父母也會吵,我跟別人吵,當然也是理所當然的。
過去曾經(jīng)有一個朋友,她告訴我,有一次她跟她的先生吵架,吵得很兇,一時也沒有注意五歲的兒子就在旁邊。后來兩個吵得很兇的時候,突然聽到兒子在一旁拍手大叫:爸爸加油!媽媽加油!結果兩個正打得起勁、吵得很兇的夫妻,突然看到兒子的這一幕,嚇一跳,趕快停止。從此夫妻不再吵架,即使有口角也一定不再子女的面前出現(xiàn)?梢姙槿烁改傅,我們在家里的言行舉止態(tài)度,講話的語氣,都要特別的注意小心。
因為孩子很小,他不能明辨是非,他在家里學習的對象就是父母。所以父母在講話的時候,我們也要戒,戒什么?言語也要能忍,能忍的話,夫妻就會好言相向;不能忍的話,夫妻的話語針鋒相對,孩子就會向你學習。如果孩子從小看到父母講話都是很大聲、很沖,那可見孩子小小的心靈也會向你學習。長大之后,他的這種耐心肯定也不夠,講話也會很粗魯、粗鄙,為人所討厭。
所以從小,我們懂得言語能控制。“忿自泯”,這個忿就是生氣。我們都曉得人與人在談吐當中,我們都希望對方講話能很好聽。自己講話,我們也要特別注意。你講話很急、很緊張,又很大聲,對別人來講,可能會誤以為你在罵他,你在兇他,很多誤會也會因此而產(chǎn)生。產(chǎn)生之后,大家內(nèi)心起了不愉快,很多憤怒就會因此起來。所以,我們在談吐當中,應該要特別注意。
人與人之間,我們也要替對方想一想。當別人很忙的時候,我們?nèi)査,可能他的言語會很快很急,我們也不要誤以為他就是在罵我,他就是在兇我。能彼此互相的體讓,就可以減少很多言語所造成不必要的誤會,還有爭吵。我們看完第八條,請再看第九條:
【或飲食;蜃摺iL者先。幼者后!
前面是講對錢財,還有言語,如何與自己的兄弟姊妹相處。你能與自己的兄弟姊妹好好的相處,你將來在外面也同時可以跟你的朋友好好的相處。這些重要之外,我們的飲食也是非常的重要,我們的日常生活的規(guī)范,也是特別的要注意到。這里就舉到了飲食,應該怎么樣才符合禮節(jié)?坐的姿勢,還有走路的禮節(jié),又應該如何?
這里講到‘長者先,幼者后’。如果我們跟長輩在一起走路,肯定一定要先禮讓長輩。長輩走在前面,做晚輩的應該走在后面,走在后方,一定要禮讓長輩。如果我們沒有禮讓,我們就不懂得尊卑次序,也不曉得這個次第怎樣,這樣就是沒有禮節(jié)。我們想一想,年紀大的人或者尊長,他們走路行動比較緩慢,我們走在后面,同時也可以看顧他們。你能禮讓長者,長者也會很歡心。
有一天我們也都會老。如果我們看到現(xiàn)代這一輩能敬老尊賢,等到我們老的時候,我們的下一代,他也會尊敬我們。所以從小要告誡自己的子女,不管是對自己的親人也好,將來在外頭也一樣,面對老者,我們應該要禮讓。懂得禮讓,這是很好的美德,做晚輩的一定要注意到。
我們從小就要養(yǎng)成孩子有尊敬長輩的習慣,在家里我們一定要教導他,不是孩子小,他就最大。跟我們現(xiàn)在的環(huán)境恰恰相反,往往孩子在家里是當王,吃飯搶第一,做什么完全都搶第一,從來沒有教導他應該如何尊敬長輩。所以,我們也看到現(xiàn)在很多的景象,年輕人不懂得敬老。所以這個沒有辦法怪誰,只怪我們環(huán)境潮流,前面一代他沒有受到這樣的禮教,所以傳下來之后,當然我們也見不到這樣敬老的這種情形。接下來我們看:
【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這里也提到,當父母呼喚兒女,或者當長輩叫喚子女或者家里的成員,我們聽到,如果這個人不在旁邊,應該要趕緊的代替父母去轉達。“呼”,就是叫喚的意思。‘即代叫’,“即”就是很快,要趕快的去代為找來。如果找不到的話,‘人不在,己即到’,如果找不到父母所要找的人,你就要趕快來回應,跟父母跟長輩報告說此人不在,應該要把轉達的情形,再向父母轉達。好比我們在一個團體里頭,如果主管叫我們代為找人,我們現(xiàn)在可以透過電話,我們可以直接叫喚他來,也可以透過種種的無線電傳呼就可以轉達到。
過去我們曉得,往往一戶家宅很大,有前廳還有后院,可能旁邊還有書房,往往父母要找人、要叫人,可能要走一些路,才有辦法找到那個人。所以,以前如果聽到長輩在呼喚,一定隨時回應。即使你在工作,你在吃飯,也一定趕快小步的跑到尊長的前面,問問看有什么吩咐,還有交代。由此,我們也可以延伸出來一個道理,就是長者所交代我們、交辦的,對于人的傳達、傳呼,我們都要立即去做,而且要把做完的情形向長者報告。請看第十條:
【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
這個‘稱’就是稱謂尊長。我們對于尊長,如何來稱呼他?‘勿呼名’,“勿”就是不可以,“呼”就是叫他的名字。呼名,直接叫他的名字。我們要對長者尊敬。有很多父母,他在家里,夫妻之間的應對,往往連名帶姓,互相的叫喚。兒女從小他也聽到父親這樣喚母親,母親也這樣直呼父親的名字,姓名統(tǒng)統(tǒng)叫出來。所以,難免做兒女的他也會,偶爾也會脫口而出。
曾經(jīng)有一次,我在一個團體里頭,看到老師彼此之間互相叫名字。某某名字老師(某某人,然后再加老師這樣),不是說直接他姓陳,就叫陳老師。就是把他的名字直接呼出來叫老師這樣。結果學生聽了以后,也是直呼老師的名,雖然后面有加個老師,但是這樣也是不禮貌。為什么?因為老師他做了不良的示范,讓孩子也這樣直呼老師的姓名,這樣是不對的。所以成年人在講話,或者父母在講話,我們都要特別注意,如果旁邊有子弟在,我們的言語,我們的造作,我們都要好好的思考,不要讓他們落入不好的印象,然后來學習,這樣就非常的可惜!
‘對尊長,勿見能’,這是什么意思?就是如果長輩在場的地方,做為晚輩的,從小父母就要告誡他,不可以在長輩之前好像故意賣弄你的才華,你的才藝。此地的“勿見能”,這個“見”,我們在這里讀成“現(xiàn)”,表現(xiàn)的意思,很特別會來表現(xiàn)自己,這是不禮貌的。為什么?因為孩子如果從小有這種情形,他愛現(xiàn),從小就愛表達,把自己的鋒芒畢露,將來會隱藏很大的危機。
我們都曉得,社會上往往很有才藝的人、很有才華的人,他很容易遭到嫉妒,有時候我們可以說是他鋒芒太露了。所以古人很重視韜光養(yǎng)晦,即使你有才華,也不能在大庭廣眾當中故意賣弄,這樣對自己有很不好的負面作用。所以,從小子弟在家里,做父母的也要特別小心注意,千萬不能讓子弟與人覺得這么小就愛賣弄自己,這是相當危險的,對將來的前途,對將來立身處世,都有負面的影響。我們再往下看:
【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
這里是講到當我們在路上看到有長輩、有老師或者有長輩親戚,我們應該要過去跟他打招呼。這個“疾”是有一點快步走過去,“趨”也是小步的走過去,“揖”就是很恭敬的來向他問候。在以前,由于交通沒有那么發(fā)達,往來于路上,車輛沒有那么多,所以在路上我們行走的時候,往往遠遠看到有長輩過來,或者有鄰人也是長輩,一定會過去問候。我們現(xiàn)在在路上行走,我們可能沒有這么的方便,因為時代畢竟不同。
譬如說我們在學校,也曾經(jīng)問過學生:在學?吹嚼蠋熁蛘呖吹叫iL,緩緩的從前面過來,會逃避的,請舉手?大概有一半。會很大方的跟老師、跟校長問候的,請舉手?大概有一半。所以我們也從這個地方可以看出來,有很多小朋友他不愛這種社交,他往往會害怕,所以掉頭而走。我們想一想,如果兩個人,遠遠的一個已經(jīng)看到對方,一個故意沒看到掉頭就走,他有可能產(chǎn)生誤會,就是你故意不看我。所以‘路遇長,疾趨揖’,這也是從小我們就要養(yǎng)成如何尊敬長者,在路上看到長者,我們應該要問候。
‘長無言,退恭立’。如果長輩沒有跟我們講話,我們就退后一點,禮讓長者先過去。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禮節(jié),也有很多人感慨,我們現(xiàn)在都不講人情。在大都會里頭,我們都說水泥森林,跟以前比起來,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淳樸的這種景況已經(jīng)完全沒有了。記得小的時候,經(jīng)常在外面游玩,很多戶人家,他們即使家里都沒有人,也不用鎖門,也不用關門,因為根本就不怕有小偷,左鄰右舍也會互相的關心,幾乎鄰人沒有一個不認識的。所以在這種守望相助之下,社會治安非常的良好。我們在路上,如果遠遠看到隔壁的婆婆、伯母過來,我們都會打招呼,她也會叫我們的名字,某某是不是出去,還是怎樣?最少都會打個招呼,偶爾還會寒喧幾句。
我們想想,現(xiàn)代幾乎是完全沒有。所以,有的人隔壁住了誰?不曉得。對面住了誰?也不清楚。因為我們現(xiàn)在不懂得尊長,也不懂得鄰人相互的照應,所以彼此當然不認識;不認識,感覺就沒有那一份親切。往昔的人,他為什么會這么親切?原來他遠遠只要看到有長輩過來,就會打招呼。打招呼當中,我們就會說:你是某某人的子弟,大家就好像很親切。即使住在這么一個區(qū)域里頭,可以說彼此都相互的認識,跟我們現(xiàn)在是完全不一樣的。
【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余!
這里也提到,剛剛所指的是說走路,你看到長者應該要跟他打招呼。此地講到如果你是騎著馬,這里所指的都是以前的社會環(huán)境背景。以前的人,即使乘著馬車,坐在馬車上面,遠遠看到隔壁的伯伯或者叔叔,他一定會下來跟他打招呼;打過招呼以后,又目送著他遠離,所以說‘過猶待,百步余’,即使他已經(jīng)走過了,也要目送著他遠去,直到?jīng)]有看到為止。差不多有多遠?差不多行走有百步多一點這樣。
我們今人,我們應該怎樣‘騎下馬,乘下車’?我們?nèi)绾蝸韺Υ覀兊拈L輩?今天馬車已經(jīng)沒有,今天所取代的是汽車,我們就要懂得對于長者、長輩,他搭乘交通工具的時候,我們要特別注意,要先禮讓他。幫他開門,為他開門,然后看他坐好之后,我們再輕輕的把門給關上,讓老者他坐得很舒服。長輩要下車的時候,做晚輩的一定要先去開門,讓他輕輕的很安全的下來。所以雖然時代不一樣,但是我們的做法可以隨著交通工具的不同,我們也要懂得如何幫助老者。在交通工具上,我們要幫助他;在禮節(jié)上面,我們也要懂得禮讓,禮讓老者乘車或者下車,我們都要特別的禮讓他們。
我們現(xiàn)在禮節(jié)可以說也很不錯,譬如說搭乘飛機,我們會到機場送機、迎機。搭乘其他的交通工具,我們也懂得送父母要送到車站,目送他搭上車子再離開。這些是時代環(huán)境的不同,我們也要懂得,如何讓父母在這個接送、迎送當中要特別的注意,尤其年紀大的人行動不方便。如果為人子女的你有駕車,你開車,對于長者,我們要看他完全身體手跟腳都已經(jīng)伸到車子里頭坐安穩(wěn)了,還要再問他坐好了沒有?他答好,才可以把門關上。
曾經(jīng)看到一個老者,他的腳受傷,末學就問他說:你的腳何以受傷?他就說他搭朋友的車子,腳還沒有伸進到車子里頭,這個朋友司機,他從前面沒有看到他的腳還在后面,就把門用力關上,結果腳受傷了,三個月才好?梢娢覀冊谶@一方面也要特別的謹慎小心,對于老者,他如果有乘載交通工具,要特別的謹慎,保護他們的安全為要。送這個老者離開,或者長輩離開,我們也要記得不是只有送出門就好了。往往我們看到很多人在機場送別的時候,都看到?jīng)]有人影了,揮揮手再離開,這個也告訴我們要目送長者安全的離開?赐炅说谑畻l,我們接著再往下看十一條:
【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
這里也是教導我們在行儀上面,我們應該重視社交禮節(jié)。我們經(jīng)常參加一些聚會的時候,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感受到,譬如說有一些帶小孩子到現(xiàn)場,如果小孩沒有受到約束,他往往會在會場里頭東跑西跑,非常沒有禮貌,也沒有禮節(jié)。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就是從小父母沒有約束他。當有長者有長輩在場的時候,做兒女的應該要懂得進退應對,統(tǒng)統(tǒng)要了解。
所以此地這一條就告訴我們,長者如果沒有坐下來,“幼勿坐”,所有的晚輩統(tǒng)統(tǒng)不能坐下來;這個主人沒有坐,所有的客人也不能坐下來。所以這里就講到‘長者立,幼勿坐’,做為晚輩的就不能坐下來。‘長者坐’,長者已經(jīng)有跟大家講:大家請坐!晚輩才可以做下來,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社交禮節(jié)。
【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
這里也提到在長輩尊長或者長官主管的前面,我們講話聲量要放低一點,要小聲一點。有很多人往往不知道自己的聲量很大,講起話來許多人都要為之側目,都會看看他,但是他往往不曉得自己的講話聲音非常的大。所以子弟在家里,做父母的也要告誡,也要注意到他們講話的聲量。家里有客人來,這個時候就是最好的觀摩情形。在有這樣的機會,我們也可以讓我們的子女,跟他講:你可以出來。測試看看他的這種情形,禮貌的情形,還有應對的情形,給他有這樣的機會學習。學習之后,父母如果發(fā)覺孩子有哪些過失,或者表現(xiàn)得不妥的地方,一定要當下就來跟他指導,應該如何做是最好。但是這種做,不是造作,不是刻意,而是很自然的在教育他、在引導他。
‘低不聞,卻非宜’。如果講話會緊張,在長輩之前講話很緊張、很小聲,這樣也不對。“低不聞”,聲量小到對方?jīng)]有辦法聽到,這樣也不對,也是沒有禮貌。“卻非宜”,“宜”就是適合,“非宜”就是不適宜。所以講話,從小我們就要訓練孩子要落落大方,即使有客人來,有尊長在面前,我們也要指導他,他的行儀也要很自然,很大方。
【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
‘進必趨,退必遲’,就好比我們在一起聚會的時候,當會議結束,或者有人要進出,當長輩要進出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先趕在前面,為長輩開門關門;等他進了以后,再把門關起來。如果有離開的時候,散會要離開的時候,一定先禮讓長輩先走,做晚輩的就跟在后面。
可是我們現(xiàn)代有很多情景是不太相同的,譬如說要先打開每一道每一道的門,即使在散會的時候,要有一個人先替長輩開門,或者按電鈕,或者按電梯,在電梯外面先等候?梢缘群虻臅r候,我們就有人先在外面等候長者,為長者開關門,其余之人就跟在后面。我們要懂得,一定要尊重長輩。如果你能懂得尊重長輩,尊重你的長官,你一定可以深得大家的喜歡。因為人家看你彬彬有禮,溫文儒雅,肯定你的前途是一片光明的。
‘問起對,視勿移’。這里就談到與人對話的時候,我們的眼睛,我們的視線,應該怎么擺。當長輩跟你講話的時候,你不能害羞,頭低低的,應該眼睛目視著長輩,不能眼睛看別的地方,這個都是不禮貌的。如果你不懂得這樣的話,往往會吃了很大的虧。尤其是你有職業(yè),你有經(jīng)商的經(jīng)驗,我們都曉得,與人對談的時候往往都是看你的眸子,看你的眼神。眼神正,就表示你這個人為人正直。眼神不對、飄浮,也可以看得出來你內(nèi)心是輕浮、是不正之人。所以“問起對,視勿移”,這個“對”就是對答,當長輩問我們的時候,我們的回答,我們的回應,要注意我們的目光不可以隨便的飄移,應該要注視著對方,注視著長者。除了對長輩如此,我們跟一般人交往,在談吐當中,我們也要特別注意到“視勿移”這一點,這是一種相當重要的禮儀。看完了第十一條,我們接下來再看第十二條。請看課本:
【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我們都曉得,當我們跟群體在一起的時候,或者工作、或者職業(yè),我們都會與人相處在一起。在團體里頭,如果有長輩,不一定他是我們的主管,但是他的年紀比我們還大,如果我們有共事,一起合作,一起工作,我們要用什么樣的心來對待這樣的長者?此地告訴我們‘事諸父,如事父’,就是他的年紀像父執(zhí)輩這樣的人,我們對待他,也要像對待自己的父親那樣的來敬重他。如果也像兄弟姊妹,我們的年齡差不多是在我們的兄長當中,我們也要愛惜他,珍惜這樣的友誼,珍惜這樣的因緣,可以相聚在一起工作的因緣,或者相聚在一起學習的這種因緣,我們都要珍惜。怎么相處?‘事諸兄,如事兄’,對待這樣年紀的人,就好像家里的兄長一樣來尊敬他。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貴在能和睦。一個團體不能和睦,這個團體肯定不能興旺。同理,家庭不能和睦共處,這個家也不能興盛。所以與人和睦共處,非常的重要。當然首先我們的出發(fā)點,一定要懂得,凡是年紀比我們年長的,我們一定要守住一條,要尊敬他,要尊重他。你能尊敬他,你能尊重他,他會把他所學的他會的,他一定會提攜你,教導你。如果你瞧不起他,你認為他沒有什么,你有傲慢的這種心態(tài),別人也不會幫助你,也不會提攜你。
所以人與人相處,也貴在能謙虛。尤其對長者,長輩他們的經(jīng)驗豐富,雖然或許他們的學識沒有做晚輩的來得高,但是他們經(jīng)驗的累積,往往不是做晚輩的他們所能體會了解的。所以在對待年紀如同父執(zhí)輩這樣的人,我們也要敬愛他,像父親這樣的,不是用孝順,而是用那樣的心來尊敬像父執(zhí)輩這樣的人。如果人人從小都有這一份心,我們可以說這個社會一定是相當?shù)暮椭C,相當?shù)陌捕ǎ喈數(shù)男腋?赐炅说谑䲢l,我們繼續(xù)再看:
【謹】
前面“出則弟”已經(jīng)告訴我們一些行儀,日常行儀應該如何。接下來“謹”,它告訴我們自身這個態(tài)度,也是屬于居家生活的一些細節(jié),我們也要特別的留意。請看第十二條: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
這里就講到人一定要珍惜光陰,我們都曉得“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早上起來,可以說精神最好,最抖擻的這個時段,所以一定要珍惜。古者他們對于子女非常重視,要早起。曾國藩曾經(jīng)告誡他的子弟,在《曾文正公嘉言集》里頭,他講:要看一個家庭有沒有興盛,就看他的子弟是不是晏起?這個晏起就是起得很晚。他們是不是會早起?早起的家庭,我們感覺這個家庭是一個有朝氣、有前途的家庭。如果子弟都睡得很晚,日照三竿,這個家恐怕就是沒有家教。所以,古人很重視子弟要愛惜時間,愛惜光陰,早上就要早早起床。
所以這里講‘朝起早,夜眠遲’。在往昔我們可以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者晚上很晚睡,也不像我們現(xiàn)在幾乎到半夜凌晨還在那里讀書也好,做事也好。因為畢竟環(huán)境不同。以前教育子女它是這樣子的,父母還沒有睡的時候,為人子女的一定要等待父母都去睡了,然后他們目送父母就寢之后,把家里再打理,再看看,有沒有門窗哪里沒有關好,或者東西沒有處理好,等檢查一切沒有安全顧慮之后,為人子女的再上床睡覺。早上在父母還沒有起床的時候,為人子女就已經(jīng)先起來問候父母。跟我們現(xiàn)代的情形恰恰相反。
此地也有人會誤解,晚上很晚睡,早上又這么早起床,那不是睡眠不足嗎?這里的用意就是說,我們?nèi)绾蜗茸尭改赴残牡乃X之后,為人子女再跟著睡覺。因為這樣,如果萬一父母有什么事情發(fā)生,不要說子女都已經(jīng)跑去睡覺了,不曉得。所以這里告訴我們要仔細,先把父母安頓好之后,做子女的再睡覺。此地最主要的精神所在,就是告訴我們時光,不要睡得太久,時間很寶貴,今天過了,今天永遠不再回來。如果永遠存著擁有今天,有很多人不懂得珍惜,他認為每天都有今天,所以他可以為所欲為,可以睡得很晚。
也有很多家長,每到寒暑假的時候,他就讓自己的子女睡得很晚。曾經(jīng)這樣問過學生:在暑假的時候,睡到十點的請舉手?差不多有一半,睡到九點的也有一些,睡到八點的也不少,睡到七點的沒有。睡到六點的有兩個小朋友,是兄妹,他舉手。我就問他說:全班只有你們兩個表現(xiàn)最優(yōu)秀,為什么你們這么早起?這個哥哥就回答說:沒辦法,是因為媽媽幫我們辦了報名晨泳,所以五點多就被叫醒,六點就去學晨泳。原來是如此。
可見一般家長往往也忽略了,孩子在休假的時候,也讓他們睡得這么晚。我們想一想看,如果早上六點多起床,七點多吃完飯,肯定他可以做很多事情,也可以學很多的才藝也好,也可以看很多書。每天你能多了兩、三個鐘頭,一個暑假六十天,他所節(jié)省出來的這些時間,可以用在很多很好的地方。但是很多家長往往都忽略了,實在是相當?shù)目上А?/p>
‘老易至,惜此時’。這里就講到時光匆匆,人往往回頭一看,已經(jīng)好幾十歲了。這個時候我們想到要努力已經(jīng)來不及了,有道是“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發(fā)方悔讀書遲”。所以為人父母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我們就要記得要好好的教導他。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
這一條很多人從小父母就已經(jīng)教得很好。早上起來,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盥洗梳洗,把自己打理得干凈。刷牙漱口一定三餐都要做到,尤其晚上睡覺的時候,更要特別的一定要落實,才能保健牙齒。
‘便溺回,輒凈手’,幾乎每一個小朋友在學校里頭,老師都有教,父母從小也會教他們。所以這一點一般小朋友都已經(jīng)可以落實,而且做得很好。今天時間已經(jīng)到了,就為大家講到此地,再會。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
從這一條,我們從字面上可以看得出來,一個人的衣冠必須要整齊。整齊,不但自己看了歡喜,別人看了也會高興。為什么?衣冠不整的話,給人感覺就是不懂得尊重自己,同時也是不尊重對方,可以說是失禮。所以從小,為人父母的就要特別注意到孩子的儀容。我們都曉得出門之前,一定要先照照鏡子,從頭到腳都要檢查一遍,免得出門出糗了。我們也看到有一些朋友,他因為時間非常的匆忙,出門沒有再端詳一下,自己的這個衣服有沒有扣好?鞋子有沒有穿好?甚至襪子顏色不同,他因為一時匆忙沒有注意到。所以,這一條就告訴我們,從頭到腳衣冠一定要整齊。
‘冠必正’,“冠”就是指我們戴帽子的時候,要特別注意有沒有正。沒有方正,戴得歪歪斜斜,可以說是輕率的感覺。所以這個“冠”,此地冠指正的,所指出的就是指我們戴帽子要戴得整齊。
‘紐必結’,紐就是紐扣,沒有紐扣的是拉鍊的,我們也要把它拉好。紐扣要扣緊,有時候我們紐扣松掉了,可能在半路掉了。所以,在平常的時候,我們也要檢查自己的衣服,紐扣是不是有松的感覺;有松的話,應該把它縫好,免得穿出去之后不曉得掉在哪里。有時候參加重要的聚會,因為紐扣掉了而出糗了,這個都是很失禮的事情。所以平常我們對于自己的衣服、容貌要特別注意整齊,穿戴好整齊之后再出門,免得有很多狀況,我們沒有辦法感覺的。
過去從事教學的時候,有時候看到學生家長匆匆忙忙來接小孩,有的甚至衣服穿反面,里頭穿成外頭,這個都是因為一時的匆忙沒有注意到。偶爾,我們?nèi)绻皇韬龅脑,也有可能把紐扣扣顛倒了,很奇怪的出門,等到一發(fā)覺自己這個窘態(tài)的話,已經(jīng)為時已晚。尤其女眾,我們女生出門的話,應該要特別注意,如果你的拉鍊是在后頭,出門一定要摸摸看是不是有拉起來,是不是有扣好,因為在后頭我們沒有辦法注意到。所以在出門之前,即使晚了一分鐘,我們都要仔細的端詳看一看,有沒有哪里不整齊?不但自己出糗,這個對別人也是不尊重、不禮貌。
‘襪與履’,襪就是指襪子,履就是鞋子。‘俱緊切’,如果有鞋帶的鞋子,應該要把它綁緊。襪子也要穿好,不能一腳高,一腳低,這樣穿出去就非常沒有禮貌。“切”就是要把它綁緊。“俱緊切”,“緊”要綁緊,要綁得牢。我們也看過很多人,上半身穿得非常的整齊,非常的端莊,非常的好看;可是你再仔細端詳他的鞋子,你會覺得非常的不搭調。為什么?鞋子很臟。所以我們要出門之前,的的確確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衣冠有沒有整齊,穿戴是不是自己已經(jīng)覺得整齊了再出門。這個整齊并不是要穿得非常的華麗,而是沒有失禮于別人,自己也會懂得尊重自己。
襪子跟鞋子,我們也要督促子弟,襪子一定要拉好再穿出門。有的上面的這個口已經(jīng)松掉,所以一腳高一腳低,也是很不禮貌的。平時做家長的也要懂得,也要經(jīng)常注意孩子的儀容,是不是有穿戴得不整齊?如果不整齊的話,我們也要告知他,該扣的應該要扣得很好,不可以與人有邋遢的感覺。
人的容貌是我們第一眼所見面的第一個印象。不好的容貌,不好的儀表。不好的容貌沒有關系,但是你有良好的儀態(tài),你有整齊的穿著,也會讓人覺得看起來很舒服,不會失禮于別人。曾經(jīng)聽到朋友這樣講,他們說辦公室有人穿著很不得體,就是把家里的這種很輕便的衣服穿去上班。結果很多同學、很多同事很不以為然,為什么?因為辦公室是一個比較莊嚴地方,我們不能為了自己方便,然后不懂得這種衣服的穿戴的重要性。所以,儀容的整齊也是一個人的威儀所表現(xiàn)出來的,我們要特別謹慎小心。我們再看下一條:
【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
這里就講到我們放置衣服的時候,一定要有固定的地方,不可以隨便亂放。‘勿亂頓’,這個“亂頓”就是隨便擺置。‘致污穢’,以致于衣服臟掉了。有很多小朋友,他即使到小學五六年級了,你要叫他自己整理自己的衣物,往往非常的困難。曾經(jīng)在教學當中,也問了同學,會自己折自己的制服的,請舉手?往往都沒有人?梢娫诩彝ダ镱^,父母也疏于教導自己的子弟如何折疊自己的衣服。衣服自己會擺的,這樣的小朋友也不多,大部分都還是家長替他來整理。我們想從小如果對自己的衣物他沒有辦法料理,自己整理;長大之后,他習慣沒有養(yǎng)成,就很容易沒有辦法自己料理自己的衣物,不能做到很整齊,這樣也不好。
過去有一個朋友,我每一次看到她,她的衣服都常保如新。有一次看到她穿著一件非常好看的衣服,然后贊美她說:你今天穿的衣服很好看。她就說:這一套衣服已經(jīng)十幾年了!我就問她:你如何保養(yǎng)的。她就說到,她說她從小的時候,母親就教育她要如何保存自己的衣服。要把衣服,分成春、夏、秋、冬,衣服都要會自己整理,而且要會折疊,該掛好的、該收好的自己都要懂得。因為母親從小就教她,母親在做的時候都會叫她過來看,然后比較容易的就慢慢教她,樣樣她都會,會疊會折。她說即使要換洗的衣服,母親都要求她要折好,放在籃子里頭再去洗。所以她說從小因為得力于母親的教誨,所以她的衣服都常保如新。她說也因為母親這樣教她,所以她教導她自己的小孩,喝完奶瓶,會把奶瓶放在固定的地方。即使才一歲多,她說也可以訓練,也可以教導。
同時她說,母親從小就會注意細節(jié),她學到母親的真?zhèn),她也告訴兒子。她說從小兒子每一次到醫(yī)院打預防針的時候,其他的寶寶都哭得很大聲,但是她會跟她的兒子講說:寶寶,這個打針就是要讓你快快的長得高,讓你身體能健康。所以乖寶寶他就不怕痛,一點點痛沒有什么關系。所以她這個小孩每一次打針,他都很勇敢,一點都沒有哭叫聲。由此可知,從小的家庭教育,從小小的一、兩歲開始,做父母的千萬不要錯過教育他們的機會。
一個人,他能懂得料理自己的衣物,他會節(jié)省很多的時間。為什么?因為你懂得善用時間。一換下來的衣服,你就把它疊好,把它整理好,你就不可能堆置了一大堆。堆置了一大堆,不但衣服皺皺的不好看,同時對衣物的保存也會減低它的壽命。所以懂得整理衣物的人,他同時也應該很善于整理這個家庭,把家里會打掃得很干凈。過去這一個朋友,她就是如此,她很善于在很快的時間,就把家里整理好。后來我就贊美她:這個實在很難得,能向你學習。她很客氣講,她是得力于母親小時候的教誨。可見家庭教育何其重要!我們再看第十五條:
【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
這一條也是前面第十四條的延伸,你能懂得整理自己的衣服之外,我們穿著更要得體。所以,這里就講到穿著打扮不應該華麗。‘貴潔’,最主要是在整齊干凈。
‘不貴華’,不重視華麗,不重視流行。為什么?因為你重視流行,你要走在時代的尖端,你就要花很多錢,又要花很多心思去搭配,這些都有偏頗于奢侈跟浪費。有很多人他都會覺得衣服永遠少一件。我曾經(jīng)就問剛剛提到的這個朋友,我說為什么你每一次都穿得這么好看?她說母親從小就給她一個觀念,衣服你在打折的時候去買,買整套的,你穿衣服時間很短,一搭上去就是一套。你可以節(jié)省很多時間,你不用在那里搭配。只要端莊的衣服,我們一穿起來就會覺得很整齊、很好看。你再善于保養(yǎng),你把它掛得好,把它掛得整齊,你穿起來不會皺皺的,你給人的感覺就是精神奕奕,非常的亮麗。
所以衣著給人的感覺也是非常的重要,得體與否。我們在出門之前也一定要看看,我們這樣的穿著打扮是不是得宜。古人他們很重視衣著,所以才講到‘上循分,下稱家’。這個上,還有下,有兩個意思:如果你是長輩,你應該怎么穿?“循分”,應該按照你的年齡、按照你的地位來穿著,不可以穿得不得體。“下稱家”,如果你對待晚輩,或者晚輩的穿著,我們也要注意。年紀小小的,他不能穿得太過老成,年紀大的人也不可以。我們在家里穿著,對子女也是一種教育作用。父母穿得不得體,兒子看起來會覺得父母怎么好像很邋遢一樣。
所以,在此地特別要注意的是家庭主婦,往往都會覺得在家里沒有關系,隨便穿無所謂。殊不知,孩子從小就看到母親的模樣。母親在家里如果不邋遢,穿得也不是太隨便的話,從小子女就會覺得母親相當?shù)拿利,相當(shù)挠喝,相當(shù)亩饲f。如果母親在家里也隨便穿著,頭發(fā)隨便梳一下,或者綁一下,這樣的儀容打扮也會讓子女覺得在心目中的母親是一個不好看的媽媽。所以在此,做母親的在家里,我們要樹立良好的典范,在家里的穿著也要適當,更不要疏于打扮。
古人教導婦女要有四德,哪四德?婦德、婦容、婦言、婦功。其中就有一點叫婦容。我們對于自己的容貌要特注意到,不要讓人覺得在家里像黃臉婆一樣,出門像一朵花,這樣對子女的影響也很大。為什么?他們看不到母親美的一面,這樣對小孩來講也不是很好的。
過去在教學的時候,曾經(jīng)有一個小朋友他就問到我。他說:老師,你難道都沒有漂亮的衣服嗎?我一時很驚訝,因為他才五歲而已,為什么會這么注重我的穿著?因為每一次上課的時候,是上書法課,我很怕我的衣服被小朋友弄臟,幾乎每一堂課,固定的一堂課都穿固定的衣服,所以學生看到老師就永遠是那么一套。這個學生他因為每一次看到老師都是穿一樣的,我就跟他講說:老師不是沒有衣服,是因為衣服經(jīng)常被你們碰臟,所以才經(jīng)常穿這樣的衣服,是以免把好的衣服漂亮的衣服被你們碰臟了。但是想一想,就覺得我這樣是錯誤的,于是后來只要有上課的時候,我都注意自己的儀容、自己的容貌、自己的衣著,也要讓學生覺得老師每一次雖然有不同的衣著,但是也要讓他覺得老師每一次耳目一新,精神奕奕。
所以被小朋友教了這一課之后,也特別注意到我們的儀容。非但是大人他們會注意到,連小小的五歲小女生,她們都會注意到大人的衣著。所以身為父母的,身為師長的,我們都要特別注意自己的儀容。尤其衣服不可以穿得太緊,或者太暴露,這些都不好,都是很失禮的。尤其女眾方面,我們的穿著更應該特別的注意,適當?shù)拇虬缃o人會有很好的印象,人家第一次見面,一定會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穿著隨便,與人感覺就不一樣了。尤其有面對面試,或者參加重要的聚會的時候,我們尤其要特別注意儀容的整齊。
【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
這里就講到飲食不可以挑剔。為什么?均衡的營養(yǎng)才有健康的身體。如果小孩從小他就會挑剔食物,孩子的發(fā)育就很難均衡。尤其現(xiàn)在孩子都生得很少,在家里幾乎父母還沒有動手,他就先吃。所以在飲食方面,在家人一起吃飯的時候,我們也要告誡自己的子女,父母還沒有動手,長輩還沒有用餐之前,晚輩肯定不可以動手先吃。
除此之外,孩子有挑食的習慣,更是從小就不應該讓他養(yǎng)成。有一些習慣更差的,他會在菜肴里頭翻來翻去,挑來挑去。也有很多父母,他因為疼自己的小孩,所以也會在里頭專門挾他喜歡吃的,從小就特別愛他,把他喜歡吃的,在眾人之前就翻挑給他吃,這個也是很不對的。為什么?他會看到父母這樣做的話就是疼他,所以他將來如果認為這是正常的,只要你喜歡,你就可以這樣挑。將來他長大到外頭,就很容易有這種習慣毛病跑出來。
所以,從小不好的習慣,做父母的一定要謹慎小心,及時要給他制止。還有吃飯的時候,飲食的時候,聲音太大聲也不可以。除了吃飯不能吃過量,不能說他愛吃就盡量給他吃,吃了不節(jié)制,從小就胖嘟嘟的,這個也不好。‘食適可,勿過則’,也就是說從小對孩子的飲食,我們也要告誡他要節(jié)制。不可以說今天飯菜好吃,就多吃;今天飯菜不好吃,不喜歡吃,他就少吃。從小養(yǎng)成他定時定量不挑食,這個孩子才能長得健康活潑,身體抵抗力才會增強。
我們也看到很多營養(yǎng)不良的小朋友,仔細一打聽,我們看他的飲食幾乎非常的挑食。因為挑食,得不到均衡的營養(yǎng),所以才會感覺抵抗力不足,經(jīng)常在生病。所以從飲食方面,為人父母的在家里,從小就要讓孩子養(yǎng)成不挑食的習慣,飲食不過量的習慣。
小孩往往也會跟大人一道出去應酬,看到大人飲酒,有時候做父母的,看到青少年已經(jīng)十來歲了,已經(jīng)念了國中、高中了,往往也會斟一點酒給他喝。這也是不好的。在這里我們看到:
【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丑!
如果年紀輕輕,在少年的時候,他經(jīng)常飲酒。我們曉得,酒喝多了會傷身。自古以來的酒,它是一種健康的食物,它不是平常給人喝著玩的。我們看以前的酒杯,它旁邊有兩個耳,高高的耳,你拿起來斟著喝的話,你大口就會碰到你的臉頰。所以,古人他喝酒是為了促進血液循環(huán),他不是飲酒作樂。
我們曉得,現(xiàn)在人喝酒就不一樣了!往往有牛飲的這種習慣,而酒后又經(jīng)常亂性,酒后丑態(tài)百出。所以這里就告知,我們從小子弟在家里頭,小小的年紀不要讓他學會喝酒。大人喝酒,小孩在這個時候不宜給他喝,即使淺嘗也不應該。為什么?因為喝酒很容易上癮,上癮之后要戒除就很難。
我們曉得一旦有酒癖,他喜歡喝酒,我們知道很多家庭會破碎,往往不是酒,就是色,就是賭。所以,既然酒它的危害性有這么強,有這么高,做父母的不得不從小就要注意孩子他的飲食狀況。尤其孩子出門,可能三五成群,他們就會去所謂的PUB。如果去這樣的地方,回來之后,你聞到酒味,應該即時的制止。因為現(xiàn)在外面的誘惑力量太大了,一旦養(yǎng)成,后果不堪設想。
我們都知道‘飲酒醉,最為丑’。我們看到酒醉之人,他的丑態(tài)是不堪入眼,同時也傷害到我們的身體。我們說“慎于始”,年紀輕輕的時候,做家長的在這一點也要特別的小心。尤其有些父母他對酒也有相當?shù)氖群,這個時候也要注意子女在旁的話,不應該飲酒過量,免得造成子女不良的影響。接下來我們再看第十六條:
【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
‘步從容’,就是我們走路的儀態(tài)。我們的姿勢除了走路以外,我們站的姿勢,我們坐的姿勢,都要很從容不迫的。什么叫從容不迫?就是很緩和,很端莊,很穩(wěn)重。如果走路很急,很匆忙,我們曉得,這個人肯定他的性子就是很急。這樣的人給人感覺,我們就會覺得他是沒有耐性之人。長官看到你如此,他怎么有可能把重任托付于你?如果在家里性子很急,一定很容易與家人沖突。在外與朋友交往,如果你個性很急,也會得罪很多人。走路、說話、站立的姿勢,都與人覺得你很趕,你很匆忙,這樣都是不對的。
我們經(jīng)常聽到老一輩人教導我們,人,坐要有坐相,立也要有立相,走路也要有走路的這種儀容。但是我們看看今天的社會,這種教育已經(jīng)很少。我們也看到有人走路,頭向來就是低低的,就是往前沖。走路的神態(tài),我們也可以感受出來,有的人走路的時候不經(jīng)意,嘻嘻哈哈;有人站的時候也是很難看,坐的姿勢也不好看,也不都端莊。這樣都與人沒有禮貌、沒有家教的感覺,也是不好的。
所以,“步從容,立端正”。從小在家里,我們看到子女、子弟,家里的子弟走路不好看,我們從小就要予以糾正,坐的姿態(tài),站立的姿態(tài),也都要特別引導他。一個人行得正,他就立得正。如果你連站都站不好,都是歪七扭八,或者一付輕浮的感覺,輕浮的樣子,這都是很不好的。所以從小養(yǎng)成這樣的習慣,就有待于父母好好的教誨。同時做父母的,你要做樹立良好的榜樣,你在走路是不是也那么趕?那么急?如果你講話也那么趕,走路也那么趕,都是很急迫,子女肯定也是會跟你一樣。所以,怎樣教小孩?就從自身開始先做起。自己不能以身作則,來要求自己的子女,恐怕沒有辦法達到教育的作用。
我們再看‘揖深圓,拜恭敬’。“揖”,古人講“打恭作揖”,這是很恭敬的一種禮節(jié)。以前的衣服,我們知道袖子很長,所以打恭作揖怎樣才標準?一定要圓,不能擠在胸口,一定是圓的。“圓”,也代表圓融,代表恭敬。我們現(xiàn)在不講這樣的禮節(jié),我們是以打招呼。打招呼我們也要發(fā)自內(nèi)心,不要皮笑肉不笑,要發(fā)自內(nèi)心跟對方打招呼,從內(nèi)心做出你的和顏笑容,一定會讓對方感受你如此的尊敬他,跟他作禮。
‘拜恭敬’,這個意思是指如果我們參加一些聚會,有禮拜的時候,我們在行拜的這個禮節(jié),也要特別與人有恭敬的感覺。如果我們仔細一點,從電視上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首長,或者參加一些祭典的時候,我們從電視畫面可以感受到怎樣的拜法,他與人是恭敬的。有的人頭只有低一點點;有的人他的腰很軟,他就會稍微再彎一點點。有的人拜的速度很快;有的人很緩和。你會覺得他真的是很恭敬的在禮拜。所以,這里也告訴我們“拜恭敬”。
凡是碰到祭拜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注意到,要用虔誠的心,拜也一定要把腰彎下去,代表我們用身體恭敬的向對方,向這個祭拜。譬如說祭拜的話,是對亡者的一種恭敬、一種禮儀、一種禮貌。我們從這樣的電視上可以看得出來,我們也看過,很多人就是頭輕輕的一點,很快動作就起來。雖然他沒有感覺,但是我們從畫面上可以感受到,好像不恭敬的樣子。所以,怎樣是恭敬?我們可以試驗看看,腰沒有彎跟有彎,速度很快跟緩和,有很大的差別。對旁人看起來,他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你有沒有恭敬,你有沒有從內(nèi)心發(fā)出來。
就好像我們對長者行禮一樣,像蜻蜓點水的那么快,我們就曉得不是真誠的恭敬。你能緩緩的把頭配昏沈腰,輕輕的緩緩的點頭,然后再抬頭起來。如果你的腰沒有彎跟有彎,相差很多,從旁人眼光來看,可以覺得你的恭敬與否,在這個時候可以看得出來。
【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
‘勿’就是不可以,‘踐’就是踐踏,‘閾’就是門檻。過去我們的房子可以說大部分都是四合院,四合院里頭,每一間房間一入門都有門檻,因為要關木門,所以都有高高的門檻。我們現(xiàn)在房子的建筑結構大不同于前,所以門檻已經(jīng)很少見到了。可是在一些寺廟或者比較傳統(tǒng)的建筑,它還是有門檻。
以前的人,他會教育自己的子弟,碰到有門檻的地方,絕對不可以往上踏上去,然后再下來,一定是要跨過去才有禮貌。我們現(xiàn)在沒有,如果要進房門之前,如果我們?nèi)グ菰L別人,當他們家里外頭有一個踏墊的時候,我們也要注意到我們的鞋子有沒有臟掉。我們要在這個地方,這個踏墊上踏一踏再走進去,就不會讓人感覺你帶來了一些灰塵、臟的東西進來。所以同樣,不一樣的時代,但是我們同樣都可以互通它的精神所在。
什么是它的精神所在?就是要懂得禮節(jié)。也有很多人說禮節(jié)是吃人的,這完全是不正確的觀念。我們與人相處都希望對方有禮貌,同理,對方也希望我們也遵守禮節(jié),禮尚往來。所以,有節(jié)度的約束自己的行為是相當重要的。
“勿踐閾”,我們現(xiàn)在即使沒有門檻,但是如果有機會到寺廟里頭,我們也要告誡子女,在這個時候千萬不可以爬上去踐踏,然后再跳下來,這個都是很不禮貌的情形。
‘勿跛倚’,跛還可以讀成“必”,就是兩只腳不同時的站立,就是站一只腳,一只腳斜放著。我們這樣兩只腳不能同時的著地,肯定身體會歪一邊。所以,以前的人他就很重視,孩子很小就要注意自己的體態(tài),自己的姿勢。姿勢不好看,不良的習慣,從小都要教好。所以這里講的“勿跛倚”,就是身體不能經(jīng)常的歪斜,或者靠在墻壁上。你靠在墻壁與人講話,多么沒有禮貌!
所以,我們讀到這樣的字眼,我們想想,我們這一生當中,這個跛倚的情形可以說經(jīng)常的發(fā)生。有時候會覺得先站一只腳,一只腳休息,或者靠在墻壁舒服一些。殊不知,給人感覺是相當失禮的。
‘勿箕踞,勿搖髀’。為人父母的更是經(jīng)常犯。過去曾經(jīng)有一個小朋友,他很小,大概五歲多,末學就教他《弟子規(guī)》。他讀到“勿箕踞,勿搖髀”的時候,他就問我,什么叫“勿搖髀”?我就跟他講,搖髀就是坐在椅子上面,把兩只腳翹起來,然后大腿一直抖動。他說原來是如此。五歲的小朋友,當他會背《弟子規(guī)》的時候,他讀到這里,問我這個是什么意思?他懂了之后,有一次他回到家里,剛好隔不久他回到家里,他看到父親坐在沙發(fā)上面,翹起腿來,然后就在那里抖抖抖。小朋友一進門,他看到父親這樣,他就跟他講:楊老師說“勿搖髀”,就是說坐的時候,大腿不能這樣一直搖,這樣是不好看的。結果爸爸笑得很開心,馬上把兩條腿擺好。由此可見,小孩子在還沒有受到外界環(huán)境污染的時候,我們教他什么,他完全的吸收什么。他看到父親這種舉動,他就想到《弟子規(guī)》里頭教我們“勿搖髀”。
什么叫“勿箕踞”?箕踞,就是這兩條腿坐的時候張開的,像過去的畚箕一樣。畚箕,因為它的弧度是這樣出去的。所以,兩條腿不能坐得像畚箕一樣,開開的,很難看。尤其是女生,從小做母親的、做父母的看到子女他的坐姿不良,我們要特別的注意,一定要予以糾正。不然等他習慣養(yǎng)成,這個姿態(tài)將來會經(jīng)常出糗的。自己不曉得這種毛病習氣,對于將來會有很大負面的影響。為什么?人家不喜歡你,人家看你一副輕浮的樣子,誰會喜歡你?對自己來講,也會影響自己的聲譽。無論是在聲譽方面,在行儀方面,都得不到別人的敬重。所以“勿箕踞,勿搖髀”,可以說為人父母的,他不經(jīng)意當中可能就會犯了。
也有很多人,他會認為《弟子規(guī)》就是教教家里的小孩。如果有這種心態(tài)的話,那就完全錯誤了。因為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很多學生會向我反應,他說:我爸爸,《弟子規(guī)》里頭他完全沒有做到。老師在這里講給他聽,他覺得很好;氐郊依铮吹礁改杆麄兪沁@樣的態(tài)度,他們就會懷疑到底爸爸的對,還是老師的對?所以,做父母的,當我們有這些習氣毛病的時候,自己應該要及時的改正,不要讓子女覺得父母都做不到,為什么我要這樣做?這樣就太可惜了。所以《弟子規(guī)》,不但子女我們要把他教好,做父母的更應該落實,這樣才能以身作則好好的教育他們。我們再看第十七條:
【緩揭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棱!
我們都曉得,我們現(xiàn)在的建筑幾乎很少有簾子,幾乎都是用窗簾,沒有用簾子。古時候的建筑,它往往每一間的間隔,它不是用門,可能就是用簾子。所以古人教育自己的子女,從小在掀開這個簾子的時候,要‘勿有聲’,不可以很大聲,不可以一撥,后面剛好有人走進去,就打到后面的人。我們現(xiàn)在沒有簾子,我們有窗簾,就要教導子女,拉窗簾的時候,不可以很粗魯,應該要輕輕的拉。窗簾也是一種比較細致的東西,如果你用力很猛,或者拉得不好,它上面的鉤環(huán)都有可能掉下來。
這一條也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動作要細膩,不可以很粗魯。細膩的動作就從窗簾做起。并不是只有這個簾子重要,包括其他的事情,譬如說整理家事、搬東西,我們都不可以很大聲。如果你很大聲,動作很大,那就表示你的行持非常的粗鄙,不用心,不專心。所以,此地只有指“緩揭簾”,不能有聲音,其實其他的也都不應該出很大的聲音。尤其是椅子,有些時候大人也會偷懶,拉椅子,靠近桌子一點,往往是用拉的,然后就發(fā)出很大的聲音,吱吱的叫。因為圖一時的方便,卻沒有感受到周遭可能人家在休息,可能很安靜,你這樣的動作就會影響到別人。所以,從“緩揭簾”開始,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應該要謹慎,不應該很粗魯,動作不應該很大;細心的人,它的聲音往往微乎其微。
‘寬轉彎,勿觸棱’。這個也講到走路的時候,遇到有角的地方,我們要稍微讓它有空隙一點,不要距離得太近,撞到桌腳。有時候,我們也看到人莽莽撞撞的,不是碰到椅子,就是碰到桌子,有時候難免也會撞到墻角,受傷。所以這里告訴我們,小時候我們就要學到走路要小心,做事情要輕盈,步伐不但要輕盈,做任何事情都要懂得輕盈。
我們講到“勿觸棱”,我們都曉得這個棱角很危險。走路是如此,開車碰到棱角的地方,碰到轉彎的地方,我們更要注意。如果平時我們懂得任何環(huán)境都要小心,都要注意的話,有很多災禍都可以避免。此地只有舉到“緩揭簾”,還有“寬轉彎”,這里都再再的告訴我們,從家庭生活當中,我們就要學習動作、態(tài)度都要輕盈,不可以很粗鄙,很粗魯,動作很大,也就是說從小就要培養(yǎng)仔細的心、恭敬之心。
在《禮記》上有這樣一句話,“曲禮曰,毋不敬”。什么意思?就是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用恭敬心去做。恭敬心,用簡單的字眼來講就是專心,不能用心不在焉來做任何事情,肯定都做不好,而且你會碰撞得很大聲。除了“緩揭簾”跟“寬轉彎”之外,再來,我們拿東西也是要特別的注意。所以這里有講:
【執(zhí)虛器。如執(zhí)盈。入虛室。如有人!
‘執(zhí)’就是拿的意思。我們拿空的東西,拿空的器皿,就要感覺好像我拿很滿的東西。為什么?如果你沒有很專心的端這個東西,有可能你不專心,撞到了,碰到了,摔破了。不就很可惜嗎?
‘入虛室,如有人’。到?jīng)]有人的房間里頭,也不可以隨便。為什么不可以隨便?因為那是別人的東西,也要感覺有人在。有很多人對于別人的東西,他都很隨便。所以這里也再再的告訴我們,拿東西都要特別的謹慎小心,拿不好就碎掉。或者你端菜,母親叫你端菜,你端不好,碎掉了。所以這種細心的行為,這種細心的精神、專注的精神,從小就要養(yǎng)成。在沒有人的地方,也更應該要教導子女懂得尊敬別人,即使沒有人看到,我們也要教他“慎獨”。沒有人的地方,更應該謹慎自己的內(nèi)心,是不是起了偷盜之心?是不是起了不應該起的念頭?隨便碰別人的東西,因為這些都是很不尊重別人的態(tài)度,所以要特別的小心。今天時間已到,我們就講到這里,再會!
【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
我們先看‘事勿忙,忙多錯’。我想每一個人,他都能親身體會到,當自己很忙的時候,就會愈來愈緊張,緊張得到最后可以說是沒有頭緒,所以就會錯誤百出。所以這一段話“事勿忙,忙多錯”,就是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我們心里都要先有一個計劃。什么是優(yōu)先次序?我們都要明了,哪一個應該先做,哪些比較重要我們應該要先做。千萬不可以等到時間非常緊迫的時候,才匆匆忙忙非常的緊張來把它完成。結果事與愿違,往往會做得不好,也很容易出差錯,而且也會影響整個團體。如果是團體行動的話,你的緊張、你的忙亂都會讓人家情緒整個受到影響。所以,我們做任何事情,內(nèi)心一定要清清楚楚,不要事情很多就忙亂得沒有頭緒。
為人父母的在家里頭,教導自己的子女,我們平常也要有讓他學習的機會,也就是說要機會教育,要讓他做家事,或者做家里的一些事情,請小孩也一起來參與,讓他有歷事煉心的這種磨煉機會。
什么叫歷事煉心?在做事情的當中,教導他如何來觀看你的心。過去末學經(jīng)常舉辦家族性的夏令營。每當暑假的時候,所有的家親眷屬,這些小朋友就會聚集在這個家里頭,就會教他們。從哪里開始教起?從擦桌子,教他們怎么擦,擺碗筷怎么擺。吃飽之后,教他們怎么收拾;收拾完以后,要教導他們?nèi)绾蜗赐搿O襁@一套,做父母的千萬不要把孩子學習的機會全部把他剝奪了;也不要因為孩子的功課很多,這些學習的機會,都讓他沒有機會來做。你沒有機會讓他做事情,他就沒有做事的這種經(jīng)驗;沒有經(jīng)驗,一旦碰到事情很多,他就很難料理,往往都會忙成一團。
別的不說,我們就光看孩子的功課。如果他沒有養(yǎng)成“今日事,今日畢”。功課累積了很多,一旦要考試,匆匆忙忙的在那里臨時抱佛腳,像這些都是平常做父母的疏于對孩子的觀察。所以“事勿忙,忙多錯”,事情我們不要與人感覺就是匆匆忙忙的,因為忙亂當中很容易出差錯。所以古人告訴我們“欲速不達”,做任何事情,應該從容不迫,要有充裕的時間去稍微計劃,我們事情應該怎么做,免得事到臨頭,擠在一起忙,亂在一堆,這個都很不好;而且個性很急的人,他愈是容易犯這一句話。
我們再往下看,‘勿畏難,勿輕略’。“勿畏難”也是在說我們做事或者學習,在課業(yè)也好,或者在處理事情也好,我們要有不畏困難的這種心態(tài)。人往往都會挑好做的去做,碰到困難的大部分都會畏縮,不敢前進。也因為這種心態(tài),所以人要超越自己的能力,往往有相當大的困難。我們也看到很多小朋友,對他的課業(yè),尤其是理科、數(shù)學這一方面,還沒有算就先投降,說:我不會,然后就把題目推到父母那里,請父母或者請哥哥姊姊教他。碰到這種情形,我通常都會先告訴學生,要先把自己怕困難的這種心去除掉。這種害怕的心理,自己先要有勇氣來克服它。為什么?碰到困難的事情,我們冷靜一點,頭腦冷靜一點,能反覆再三的學習,肯定可以做好。
曾經(jīng)有一個小朋友,他的數(shù)學也不太好。大概小學四、五年級,當他背到《中庸》里頭的一段話,“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他讀到這里的的時候,他就問我是什么意思。我就舉例跟他講:當別人的聰明智慧比我們好很多的時候,可能他一次就會了;但是我們?nèi)绻靡话俅蔚墓Ψ騺矸锤驳挠柧殻约阂部梢赃_到,也可以像他一樣的行。如果人家用十次功夫就會做到,就能達到,我們?nèi)绻钜稽c,沒有關系,我們就不要怕困難,我們用一千次,說不定就可以完成。這個小朋友他突然豁然開通,他說:我終于明了了,我的數(shù)學為什么都考得不好?就是我很害怕它,我做得太少。我說:你很聰明,你能懂得這個意思,你就會運用;碰到任何困難,沒有辦法突破的地方,你能多學習,你就會了。
所以“勿畏難”,也是我們做人處世相當重要的一種鼓勵,要鼓勵自己不要怕困難,要經(jīng)常勉勵自己,向自己挑戰(zhàn)。果能如此,經(jīng)常向自己挑戰(zhàn),你的才學都會慢慢的進步,更為提升。
但是也不可以有驕慢的心態(tài)。“勿輕略”,這個“輕略”就是輕視、忽略。有很多小朋友從小父母就給他上才藝班,或者其他語言班,所以他因為已經(jīng)事前學習了,每當學校再有上同樣的課的時候,他往往就會比較傲慢,因為他已經(jīng)都會了。這樣所表現(xiàn)出來的就是輕慢,輕慢的態(tài)度,不能謙虛,不能謙虛就不會努力用功去學習。
所以這里也告訴我們,對于世間的任何事情或者學業(yè),我們不能有輕慢、有輕忽的這種心態(tài),我們都要用恭敬心求教于別人?吹絼e人做任何事情,我們應該要敬重他,千萬不能輕視,別人做的事情就是比較差,就是比較不好。所以這個輕略的心態(tài),往往很多做父母的他們也都會忽略掉。所以,子女從小也會向著父母學習,對于任何事情,他不在乎,不看在眼里。這些都是不好的示范,我們應該要特別的注意。接下來我們再看:
【斗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
這個‘斗鬧場’,在過去,在古時候,有一些競技的地方,譬如說有斗雞的地方,斗一些小動物的地方。“鬧”就是非常熱鬧,很繁華的地方。‘絕勿近’,從小我們要告知自己的子女,這些地方為什么不要接近?因為這些地方比較容易犯罪,犯罪的地方往往都聚集在這里,它會經(jīng)常發(fā)生斗毆的現(xiàn)象,有斗毆的情形發(fā)生,可以說是是非之地。我們看現(xiàn)在社會,有很多類似這樣的地方,譬如說聲色場所,歌廳、舞廳這一類的。這一類的場所,它有一定的年齡限制,不是那個年齡的人,肯定不可以去,那是違法的。
如果子女經(jīng)常去這種地方,我們曉得很多犯罪的地方,它所匯集的往往就在這里,因為這里去的人三教九流統(tǒng)統(tǒng)有,可以說出入的分子非常的復雜。自己的子弟如果經(jīng)常到這種地方,為人父母的應該要謹慎小心。為什么?聲色場所很容易令人墮落。很多不良的嗜好、不良的行為,可以說都是在這里所學到、所污染到的。所以為人父母不得不注意,自己小孩出入場所的這種地方,應該要好好的注意。
我們都曉得孟母,她為了教育孟子,希望他有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所以孟母有三遷。搬遷到最后一個地方,學校附近,才看到孟子每天會跟這些學生學習,所以環(huán)境非常的重要。我們在教育子女的時候,我們也要注意居家環(huán)境,是不是很接近這些斗鬧環(huán)境,我們也要特別注意。環(huán)境不好,很容易令人污染而不曉得。有道是“入芝蘭之室,久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不聞其臭”。所以環(huán)境對一個人,可以說非常的有影響力,我們不可以不對環(huán)境重視。
‘邪僻事,絕勿問’。從小,父母如果有講一些比較怪異孩子不應該聽的話,也不應該在自己子弟面前講這些話。所謂怪力亂神這些,或者是有涉及到妖魔鬼怪的,比較奇怪的、比較偏頗的、比較偏激的這種言論,我們都應該告誡孩子們不要接觸;不僅不要接觸,更不要去問它。如果孩子很好奇,我們應該跟他講:你聽了這些話,晚上做惡夢,你睡不著,你會怕;你聽了之后,你半夜不敢起來上廁所,所以對你來講都是不好的。如果孩子從小有好奇心,對不好的這種行為言論,我們都要告誡他,千萬不要去了解,了解之后對他身心都有嚴重的污染,反而是不好的事情。
我們看完十七條可以清楚的了解,從一個人的行為態(tài)度,還有他的內(nèi)心精神方面,都已經(jīng)一一的陳述出來。尤其“事勿忙,忙多錯”,可以說是現(xiàn)代人的一種通病。我們看到現(xiàn)代人工作壓力很重,事業(yè)非常的忙碌,所以經(jīng)常忙得焦頭爛額,內(nèi)心也經(jīng)常的惶恐不安。當我們讀到這一條的時候,無論你是家長或者是社會人士,我們應該要特別的謹慎小心,我們就可以改正自己這些忙碌緊張的這種習慣。請看第十八條:
【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
這一條也告訴我們生活禮儀,有很多孩子他曾經(jīng)跟我抱怨,他說:每一次媽媽到我房間,她都不敲門。我就問他說:為什么不敲門?他說:她會偷進來,突擊檢查我有沒有在看書。我就跟他說:一定你有曾經(jīng)不在里頭看書,看其他漫畫故事,看其他課本,所以媽媽才會突擊。他就跟我講說:我之后我就門把鎖起來,讓媽媽無法進來。這件事媽媽也跟我投訴說:我女兒一進房間就把門鎖起來,不讓我進去,我怎么敲門,女兒就是不讓我進去。這里就產(chǎn)生了一個親子當中溝通不良的現(xiàn)象。
我們?nèi)绻x《弟子規(guī)》,我們就曉得,不管我們到任何房間,有沒有人都應該先要敲門,敲一下,輕輕叩門,扣一下,讓里頭的人了解外頭有人。輕敲之后,里頭有答話之后,我們再請他進來,同意允許之后我們再進去。
所以這里就告訴我們,凡是進入房間的時候,不論任何房間,或者公家單位辦公室也好,我們都要先敲門,敲門還要問里頭有沒有人。‘問孰存’,為什么?我們曉得,如果當我們在門外看到里頭,我們從外頭可以看到很多雙鞋子在里頭,我們就曉得有很多人在里頭,說不定人家在開秘密的會議。如果我們很魯莽的門一開就進去,可能會妨害到別人。如果人家在開秘密、機密的會議,你一進來也會被誤以為你是不良之人,故意來當間諜,來破壞,所以難免也有可能引來殺身之禍。
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定要養(yǎng)成習慣,不管你到什么樣的房間,都要先敲門;一定要養(yǎng)成習慣,不論里頭有沒有人,一定先敲門。我們也經(jīng)常在公共場所,尤其我們在洗手間的時候,往往有的人非常粗魯,如果加上門鎖壞掉,可能因為你的魯莽,彼此就會發(fā)生很尷尬很困窘的事情。所以我們無論做長輩或者晚輩,對于子女房間,我們要入門,也應該跟子女告知一下,先輕輕的敲門,然后再進去,不要讓里頭的人嚇一跳,突然有人進來。尤其有時候辦公室非常的靜,如果這樣輕輕走進去,可能人家會嚇一跳。所以“將入門,問孰存”。有很多成年人都沒有辦法做到,所以在此我們提出來,做為父母一定要先以身作則,從家里做起。
‘將上堂,聲必揚’。這里也講到“上堂”,大廳或辦公室比較大的,往往要進去之前,譬如,敲門說:我是誰,我來了;或者說:大家好,讓里頭的人了解有人,出聲一下。“聲必揚”,一定要讓對方知道有人進來。譬如說我們求學的階段,進了辦公室一定說“報告”,然后才進去,讓里頭的老師、師長知道有學生進來,這是一種禮貌,同時也告知里頭的人,知道有人將要進來。千萬不可以很隱密的這樣走進去,如果萬一人家有掉了東西,我們就有可能變成嫌疑人。所以“將上堂”,要記住,一定要出聲音。聲音也應該要出得和緩,不可以很急,不可以很急的答應,這都是不好的。我們敲門進去之后,或者還沒有進去,當別人問你:你是誰?
【人問誰。對以名。吾與我。不分明!
當里頭的人回答說:你是誰?我們就要完全把自己的身分表露出來。譬如說,我姓什么?名字叫什么?我是誰?我將找誰?一定要報告清楚,讓對方明了。
‘吾與我,不分明’。這里是講,如果你說“吾”,就是自己的意思,“我”也是自己的意思。“不分明”,如果你回答說:是我、我啦。“我”是誰?別人不曉得。尤其現(xiàn)代家庭都有電鈴,我們按了電鈴,對方拿起聽筒一定會問:你是誰?這個時候我們應該要具名以告:我是誰,我要找誰,要讓對方相信我們是誰之后,表明來意之后,他肯定就會開門。
千萬不可以很魯莽,電鈴拼命的按。我們按電鈴也是要輕輕緩緩的,不可以很猛很用力拼命的按。有很多小朋友每一次去上課,有時候他那個電鈴按得非常急,很難聽,往往我都會告誡學生,按電鈴也要有氣質,不可以拼命一直按。我跟他們說:你按完電鈴一定要停一下,讓里頭的人,譬如說他在房間、在客廳、在廚房,他聽到以后,一定要走路過來,才能為你開門,回答你。千萬不可以認為你按了人家馬上就要回答,這是很不禮貌的,因為不可能每一個人他都守在電鈴的旁邊。
這樣的告誡學生之后,學生也能遵守這樣的禮貌,按了以后稍微停一下。如果停了差不多二十秒、一分鐘,沒有人,我們再按一下,說不定在陽臺后面沒聽到,這個時候我們才可以再按。千萬不可以很用力的很快速的這樣按,非常的吵,也會吵到別人。
“吾與我,不分明”,除了入門之外,我們在這里也附帶說一下,每一次到了教師節(jié),總會收到學生很多的卡片,問候的卡片。有很多學生以前在一起的時候,跟他很熟,現(xiàn)在長大了,他已經(jīng)沒有辦法上課了,他對老師的懷念就會寫個卡片送給老師,順便問候老師。可是往往他們都沒有具姓,只有寫名叫某某,事隔那么久,學生又那么多,做老師的實在很難想起這個人姓什么?所以“吾與我,不分明”,對方知道我自己對老師的一種禮貌,要寫信問候老師,可是老師他沒有辦法記住那么多的學生。
所以在此,我們也告訴所有的小朋友,所有的學生,如果五年十年以后,你還相當懷念你的老師,寫信給老師,寫卡片送給老師,一定要具姓跟名,把姓名完全寫得清清楚楚,讓老師清楚你是幾年前的學生。千萬不要只寫名字,寫名字有時候又有很多同名的學生。所以這里也附帶提出來,沒有具姓就“不分明”,沒有辦法辨別你是哪一位學生。我們再往下看下一句:
【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
這里也講到一般人的習氣毛病,往往手先拿著對方的東西,說:請借我用一下。不是先問,問了人家已經(jīng)同意了,再動手拿。往往都是先拿,然后再講,這個也是非常不禮貌的。所以這里就再再的告誡我們,當你需要跟別人借東西,要使用別人的東西,自己沒有這樣東西,一定要明明白白的告訴對方。‘須’就是必須,一定要先讓對方同意你,同意借你使用,你才可以動手去拿。
‘倘不問,即為偷’。如果你沒有問,你拿了就用,就等于是小偷沒有兩樣,就好像是小偷一樣,沒有兩樣。曾經(jīng)一位母親跟我講,她說:這個《弟子規(guī)》很好用。我就問她:何以說?她說今天她的一雙女兒,老大大概小學二年級,老二大概四、五歲左右,兩個人吵架。妹妹就哭得很傷心,過來跟媽媽說,姊姊罵她兇她,所以她很難過,她就哭了,請媽媽替她出氣。媽媽很明理,她就問小女兒說:你到底有犯了哪些錯誤,所以姊姊才會罵你?這個妹妹就跟媽媽說:我只不過拿了姊姊的玩具而已,姊姊就不讓我玩,就罵我,就兇我。
媽媽就跟她講說:好,我們來背《弟子規(guī)》第十八條“用人物”。然后下來就接著讓她念,這個小女生說:“須明求”。媽媽說:接著呢?她就說:“倘不問”。最后一句,“即為偷”,讓這個妹妹講。結果妹妹就哭得更大聲:媽媽我不愿意當小偷,我知道我錯了,我不應該乘姊姊去上學的時候,我偷偷的去拿她的玩具來玩,又沒有把姊姊的玩具放好。所以,當這個五歲的女生她讀“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她就曉得她的行為是錯誤的。
母親看到小女生,她讀到這里更為傷心,就跟媽媽講說“我不是小偷”。媽媽就安慰她:你當然不是小偷,做錯事情,“過能改,歸于無”。所以她就跟妹妹說:你知道你的錯誤,趕快去跟姊姊道歉,道歉之后,你以后不再犯,你就沒有罪過了。所以,由這個小小的故事里頭,我們可以曉得,我們千萬不要看小小年紀她不懂,她熟透以后,自然而然就能明白其中道理。
五歲的小女生,她讀到這一條,她知道她自己的行為錯誤。我們做大人的更應該隨時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我們在用別人的東西,是不是會犯這種很急躁的毛病,先拿了再說,拿了之后再向他報告,或者手上先拿著:借我一下!然后掉頭就跑。我們在團體里頭也經(jīng)常碰到這樣的人,這個都是很不尊重別人的一種態(tài)度,我們也要特別的注意到。
另外還有一個很小的小朋友,年紀大概在小班左右。每一次我上完課,我都會請小朋友吃一點小東西,吃酸梅。這個小朋友她每到下課時候,她就自己會去拿一包,拿到我的面前,拿一顆起來,就說:老師,我可不可以吃?第一次她這樣的動作。因為以前都是我請他們,有時候我很忙,這個小朋友會按耐不住,她知道酸梅放在哪里,所以她就自己去拿。拿了之后,到我面前,我就跟她說:《弟子規(guī)》里頭,有一句話說,沒有經(jīng)過同意,你拿了就好像是小偷一樣。她就說:對不起,我錯了。
我就跟她說:凡是你要吃東西,吃老師的東西,雖然每一次上課你們都可以吃,但是首先一定要先問老師,我可不可以吃,在家里也一樣。我就跟這個小朋友,小小的年紀,我跟她講:在家里,你要吃任何的東西,你也要問媽媽或者爸爸,我可不可以吃?而且吃的時候要從長輩先請,請到最后你自己才吃。這位小朋友經(jīng)過我這樣一次教誨之后,每一次她就先來問,她會說:老師下課了,請問我可不可以吃酸梅?我就說:可以。她去拿了一包酸梅來以后,就拿一顆先送我,先請我吃。吃了以后,我已經(jīng)有交代,如果有看到其他家長,一定要稱呼什么媽媽好,請吃,到最后自己再吃,果然她也是如此。過了不久之后,這個小朋友的母親告訴我說:我女兒最近特別有禮貌。我說:為什么?最近她一反常態(tài),就是吃東西的時候,都會先請家人吃,大家都吃了以后,自己才吃,這個《弟子規(guī)》的功效還真不小!
所以我們聽到以上這兩則,我們在家里頭,的的確確告誡我們的子女,隨時隨地無處不是教他的時候!兜茏右(guī)》里頭的所有這些規(guī)范,可以說普遍運用得很廣,就看賢明的家長,你如何來教導。我們再看下一條:
【借人物。及時還。后有急。借不難!
這里就告訴我們,凡是你要借別人的東西;前面是說你要用別人的東西,一定也要明白的告知對方,讓對方同意之后才可以拿去使用。此地講你借人家的東西,‘及時還’。“及時”就是有時間性,譬如說你跟人家講:我借完之后,我馬上還。你就要記住,馬上。你如果說:我跟你借三天、借一個禮拜。一定要在三天或者一個禮拜之內(nèi),要還給人家清楚。不可以借著然后就忘記了,千萬不可以。人最怕沒有信用,你沒有信用以后,你以后還想再借,因為你的信用不好,人家就不會借你,你再借就有困難。反之,就是這里講的‘后有急,借不難’。
所以這里也告訴我們,凡是借人家物品,一定要及時還人家,在時間內(nèi)要還給別人。千萬不要讓人來催繳,他說:你欠我的東西,還沒有還給我。這都是很不好的,更不可以借了然后就忘了,這更是要不得的。“后有急,借不難”,所以這里很明顯的告訴我們,借人家物品,千萬要記得一定要有信用;沒有信用的話,將來要再借就非常困難了。
尤其成年人借錢這一方面,可以說很多人最忌諱也最怕,借了以后就不聞不問,就好像假裝沒有這一件事情。所以有很多人,他的聲名為什么會敗壞,就是借了以后很皮,就好像完全不當一回事,這不但非常沒有禮貌,而且也相當不應該。前面我們看完“謹”,接下來再看:
【信】
第十九條: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講到信,我們看“信”這個字,人、言構成信,人講話一定要真實,不真實就不信。講話也要注重你有沒有真誠,沒有真誠,沒有誠意,我們曉得人與人之間交往,最頻繁的、最容易溝通的就是言語,最容易表達的就是言語,言語如果不能建立在互信這種基礎上面,人與人的交往就可以說是非常的虛偽、非常的虛假。
所以這里也告訴我們,從小我們要建立自己家里的弟子要有誠信、要誠實,從小做人就要懂得誠實;在家里不能誠實,到外面就有可能犯詐欺行為,欺騙別人的這種言語都有可能會出現(xiàn)。
所以這里講到‘凡出言,信為先’。凡是講話,我們首先一定要注意到,你講出來的話是不是真話。所以所講出來的話,要以信實為第一。
在《論語》里有這樣一句話,“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什么意思?就是說以前的人,對于自己的言語非常的重視,每一次要講話之前,他都會三思,思考看看這句話可不可以講、該不該講,講了之后我有沒有辦法做到。所以每一次講話,就很怕自己沒有辦法做到。“恥躬之不逮”,這個“恥”,就是會認為自己講出來的話,做不到是一個很大的恥辱。這里又講到,我們知道講話首先要建立在信用上面。
再來告訴我們,‘詐與妄,奚可焉’。這個“詐”就是欺騙,“妄”就是不真實的語言,不誠實、不老實的語言。“奚可焉”,“奚”是怎么可以的意思,怎么可以做?“可焉”,可以做。講話已經(jīng)要很老實了,那么這些欺騙別人,講不真實的話,怎么可以做?不真實就是謊話,說謊話。
這里也要特別提出一點,有很多家長非常相信自己的小孩,自己的子弟,小小年紀肯定不會說謊話。在過去,父母可以這樣認為,很有道理,很正確。可是我們曉得,現(xiàn)在環(huán)境大不如前,有一些孩子他很聰明,他從電視上、從電影里頭學到了很多絕活,欺騙的絕活。老師有時也會被學生欺騙,譬如說作業(yè),回到家里跟母親說作業(yè)放在學校,或者說今天沒有作業(yè)。去到學校以后,就騙老師說昨天家里有事情,所以作業(yè)來不及寫;昨天因為家里有重要人物來,所以我們就陪他吃飯,做什么什么,謊話一大堆。所以我們在家里,我們也要看,子女他的言語,你只要看著他的眸子,如果有講謊話,我們從他的神情當中,也可以窺見出來言詞有閃爍,就可以曉得孩子有詐騙的行為。
過去也有一個學生,他寫暑假功課。我看了這個功課以后,我發(fā)覺為什么他的生字、生詞還有造詞這么少,明明課文有兩三面,照理講我看到里面生詞有很多,但是他才少少幾行就沒了。后來我就說:來來來,我要看你的課本,要對照一下。凡是畫線的地方,就是要寫生詞的地方,我就看了一下,我看到很多用鉛筆畫的畫線被擦掉了,有被擦過的痕跡。所以我才知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們面對小孩子,不要小看他,年紀小小的,在現(xiàn)今社會里,他們在外面被污染的機會相當大,當我們覺得有異樣,做父母的千萬不要因為忙而失于去追查,我們一定要追查,要看看。
所以這個“詐跟妄”,從小我們就要告誡自己的子弟,千萬不可以說謊話,一發(fā)覺,一定要馬上處理。處理管教的方式,前面講“父母責,須順承”。你要看孩子他有沒有接納你,有沒有接受你的教誨,你從你跟他的對應當中,你就可以清楚,可以了解。如果你看到孩子的眼神是瞪著你,這個時候父母的教育方式,你要再稍為調適一下。如果你在教小孩,你發(fā)覺孩子的眼神,他沒有懺悔,沒有悔改,心里懷恨會表現(xiàn)在顏面上,我們也要特別注意,這個時候你必須要觀察孩子的習性,有的吃軟不吃硬,有的是一定要吃硬不吃軟。所以我們在教導孩子的時候,沒有一定標準,你要善于觀察小孩。我們再往下看:
【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這里指出人不要有太多話,太多話往往是惹禍的根源,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我們都曉得話傳來傳去,講來說去,到最后都變質了。所以我們深深感受到講話當中,彼此之間都有可能馬上當場就聽錯;聽錯之后,它所延伸出來的問題可能會更大。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經(jīng)驗,經(jīng)常受困于流言,或者你不經(jīng)意的一句話,到最后都惹出很大的麻煩。所以我們深深了解,話講多了容易出毛病,我們就要特別注意。我相信有很多人都有這樣經(jīng)驗。有這樣經(jīng)驗,我們今天讀到《弟子規(guī)》了,一定要切戒之,一定要戒除自己這種毛病,講話多說無益。
如果要說話,‘惟其是,勿佞巧’。這個“惟其是,勿佞巧”,就是說我們講話要把握一個綱領,凡是無意義的話,我們不要講;有意義的話,可以彼此互相勉勵。真實之話,我們可以多說;鼓勵的話,彼此修身養(yǎng)性可以互相提攜的言語,朋友之間可以多說無妨。講好的話,講真實的話,講善良的話,這些都很好。“勿佞巧”,就是說我們講話當中,有的人講話八九不離十都是講一些人我是非,說一些人家是非種種,都是講這些無意義的話;蛘哒f自己受到委屈,好像別人欺負他,不重視他,講一些無關緊要的話。這些話講得如果有偏頗的話,都會變成佞巧。為什么?因為有人講話就是到處告狀,不真實的話他到處講。佞,就是不真實,偏頗。巧是巧辯,講一些不應該講的話語,這些都是不好的。
【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
‘奸巧語’,奸巧也是不真實之話。有時候我們總會感覺我沒有做錯,為什么會有很多流言?這些流言大部分都是有人破壞,講了一些很難聽的話,一般人所謂講話狠毒,一般人就會感受到有些人講話真的會傷人會刺人,這些都屬于“奸巧語”,相當不好。有一句話提到“利刀割體痕易合”,就是被刀子割到,傷痕很容易愈合;“惡語傷人恨難消”,如果你用不好的言語去傷害別人,往往讓他一生都覺得非常痛苦,很遺憾。所以這種恨會懷恨在心,往往他也會伺機報復。
所以我們在言語當中,我們也要特別注意,為人父母的這些言語都一定要確實的戒,不能講。如果父母經(jīng)常在子弟面前批評這個,批評那個,這個子弟將來也會養(yǎng)成看到什么他也會不平則鳴。我們曉得,不平則鳴也很容易得罪別人。所以在言語上面,這一條就告訴我們一定要特別注意。
‘穢污詞’,就是不好的言語,粗魯?shù)难哉Z。有人罵人會講一些臟話,甚至幫別人封一個不好聽、不文雅的綽號,這些都相當不好。尤其同學之間,小朋友當中,都很容易犯這種毛病。什么毛病?隨便取綽號來取笑別人,這些都是屬于“穢污詞”,孩子千萬不可以有這樣的習氣毛病。如果在家里,父母發(fā)覺自己的子弟經(jīng)?诔鰫貉,也要很謹慎小心的來教導他。一定要告訴他:你不喜歡別人講你不好,不喜歡聽別人罵你;同理,你也不可以用這樣的言詞來加與別人。
‘市井氣,切戒之’。“市井氣”,就是指前面的這些,可以說是一般人,市井小民。這里“凡出言”到“奸巧語,穢污詞”,可以說是一般人經(jīng)常會犯的毛病,所以“切戒之”,應該要切實的改正過來。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為,學《弟子規(guī)》也就是改造自己,讓自己更好。今天時間已到,我們就講到這里,再會。
【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
這一條相當相當?shù)闹匾。何以說?我們都曉得人與人相處,最難的就是貴在相知。與人相處當中,最為遺憾的,就是朋友之間,聽到謠言之后,朋友引起誤會。所以與人相處當中,難免就會有糾紛,有不愉快的事情發(fā)生。我們追根究柢,可以說是從口舌是非所開始的。一開始的時候,往往每一個人都沒有注意到。為什么?我們看到事情之后,內(nèi)心就會起了分別、起了執(zhí)著,于是就會把話講出來。講了之后,這些話往往還會再散播出去,就好像往池塘里丟石頭,你丟了,噗通一下,一個小小的漩渦,慢慢慢慢就擴散到整個池塘。所以人與人之間,我們在言語方面,一定要特別謹慎小心。
古人在此告訴我們,‘見未真,勿輕言’。就是你看到事情,你看到的不是很真實,不是很明確,你不可以妄加揣測。妄加揣摩,然后輕易的把話傳開;傳開之后,話愈傳愈離譜。有時候我們不經(jīng)意的一句話,可能影響一個人的聲譽,讓這個人非常難過。
‘知未的,勿輕傳’。“未的”就是不是很明了,真相不是大白;這個“的”就是清楚明了。“勿輕傳”,傳就是把這件事情傳開出來。所以這二句話,“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相當相當?shù)闹匾?/p>
深信每一個人都有一些痛苦的經(jīng)驗,就是被這些毀謗的謠言所困擾著。即使明明自己沒有做這樣的事情,但是總是會聽到很多謠言,把你傳得很難聽;沒有這樣的事實,也被捏造成有這樣的情形。所以人與人之間往往疏于言語,只要一不小心就會造成朋友之間的誤會,家庭當中的誤解。誤解之后,一定會爭吵;爭吵之后,小者爭吵沒事,大者會引起斗毆。
所以言語上,我們一定要特別的謹慎小心。即使你看到的是真實的,你所明白的是事情的真相,也不可以輕易的講出來。我們一定要有智慧,講話之前一定要想一想,這句話講了之后,它有沒有后遺癥?會不會毀謗對方?會不會影響整個民心?所以事情的大小,我們都要特別謹慎小心,千萬不可以為所欲為,看到什么講什么?吹絼e人好像不對,但是也不分青紅皂白就講出去,講出去害了對方,對自己也很不好。
對這樣的言語,我們也要知道,凡是講是非者一定是是非人,我們也不要輕信別人的話語。為什么?小者,這些言語影響一個團體的和諧;大者,影響整個國家,讓人心惶惶,都不對。尤其現(xiàn)在輿論媒體傳播非常的快,一有風吹草動都會影響整個民生生計,這是屬于比較大件的;小,則會影響個人的聲譽。所以我們在講話的時候,一定要很謹慎很小心,即使我們看到的是正確的,所了解也是正確的,我們肯定也要想一想,它到底有沒有利害關系?會不會影響別人?會不會破壞人的聲譽?會不會破壞整個團結和諧?都要謹慎小心。
這一條最值得借鏡的、警惕的,我想應該是大人。在這一條,如果我們讀到這里,一定會有很深的感觸,在這一生當中,我們難免也會受到流言的困擾,我們讀到這一條應該要特別的謹慎小心。除了與人相處,這個言語之外;另外,如果是為人師表,你對這個內(nèi)容不是很清楚,不是很了解;做學問,對于這個學問里頭有所懷疑,你不是很清楚,也不可以輕易的傳授。因為你輕易傳授,會誤導學生,誤導弟子。所以在我們知見不是很清楚,我們的看法不是很明了的時候,我們做為師長的,對于教導子弟或是學生,這一點也應該要謹慎小心,要實事求是才對。接下來我們再看下一條:
【事非宜。勿輕諾。茍輕諾。進退錯。】
這里也講到與人接觸的時候,我們都曉得人要有愛心,要有包容之心。在團體里頭,我們有時候要借重別人的幫忙,才有辦法把事情做得圓滿。所以,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互相幫助一定是很好的美德。此地講‘事非宜’,“非宜”就是不妥,不是很恰當,這個事情不是很好的事情。我們在答應之前,一定要想想看,這個事情你幫助他是對還是錯?我們要建立在這個智慧之上。一定要明白,你這樣做是對的,是真的幫助他,還是在助他為虐?這個都要很清楚。譬如說你明知道這個人他好賭,他現(xiàn)在賭光了,再跟你借錢,你再把錢借給他,就很明顯,你這是助紂為虐。你不是在幫助他,你是更進一步的在陷害他。
所以,我們面對別人有求于我們的時候,我們要衡量這一件事情它的對錯,千萬不可以變成幫兇。我們知道有一些小朋友,他到書局去看書,一些比較大的大哥哥、大姊姊,他就講說:我這一本書先寄在你這里。等一下忘記,走出去以后,就變成這一個人他被誤以為是小偷。所以這種事,我們沒有經(jīng)驗沒有關系;但是我們一旦明了之后,在某些關鍵的時候,我們不要答應得太快。這里是講‘勿輕諾’,“輕諾”就是輕易的承諾,輕易的答應。所以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我們也要小心,免得招惹災難到頭。
‘茍輕諾,進退錯’。如果我們沒有明辨是非,我們不曉得,輕易的答應之后,“進退錯”,進就是做也不是,退就是不做,都錯。為什么?我們講話首先要有信用,沒有信用,我們又會覺得面子掛不住。所以這一條,它告訴我,在與人應對進退的時候,一定要謹慎小心。
拒絕也是一種藝術,很高的學問。如果你沒有辦法達到,你要婉轉,講得讓對方覺得你不是很嚴峻的拒絕他,也要讓他下得了臺。千萬不要口氣非常的強硬,這樣也不好。
在佛門里頭有一句話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有時候我們與人方便,別人卻變成隨便。因為我們幫助了他,卻反而造成反效果;有時我們一直同情他,你幫助他以后,反而讓他更進一步造作罪孽。所以我們在幫忙別人做事的時候,在答應之前,我們要詳細的問看看,他這個內(nèi)容是什么,不要先答應之后再后悔,那已經(jīng)來不及了。
所以這里也特別的告訴我們,我想很多人對于財物的借貸,往往都會有痛苦的經(jīng)驗。當好朋友或者親人向你開口,向你借貸,借也不是,不借也不是。怎么辦?這個時候我們要三思而行,一定要建立在智慧上。如果他是一時有困難,他的確是真的遭遇到困難,我們義不容辭,一定要雪中送炭,一定要幫助他。如果我們看到這件事情,它的影響,它有后遺癥,它的危害很大,我們千萬要適可而止,不能幫。肯定不看人情,一定要嚴加的拒絕,免得造成往后的遺憾。我們再看下一段: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這里也提到講話的時候,‘凡道字’,“道”是講話的意思。‘凡道字,重且舒’,這個“重”,一定要把重點講出來,“舒”就是要流暢,把你交代的這些話語要流暢,要把重點講清楚。不可以講了一大堆,不曉得交代的事情為何,這樣就等于白講。同時也讓對方?jīng)]有辦法明了,你所交代的是什么事。所以,此地也告訴我們,尤其是在團體里頭,或者你是主管,或者你是部屬,面對這樣的溝通,有這種上對下或者下對上的溝通,我們一定抓住到講話要清楚、要明白,尤其很重要的事情更應該要特別謹慎。
末學過去曾服務于公職,如果長官從遠地打電話回來,交代一些重要的事情,我都會再重復、再反覆反述一次,讓長官明白我所聽到的,我從電話中所聽到的是不是真實。為什么?從電話當中,有時候我們會聽錯。言語當中有很多的字音發(fā)音是一樣的,如果沒有很仔細,有時候我們也會會錯意,這種都是不可預料的。所以講話一定要清楚明白,讓對方聽懂,他的感覺是完完全全的清楚明了。
‘勿急疾,勿模糊’。它就告訴我們,講話不可以太急躁。有時候很急,漏掉關鍵的一句話,或者一兩個很關鍵的字,結果你因為太趕,漏掉了,就有可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所以我們在言語上面,一定要把握住一個要領,當你在交代或者傳話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吐字清不清楚。講得不清楚,讓對方做錯是我們害他,不能責怪對方。講得不明白,交代得不清楚,往往會有很大的后遺癥出來,可能所做的全部都錯誤。
所以在言詞當中,我們講話要清晰、要明白。同時我們也要注意,你說話的聲音速度太快的話,對方?jīng)]有辦法吸收,沒有辦法聽清楚。尤其老師也要很注意。記得小時候上數(shù)學課,老師的鄉(xiāng)音非常重,往往到很重要的幾何數(shù)學時,聽不懂。為什么聽不懂?因為不明了老師所表達的是什么意思。所以在此地我們也呼吁,凡是為人師表者,你在講話、在授課的時候,也一定要注意到音聲速度的快慢。太快學生聽不懂,太慢可能人家要打瞌睡。所以這種音聲的傳達,一定要把握住重點要講到。而且這個“舒”就是要流暢,把你的言語要表達清楚,免得讓人沒辦法理解你所說為何物。
有的人講話速度非常快,像連珠炮一樣,從電話當中,我們也都有這樣的經(jīng)驗,滴滴答答講完,講完我們也忘了他剛剛講的是什么。所以碰到這種情形,如果我們接電話的人,我們也不要緊張,一定要緩和下來,反覆再問他。因為如果交代我們是負責傳話的人,在這一方面把關更要特別的謹慎小心,尤其是重要的事情,我們更不能忽略掉。所以在此地,我們看到這一條,如果講話時很快,這個語音有模糊的地方,我們也要特別謹慎小心。如果你沒有把握,對方可能聽不懂你的話語,我們也要告知他說:我這樣講你聽得懂嗎?如果不懂請你可以反問,哪里不太清楚。因為有時候人一急,或者一興奮,很多話他有時候會漏掉,或者講得太快,都會與人覺得你講得詞不達意,這樣就很不好。接下來我們再看下一段:
【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閑管。】
這里就講到人與人之間相處,往往什么話都不談,只是講一些是非人我。此地也特別告訴我們,當你有聽到或者是看到人家一堆三五成群在講一些不好聽的話。所謂不好聽的話,就是在講別人的是非的時候,我們千萬不要插進去,不要再去講,把這個是非擴散。有時候,我們聽到剛好別人講的是我們的親人,或者是我們的好朋友,都會覺得很難過。所以我們耳根清凈,不聽其他不好聽的話,不聽閑言是非,可以讓我們不但耳根清凈,而且心也會很安定。
再者,如果沒有人我是非的困擾,我們這一生也會過得特別的快樂。為什么?流言的困擾往往很令人難過,甚至會難過一輩子。尤其傷害很深的言語,往往都是因為大家愛說話,傳來傳去,傳到最后變了質,等你聽到的時候,都已經(jīng)不堪入耳,這個時候反而內(nèi)心會很難過。所以當人家在講話的時候,不關自己,千萬“莫閑管”,千萬不要去管他。不要閑著沒事,電話拿起來就找朋友聊天。有時候就在你聊天當中,不經(jīng)意的一句話,朋友把你的話再傳出去,這個是非就擴散出來了。
所以我們沒事的時候應該多讀書,或者學一些才藝,學種菜,學烹飪,學中國傳統(tǒng)的書藝,學畫畫,都很好。千萬不要把我們的寶貴時間,浪費在彼此的閑聊當中,不但造口業(yè),也對自己很不好。為什么?我們前面提到“禍從口出”,我們要深深的警惕自己,言語一定要特別小心。接下來我們再看第二十一條:
【見人善。即思齊?v去遠。以漸躋。】
前面第二十條告訴我們,言語特別的重要,要謹慎小心,它攸關一個人的聲譽,攸關一個人一生立身處世的信用問題。這一條,它就告訴我們要擴充我們的心量。‘見人善,即思齊’。當你看到別人有善行,有好事,行好事,我們應該不吝于贊美,不應該鄙視他,更不應該有嫉妒的這種心態(tài)。我們說“見賢思齊”,就是告訴我們要有這樣的心胸,要提升自己?吹絼e人好的善良的一面,應該要想一想,“即”就是馬上,馬上反觀自己,想一想他這樣做很好,我們應該要向他學習才對。這個“齊”,就是希望也能達成像他這樣的水平,達到這樣好的境界。
‘縱去遠,以漸躋’。即使我們做不到,能力沒有辦法像他這樣做到,我們也要慢慢的學習,慢慢擴充自己的心量。“以漸躋”,希望漸漸的也能達到他的境界,像他這樣的目標。
為什么要這樣勉勵自己?我想人都希望自己的境界、生活都會逐漸的提升。當我們看到人家美的一面,善良的一面,這些我們從來沒有聽過,沒有做過;我們看到這么美的事情,我們把美的事情,自己也能變成這些美好的事情,不是很好嗎?所以這里就鼓勵我們見賢思齊。有很多家長,看到自己的子女表現(xiàn)不錯,往往都吝于鼓勵,我想我們也應該要修正自己的一些觀念。為什么?我們想想,我們大人在外面工作,如果我們表現(xiàn)得不錯,主管或者長官對我們的獎勵,我們也會感到非常的安慰,非常的高興,覺得我付出、我所努力有了代價。
當小孩表現(xiàn)得不錯,我們也要適時的獎勵他。所以經(jīng)常在課堂上,學生如果表現(xiàn)得不錯,我通常都會贊美他:不錯,要再接再勵。我最經(jīng)常獎勵學生的就是卡片?ㄆ镱^,寫了一些歷史上的名言,或者鼓勵他的話,我希望他能做到更好,他能再接再勵,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曾經(jīng)有一個小朋友得了不少的獎卡。他的母親說,他的兒子自從得到這些獎卡之后,他都默默的把它保存起來,每天晚上他會一再的看這些鼓勵的字眼。這些鼓勵的話對他的功課、對他的為人,母親觀察之后說有很大的效益。
所以為人父母的,當你看到美好的句子,或者鼓勵人的這些勵志的言語,我們也可以隨時把它摘錄下來,適時的鼓勵自己的小孩。做老師的也不吝鼓勵自己的學生,用好的言語,說不定他一輩子受用不盡,他可以得力于這一句話,一生精進不懈,這都有可能。
所以我們平常看到好的,我們也應該把這些好的故事,把它收集起來,隨時隨地可以講給子女們聽,或者講給學生聽,也都是非常好的,因為它的鼓勵作用非常的高。這里講到我們看到好的要向他學習。如果看到不好的,我們應該如何?這里就提到:
【見人惡。即內(nèi)省。有則改。無加警!
這里就講到當我們看到別人有過失、有不對的時候,“惡”就是有過失、有不對、有不法的情形,‘即內(nèi)省’,這個時候立即要先想到反省看看,自己是不是也像他這樣,犯這樣的過失。
所以孔老夫子講“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rdquo;。這三人,不是真的三個人,而是指:一個是自己,一個是善人,一個是惡人。善跟惡都可以成為我們很好的借鏡,也就是我們很好的老師;看到好的我們向他學習,看到不好的我們要警惕自己,不能跟他一樣的犯錯。所以這里就講到當我們看到別人做錯不對的時候,第一個不是罵人家,不是批評別人,而是要趕快的自己想一想看,反省自己,反躬自省,想想自己是不是也經(jīng)常犯這樣的錯誤。
‘有則改,無加警’。如果我們也同樣的犯這樣的過失,這樣的錯誤,就要趕快及時改正。“無加警”,沒有的話也要自己勉勵自己,警惕自己,不要做這樣不好的事情。
人很難看到自己的過失,可是卻很容易看到別人過失的一面。所以看別人的造作,看到別人不管是善或者是惡,可以說他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每天我們都看得到,世間的種種,鏡子它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我們?nèi)绾螏椭鷦e人?如何讓這個社會更和諧?有很多人說我的能力很微淺,我沒有辦法做到。但是如果我們看到世間是一面鏡子,我們看得很清楚,心里也很明了,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從本身做起。本身做得好,影響所及,你的家人也會向你學習,也會向你效法;擴充到整個社會,你影響的就是在你的團體。人人能如此,社會風氣也會因為大家的努力而漸漸的改善。
所以,當我們看到善的,一定要再加以發(fā)揚光大,從內(nèi)心做起;看到不好的,從內(nèi)心反省。這樣這個社會善良的就會愈來愈多,善事擴充層面也會愈大;不好的也會逐漸的萎縮,逐漸的減少。所以讀了《弟子規(guī)》,我們仔細想一想,的確是一本非常好的生活寶典。我們再看下一則,第二十二條:
【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
從前面我們知道,人要擴充自己的心量之后,我們也要向這個好人學習;看到不好的,我們要反思自己。我們都曉得,做人最重要的要有德行;你有德行的話,你能服眾。你在家里有德,你這些孩子也會向你學習。我們說祖上有德,《易經(jīng)》講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這里就講到如何擴充自己的德行,‘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這個“德學”,我們所謂的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是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也是八德。所以好的這種德行,好的德能,不但自己要能擴充,要能學習,要能效法;同時,如果感覺自己在這些方面有欠缺,應該要勉勵自己,好好在德學方面要加強。最簡單的就是從孝悌開始。前面我們已經(jīng)提到做為兒女的、做為學生的,做兒女的在家里懂得要孝順自己的父母,做學生的在學校明白自己學業(yè)一定要認真,像這樣也是德學的一種。因為你能盡自己的力量,達成應盡的責任,這個就是德學。
“才藝”如果不如人,應該要‘當自礪’。這個才藝我們都曉得,現(xiàn)今的人很重視子女學有才藝,擁有才華的人,他在社會上往往比較吃香。如果你能一門深入,就變成這種才藝的專家。我們看到別人很有才華,他的才藝非常的高超,我們不能只有羨慕,我們都曉得成功的背后,往往是很多的血汗所堆積成的。所以我們在才德方面、學藝方面輸給別人,這個所謂“輸”,并不是你一定要跟他競爭。而是你覺得別人為什么可以做得那么好,學得那么好,我們應該要想一想,我是不是不夠努力?所以才做得不好,才學得不好,成績才會一落千丈。
此地是告訴我們,隨時要勉勵自己,看到人家好的,看到人家學業(yè)好、功課好、品德好、才藝好,我們都要反觀自省,想一想我盡心了嗎?我盡力了嗎?如果你沒有達到盡心盡力,當我們看到別人的好,就應該要向他學習,甚至請教他都可以。
我們說“好學近乎智”。很好學的話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如果一輩子不好學,我們沒有能力,不但立身處世很困難,就是連照顧自己吃飯的能力都沒有。所以從小對于家里的子弟,我們一定要告訴他,從小就要努力好好的學習。尤其在德行方面,做父母的更要加以謹慎的教導。
【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
這里就講到品德才學,這些非常的重要,一定看到別人很好,我們要向他學習,向他效法?墒侨绻谖镔|的享受方面,我們就要降低我們的享受。不要看到別人穿得好,吃得好,生活水準很高,然后拼命向他追求學習,這個是不對的。
曾經(jīng)有很多有錢的人家,看到你穿名牌,明天我也穿名牌,這些都是不對的。因為物質享受,這是無底洞的欲望。人唯有能降低自己的欲望,他對生活來講會更為安舒,更為快樂。而快樂也不是建筑在物質生活上,一杯清茶,看看書,或者聽聽音樂,這樣的生活已經(jīng)非常的愜意,已經(jīng)是相當?shù)目鞓贰?/p>
所以人要懂得知足,唯有知足的人,才是最能享受到人間的快樂。這里講到你的衣服、飲食,實際上這里所講的應該是指我們的生活,物質生活,不是只有在衣服。還有行的方面,我們也要注意。曾經(jīng)有家長向我反應,他的孩子說:爸爸,你不用去學校接我了,因為你開的那個爛車,我很丟臉,人家別的同學他們開的都是名牌的轎車,你不用來接我了。結果這個父母聽了非常的難過,也由這一點我們也要謹慎小心。為什么?小小的年紀他就懂得追求物質的享受,長大之后,他這個欲望怎么能填滿?欲望可以說無止盡。
所以從小我們給予子女的,我們要曉得,如果衣服,老大衣服老二可以穿,我們應該要留給老二穿。老二穿完覺得還不錯,家親眷屬有人也是適合,也可以穿,我們也可以再把它轉送出去。但是我們一定要記住要把衣服保存好,免得失禮。所以如果能養(yǎng)成勤儉的美德,對于我們一生,我們對物質享受就不會很重視,就可以清淡。所以從小對于家里的子弟,我們在物質的給予方面,也要特別的注意,一定要讓他有勤儉的觀念。
‘勿生戚’。這個“戚”就是覺得難為情,覺得臉上掛不住,很難過。物質享受比別人差會起了這種羨慕難過之心,這些都不對。所以從小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給他非常的安適,不見得是好的一面,反而有助長他欲望增加的這種嫌疑。為什么?我們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我們?nèi)绾巫尯⒆佑星趦的觀念,從小我們就要培養(yǎng)他,不可以從小讓他過得相當?shù)氖娣。這個所謂相當舒服,就是給他都是最好的。給他都是最好的,他將來長大,萬一環(huán)境沒有這么好,影響所及,都有可能變成作奸犯科。所以在這一方面,做父母的一定要很注意,從小孩子他這個物質方面的享受。接下來我們再看下面的第二十三條:
【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
這里又提到了人與人相處,我們都曉得彼此見面,我們都希望對方能講好話,我們也講好話回應對方。可是我們難免也會聽到,有人會直接講我們的過失。如果是這樣的話,就誠如這一條所說的,你喜歡聽好話,不喜歡聽不好的;當別人專門講你不好的,你會很生氣。如果是這樣的話,這個好的朋友會漸漸的遠離你。
這里就講到“聞”,就是你聽到,“過”就是直接講你不對的地方,你聽到很生氣;你聽到人家贊譽你,贊美你,你很高興。這樣就是‘損友來,益友卻’。因為你喜歡聽好聽的,這就會引來很多專門講好話給你聽的,你永遠看不到你的過失,損友會漸漸的接近你。“益友卻”,好的朋友也會逐漸的疏遠于你。
人會講別人的過失,如果沒有到達一個程度,往往他不輕易來跟你講你有哪里的不對。每次如果他看你不對,他講你,你很生氣。他講了一次,下一次肯定他不會再講。為什么?他怕跟你結怨,結怨仇。我們剛剛有提到,人很難明白自己哪里有過失、有缺失。如果你不能接受朋友規(guī)勸你的,講你不對的,你沒有這樣的雅量來接納,你的朋友、好的朋友當然會漸漸遠離你而去。不好的朋友,損友就是不好的朋友,他會漸漸的接近你。
我們都曉得交朋友非常的重要,如果朋友相聚在一起,幾乎都是在吃喝玩樂,都是在享受,只知道這些,這些都是會有損我們的品德。為什么?每天只有在欲望,往欲望里頭貪求,這是造業(yè)的現(xiàn)象,也是災難來臨的征兆,所以我們不能不小心。
此地講到損友跟益友,它的標準在哪里?在你的心量。你有這樣的心量,你就會廣結善友;你沒有那樣的心量,所有的好朋友都會遠離而去,不好的朋友,他就會接近于你。因為你只想聽你愛聽的,你不想聽真話,人家就用虛偽的話來欺騙你。最后,你潦倒,你禍害來臨,你都不曉得。所以,朋友當中的交往,我們也要謹慎小心。
孔夫子說“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損友也有三,也有三類,所以我們也要特別的謹慎小心,“友便辟,友便佞,友善柔”。這是講到不好的朋友有這三類,專門講好聽的話,專門找你去吃喝玩樂,專門講一些虛假的話,用這些話來欺騙你、誘惑你、蠱惑你,這些都屬于損友。所以,結交朋友非常的重要。
在一生當中,朋友也是五倫之一。朋友,他在我們?nèi)松臍v程當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也是很大的關鍵。有時候我們受到委屈,有挫折,往往第一個想要傾吐的,不是父母,也不是長輩,往往就是比較親的朋友,相處共事比較好的朋友,我們往往會跟他切磋探討。所以好的朋友,他講信義,他講信用,他會真正的幫助你,規(guī)范你,讓你在危難的時候,他也會適時的站出來替你講話,或者讓你有所依靠。
所以,我們在選擇朋友也要特別的小心。為人父母的,從小也要告誡小孩。像有的父母,他不了解自己子女在外面交友的情形,等到接到警察通知之后,他才知道自己的子女在外面干了些壞事。所以有一些賢明的家長,他也會去了解,他的朋友是哪些人,往往也會邀請他到家里來觀察。如果像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說相當?shù)谋kU。為什么?我們知道他的朋友是好還是不好,做父母的也可以在這個時候來機會教育,告訴子女哪一類的是好朋友,哪一類是不可以結交,應該要疏遠的。所以,此地也講到一個標準,好朋友我們要接納他的規(guī)勸;不好的朋友,我們記得要遠離他。我們再看:
【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
這里就講到當我們聽到有人贊美我們的時候,一定要懷有恐懼之感。為什么?當一個人聽到別人贊美的時候,他會很高興,有時候那種驕慢的態(tài)度,他就會因而生起。
‘聞過欣’。聽到人家講你不好,你會覺得很安慰,會覺得很欣慰,因為我做錯事情有人肯愿意跟我指出,讓你更為提升,這是非常難得的。就好像唐太宗跟魏征一樣,唐太宗他有寬廣的心量,接納魏征跟他規(guī)勸一些不是的地方。如果沒有唐太宗的心量,魏征老早就不敢給皇帝講這些真話;实廴绻羞^失,他都會及時來加以制止。
所以,這里就講到‘直諒士,漸相親’。“直諒士”就是好的朋友、正直的朋友,他會漸漸的與你接近。我們都曉得,人一生不可能沒有犯錯,但是你聽到別人對你有所過失會肯跟你講,我們第一個應該要感激他。為什么?他沒有讓你罪上加罪,惡上加惡。尤其做錯一件事情,你僥幸沒有人發(fā)覺,你下一次再犯,你會覺得大家都不曉得,你這些罪惡就一直往下墮落。如果我們今天第一次做,第一次就過失,第一次就不對,就有人來告訴你。你應該要慶幸,因為你無心的過失,別人肯這樣的幫你忙,讓你能及時的制止,不再繼續(xù)造作惡業(yè)下去。
所以我們對于肯告訴我們過失的人,要抱著感恩的心,一定要感激他,不要氣他。有很多小朋友做錯事情,聽到別人跟他講,他就很難過跑來跟我講,他說:別人說我怎樣。聽了以后,我分析給他聽說:是你的錯,別人愿意講出你的不對、你的不是,你應該覺得高興。為什么?因為你將來會變得很好很好。孩子聽到以后,他就覺得很安慰。
這里我們也要提出一點,當我們?nèi)绻v對方不是的時候,我們的言語、我們的容貌一定要和顏,不要讓對方覺得:你是在罵我。也要記得時間場合,如果在公共場所當中,你讓那一個人下不了臺,直接指責他,或者指出他過失所在,不給對方面子,這也是很不好的。
所以當我們看到好朋友有過失,我們也要知道讓他有樓梯下,讓他覺得這樣不會難為情。所以,古人告訴我們“規(guī)過于室”。要規(guī)勸別人,盡量在單獨的地方,讓他能緩和自己的心情,同時也不要讓他太難堪。這里也是相當重要的。今天時間已到,再會!
【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
這一條也非常的重要。何以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我們首先要了解,怎樣的過失稱為“錯”?怎樣不對的事情,我們稱為“惡”?這里最大的分別在于你的心,在于你的起心動念。此地講‘無心非’,你不是故意的,不是有心去做的,這些稱為錯誤、過失。“無心非”,非就是錯。不對的事情,不對的言語,或者不對的造作,我們稱為錯,是無心的;有心去造作,我們就稱為惡。這里它有很大的差別。
所以每一個人,我們想一想,這一生都有過失,都有過錯。如果無心所犯的,如果有人告訴我們,我們應該存著感激之心,及時的改正自己錯誤的言語,錯誤的思想。如果你有心去做,故意去為非作歹,那就是相當?shù)牟缓。這是有意造作惡業(yè),他的結果災難肯定會到來。有道是“舉頭三尺有神明”,一個人心地要純善;沒有純善,我們也要向善人學習。即使我們今天知道自己有過失,你能改正過來,可以說這是好人一個。我們也不要在于自己曾經(jīng)犯了過失,就非常的難過,難過到終日沒有辦法原諒自己,這樣也是錯誤的。所以,此地講到:
【過能改。歸于無。倘掩飾。增一辜!
這里講到有過失不要怕,只要你能改過,不再犯,這個過就永遠不再造作;不再造作,這些過失就等于沒有了。因為你能懺悔自己過去的不對,你能及時的改正過來。像孔老夫子就非常贊嘆顏回,他說顏回是一個不貳過之人。什么叫不貳過?就是同樣的過失不再犯,知道自己有過失,肯定不再造像以前這樣的過失,不再重復,不再重蹈覆轍。
‘倘掩飾,增一辜’。如果你有過失,你有過錯,你故意再去掩飾,不要讓人知道你曾經(jīng)做錯事情,像這樣的人也不對,有這樣的心態(tài)更是不對。因為“倘掩飾”,如果你再去掩飾,再去講一些謊言來彌補你的過失,同時“增一辜”,辜就是再增一條罪。你就增了哪一條罪?謊言之罪。
因為人很怕人家指證他有過失,也很怕改過向善,這是一般人的通病。過去的人,往昔之人,他們對自己的過失,他們很在意。所謂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自己的行為有過失,我們要及時改正,不要怕改。有道是“知恥近乎勇”,知道過失不是一件恥辱,知道過失能及時改正向善,就代表我們是不斷往上追求之人,我們不是往下墮落之人。所以我們看到這一條,對于自己有無心的過失,一定要及時改正過來;有意的犯錯更應該避免,更不應該有這種心態(tài),故意去害人,做出一些不當?shù)难哉摶蛘咝袨椋际窍喈敳缓谩?/p>
人一生最難得的就是能清清白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這樣的人生才有意義。所以此地也勉勵我們有過失不要怕,要能及時的改過。同時我們看到別人有過失,我們也要懷著寬恕的心情來對待別人。尤其是別人無心的過錯,我們要原諒他沒有那種智慧,他因為一時不小心,我們也不要得理不饒人,也要有寬恕的心情來原諒對方。千萬不要惡上加惡,把別人逼到?jīng)]有地方伸展,這也是很不對的。所以,除了勉勵自己有過失及時改正之外,同時我們也要懂得“得饒人處且饒人”這個哲理。
我們看過了第二十四條之后,接下來我們要擴展我們的心胸。怎樣擴展?就是要有慈悲,要有愛心,對待世間的一切眾人,我們要懷著這樣的愛心來對待一切眾人。所以,此地接下來講的就是:
【泛愛眾!
“泛”就是廣泛,很普遍的意思;“愛”就是慈悲,有愛心。這個“眾”,我們此地講的是眾人;除了人之外,你還能擴展到動物、植物,這個世界就更為美好了。請看下一條課文,第二十五條: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
這一條也指出來我們都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仰天一看天空,你我都是一樣的;我們站在地上,都是同一個地球上面,所以人應該要彼此的珍惜。尤其最近科技的發(fā)達,交通的便捷,人與人之間往來互動更為接近,地球就快要成為地球村了。所以人與人之間更應該和睦共處,族群與族群當中也應該相互的包容,相互的尊重。不要認為我這個民族比較優(yōu)越,我的家庭也比較富有,就有那種侵略別人之心,輕忽別人的心態(tài),往往都是紛爭的開始。所以人為什么會有爭斗,就是彼此不能包容,彼此不往來,彼此不互相尊重,才會引起這樣的爭端。假使人都能互相的包容,從個人開始做起,家庭一定幸福美滿,社會也會一片祥和。
我們?nèi)绻軔圩o一切動物,愛護一切花草樹木,我們每天早上起來,看到天空的云彩,我們會感覺大地非常的美。我們再看這么漂亮的花草樹木,我們看到大自然這么美,看到花長得這么漂亮,我們內(nèi)心也都會覺得非常的喜悅。我們再看看動物,天空飛的,我們聽到鳥兒在唱歌,我們聽到植物上面的蟲鳴,我們是不是也會覺得很安心,很寬慰?所以在此地,如果我們能把愛心擴展到動物,也能愛惜一切動物,愛惜世間的一切植物,愛惜這些花、這些樹,人間一定會更美好。人看到這么好的環(huán)境,生活也會更為完美,更為幸福。我們再看下一條,第二十六條: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這里就講到一個人為什么會受到別人的推崇與尊重?就是那一個人品德涵養(yǎng)都很好,他足以服眾人,大家看到他的言行,他的舉止,就會從內(nèi)心不由自主的敬仰他、尊敬他。為什么?因為他有德行,他有修行,他有涵養(yǎng)。所以這一條也告訴我們‘行高者’,就是內(nèi)涵、品行,你的品德。品德修養(yǎng)到達一個程度,一個修養(yǎng)很高的人,他的名聲、他的威望自然相對的提升。這種從內(nèi)心發(fā)出來的敬仰仰慕之心,不假外力,不是說他用權勢來希望大家能服從他,敬仰他。
‘人所重,非貌高’。我們都知道,一個人會值得尊重,不是他長得好看,也不是他有權勢,他有財位(有財產(chǎn)有地位),不是的。因為那種是假的,真正從內(nèi)心仰慕是不容易的。就好比顏回贊嘆孔老夫子,他就說“仰之彌高,鉆之彌堅”。你看老師他非常的高昂,為什么?他的內(nèi)涵、他的品德、他的修養(yǎng)都是那么高,那么雄偉。為什么雄偉?因為他的德行、他的威嚴會讓我們不自覺的景仰他。所以此地也提到了,一個人要受到別人的尊重,一定要從內(nèi)心做起,你才有辦法以德服眾。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這里就講到一個人有才德、有才學,有真正的學問,這些才德隨著你學問的提升增高,你的聲望也會隨著你的內(nèi)涵而提升。為什么?世間人都很希望擁有良好的老師,你有這樣的才學,很自然就會贏得別人的敬重。大家除了羨慕你的才學之外,同時也很敬佩你有這么深厚的學問。這個學問不是知識,知識的話,我們一看就明了。學問是有真實的實學,這些實學散發(fā)出來,你的言行、你的舉止都會很令人敬仰的。所以這里講人之所以能服眾,不是他講話大聲,也不是用權勢能壓迫的,而是自自然然你有那樣的真才實學,有那樣的道德涵養(yǎng),你才有辦法令所有的眾人推崇于你,敬仰于你。
所以此地就告訴我們,人要好學。尤其領導人物或者老師,我們都要知道自己一定要不斷的提升,才有辦法作育英才,你才有辦法在團體里頭、團體當中領導眾人。自己千萬不能有偏頗,行為方面更要謹慎;不能謹慎,不能廉潔,那你就沒有辦法領眾,更不可能有辦法服眾。不能服眾,我們就曉得,這個團體隨時都有瓦解的可能。所以這里再再告訴我們,我們的品德要光明正大,才能贏得眾人的服從。我們再看第二十七條: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訾!
這里也提到人不能吝財。財有兩種含義,一個是自己的才能,一個是錢財。當我們有能力幫助別人的時候,千萬不要吝于自己的才華布施。如果你有智慧,你有能力,應該幫助一些沒有能力的人,希望他們也能在這一生愈來愈好,能幫助別人解危,能幫助別人解決社會上的困擾也好,財物上的施舍也很好?偠灾@里告訴我們,你有能力,不管是什么樣的能力,只要是好的,我們都不要吝嗇自己的才華、自己的能力、自己的財富,適時的幫助別人,都是中國傳統(tǒng)的美德。
今天社會上已經(jīng)很少有善人、很少有人愿意很主動的幫助別人,我們讀到《弟子規(guī)》之后,衡量自己,如果你真的有才學、有才德之人,應該要站出來為這個社會多做一點事情,這樣才能挽救社會頹敗之風。
‘人所能,勿輕訾’,什么意思?這個“訾”就是輕視、鄙視。有些人他往往看到別人好的一面,他不愿意贊嘆,也不愿意有成人之美,他反而會落落的批評,有什么了不起,我也行。有道是“文人相輕,同行相忌”。很多人都因為面子問題,看到別人好的一面,往往沒有辦法贊嘆;不但不能贊嘆,反而還要多加以批評兩句,這個也是人的通病。我們有這樣的毛病,我們檢查看看,這是經(jīng)常很容易犯的過失。我們讀到這一條也要很謹慎的想一想,如果有的話,及時的改正,我們會更好,這個人生會過得更好。
因為妄加的批評,旁人看了,他會認為你是一個貢高我慢之人。我們也曉得,“謙受益,滿招損”。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當中,我們最忌諱的就是自傲自滿,自傲自滿的人就沒有辦法與眾相處。不能與眾相處,這個人生就沒有什么意義,因為你都沒有朋友。所以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其中的互動,我們一定要有成人之美的這種心胸,看到別人有能力,應該贊嘆,能再加以幫助,那是最好不過了。我們再往下看:
【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
這個‘勿’就是不可以,‘諂富’就是去巴結富有之人,或者有權勢之人。‘勿驕貧’,也不要驕傲,貧賤也不要難過。這里告訴我們,當我們生活好一點,我們不要笑貧,不要輕視這些貧窮沒落之人;我們?nèi)绻毟F,處于貧窮,我們也不要去巴結有權勢之人,沒有必要,人生活在世間應當坦蕩蕩。這里也告訴我們,要有志氣,要有氣節(jié),有道是素富貴,素貧窮,素富貴安于富貴,素貧窮也安于貧窮當中。
我們講世事無常,人環(huán)境的好壞,可以說風水輪流轉。今天你看到甲非常的得意,焉不知十年之后,甲可能落魄難堪都說不定。所以人要珍惜現(xiàn)今所有的環(huán)境,當你有地位、有權勢的時候,千萬不要仗勢欺人;我們貧窮的時候也要有志氣,一定要發(fā)憤圖強,不要有那種自卑的感覺,一定要努力向上。你能努力,自然能改造自己的生活,自然能改造自己的命運。
所以這里告訴我們,做人要懂得珍惜;你不懂得珍惜,你會輕視別人,同時別人也會瞧不起你。你今天富貴,哪一天你落寞了,別人一樣的也會瞧不起你。所以人與人之間,我們想一想,我們應該要珍惜。富貴的時候,不忘要多施舍;貧賤的時候,不忘自己要好自為之,要努力自強不息,自然能改造環(huán)境。
‘勿厭故,勿喜新’,這一條就更重要了。人追求美好的,都是一般人的習性,看到好的就想要,我也希望能擁有。如果有這樣的心態(tài),我們的欲望就永無止境。所以有一句話說,“喜新厭舊”,這可以說自古以來,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習性。對物品來講,如果不能珍惜,不能愛護一切的物品,追求物欲就會愈來愈深,這樣對我們?nèi)松彩呛懿缓玫。為什么?因為無止盡的欲望會帶給你很大的痛苦,當你入不敷出的時候,這個時候怎么辦?已經(jīng)養(yǎng)成這么奢靡的習慣,要回頭都相當?shù)碾y。
所以從小我們也要告誡子弟,要愛惜一切的物品。尤其年輕人,最喜歡追求時尚,流行什么一定要趕上這樣的潮流,這個也是相當不好的毛病。子弟有這樣的情形,做父母的一定要告誡之。當然最主要的,父母本身就不能有喜新厭舊這種心態(tài),這個非常要不得。
除了物品之外,人與人相處也更要注意不能喜新厭舊。我們曉得現(xiàn)在的家庭,有很多家庭為什么會破碎,都是源于家庭父母當中,有一方有外遇,所以把原本幸福的家庭就這樣給搞破碎了。拋棄子女,拋棄妻子,棄妻棄子都不應該,棄夫棄子也同樣的不應該。為什么?家庭的建立很難得,家庭的幸福更是難得,我們不可能把這么幸福美好的家庭,就是在于自己一時的喜新厭舊,一時的貪欲,然后造成破碎,這個非常的要不得,也是造作極大的罪惡。
為什么?當一個人被拋棄,不是他一個人而已,還有他的家庭、他的父母、他的子女,傷了多少人的心,可以說是非常的傷心。想一想子女在這么小,他就失去了親情,可能沒有父親,可能沒有母親,這也是天下最悲哀的一件事情。在失去家庭的溫暖之后,長大如果在外面為非作歹,父母的過失就更大更大了。我們看看今天的社會,有很多青少年在外游蕩,有很多青少年在外不知要迷途歸返,不曉得應該趕快回頭。我們探究他背后,都是有一個身世凄涼的家庭背景,原來都是得不到親情的照護,從小疏于管教。在家庭失去溫暖之下,子女肯定沒有辦法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家庭是一切社會安定的關鍵所在,為人父母的要珍惜好不容易建立的家庭,我們不要輕易的讓這個幸福的家庭破碎。
夫妻當中含有極重的情義,什么情義?想想看,婚前兩情相悅,才有可能結合成為一個家庭,結為夫婦;楹蟊舜嘶ハ嗯,建立這個家庭,買了家,安置好一個幸福的窩,彼此都有恩德,這個叫恩義,夫妻之中這個恩義我們不能忘記。還有一個,夫妻里頭還有信義,婚前彼此信誓旦旦,山盟海誓,想想過去的這些誓言,如今搖身一變統(tǒng)統(tǒng)忘記了,夫妻之間的三義都不見了,情義、恩義、信義都不講了。所以,我們看到現(xiàn)在有這么多的家庭破碎,我們看了實在是非常的難過,尤其無辜的下一代更是可憐。所以為人父母的,我們要想一想,我們所作所為是不是影響重大。如果我們有這樣的傾向,自己要反省一下,想一想它的危害、它的影響有多深。
所以,當我們讀到‘勿厭故,勿喜新’的時候,自己也要反躬自省,在物質上面我們是不是有這樣的毛?在與人相處,在感情方面,我們是不是也有喜新厭故的這種心態(tài)?這是非常要不得的,一定要及時回頭,懸崖勒馬,一切還是來得及挽救的。我們再看下面:
【人不閑。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
這里講到人與人之間相處,往往我們會忽略很大的一點,哪一點?經(jīng)常只有顧到自己,不能替對方著想。譬如說我們要找人講話,要找人幫忙,我們?nèi)绻麤]有注意對方是不是有空,然后就請人幫忙,就跟別人講話,往往對方礙于這個情面,不好意思跟你講。所以,在此末學也深深感受到,從以前服務于公職,或者后來從事教職,也經(jīng)常有這樣的困擾。對方不知道你很忙,雖然看到你手上很多工作,但是他就喋喋不休,他就要找你講話,明明我們在思考,但是沒有辦法。碰到這樣的人,怎么辦?心里只有默默的希望他能看到我這么忙,趕快的離開。有時候,我們正在思考的時候,正在做事很忙的時候,又接到電話,這個電話偏偏對方又跟你講了很久,有時候不好意思跟他拒絕,往往也會帶給自己無限的困擾。
所以,每一次我講到‘人不閑,勿事攪’的時候,我會特別的告訴學生,當你看到別人很忙,千萬你不要再去忙上加忙,不要再找他的麻煩。“勿事攪”,就是不要再麻煩他做其他的事情,不要讓別人更忙。同時,我也告誡所有的小朋友,當你要打電話給親人、給朋友,我們也要特別注意看看時間,是不是已經(jīng)吃飯的時間到了,或者人家在休息的時候,我們也要注意到,不要在這個時候打電話給別人。即使你要打電話,你也要問一下:請問你現(xiàn)在有空嗎?不要電話拿起來,就拼命講個不停。人有時候是很忙的,但是礙于情面,又不能直接的跟你拒絕。
所以在電話當中,我們也要建立一個新的觀念。我們打電話給別人,除了問候之外,如果要長談,要細講,要聊長一點,希望也能問一下對方有沒有空閑。過去的學生,他們知道我都有這樣的習慣,所以他們打電話來,通常都會先問:請問老師有空嗎?如果他的問題比較長,我都會另外安排時間,請他什么時候再打來,方便的話就那個時間打來,這樣才不會互相的影響,所以這個也是很重要的禮節(jié)。希望每一個人在讀到這一條的時候,我們也要注意到,當別人很忙的時候,我們不要再去找他的麻煩。
‘人不安,勿話擾’。我們看到一個人生病,或者他的心情不好,我們也不要再去找他講話。這個“話擾”就是再去找他講話,前面那一句就是再去找他,這個事情找他幫忙。有很多人非常有愛心,聽到某人生病了,住院了,就趕緊去看他。我們曉得,病人他在生病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保存他的體力,而且他非常微弱,正是需要休息的時候,我們不應該一個接一個去探望他,這樣只有叨擾他。等他好了之后,我們再去看他都不晚。
所以當我們要做,要需要人幫忙的時候,眼睛一定要仔細的瞧瞧,對方是不是很忙;很忙的時候,我們連跟他講話的時間,我們都盡量的要避免,更何況要找他幫忙。人不安的時候,我們看到人生病,或者情緒不好的時候,我們應該也要讓他有好好休息的時間。
也有一些小朋友,他們會跟我抱怨哥哥姊姊經(jīng)常欺負他。我就問他:為什么你會被欺負?我會說:是不是哥哥姊姊在做功課,你去吵他,你要他陪你玩?他說:是。我說:你這樣就犯了《弟子規(guī)》這一條人不閑,你去事攪。你看到哥哥姊姊正在用功讀書,你去吵他,要他陪你玩,你就是不對的。如果你能看到哥哥姊姊他很忙,然后你不去吵他,你就是好弟弟。你可以跟哥哥姊姊講:等你功課忙完了再陪我好不好?千萬不可以吵他。孩子在聽到這樣的講解之后,往后吵架的機會就降低了,因為他也懂得替哥哥姊姊著想,功課為要。當他功課做完了以后,做哥哥做姊姊的再陪弟弟玩,這樣才對。而不是看到哥哥姊姊一回來,就抓著他不放,要他陪你玩。
所以孩子小小的年紀,你這樣講道理給他聽,他往往都能接受,而且也能改善。大人這一點看到別人不能替對方著想,就是看到人就想請人幫忙,這種習慣也要改正。為什么?有時候人很難開口拒絕,可是自己又很忙,又很矛盾。在這種情形之下,人與人相處應該要懷有經(jīng)常會替對方設想的這種心。
人與人交往貴在能知心,也貴在能替對方設想。這一點也告訴我們,我們要善于觀察我們周遭的人事物,不要經(jīng)常的去叨擾別人。你要叨擾別人,要請別人幫忙,也要看看對方他有沒有空閑。要找人講話,我們也要想一想,這個話該不該講?有沒有必要講?看到別人沒有這樣的心思陪你講話,我們也要及時克制自己,不要認為這件事情很高興很快樂,一定要急著跟朋友分享;一定要看狀況,這樣才好,同時也不會讓別人造成很大的困擾。我們接著再看下一條,第二十八條: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
這里也講到人跟人相處當中,互相看到對方的不是,互相見到彼此的缺點,這是很經(jīng)常的事情。我們看到別人有缺陷、有短處,‘切莫揭’。這個“切”就是真實的,很真切的,一定要切記;“莫”就是不可以;“揭”就是把人家講開,把人家傳開。我想每一個人,他都有弱點,他都有缺點,這些缺點跟弱點也是最不愿意讓人知道的。所以當我們知道對方有缺點,我們不要像傳聲筒一樣,到處去講別人的這些短處,非常要不得。你會講別人,同時也要記住,別人也會講你;你怎樣講別人,別人也會以牙還牙對待你。所以這里也告訴我們,人要有包容別人的心量?吹絼e人有短處、有毛病,不要去傳,這是很不好的一件事,可以說是相當缺德的。
‘人有私,切莫說’。這個“私”就是隱私,也是不可以說,一定不可以說,“切莫說”。在人與人相處當中,我們也不免會有一些朋友,他過去曾經(jīng)遭到一些痛苦之事。當我們知道他有這樣一段不為人知,不愿意人家知道的這種隱痛,我們曉得了,也應該替他保密,不可以去講,講了以后他的傷害會更深。除了這個隱私之外,有一些事情不應該讓當事人曉得的,我們也不應該去傳述。
舉一個例子來講,一個朋友他曾經(jīng)這樣說到,他說有一個醫(yī)生,他看到這個病人病情已經(jīng)相當嚴重,可以說在數(shù)日子了,生命已經(jīng)到了盡頭。所以,他就跟這個病人說:你可以回去了。這個病人他的年紀也不小了,當醫(yī)生跟老伯說:老伯,你可以回家了,從此以后你就不用住院了。他的含意就是說:你過世了以后,你永遠就不會到醫(yī)院來了。這位老伯就這樣回去了他的家里。因為醫(yī)生的這一句話,給這個病人產(chǎn)生很大的信心,他說永遠都不用來看病了,不用再住院了,所以他非常的高興。
事隔一兩年之后,這個病患覺得自己就好了,他想說經(jīng)過一兩年再回來復診看看。這個醫(yī)生看到這個老伯,就非常的驚訝說:老伯,您怎么又來了?這個老伯就講:我來看你,因為你以前說我已經(jīng)好了,可以回家了。回家之后,我就非常的高興,對自己很有信心,就這樣慢慢的調養(yǎng)。經(jīng)過兩年之后,他認為應該再來醫(yī)院檢查,看看自己的身體狀況如何。這個醫(yī)生就告訴所有醫(yī)學系的同學,他說醫(yī)生的一句話,往往可以讓病人燃起生命的希望。因為他沒有把真相告知這個病人,所以病人也不曉得自己的病這么嚴重。由此可知,很多的病都是因為心理作祟被嚇死了,不是他真正病死的。所以當別人有隱私,不應該讓他知道的時候,我們也要替他保密。這是一個故事。
有一次有一個朋友他當醫(yī)生,他也講到類似這樣的故事。他就講病患甲乙兩個人,病歷的診病單開錯了,甲是胃炎,乙是胃癌,兩個單子給錯了,結果真正胃炎的人他就轉換成胃癌,真正胃癌的人他看到自己不是癌癥,原來只是胃小小的發(fā)炎而已,結果兩個人的命運就不同,一個活得很好,一個很快就病死了。
所以在這里,我們對于別人有隱私不應該讓他知道,或者我們知道的也不應該替他宣揚,這樣會造成別人很大的傷害。后頭我所講的病情,我們也要注意病人沒有辦法接受這樣的打擊,這樣的事實,我們也要替他隱蔽起來,不要讓他了解。
曾經(jīng)在親朋好友當中聊天,也聽到這樣的一則故事。有一個人,他的父親得到肺癌,他們不想讓父親知道他得到癌癥。所以當醫(yī)生診斷證明開給他們的時候,家族就開了一個會議,認為應該給父親過一個很安詳很快樂的晚年,不希望他在醫(yī)院里頭折騰。所以就把這個“癌”字去除掉,把它用立可白涂掉,改成炎,發(fā)炎的炎,再去影印,就拿給父親看:爸爸,你是一般的肺炎,我們回家療養(yǎng)就可以,吃吃藥打打針就可以。
經(jīng)過幾年,兩三年,父親也真的是很快樂。子女知道父親的病已經(jīng)相當嚴重,但是不愿意讓父親在醫(yī)院里頭做很多化學治療,或者痛苦的這種試驗,他們不愿意。父親在這兩三年當中也過得很快樂。有一年過年,他就自己跑去給醫(yī)生看,因為精神不錯。醫(yī)生就跟他說,你已經(jīng)癌癥末期了。結果來不及了,因為家人沒有陪同他,這個父親知道以后,心情大受影響,隔了幾個月就走了。
所以,當我們明白這一點,我們曉得當有一些隱私,不能讓對方知道,我們肯定要替他保密,不要讓他知道是在保護他。尤其是這個病情,為人子女的,我們?nèi)绻麜缘糜H戚朋友當中有這樣的人,他沒有辦法接受這樣事實的打擊,我們一定要替他隱蔽,不要讓他曉得?吹絼e人,或者聽到別人有痛苦的隱密,有隱私,我們更不應該去跟別人宣揚,這是非常要不得的,很損陰德的一件事情。接下來我們看底下一句: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這里也告訴我們一定要隱惡揚善,我們把善良的一面多推廣,這個社會會更美好,就是善,我們能講人家好的這是好事。為什么?當別人知道的時候,他們心生效法之心,就是幫助別人,幫助別人把這個善的一面更加的擴散。人人能行善,這個社會不是更好嗎?
【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guī)。道兩虧。】
這一條也非常的重要。我們都曉得人與人之間,好朋友當中,我們見到朋友有過失,我們理所當然的都會勸他兩句;夫妻之間,我們看到對方有過失,做太太的或者做先生的難免我們也會勸他;看到子女有不對的地方,做父母的肯定也會來教導他。這一條就告訴我們,‘善相勸’,這個“善”要特別的注意。我們都知道規(guī)勸別人,可是這個“善”就是你要有善巧方便。
今天為什么很多人不能接納別人的規(guī)勸?有兩種原因,我們不能不曉得。第一個,規(guī)勸的人,他的態(tài)度、他的語氣很強勢,就好像指責說:你不可以這樣,你錯了,態(tài)度不能圓融。第二個,就是對方他接受你這樣嚴厲的態(tài)度,不是很好的口氣,他不能服你,他認為你這樣講我,我偏偏不改。所以此地講“善”,一定要有善巧方便。
我們想一想,跟我們最近的親人,如果不是父母就是子女,再不然最近的就是夫妻。為什么會吵架?吵架的原因,不外是聽了口氣很不好,聽了很不舒服。為什么會不舒服?就是對方在指責過失的時候,往往態(tài)度語氣相當?shù)牟缓茫顚Ψ绞懿涣,所以兩個人才會吵架。這里就提到人與人之間,如果在規(guī)過勸善的時候,要懂得善巧方便,要抓到適當?shù)臅r機。你如果沒有抓好這個時機,這個時間抓得不好,讓他很難堪,讓他覺得很難為情,就會傷害到他的自尊。
每一個人都很講求自己的自尊,都很講究自己的面子問題。所以一定要記得,當我們在勸勉別人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到對方他接受的程度有多少,一定要衡量,然后再盡我們的力量來幫助他,來規(guī)勸他。同時,一個人如果有真誠之心想要規(guī)勸別人,我們說“誠于中而形于外”,這個時候你的語氣、你的態(tài)度一定是非常虔誠,一定能感動對方會察覺說:我這樣的確是過失,很感激你的勸勉。如果我們用強勢、很威權的這種態(tài)度來勸勉別人,有時候反而沒有辦法達到規(guī)勸的目的,而且還結了怨仇,還懷恨于你。你這么兇,給他沒有面子,給他現(xiàn)場難堪。
所以我們讀到這一條,不要很高興看到別人有過失,就趕緊去跟別人講,一定要懂得善巧方便。尤其夫妻之間,夫妻倆人的對話,往往都是家里子弟學習的對象。你能委婉互相尊重,子女在講話,他的語調也會跟父母一樣輕聲細語。如果父母之間有過失,彼此是用很嚴厲的這種言語來指責對方就不對。
所以在此地,你能“善相勸,德皆建”,這個德就是我們自性里的性德,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德行,肯定都能有改過向善的這種本能,這種德行。因為我們后天環(huán)境的影響,所以我們原來所有的德行,沒有辦法發(fā)揮出來。所以在此地,它就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當我們看到別人有過失,真是好朋友、親人是應該要講的,這個時候我們一定不可以不講,我們不能見死不救,看他一步一步的墮落。如果你見死不救,你不愿意規(guī)勸,這里就講你就沒辦法建立你的德行。
“德皆建”,就是雙方都能樹立很好的德行。從歷史上,我們前面已經(jīng)講到唐太宗跟魏征,像這樣的皇帝,開闊的胸襟,能接納建議大臣對他的規(guī)過,可以說相當?shù)碾y得。貴為皇帝都能如此,我們想一想,我們今天的身分地位,是不是更應該學習他們這么寬宏大量,這么大的胸襟。我們在勸別人,在勸人的時候,自己也要想一想,用怎樣的言語,用怎樣的態(tài)度;如果你能比喻,用譬喻的方式,往往收到的效果更高。
如果說‘過不規(guī),道兩虧’,如果你看到他日益在造惡,你見死不救,你不愿意幫助他,就是“道兩虧”,兩邊都有虧損。一個是一直往下墮落,他的道德日益沉淪;另外一個,你眼睜睜的不愿意幫助他,這樣也不對。所以“過不規(guī),道兩虧”,你沒有規(guī)勸別人,別人不懂得改正,這樣也是有失為人的本分。
在此地也要提出一點,這也是很多家長都紛紛反應的;也就是說,如果父親在教小孩,他比較嚴格,做母親的就在旁邊攪局。什么叫攪局?就是爸爸口氣比較嚴,媽媽就在旁邊鼓噪說何必這么嚴格,讓小孩有所依恃,讓小孩覺得你們大人都沒有辦法一致,所以他就有恃無恐,這個也很不對。當有人在勸教子女,或者在勸勉別人時候,在旁的人應該要先回避一下,千萬不要破壞當時的教誨。因為教導子女,非常忌諱一個嚴格的在教,一個很寬宏大量的在旁鼓噪,這是很不好的。
記得小時候,鄰家有一對婆媳相依為命的這戶人家,子女也有幾個,當時男主人在外工作,只有剩下婆媳二人。這戶人家對子女的教育非常嚴格,最后我們看到他的子女長大之后,都相當有成就。每當媳婦很嚴格在教育她自己的小孩的時候,甚至會揍他、打他,做奶奶的會回避到一旁。等孩子被打完,被教訓完之后,祖母她會出來牽著孫子說:你剛剛就是因為犯錯,犯錯母親打你是要你好,把你打醒,因為你做錯事情了,打你一次,你永遠記住這樣做是錯誤的,她是要你好,將來不要變成壞人,將來你會成為社會上賢良之人。有這么賢明的奶奶,所以我們看到這戶人家他的子女都相當有成就。
所以為人父母的,當你夫妻兩個人在教育子女的時候,應該要協(xié)調要同步要一致。做為爺爺奶奶在旁邊如果看得心疼,就應該要出去回避一下。當然做父母在嚴厲教導子女的時候,也要特別謹慎小心。為什么?你打他的時候,我們也要打安全的部位,不可以打要害,這樣反而會有意外,或者意外的災難發(fā)生,那就真的是遺憾終身。
所以“善相勸”,我們兩方的品德都可以樹立,因為我們可以漸漸的切磋而提升。不過在此地還要再鄭重的叮嚀一下,善巧方便它的重要,才能達到勸解的效果。如果你沒有善巧方便,這個效果可能沒有辦法達到。接下來我們再看第二十九條:
【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
這一條也跟我們切身生活,有相當大的關聯(lián)性。從最接近的日常三餐,吃飯的時候,我也曾經(jīng)這樣問學生:碰到你喜歡吃的菜,會不會一直往自己的碗里裝?幾乎有一半以上的小朋友都會說:會。為什么?他想到的只有自己,他覺得今天的菜很好吃。爺爺奶奶也說:好,那你盡量吃。小朋友從小沒有人教,他就知道:我只要喜歡,我就可以多拿,我就可以多吃。殊不知,這樣給他樹立了很不好的習慣,他不懂得我們在取拿之間,我們要觀察周遭是不是別人沒有用到,別人沒有吃到?因為小朋友現(xiàn)在每一家每一戶都生得很少,在家里就是一塊瑰寶一樣,像寶物一樣,所以大家都珍惜得不得了。從小他要吃的,他要用的,全部都滿足他的欲望。
所以在這一條,我們看到周遭現(xiàn)在的人,對于取舍方面,往往不懂得人與人之間要講義。“貴分曉”,就是說你在取與當中,你在拿還有施與的時候,你必須要明白個中的道理。什么道理?取用當中要講到這個“義”字。為什么要講義?如果你今天很自私,只有自利,你就不懂得還有別人。我們要曉得,如果你都自私自利,別人也是自私自利,這個社會會變成怎樣的社會?一定是你爭我奪的社會。所以我們看到現(xiàn)前的社會,我們也曉得這一條很多人不曉得。不曉得從小就要告誡子女,要養(yǎng)成多給與,少取用,少為自己而取用。
所以這里講到‘與宜多,取宜少’。“與”就是給與,給與別人要多一點,自己占有少一點,自己不要有占有的心。所以我們看到第二十九條,我們就想到人要有布施的心,當你面對很多種的物品或者錢財在你面前的時候,你第一個就能分辨我可不可以拿?我拿了以后會有哪些后果?首先我們要建立這樣明辨是非的能力。我們曉得在社會上,從事一些比較特殊行業(yè)的這些人,往往會有很多人巴結,會有很多人送禮,甚至于走后門。當你看到有很多錢財橫亙在你前面的時候,這就是考驗我們廉潔之心,我們的操守。
所以,孔老夫子告訴我們:“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跟小人之間的差別,就在義跟利而已。講義的人,他會覺得我取用當中,我是不是得宜?是不是對的?如果不對的話,當然不能取。所以,這里從小我們?nèi)绾蝸斫逃优?有一個朋友他很善于教育自己的子女,從小他對子女的教導,譬如說吃餅干,吃水果。他就講四個孩子當中,一包里頭一個人只能吃兩片,不能多。所以小孩從很小,他拿著餅干不是自己拿著一包。跟我們現(xiàn)在看起來,有很多小孩父母給他就是一包,他獨享,分給別人不愿意,因為從小就沒有這種給與得多,自己取用得少,沒有這樣的觀念。這個朋友,他從小朋友很小,小學三年級就開始教他。
水果如要削皮的,就教他怎么削,削了之后他可以多吃一片。為什么可以多吃?因為他多付出了勞力。所以他說他們家的小孩,從小就養(yǎng)成吃東西一定是均等。對待別人也是一樣,不敢多取。如果有剩下,一定是再把它封起來。做父母的也沒有比較疼愛哪一個,誰要求多吃一片就給他。當然這些孩子有這么良好的父母教誨,長大也都很有成就。
所以有很多生活的小細節(jié),生活的這種規(guī)范,從小父母就要讓他建立起正確的觀念。我們也曉得,施與愈多,你所得到也愈多。所以古人有句話說:舍得愈多,所得的也愈多,你得福更多。所以,舍得、舍得,舍了就得。為什么?當你在施舍當中,你就跟人家建立結交了很多善緣。如果將來你有困難,這些朋友肯定也會幫助你,也會回饋于你。所以此地也講到,當我們心胸能開闊的時候,我們給與的更多,我們所獲得的相對也會更多。我們再看下一段:
【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
這一段也是跟我們?nèi)粘I詈苡嘘P系。尤其大人之間的交往,有時候我們也會特別感受到,明明很不想這件事情落到自己的身上,偏偏別人就會丟給你。我想很多大人都普遍有這樣的感受。所以這里就告訴我們,‘將加人’,當你不管是言語或者事情要加諸于別人,譬如說你將要批評別人,要說別人不是的時候,你想一想。想什么?想一想對方,他是不是愿意接受你這樣的批評?你這樣講他,他會不會難過?如果你自己是他,你肯定會難過。想到這里,就應該趕快停止。
‘己不欲’,當你自己也不愿意別人這樣來對我的時候,就要及時的停止。不管事情也好,言語也好,我們都要三思而后行。“將加人,先問己”,平常我們都忽略了。為什么忽略了?因為我們經(jīng)常沒有這種反思的舉動,往往看到就講,往往看到了以后就加諸于別人,讓別人痛苦,我們沒有感覺。因為我們不是當事人,往往人都會忽略,我講完就算了,從來不去考慮它的后果是怎樣的。所以這里也特別提醒到我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每一個人都不希望不好的事情、不好的言語加諸在自己的身上,以同理之心,我們就要想到別人的感受,也不應該這樣加諸于別人。再看下一段:
【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
這里就講到我們?nèi)艘酶卸。能感恩的人,他?nèi)心經(jīng)常會覺得很滿足,覺得世間的人對他都很好,他生活的環(huán)境也會一片的祥和。為什么?他感激所有的人對他好,他也感激世間種種的環(huán)境都是非常美好的。這里也告訴我們,人要活在感恩的世界里頭,不要活在憤憤不平、經(jīng)常抱怨,不能活在這樣痛苦的世界里頭。
所以,這里提到‘恩欲報’。簡單的講,就是誰對我們有恩,我們一定要有感恩圖報之心,一定要報答他,不可以忘恩負義。我們想一想,現(xiàn)代的社會,幾乎是忘恩負義的社會,幾乎可以說是這樣的。當然好人還是很多,可是比例的確是太少了。我們想一想,這一生當中,我們擁有這樣的身體,誰給予我們的?父母。如果沒有父母從小這樣辛苦的把我們養(yǎng)大,我們就沒有今天。再想一想,我們能有這么良好的生活條件,每天快快樂樂到學校去讀書,誰給予我們的?就是師長。你能明理,誰教導我們的?也是老師。這些學校誰蓋的?就是國家。我們再想一想,今天有得吃,有得穿;吃得好,穿得也好,又是誰的功勞?就是很多人集體起來一起努力所得到的。
所以在佛法里頭講人有四種恩德,我們必須報答,而且這個恩德對我們非常非常的大。第一個,就是父母之恩;第二個是師長之恩,老師的恩德,啟發(fā)我們的智慧非常的大;第三個是國家之恩,今天如果沒有國家,沒有一切的施政,我們就沒有辦法生活在安定的社會里頭。另外一個就是眾生恩,我們今天所享有的一切,都是一切眾生他們努力才有的結果。
所以我們想到這里,我們從最切身的想到了父母,我們一定要有感恩之心,感恩就要懂得來報答,怎么報答?你能盡心盡力奉養(yǎng)你的父母。你能盡自己的能力,把你的才華把你的才藝貢獻給國家社會,也是報國家之恩,報眾生之恩,報老師之恩。為什么?老師辛苦的傳授我們的智慧,傳授我們的知識,當我們有能力的時候,一定要報答老師的恩惠。怎樣報答?一定也要再傳授下去,一代傳承一代。
‘怨欲忘’,這里就講到當你有不平衡,當你受到委屈,當你心中有仇怨,這個時候應該要趕快把它忘記。我們想一想,當我們看到藍藍的天空,沒有絲毫的云彩,我們會覺得非常的空曠,內(nèi)心也會覺得非常的開朗開闊。如果你心里有不平衡、有怨恨,你終日在那里痛苦,痛苦是一天,快樂也是一天,我們何不把這種怨恨快快的把它去除掉。所以這里就告訴我們,心中有不平、有怨恨,我們應該要早早的把它除掉。這些怨恨就好像濃厚的烏云一樣,我們看到天空沒有藍藍色彩,天空烏云滿布,我們看了也是會覺得不舒服。
所以,人活在這一生當中,我們要懂得調適自己,自己有怨恨的時候,不要把怨恨愈積愈多,就好像存在銀行一樣,一直生利息,怨恨在心里頭愈結愈大,這是很不好的,對自己的身心都有很大的傷害。所以圣人告訴我們,心里有不平衡、有怨恨,應該早早的把它忘記。我們也不忘每天要清除內(nèi)心里頭的障礙,內(nèi)心里頭的不平衡,就好像倒垃圾一樣,每天要把這些臟的東西統(tǒng)統(tǒng)把它丟光,我們的身心才會安適,才會舒服。
‘報怨短,報恩長’。所以這里就提到,我們仰慕父母,孝順父母,那是一輩子的事情,是源遠流長的。不能說我現(xiàn)在想到孝,我才來孝;我沒有想到,我就不知道懂得報恩。所以“報怨短”,要記得有不舒服的時候,要趕緊把它去除掉;有恩于我們的,我們終生不要忘記,這樣才對。我們想一想,我們的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我們有這么快樂的環(huán)境,我們一定要懂得珍惜。
末學曾經(jīng)看過有一個先天就雙目沒有眼珠的人,當時我在用餐,點餐的時候,也看到他要吃一碗面,我當時看他在吃面的景況,我那天中午就吃不下飯。為什么?我感到我自己真的是一個非常幸?鞓返娜。我看到他吃這一碗面,雖然有稍微涼一點,但是他兩只手這樣摸,沿著這個桌子慢慢的、慢慢的摸,然后筷子拿起來慢慢的端起來,摸很久他才吃一口。我看到這種情形,我的眼淚就掉下來。為什么?我感到人間有這么悲慘的人,有這么可憐的人。我們想一想,今天我們這么幸福,這么快樂,我們更應該感恩圖報。對于我們好的人,我們不可以忘記,我們一定要盡心盡力,不能有報怨,不能有懷恨。你看這樣的人,他都有勇氣,他都活得這么好。我們常人,我們一般正常之人,更應該不要愧對父母,不要愧對國家,不要愧對師長,應該要好好努力才是。看完了二十九條,我們再看第三十條:
【待婢仆。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
這里就講到當你是一個主管,當你領導很多人的時候,做為主管,做為領導人,你應該如何來善待你的部屬?我們曉得要以德才能服眾。從最簡單的做一個主管、領導人物,應該如何?這里就講‘身貴端’。你的身體,從你的行為舉止,你就要端正。這個“婢仆”,古時候都有丫嬛,我們說婢女;仆人有長工。這些長工、丫環(huán)我們就統(tǒng)稱為婢仆。可是現(xiàn)在我們不用這樣的名稱,我們都稱為部屬,或者家里頭的傭人。
如何對待他們?“身貴端”,首先做為一個領導人,做為主人的你,你的身體,你的言語,你的造作,就要端正。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你做得不端正,底下的人也會向你學習,你不端正,底下的人當然就不端正。所以不管是一個公司也好,一個團體也好,一家也好,這個主人、帶頭的,首先都要記得自己威儀一定要端正。如果你很輕浮、很輕率,你就沒有辦法以身作則,底下的人也沒有辦法樹立好的行為,他們也沒有辦法建立良好的行為態(tài)度。所以在此地,怎樣做一個主管?怎樣做一個領導人?這里教我們,首先就是要端正自己的言行舉止。
‘雖貴端,慈而寬’。這里就講到,雖然你很端正,很嚴格,但是人不能太苛刻,你做主管的也要懂得體恤下屬之人。所以在《論語》里頭有一句話,“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也就是說做老板的、做主管的,你對底下的人,你要懂得禮貌,你要以禮來尊敬他。你能體恤他,你能關懷他,你能以禮相待,他就肯定會效忠于你,所以說“臣事君以忠”。因為他感受到你對他的關切,肯定他就會很賣力的為你工作,他就會忠于他的職守來為你效勞。如果你待他很苛刻,非常的嚴厲,一點都不慈悲,犯一點小過,你就要很嚴格的處罰,這樣底下的員工不服,將來都有可能給你捅很大的紕漏跟差錯,這就得不償失。
所以古人這樣教誡我們,苛刻之人是最無福之人;就是你待人很刻薄的人,你就是一個沒有福報的人。老板如果沒有福報,這個公司就岌岌可危。所以人待人要懂得“慈而寬”,這個慈就是要仁慈,要有仁慈之心、要有寬恕之心來對待下人。我們想想看,他今天會做這樣比較卑微的工作,就是他們能力有不足的時候;有不足的時候,我們衡量他們智慧能力都略差一點,我們能同情他在這一方面有一點差,反應或者慢一點,做為主管的我們能洞察他們有這一方面的缺陷,我們應該好好的教育他們。不可以很嚴格很嚴厲,犯了一點小錯,就很嚴格的處罰,這個都是很不對的,而且很不慈悲,很不道德。
所以做為主管的,你要做一個輕松的主管,要做一個有福的主管,要記得對底下要以禮,要經(jīng)常關心他們,體恤他們,肯定你的福報會源源不斷。接下來講如果你不是用慈悲,不是寬恕,不是用這樣仁慈來對待你的屬下;你用勢力來服眾。
【勢服人,心不然。】
這里就講到你用權威用勢力用錢財來控制他,他們不會服從你,只是表面服從你,因為有利害關系。我肯定現(xiàn)在聽你的,是因為我要這一份薪水。但是他心里一定是騎馬尋馬,一旦有比較好的工作條件,他一定就會離開。所以不能用權勢、用很嚴格的條件來令人服從于你,因為它的后遺癥是彼此心里都會有反抗,一旦時機成熟,吃虧的是自己,吃虧的是老板。所以這里講:
【理服人,方無言!
如果你能讓大家服從于你,是用理,用正理,用有道理的這個方式,來令眾人服從于你,這樣大家都會歡歡喜喜的為你效勞。所以此地特別講到做為一個主管,當你的制度在建立的時候,我們也要特別注意到,是不是有講到道義、仁義?如果太苛刻的話,這些員工恐怕沒有辦法真心的為公司效勞。要讓大眾都服你,你就要有公理、有道義存在,這樣彼此之間才沒有言語的紛爭,你的公司、你的團體才有辦法和諧。
我們看了第三十條之后,我們接下來再看:
【親仁】
我們想到這一生每一個人都希望他所結交的朋友都是非常好的,所交往往來的朋友當中,都希望是仁慈、有品德、道德涵養(yǎng)都很高的人,這是每一個人內(nèi)心當中都有這樣的希求。有這樣的希求,我們就要有動作去尋覓這樣良好的好朋友。所以這里也告訴我們,我們的生活品質要逐漸的提升,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內(nèi)在的涵養(yǎng)也要隨著人生的閱歷來增高。所以,此地講“親仁”是親近善知識,親近好師長。
我們曉得當今要找這樣好的人很難,不過沒有關系,我們可以效法孟子。怎么說?孟子他出生之后,孔子老早就已經(jīng)不在人間了,相差有幾百年的時間。孟子他非常仰慕孔老夫子,所以就私下拜孔子為老師,他就讀他的書,每天向他學習。所以,孔子成為至圣先師,孟子也成為亞圣。人在這一生,即使我們遇不到好老師,但是好的經(jīng)典都可以成為我們最善良、這一輩子最忠實的好朋友。我們看第三十一條:
【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希!
這里就講到在我們從小的范圍來看,從社會的階層來看,人的確有好幾種人;如果范圍把它擴大,從膚色來講,整個世界上膚色不同的種族都有。這里就告訴我們,無論層級,無論種族,我們不分族類,‘流俗眾,仁者希’。我們普遍的看來,一般都是屬于中等階級,都是屬于一般的凡夫,佼佼者往往比較少,所以這里就講“仁者希”,有仁德之人往往在社會上不容易見到。
所以這里就講即使在人與人之間,我們所看到的每一個層級都不同。這個‘不齊’就是不同,每一個族類它有等差。但是一般來講,“流俗眾”,就是一般程度差不多的居多數(shù),流俗眾。但是好的有如鳳毛麟角,這些好人、好老師雖然比較少,但是我們仔細一點,在周遭還是有很多很好的良師益友。這里講到當我們有這樣好的朋友,有這樣因緣遇到的話,自己千萬不要錯失掉,千萬不可以錯過。這里講到: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諱。色不媚。】
果然是一個‘仁者’,我們看到這樣的人,很多人從內(nèi)心里頭就會敬畏他。這個‘畏’,不是畏懼他的權勢,而是這樣的人,你一看到他的威儀,內(nèi)心里就會折服于他。我們曉得“仁”的定義,我們從古人的教誨當中,他說“仁者無敵”,內(nèi)心有仁愛之人,他不會有敵人。因為有仁心之人,他肯定能愛人;他能愛人,他就能寬恕人;他能寬恕人,就能包容于人,就能與人和睦共處。
這樣的善人在世間上還是有,也不少,我們要睜大眼睛,有這樣的好老師,我們要記住,一定要跟他接近。因為我們跟他接近,一定會得到他許多的教誨。就好像孔老夫子,他所流傳下來的,他教導的這么多學生,幾千年下來代代相傳,像這樣的仁者,他真的能萬古不朽。這里也鼓勵我們,仁者,我們不要輕易的錯過學習的機會。
仁者,他還有哪些?他會‘言不諱,色不媚’。我們看到仁者向他學習,他的言語當中,他的神態(tài)當中,他都坦蕩蕩。“言不諱”,就是他講話不會畏頭畏尾的,不會有所忌諱。他講話一定是真實之話,不會講不真實之話;他所講的言語也是很真誠,從內(nèi)心真心流露;他的容貌,你看起來,可以說溫文儒雅。誠如孔老夫子的弟子,他贊嘆他的老師就是“溫、良、恭、儉、讓”,他具備有這五種的德性,有這五種的美德。我們看仁者,往往他也有具有這些德行,我們跟這樣的人在一起,我們內(nèi)在的品德也會漸漸的提升。所以底下講:
【能親任。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
這里講當我們有這樣的機緣,親近這樣的善知識,有無限的好處。我們想一想,歷史上我們文化可以代代相傳,尤其是儒學,它可以說是我國立國幾千年來,所賴以維系社會安定、國家繁榮最主要的根基,就是在于儒學。儒學所講的是一種恕道,寬恕之道。所以在《論語》里頭,孔子的學生就問他:有沒有哪一個字可以終身奉之,終身行之?孔夫子就回答:有,就是這個恕,寬恕。我們知道,寬恕就是仁的表現(xiàn)。所以這里講到‘能親仁’,它有無限的好處,為什么有無限的好處?因為我們?nèi)说膬?nèi)在會逐漸的提升,每天都生活在真善美慧的世界。
‘德日進,過日少’。所以我們的過失,我們種種的缺點毛病,我們會因為老師的教誨能漸漸的觀照自己,能逐漸的一一改正過來,我們的氣質也會跟隨老師的薰習而潛移默化,我們的氣質也會愈來愈好。如果我們不能親仁,這里就講到,“無限害”。
【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
這里也告誡到我們,如果人不能隨時提醒自己,不能每天進步;不能每天進步的話,就有無限的害處。這里也講到‘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不能親近有道德,不能親近好老師,不能經(jīng)常學習提升自己的內(nèi)涵,有可能我們的心就會往外跑,往外奔馳,追求世間的名聞利養(yǎng),追求世間的聲色場合,追逐欲望,追求享受。像這些很容易誘惑我們,為什么?因為你沒有接受這些道德的教育,我們的內(nèi)心就很容易受到外界的污染,外界的引誘。
所以親仁,最主要就是要鞏固我們內(nèi)在的道德。你有道德思想,你有道德涵養(yǎng),你就懂得明辨是非,你肯定不容易受到外界五欲六塵的干擾。所以它講“不親仁”,它有無限的害處,有講不盡的壞處。因為你只要一沾染社會上這種不良的習氣,就可以讓你一輩子墮落下去。有很多不好的朋友,他也會逐漸的來接觸于你。
“小人進,百事壞”。有這些不良的朋友追隨在你的周遭。我們就曉得,我們這一生朋友的影響力非常的大。有道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好的朋友與你相處你會提升,不良的朋友跟你在一起你會墮落。尤其是賭、還有色,危害相當?shù)拇,所?lsquo;百事壞’。這里的“百事壞”,就是說這里世間的種種誘惑,它會圍繞于你,你一不小心,把持不住,就有可能墮落而自己不曉得。
所以“親仁”這一條也非常重要,告誡我們?nèi)嗽趦?nèi)在里頭,一定要有道德做為基礎,要有圣賢人的這些智慧,做為我們?nèi)松囊恍v煉,一些寶貴的參考。如果沒有得到這些薰習的話,我們在現(xiàn)今的環(huán)境里頭,就很難把握住自己,很容易受到影響,自己墮落不曉得。
所以親仁我們要記住,“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天都要鼓勵自己,每天都要進步,千萬不要受到外界五欲六塵的污染跟影響。今天時間已到,我就為大家講到這里。再會!
【余力學文】
第三十二條。這里我們可以感受到,前面所講的無非都是我們的一些行儀,我們的言行,我們的態(tài)度,還有我們居家生活當中所應該注意的事項。從“余力學文”告訴我們,人要不斷的提升,提升自己的內(nèi)涵,就要好好的用功讀書。當我們有空暇的時候,應該把空暇的時間用來充實自己。所以從三十二條到三十三條,都告訴我們讀書應該用什么態(tài)度來讀;一直到最后一條,都是告訴我們在求學方面,我們應該用什么樣的心態(tài)、什么樣的態(tài)度來學習,才會學得好。請看第三十二條:
【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
這一條告訴我們,我們學習任何世間的一項學問,我們都要有恒心、要有耐心、要有毅力。‘力行’就是要有恒心,一定要努力去做,努力去學習,你才能學得好。所以,它就講到‘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如果你沒有好好的學習,你所學的就沒有辦法有成就,你所學到的只是很膚淺很表面而已。這樣對我們的學問,不但沒有辦法累積,同時你沒有奠定良好的基礎,以后你再學其他的東西,也一樣學不好。所以,此地告訴我們,修學態(tài)度要懂得恒心,還有毅力。
為什么說“不力行”,他會變成浮華之人?我們都曉得,現(xiàn)代的人,凡是學習任何事物,學問也好,他都希望能一蹴可幾;也就是說能用很短的時間,就把它學好。當然這是不可能的。學問它要累積,學才藝也是如此,我們看人家有一手好的功夫,只有羨慕,不曉得好功夫它的后頭需要堆積多少的努力,才有這樣的成果。所以古人有一句諺語,他說“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這也是告訴我們,我們看到別人這么好的成就,也是下盡了很多的功夫,才有辦法學到。此地就是教我們學習當中,不要好高騖遠。因為我們學任何才藝也好,做學問也好,你不能深入去探究,你就沒有辦法學到它的精華,學到它的義趣、宗旨所在。所以學得很多,到最后都只有很膚淺而已。
“成何人”,你會變成怎樣的人?還是一樣,沒有學到。所以古人有提到,如果你讀了《論語》之后,讀完之后,你的言行舉止、你的態(tài)度完全沒有受到潛移默化之下,就等于你白讀這一本書。所以此地告訴我們,學習一定要認真;沒有認真,你學得很多,還是一樣很輕浮很浮躁的。
【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
這里又講到‘力行’,你很用功、很努力。我們都曉得,學問可以隨著年齡的增長,你的理解力會愈來愈豐富。如果你裹足不前,自以為我讀這樣就夠了,已經(jīng)自己很滿意了,這里就提到‘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你就會隨著自己的欲望,隨著你自己的想法、看法,認為自己就是對的。所以有很多事情的義理所在,你就沒有辦法再進一步的深入,還有提升。對于自己來講,也是很大的遺憾。
為什么?人的學問,應該隨著你閱歷的豐富,隨著人生的歷煉,相對的要提升才對。做學問如此,做人也是要如此,外在與內(nèi)在都要同時的進步才可以。這里也勉勵我們,有空閑的時候,我們不忘展開圣賢的典籍,從圣賢的典籍當中,我們反觀自照,我們的內(nèi)心與圣賢有何差距。如果覺得自己差太多了,我們可以見賢思齊,隨著圣賢的教誨,我們依教奉行。在我們的人生旅途當中,我們會覺得生活愈來愈美滿,愈來愈幸福。
所以此地最主要還是在提醒、勉勵所有的人,讀書要有恒心;沒有恒心,我們沒有辦法讀好。即使我們做學問,自己覺得已經(jīng)讀得不錯,更不應該自滿;自滿的人很容易自傲,自以為是。所以這里“任己見”,就是自傲之后,你會任憑自己的意思來做一切的事情。這樣很可能有一些事理,你都會被蒙蔽,會障礙你自己個人的思想意見,這樣就失去我們“活到老,學到老”的真義了。接下來我們再看下一條,第三十三條: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我們都曉得很多人看到自己的子女非常的用功,每天專注在課業(yè)上,你看他每天讀到三更半夜,可是考出來的成績卻非常的差,非常的低落。這時候我們要想一想,人為什么很用功,效果那么差,可以說事倍功半,原因就是不懂得讀書的要領。
所以此地古人告訴我們,讀書有三個要領,這三個要領都要同時具足,就是‘心眼口’。但是我們看這三點,眼睛在看,口也在讀,但是心如果沒有專注在課業(yè)上,也是白看白讀。所以即使“心眼口”這么重要,最主要的還是在你的心。心如果沒有專注,心有旁騖,心有掛礙,心里頭想著其他的事情,這些都會妨礙我們讀書的效果。
所以此地,從小我們要告誡學生,以前的人他們教導孩子讀書,通常他們還會觀察。譬如說過去的老師,他們看到學生雖然很專注在學習,眼睛也盯著老師,但是如果老師所說的學生沒有反應,也可以說學生完全不懂。所以在教學還有在學習的過程,或者我們在學習,或者指導別人學習的時候,我們都要特別注意到,他所學的有沒有效果?有很多人,他覺得他很認真,可是達不到那個效果,所以就灰心了,對自己喪失了學習的信心,這樣也非常的可惜。
所以,末后一句話叫‘信皆要’。這個“信皆要”,有不同的解釋跟看法統(tǒng)統(tǒng)對,他認為這個“信皆要”,指前面三項都非常的重要,一定要做到的。但是末學覺得一個人在這世間上,不管我們學習任何一項學問,或者功課,對自己都要有信心,有堅定的信心,你就會有力量,還有精神,你會激發(fā)出來,勉勵自己好好的再接再厲。所以,此地如果用信心來解釋也可以通的。
這一條告訴我們讀書要有要領,這個要領是“心眼口”。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在于你的心,你能這樣專注的學習,再加上你有堅定的信心,你讀書就會讀得很好。如果我們學習有障礙,這個時候應該要想一想,我是哪里犯錯了。下面一段就講到讀書很切忌的一些現(xiàn)象,什么現(xiàn)象?
【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
這個現(xiàn)象就是你讀了這本書,內(nèi)心又想到其他的一本書。就好比學生做功課,現(xiàn)在寫國語,他想到:我數(shù)學還那么多;寫數(shù)學的時候,又想到自然:我自然還那么多實驗沒有寫。如果你會這樣心里有旁騖,會惶恐,會想到說:我還有那么多還沒有做。你的心就起了很大的煩惱,就會起了很大的障礙。障礙你什么?障礙你不能專注做你現(xiàn)在的功課。
所以,此地教我們怎么讀書?你這一本書還沒有讀完,你的功課這一門還沒有做完,你就專注。你專注之后,你就有智慧,你的聰明智慧不會被你這個心有旁騖給你分散掉。所以,你只要專心冷靜下來,就可以一一的把它完成。千萬不可以心里想著其他。這個‘勿慕彼’,就是不可以心里想著其他。其他,“彼”就是其他,其他的課,其他的功課。
我們也曉得,成年人讀書,有時候看到這么厚厚的一本,心里就想我要何時才能讀完?往往也是虎頭蛇尾,前面看一點,中間翻一些,后面再看幾頁,這一本書囫圇吞棗就全部看完了。如果像這樣的話,這樣的讀書方式,我們要真正了解它個中的真理、真諦所在,往往沒有辦法達到。
所以古人他們勉勵自己,都是一部書讀完之后,再讀另外一部。我們看到歷史的記載,唐朝他們的科舉,太學里頭,他們有《論語》、有《四書》、有《五經(jīng)》,幾乎每一部經(jīng)典,他所學習的年限是一年。舉個例,他們《孝經(jīng)》跟《論語》要用一年的工夫,才有辦法把它修學完畢。我們現(xiàn)代人,你叫他一本書讀一年,就只有讀那一年,那一年都是讀這一本書,往往很多人都沒有這樣的耐心。他認為我看一看,翻一翻,翻完了就算了。但是古人做學問就大不相同。所以有道是一經(jīng)通,所有的經(jīng)典也都會通達,但是前面的耐心培養(yǎng)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前面修學的態(tài)度在力行,在恒心跟毅力。此地來講也是告訴我們,當你看一部書的時候,你一定要從頭讀到完。慢慢的看沒有關系,你只要能通達理,其他也可以通達。
所以它講‘此未終,彼勿起’。這本書還沒有看完,這們功課還沒有做完,你就不要心里羨慕其他的功課。讀書如此,做事也是如此。有的小朋友,不只是小朋友,很多成年人也是有這樣的毛病,這件事情還沒有做完,他想到另外一件事情,所以就把這一件事情丟著,然后又做另外一件。做另外一件,還沒有做完,他又想到另外一件事情還沒有辦妥,所以又去做。結果到最后,你看三件事情都擱在那里。所以,這個也是很不好的習慣。讀書貴在能運用,此地讀書如此,要一部通達之后,再接著下一部,做事也應當要如此。我們再往下看:
【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
這里也告訴我們,讀書要有次第,時間要會規(guī)劃安排。我們都曉得,做學生的往往會投機取巧。怎么說?每天下課回來,他不知道今日事今日畢,不知道要把今天的功課先復習,就累積了很多;累積很多,到接近考試的時候緊張兮兮。這個時候時間非常的緊迫,就開始很猛的用功,非常精進,非常勇猛。我們也看到很多圖書館,平常沒什么人,一旦快要考試的時候,真的是人滿為患,很多人都擠在那里拼命的讀書。這個也犯了《弟子規(guī)》里頭告訴我們,我們讀書求學應該每天都要讀,而不是把它累積在一起,為應付考試而讀書。
這里講‘寬為限’,就是你讀書的時候要有一個目標,譬如說我們今年,我們要看哪些書,你把它訂下來,訂下來以后每天按照進度來讀、來用功。跟我們現(xiàn)在一般人完全不一樣,讀書是為了考試,尤其是學生。如果我們成年人,你是父母,如果每天把家事做完以后,你能開始展書來薰習,與古人在一起,或者看一些與知識領域范圍之內(nèi)、你工作范圍之內(nèi)的這些典籍,你能做很好的模樣。孩子在家里,他看到母親父親每天做完事情,就把剩余的時間都在讀書,你就樹立了非常好的模范,孩子從小也會很喜歡讀書。
假使做父母的空閑下來就開始看電視,孩子也會跟你一樣愛看電視。即使你在客廳看,孩子在房間做功課,他也會受到影響,他會經(jīng)常開門看看,今天電視已經(jīng)演到哪里。所以父母在家里能多看書,樹立好榜樣,孩子也會很喜歡看書的。
過去曾經(jīng)有一位長官,末學就請教他,他年齡已經(jīng)有六十歲了,但是他幾乎可以把一些法規(guī)法條背得滾瓜爛熟,非常的熟。我說:這些都很難背,我們年輕人記憶都不好,為什么你還可以背得這么清楚?他從右手拿出來一本小小的法規(guī),左手拿出來,口袋又是一本,左上角拿起來又是一本。他就告訴我,在工作的領域方面,他凡是要了解的這些法規(guī),他隨時隨地都在讀。我就問他:你怎么背?像有一些法規(guī)幾百條,你怎么次序不會顛倒?他就跟我說,每一條讀五十遍,口要念出來五十遍,五十遍之后,再慢慢用記憶的方式來想一想,回憶一下。不行呢?法規(guī)法條要隨時隨地都要看,一有空閑就要看。他說從孩子出生之后,孩子看到父親這么用功,所以兩個孩子也非常的優(yōu)秀,從小讀書都不要大人盯他,所以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我們做為父母的,應該要有這樣為小孩樹立良好的榜樣。這樣不但可以相得益彰,同時你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也會很輕松。為什么?你可以減少金錢,他不用補習,他認真,他就通達,所以何樂不為?
此地也講到,‘工夫到,滯塞通’。我們讀書最怕遇到困難,遇到困難第一個反應就是說:好了,我不讀了。然后把這個困難就跳過去了,尤其是理科。很多小朋友通常也有這樣的毛病,遇到困難就不想去突破,就會覺得:好煩,我不會。再不然就把這個題目丟給父母。父母問他說:你會不會?他往往說:我會了。結果考試出來,一看到數(shù)學六、七十分,你問他,他好像會,似懂非懂,其實是不懂。此地也告訴我們,“工夫到,滯塞通”。首先,我們要排除內(nèi)心對這種困難的題目、困難的問題不要怕,面對它,就要想辦法解決它。
過去求學的階段,也曾經(jīng)碰到很難的數(shù)學,這個數(shù)學怎么辦?沒得問,明天要交,所以當天晚上我就花了三個小時,慢慢的思考,去推理;經(jīng)過三個多小時的努力,終于我解出來,非常的高興。從此之后,我對數(shù)學不再害怕。為什么?我認為我可以做到,只是時間長一點。慢慢因為你解除自己內(nèi)心的障礙以后,你對數(shù)學不怕,你就會興起這種興趣。興趣一旦建立以后,你多做了,慢慢這個解答就開始快了。從三個多鐘頭,后來漸漸進步,到最后數(shù)學就不怕了。
所以最主要還是在我們內(nèi)心,你有心去做,這個問題你就有能力去突破?墒悄銦o心去做,你功夫沒有下到底,你就沒有辦法通達。所以此地講只要“工夫到”,你下的功夫足夠,你的努力夠的話,肯定你一些不能通達的也能通達。假使做學問當中,學習過程當中,我們心里有疑惑,應該怎么辦?此地就講到:
【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
此地就講到,當我們有疑惑,沒有辦法了解的時候,就應該隨時隨地請教會的人。如果是同學當中,先請教同學比較優(yōu)秀的,這一科比較專門的,我們請他幫忙。為什么?你不能通達,你累積的會愈來愈多,尤其是數(shù)理這方面的,前面不懂,后面連帶的這些都沒有辦法通達,因為很多數(shù)理它是有連帶關系。所以,此地只要心里有疑惑要把它記下來,‘隨札記’,隨時要把它記下來。
‘就人問,求確義’。你應該要不恥下問,別人比較了解,比較清楚,我們應該要很虛心的求教于別人。也有很多人,他不愿意替別人解答。有時候碰到這種情形怎么辦?我們可以參考其他的資料,譬如說參考書,工具書,它同時也可以替我們解決疑惑。但是最主要還是要靠自己,自己先去探究,沒有辦法的時候,再請問別人。
曾經(jīng)有一個母親,她這樣跟我反應,他說他的女兒當班長,可是家里電話每天她幾乎要講一兩個小時,母親就要我來告誡她的女兒。后來有機會,我就單獨找她女兒:你為什么電話這么多?是不是你的朋友很多?她說:不是的,是因為同學有很多的問題都來請教她。我說:那這樣會耽誤你的功課,對不對?她說:對。我再問她:這些同學平常他們的學習態(tài)度情形怎樣?她說:有的人在抄作業(yè)的時候,故意不抄,反正回到家里還有同學可以問。有一些應該解答的,應該把這些重要的題目抄下來,有一些他也不愿意再去抄下來,他就專門依賴學生。我問了這個同學,我問她:這些同學平常在校的情形如何?學習的情形如何?她告訴我多半都有這些毛病。所以他想:我回到家里,我請教班長就好了,我何必在學校很認真。他完全以自己的自私的心,不愿學,然后就把這個問題去請教別人。這樣也不對。
也曾經(jīng)碰到這樣的一個賢明的母親,她就講有一次她檢查她女兒的聯(lián)絡簿,發(fā)覺她有多樣的作業(yè)好像沒有寫,也沒有做。因為看到老師的評語之后,她開始對女兒多加的追問,后來她女兒就說:我要問同學,今天應該做哪些。母親就禁止。她說:我禁止,我絕對禁止,你今天所應該要做的,你竟然沒有做,然后要把責任再去推給別人,再去抄別人的,你有靠山,這樣不行,學習不能靠別人,一定要自動自發(fā)。所以這個母親她寧可隔天女兒被老師處罰,而且聯(lián)絡簿上也寫了幾句:請老師嚴格執(zhí)行,不守法、不守規(guī)矩,一定要處罰。這個孩子被母親這樣教導,以后她就不敢用這樣的方式,投機取巧的方式;把所有的作業(yè),還是老師交代的,在學校不愿意做好,回到家里電話一撥,全部找靠山,這樣是很不對的。
后來,我就跟這個班長講:這樣的話,長久下來,不但你的功課受到很重的影響,同時你也不是在幫忙他,你也是在害他。為什么?你害他沒有辦法自力更生,沒有辦法自己好好的學習。所以從此之后,你應該婉轉的跟他講,你要做功課,你很忙,要拒絕他。因為你這樣的幫他,長久下來不是正確的。所以在此,我們也建議家長對子女的功課,我們要把它加以查證一下,是不是有這樣的毛;有這樣的毛病,一定要及時的來制止他。
此地‘就人問,求確義’。也有很多人裹足不前,譬如說不懂自以為懂,不明了自以為明了,結果以訛傳訛。因為自己以為明了了,又教了別人,就誤導了別人。所以在此地古人告訴我們,要有不恥下問的這種精神,要精益求精,做學問一定要以通達明了為主。這個通達明了要自己有所悟處,才算是真正明了。我們再看三十四條:
【房室清。墻壁凈。幾案潔。筆硯正!
我們讀到這一條,我們也反省自己,自己的書房、自己的臥室是不是也經(jīng)常保持很干凈。在教學過程當中,也曾經(jīng)問卷調查學生,會自己整理自己的房間、整理自己書桌的有多少?往往非常少,寥寥無幾,幾乎都是父母替他整理。由此可知,小孩從小這種家庭教育幾乎都喪失了,這些學習的機會都被父母把他給剝奪了。所以,我們讀到‘房室清,墻壁凈,幾案潔,筆硯正’,做父母的應該要讓孩子學習,要教導他怎么整理。
我們這里講到“房室清”,就是你要整齊清潔,墻壁也要干凈。有很多小朋友他很喜歡畫圖,甚至在墻壁上畫了一排的火車,畫完以后,自己非常的高興,請母親看。說:爸爸,媽媽,你看我畫的火車漂不漂亮?父母看到孩子這么天真,也舍不得打他,只好再把它粉刷干凈。所以從小我們對于孩子要教導他,除內(nèi)心要清凈之外,我們外界的環(huán)境也要保持干凈。首先父母就要做良好的榜樣,子女才會向你學習。
“幾案潔”,幾案就是書桌。我們曉得有很多人看書,他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東一本,西一本,凌凌亂亂。只要讀書的時候,他自己的桌上,只要有一角還能放一本書,他自己就覺得很滿足了,從來不會整理自己的書桌。像古人朱熹,每一次在書房讀完書之后,一定要把它收拾得干凈,他才離開書房。我們說一分誠敬得一分的利益,有十分的恭敬,你就能得到十分的利益。所以此地講“幾案潔”,就是要保持我們書桌的整齊與干凈。
“筆硯正”,古人所用的文具,就是文房四寶。今天沒有毛筆,也沒有硯臺,但是我們的文具,我們所用的這些筆、橡皮擦等等,這些用具、文具,我們也要把它擺好,排得非常的整齊。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此地就講到古人他要寫字,他要讀書,旁邊一定要備好文房四寶才有辦法寫。此地說,墨磨歪了,就表示你心里有旁騖,你心里不專心。我記得小時候,父親如果要寫書法的時候,就會叫我去旁邊磨墨,一池的清水要把它磨得恰到好處,總要半個鐘頭到一個鐘頭。他示范給我看的時候,我牢牢的記住。他也有要求,第一個手要握好,不能握歪;第二個不能碰到你的手,這個墨水不能噴出來,手不能碰臟,同時也不能溢出來。不能溢出來,不能溢到紙,不能溢到你的衣服,這個條件也可以說相當?shù)膰栏。但是我也可以做到,因為我按照父親所教的方法,握好以后就慢慢的磨,磨的力量要平均,要均衡。如果你的力量不均衡,你磨的速度有快有慢,你的墨條就會歪了。所以到最后,磨好了之后,請父親來檢查,他會看你的墨有沒有平?有沒有歪?你有歪,就證明你在磨的時候不專心;你有溢出來,就表示你的眼睛沒有看到這個墨磨的速度,還有它的快慢,所以它才會溢出來。
古人教導子女,從小由磨墨的功夫當中來訓練他的耐心。我們現(xiàn)在沒有這種機會,學習到可以用磨墨來訓練自己的耐心。但是我們可以從小朋友的字來觀察他有沒有耐心。有很多人都抱怨說字很丑,我就會反問他:字為什么會很丑?你是不是眼睛沒有看,你怎么寫?他說:對,干嘛看?就手一直寫下去。我說:不對,寫字要意在筆先,你的心意要在下筆之前就要有,心里就要胸有成竹。你要知道我這一畫這一筆要走到哪里?你不能筆拿起來就寫。不管是毛筆或者硬筆字,都是如此,你要專心,要有耐心。首先就是要有耐心,一筆一畫清清楚楚的交代好,不要糾在一起。
所以‘字不敬,心先病’。這個字寫得歪七扭八的時候,首先要檢查的是你的心,你的心有沒有靜在那里,有沒有很專注就在寫字這個功夫上。如果你打從心里就不想寫,怎么會寫得好?所以字寫得丑,我們先要想一想,我是不是有不專心?你很專心,你眼睛盯著你的手,你的心意在你的手之前,它要寫到哪里,到哪里該停,到哪里該頓,你心里有個底,再加上你有美感,你寫出來的字就會很漂亮。所以“字不敬,心先病”,是因為你心里有毛病。什么毛?就是不專心的毛病。所以這一條告訴我們,不論你寫字做功課,都要反躬自省,自己有沒有專注在里頭。你有專注,你肯定會寫得很好,讀書也會讀得很棒。我們再看下一條:
【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
讀到這一條,我想很多人都會會心一笑,有這樣的感覺。過去末學還沒有教《弟子規(guī)》的時候,都是書看到哪里放到哪里,所以家里除了廚房沒有書以外,幾乎到處都有書。這里也可以說,這是每一個人經(jīng)常犯的毛病。
此地告訴我們,‘列典籍,有定處’。我們要把書籍,家里所有的書要排列好,把它放置好,放在書柜上面,要有固定的地方;不要沒有固定的地方,經(jīng)常在找書。尤其子女如果很多,家里的書也很多的時候,往往你會聽到叫聲:媽媽,我什么書不見了;爸爸,我哪一本書放在哪里,你可不可以幫我找。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毛病?都是犯了讀看畢沒有還原處,都是讀看畢隨便放。
所以在此地我們做父母的大人,也應該要深深的檢查自己,當你的書看完之后,你有沒有把它收好。你沒有把它收好,有時候家里弟弟妹妹很小的,哥哥姊姊沒有及時收好,弟弟妹妹不分青紅皂白,會把他的書在那里亂畫。所以有很多小朋友,他們在家里為什么會吵架?有時候這個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所在,吵架、打架很重要的因素所在。
所以從小子女看完書,一定要告訴他,要愛護書籍,要把它放好,而且要放在固定的位置。同時也要指導他,教導他,書要怎么排列比較整齊,比較好看,比較好拿。做父母的從小就要做很好的榜樣,來教導自己的小孩。
【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
這里講到我們讀書讀到一半,可能有人找我們,有人叫我們,這個時候我們要隨時把這個書收齊好,收拾干凈,把它收拾整理好以后再離開。我想時間再趕,也沒有差那個一分鐘、三十秒,三十秒我們可以把書落好。也有很多人因為很急,他可能要出去辦事,所以讀到哪里,他就把它折角,把書那個頁碼折起來,這個也是不好的習慣。
古人告訴我們,書要好好的愛惜,不要讓它有缺損。如果你把它折角,這個折久了我們會覺得書好像很舊。我們愛惜書,我們就要讓它保持得整齊美觀。所以書讀到哪里,不應該把它折角做記號,應該用書簽把它夾起來,不要讓自己輕易的用折角的方式來記讀到哪一頁,這樣對書本是不恭敬的。
‘有缺壞,就補之’。我們都曉得,古人的書,他們的書籍往往都是用針線所縫制的,這樣來把它固定。今天科技不同,我們的書可以說相當?shù)木o固,所以當我們?nèi)绻麜?jīng)常讀,它可能會有磨損;尤其是工具書,像字典這一類經(jīng)常翻,我們對這樣的書,我們也要愛惜它。翻的時候,有很多人動作非常的粗魯,這些也是很不應該的。我們愛惜課本,在翻閱的時候要輕輕的,不要很粗魯;你很粗魯?shù)姆瓡,我們會覺得很心疼。我們想一想,古人把這么好的書籍留下來,到了我們今天,雖然得到書很容易,但是我們也要存著恭敬之心來愛惜這些書籍。
也有一些小朋友書本拿來以后,他很珍惜,他會把它先包好,用了一學期以后,還是非常的新穎。也有一些小朋友,他就比較隨便,很草率,他會在課本里頭東畫西畫,把課本涂得臟兮兮的,這樣也非常的不好。如果讀書時候,我們看到每一頁都非常干凈整齊,我們的視覺也會覺得很舒服。所以做父母的,當你的子女喜歡在課本上亂畫的毛病,我們也要及時的制止,讓他從小就建立愛護書籍、敬愛書籍的這種觀念。接下來我們再看下一條:
【非圣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
這里就提到書,并不是天下的書、種種的書都能看。好的書可以讓我們受益良多,不好的書也會污染我們的心志。所以此地講不是好書,‘屏勿視’,“屏”就是拋棄它的意思,就是不能看,要丟棄,不可以看它。‘蔽聰明’,它的壞處在哪里?它會掩蓋你的聰明,它會掩蓋你的智慧,它會讓你的智慧蒙蔽,它會破壞你內(nèi)心的清凈。所以‘壞心志’,會破壞你的內(nèi)在,你會污染到。
康熙皇帝他在對他后代子孫的庭訓里頭,他就交代,交代什么?他交代二十歲之前,不要給他讀小說,他說很容易染習到這種權謀智巧。尤其他們涉世未深,不懂得明辨是非之下,你這么小就給他看這些人心態(tài)上惡的這一面,小說里頭都是杜撰的;有這一面的污染,從小就應該要禁止?滴趸实鬯瑫r也自我要求勉勵,他怎么講?他說:朕貴為天子,有很多話聽不到,因為很多人不敢跟他講實話。他如何來警惕自己,到底有沒有犯過失?他說他唯一每天都一定要做的事情,就是讀古書。讀圣賢的經(jīng)典來檢查每日所作所為,是不是哪里有過失、哪里有缺失?施政方面哪里有缺失?他完全按照圣賢的經(jīng)典來檢點自己。
我們也曉得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他非常提倡儒學(儒家的學問)。在皇宮里,每天還請這些儒學的專家日講《四書》。我們就曉得,以前的皇帝,他對自己的要求有多么嚴格。我們今天讀到《弟子規(guī)》,我們也想到看到古人這么好的學習榜樣,我們也應該要效法,好的書籍我們要多讀,一再的讀,有道是“讀書千遍,其義自見”。
這里也告訴我們,身為父母的,一定要經(jīng)常看看,關心你的子女,他所閱讀的是什么書?末學曾經(jīng)有一次,下課之后,因為家長晚一點來帶小孩,我就看他從書包里頭取出一本漫畫書在看。我就跟他講:借老師翻一下。結果我稍微翻一下,我才發(fā)覺里頭的污染、里頭的內(nèi)容,實在是不堪入目。有時候做家長的他不了解學生在外,自己的子弟他在外面,他是不是有接觸這么多不良的書籍?所以這個也非常重要。我看了之后,除了告知這個家長之外,同時也跟學生講:凡是你在課堂上看其他的書,一定要經(jīng)過我的同意你才能看;不能看的,絕對是沒收。為什么?不好的書的確是傷害非常的大。我們看最后這一行:
【勿自暴。勿自棄。圣與賢?神Z致!
這里講到人不能夠對自己沒有信心,一定要堅定自己有能力,所謂“天生我才必有用”。對自己要有什么心?要有自重自愛之心。什么叫自重?就是你不愿意隨便拋棄你自己,放棄你自己。你要自己尊重自己,就要珍愛自己,珍愛自己就自立自強。所以此地講‘勿自暴,勿自棄’,不要輕易的說我不行,不能對自己沒有信心。所以古人對于立志這一方面非常的強調,人一生要立定志向,有了目標,有了方向,我們想一想圣賢之道,我們也可以向他學習,漸漸的我們也可以達到。‘馴致’,“馴”就是漸漸的意思,漸漸的也可以達到像這樣。
所以,人在這一生當中有機會學習,我們要把握住機會。我們今天有這樣的機緣讀到《弟子規(guī)》,我們更應該好好的深入,幫助自己,同時也幫助周遭之人。如果你是父母,你還可以教育好你的子女。末學才疏學淺,承蒙老師一再的指導,所以斗膽向大家報告學習《弟子規(guī)》的過程,講得不對不正之處,還懇請十方善知識多予指導,謝謝。
【命自我作。福自我求。】
深信每一個人在這一生當中,都希望追求到幸福美滿的生活,也希望自己的命運不要很坎坷,在這一生當中能順利的走完人生,到達盡頭。這里就告訴我們,‘命自我作’,我們的命運可以自己掌控,可以自己去改造,可以自己去掌握住。‘福自我求’,用現(xiàn)代話來講,就是幸?梢宰非蟮,我們的福報也可以自己去尋找到,可以追求到。這個追求一定要有方法、有原則、有原理、有次第,底下就是告訴我們要擁有幸福美滿的人生,我們?nèi)绾稳サ玫,如何能達到這樣的生活境界。此地就教導我們,用怎樣的心來改造自己的命運。請看第一段:
【心好命又好。富貴直到老!
這里提到當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很不錯,自己也很滿意,這個時候我們要心存著好心,內(nèi)心要常存善念。你經(jīng)常有善念,你做出來的就是好事,所以它講‘富貴直到老’。這個富貴,不是世間人所講的非常的富有、地位非常的崇高叫做富貴,富貴不是這樣的解釋。我們也看到很多富有之人,他非常的擔憂,他擔憂什么?他不快樂。為什么?一出門,怕人家搶劫,因為你太富有了,你的生活不見得會快樂。地位很崇高的人,非常尊貴的人,出門都有保鑣,也是非常的不自在。
所以此地講的“富貴直到老”,就是你能安于你的現(xiàn)況,你覺得我現(xiàn)在的生活已經(jīng)非常滿足了。你心地又善良,你能與人為善,你的周遭都可以跟你和睦共處,這樣的人就是最幸福、最美滿的,我們稱為這樣就是富貴。
所以此地第一條也告訴我們,你的心經(jīng)常能保持著善心(就是心好),你的命就不會太差。你的心好,你就能寬恕別人,你就能包容別人,你的周遭你就會覺得一片和諧,這樣的生活就是最幸福美滿的。所以,這里講到這樣你的富貴可以直到永遠,到這個人生的終了,你都可以擁有這么幸福的日子。首先建立在你的知足,建立在你的善心。第二條講到:
【命好心不好。福變?yōu)榈溦住!?/p>
這里講到命很好,他的生活環(huán)境,他的周遭,我們看到他真的是非常好,但是心地不好。這個人心地不好,我們可以這樣講,我們看到周遭的人,有的人為富不仁,環(huán)境非常的好,但是待人很苛刻,這樣也是有缺陷。這樣待人不好,你到處樹立了敵人,將來一旦你的福享盡了,你的災難肯定就會跟隨而來。所以,此地講‘福變?yōu)榈溦?rsquo;。本來你擁有這么多的福報,可是因為你的心地不善,你待人不好,你的“福”就會變成“禍”。為什么?人在享福當中,往往不能想到這個福會享盡,所以就拼命造了很多惡業(yè),到處與人家結惡緣。一旦你的福享盡之后,肯定就會有惡果上頭。
所以此地也告訴我們,擁有幸福之人,要懂得惜福,要懂得珍惜你現(xiàn)在所擁有的,要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頭,感恩你有這么好的環(huán)境。有這么好的環(huán)境,更應該善用你良好的這些物質、這些環(huán)境,盡你的能力來幫助別人才對。如果你的心地不好,很有可能你的幸福就會毀在你心不善,心不善就會造很多的惡業(yè),毀在你自己的手上。所以,最重要還是要存善心。
現(xiàn)在社會經(jīng)常推行四好運動,“存好心,做好人,說好話,做好事”。這里告訴我們,你要追求幸福人生,首先要有純善之心。前面兩段都告訴我們,你的環(huán)境、生活,你如何繼續(xù)保存下去,你擁有好的現(xiàn)況,你要如何再經(jīng)營讓它更好;不可以在這么良好的環(huán)境當中,忽略了我們的內(nèi)心。我們說“誠于中,形于外”,內(nèi)心經(jīng)常想不好的,你周遭所做所為也會跟著不好。所以此地告誡我們,的確我們要懂得惜福,要珍惜。我們再看第三段:
【心好命不好。禍轉為福報!
此地就是勉勵命運坎坷之人,生活環(huán)境困苦之人,命不好,命里頭經(jīng)常乖舛。所謂乖舛,就是從小非常的坎坷。此地勉勵我們,即使在惡劣的環(huán)境當中,我們?nèi)绾巫非笮腋#窟@里教導我們要存著善心,存著善心,你就不會怨天尤人。有很多人他很感慨,他所生活的環(huán)境很惡劣,所以他就自暴自棄。我們看到這樣的人,你很想幫助他,就沒有辦法幫他。為什么?扶不起的阿斗。
所以當我們面對惡劣的環(huán)境,面對自己坎坷的命運之時,我們要心存善念,存著好心,多做好事,多與人結善緣。內(nèi)心經(jīng)常有這樣的善心,你所表現(xiàn)出來的就有善行。有善行,你就能廣結善緣,你很有可能會得到很多人的幫助,你的際遇也會隨著你心地的改善而有所幫助。
所以,人一定要想一想,我今天幸福快樂完全在內(nèi)心里頭自己的感受,你內(nèi)心覺得滿足了,你就是大富大貴之人;可是如果你今天心的欲望很大很強,即使再優(yōu)渥的生活條件給你,你也是不懂得滿足。
所以此地講到真正我們命不好的時候,但是我們要存著一顆純善之心,‘禍轉為福報’,即使有災難到了,有災難臨頭,我們也會逢兇化吉。為什么?因為我們有純善之心。有純善之心,你可以感動周遭之人,別人經(jīng)?吹侥氵@么善良,在你有困難的時候,深信他們也會伸手來援助你,來幫助你。
所以此地也勉勵命運坎坷之人,千萬不可以怨天尤人,更不可以自暴自棄,我們應該要立志把我們的生活條件,如何把它改造。就好比古人講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回也不改其樂。什么意思?他即使生活條件非常的差,非常的貧困,但是他知足常樂,他不會為了物質享受差一點,然后就覺得自己的命運很苦。我們看到古人能如此,圣賢之人能如此,其實我們在本性里頭,我們也同樣具足這樣的本能跟德行,我們向他學習,我們也可以做到。所以此地講你的“禍”,這個不好的命運,或者有災難,有困難來了,都有可能轉為福報,所以對自己要有信心。下一條,第四段講到:
【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貧夭!
這里提到有一種人,這個一生真的是沒有辦法挽救,沒有辦法改造。怎樣的人?‘心命俱不好’,心地也不好,他的命運本來已經(jīng)不好,又加上他心地不善良,心地又經(jīng)常怨恨不平,像這樣的人,他就難免要‘遭殃且貧夭’。“殃”是一種災難,“貧夭”也是非常貧困,很潦倒。在這個世間,我們也不難發(fā)現(xiàn)有很多人,他就生活在這樣痛苦的環(huán)境里頭。像這樣的人,是由于他不曉得自己的命運可以改造。他完全相信:我這一生當中,就隨著我的命運流轉,而含糊的迷迷糊糊活在這個世界上。這樣實在非常的可惜。
所以我們想一想圣賢之人,他告訴我們,為什么一個人會遭殃?為什么會貧夭?除了他先天的環(huán)境困厄之外,最主要還是在他的內(nèi)心。他從來沒有想到從心地來改,可以扭轉他的的命運,他的幸福也可以因為心地的改善,而得到幸福的人生,所以非常的可惜。當我們朋友之間有這樣的人,不妨轉告他,送他凈空法師所宣講的《改造命運,心想事成》的這一本書,這是《了凡四訓》的講記,這一本書對于如何改造我們的命運有很詳細的介紹。
末學的朋友當中,也有人經(jīng)商不善,經(jīng)濟非常的困厄。后來我聽到之后,就送他這一本書《改造命運,心想事成》。他也就從自己的內(nèi)心開始改良,自己覺得書一看,一對照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內(nèi)心有這么多的污染,有這么多不好的習性。他很認真每天都讀一段,不懂的他一定問。經(jīng)過三、四個月以后,他發(fā)覺生意逐漸在改善,家庭氣氛也愈來愈好,他不平的這種內(nèi)心也逐漸逐漸的降低?梢娨粋人只要有心,我們看到人家三、四個月就能改造自己的命運,我們何樂而不為?
所以當我們有幸、有這種機緣讀到這樣好的書,我們應該不吝,周遭有這樣的朋友,我們應該送他一本,附帶再跟他稍微介紹一下,讓他提起信心,改造命運絕對是有可能的,而且是肯定有把握可以做到的。我們再看下一段:
【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
這里告訴我們,對自己一定要有信心。什么信心?相信你從內(nèi)心做起,把你根本的這些不好的念頭、不好的習性從心地上做功夫,下功夫。‘心可挽乎命’,“挽”就是扭轉,我們的心就是主導我們命運的主宰。但是很多人不明了,認為我這一生就是命運所安排。就好像袁了凡還沒有遇到云谷禪師的時候,他也認為我的命一切都被算定了,我努力也沒有用?墒怯龅皆乒榷U師之后,一席話的開導,真的是一棒打醒夢中人,從此袁了凡他從心地上改造,果然把自己的命運,從很平凡的命運當中,他改造過來了;而且最難得的,他增加了生命,延長了壽命將近有二十年之多。
我們看到古人他可以這樣做,我們同時也有這樣的能力來做到。所以它講‘最要存仁道’,這里就指出了方法,怎樣從內(nèi)心里改造?就要心里長存仁道。怎么做?我們可以舉例來講,“仁”很簡單的講,就是內(nèi)心有愛心,你能包容別人,你能寬恕別人,就是仁的表現(xiàn)。你對周遭環(huán)境,你能舉手之勞把它整理的整齊清潔,舉手之勞把它做好,也是仁的表現(xiàn)。因為你愛護一切的東西,這樣也是愛心的表現(xiàn)。你對別人,你的態(tài)度和藹,你與人結善緣,也是仁的表現(xiàn)。
如果你的臉每天都是臭臭的來對待別人,每天都很不快樂,這樣對待別人,肯定別人看到你就敬而遠之,離你而去。為什么?因為他不喜歡你。所以,首先從內(nèi)心做起,內(nèi)心有慈愛,你所表現(xiàn)出來就有慈愛的容貌,就有慈祥的態(tài)度。所以最簡單的,從你的言語造作你就可以改善,但是最主要要在心地上下真正的功夫。我們也不要要求一蹴可幾,人的習慣與生所俱來的,很難調伏,往往三、五天做得很好,接下來可能碰到困難了,就忘記,就退心,就墮落。
所以心要有堅定的信心,要想到自己肯定可以扭轉自己不良的這種習性、這種習慣。所以,內(nèi)心要經(jīng)常存有仁恕之心。“最要存仁道”,這個最重要,最重要就是你要有一顆仁愛之心。你果真能這樣行,你的命運很快就能改善。再往底下看:
【命實造于心。吉兇惟人召!
這里講到人的命運,為什么會有命運?這里清清楚楚告訴我們命運的由來,它是在于你的心。你的心一念善,你的臉呈現(xiàn)出來就是和藹可親;你的內(nèi)心一念惡,你所呈現(xiàn)出來就像羅剎一樣,人家看了都會怕。所以我們從自己的容貌就可以感受到,你的心是不是善良,你的心是不是經(jīng)常懷有惡念。所以此地告訴我們,我們命運完全掌控在我們的念頭,在我們的心念處。
‘吉兇惟人召’。一生是幸福,“吉”是幸福、是快樂、是善良、是美好,都是屬于吉。“兇”就是困厄、災難、貧夭,就是屬于兇。吉兇禍福都是誰給你的?都是自己。“惟人召”,都是自己所造作的。很多人他不能接受這樣的說法,他認為他今天的幸福、他今天所擁有的都是父親給予的,都是祖先所留下來的。話雖然這么說,沒有錯;可是一個人沒有努力,沒有奮斗,你如何能擁有這些?很難的。
所以當時唐太宗就問他旁邊的大臣,他就問:創(chuàng)業(yè)難,還是守成難?旁邊的大臣就跟他講:創(chuàng)業(yè)不難,創(chuàng)業(yè)的過程非常的艱辛、非常的困難,但是大家彼此有志一同,會為這個方向目標勇往直前努力。但是守成卻非常的難。為什么非常的難?因為人一旦安逸慣了,他就會墮落;墮落就開始造惡業(yè),造了惡業(yè),你就跟周遭的人開始結惡緣。一旦因緣成熟,災難就會來到。
所以此地講‘命實造于心’,命運其實原本就在我們內(nèi)心當中的造作所感召的。所以人不能不經(jīng)常省察自己的內(nèi)心,你內(nèi)心的動態(tài),起心動念處,自己是不是經(jīng)常去觀察,是惡念多,還是善念多?此地就跟我們講到,我們的習氣會造成我們的命運。這是最簡單的來講,怎么說?如果你的習慣脾氣很不好、很暴躁,你周遭的朋友受不了你,肯定大家離你遠去。所以,你的命運就不好。什么不好?就是你的緣很不好。所以,還是自己造成的。如果你的習氣很好,你的氣質很美,你與人都能為善,你的命運就是你的緣非常好,你能廣結善緣。
我們這樣簡單的分析,我們就可以體會出,原來念頭(你的念頭)會主導你的一切言行舉止,你的一切活動,一切活動累積下來就變成你的命運。所以在此我們要特別的謹慎,我們的心地有沒有經(jīng)常保持清凈?
最簡單的反省方式,誠如曾子所講:“吾日三省吾身。”但是我們每天不是只有三省而已,要時時刻刻的檢討自己。你能經(jīng)常的注意你自己,可以說一切的吉祥都會隨你的心地善良而擁護著你,你在周遭所受、所居住的環(huán)境,也都會非常的美滿。因為你有一顆純善之心,因為你懂得如何扭轉內(nèi)心,你能控制這個樞紐的這把鑰匙,懂得在心地上如何用功,所以你就能掌握吉兇禍福。
心地的功夫,治心的功夫,講起來雖然很容易,但是做起來還是相當?shù)睦щy。困難在哪里?就是遇到事情的時候,沒有辦法伏住,沒有辦法控制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很容易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不能扭轉環(huán)境,這個心就順應環(huán)境被轉,所以這也是我們要特別謹慎小心的。我們再看下一句:
【信命不修心。陰陽恐虛矯!
此地講到有很多人,他認為:我這一生當中就交給老天安排,我的命運怎樣,一切聽天由命。從來就不曉得,我要好好的改善自己。所以,此地講‘信命不修心’。他相信命運,但是他不知道要修持,要在心地上做修養(yǎng)的功夫。
所以,‘陰陽恐虛矯’。這個陰陽,我們先從字面上來看,“陰”就是暗的意思,“陽”就是光明。我們?nèi)绻阉归_來看,陰也可以說是晚上,陽也可以說是白天。一個人不能從心地上下功夫,你的心就肯定不踏實,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每天所造作,就有可能都是淪于虛假。尤其在現(xiàn)代的社會里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我們可以說有一半以上,他的交往都建立在利害關系,于我有利,我巴結你,我奉承你;有害處、在關鍵處,我們會遠離。甚至為了利益,不擇手段。這種交往,任何的手腕他都使得出來,這也是很要不得。
此地講“陰陽恐虛矯”,從內(nèi)心上來講,也可以說是心地上的功夫,還有跟外頭所呈現(xiàn)出來的都不真實。我們可以從歷史上的典故來加以說明。明朝的俞都,就是很有名的俞凈意。俞凈意年輕的時候就很喜歡讀書,可是他的命運不濟,他的命運相當?shù)目部,他這么會讀書,偏偏每一次考試都沒有考中。后來就在家里授徒,在故里開班授課,講解一些圣賢之道,以教書維生。
他的家庭也非常的坎坷,他有五個兒子,有四個都貧夭,很早就夭壽,死了;生了四個女兒,也僅存一個。這一個就留在身邊。其中,他的第三個兒子,在很小的時候,大概八、九歲的時候就走失了,就失去了。唯一留下來的耳聰目明,看起來很討人喜歡的這個兒子,偏偏又丟失了。他的太太因為傷心難過,最后把雙目哭得都失明了。所以俞凈意非常的難過,他認為上天為什么這么不公平來對待他。他想到自己四十幾歲了,這一生竟然家徒四壁,這么窮困,這么潦倒,九個子女竟然只剩一個。所以他就怨天尤人,非常的難過。
他認為他一生行善,教學非常認真。所以他在每一次過年的時候,他就寫了一些疏文,焚香禱告,向蒼天控訴,向老天爺控訴,說:我俞某人為什么這一生這么困苦,我自認為我做得很不錯,我是為人師表,我又很慈悲,我又經(jīng)常帶學生放生種種。他認為他是仁人君子,可是今天的命運卻這么的坎坷,這么的困苦。
這樣經(jīng)過三年之后,就在第四年一個除夕夜的晚上,有一個打扮相當特殊的人來敲他家的門。俞先生就把門打開,打開之后,他看到這個人打扮不俗,可以知道此人一定非凡人。在一陣寒喧之后,這個人就跟俞公講(跟俞凈意講),他說:我是從很遠的地方來的,我們也收到你每一年的陳述,陳述你內(nèi)心的傷痛,陳述你內(nèi)心的不平衡。你內(nèi)心種種的這些怨恨,我們也仔細去調查清楚了,所以我就被派來轉達來答覆你所陳述的。俞先生聽到非常的驚訝,可以說是嚇了一跳。
這個人就講到:你是老師,你的口才很好。雖然你的口才很好,在同儕當中,你會利用你的伶牙俐齒經(jīng)常傷害別人。你也經(jīng)常開玩笑,講得非常好,天花亂墜,眾人都為你傾倒,但是你的心并沒有存著善心,你是存有調侃,有惡意要取笑于別人;在談吐之間,有輕視、有鄙視別人的這種念頭。所以你在教學上,你就犯了存心不良,你已經(jīng)冒犯了天地鬼神。
第二點,你雖然經(jīng)常美其名帶學生去放生,但是再看看你的內(nèi)心,一點慈悲之心都沒有,你只是做給別人看而已。你不是真正有那種慈愛之心,你沒有慈悲之心,更何況你家里也經(jīng)常帶這些活的、生的動物回來烹煮。你的真心,你真的慈悲之心,一點都沒有生起,跟你所做的完全是兩樣。還有對書籍也不恭敬,你經(jīng)常把這些破舊的書糊在窗戶上,甚至用來擦桌子,你已經(jīng)又冒瀆了圣賢的典籍,你哪里是好人?
他又講:你看到漂亮的女眾,你內(nèi)心也會起了邪念。愈講,俞凈意愈聽愈難過,愈聽愈驚嚇,何以此人一語道破他內(nèi)心所有的這些習氣毛病。所以俞凈意公聽到之后,趕緊的謝罪。他又請示這個人,我應該怎么辦?這個人就跟他講,如果按照你所陳述,本來上天就要降罪于你,但是看你還存有一點仁心,所以我今天就來告訴你。俞先生聽到這一席話以后非常的感動,就請教他:我如何改造命運?
這個人是灶神,他家里的灶神,就跟他講:你要改造命運,要從你的內(nèi)心改起。從現(xiàn)在開始,你的內(nèi)心要去除那些不好的念頭,所有不好的惡念,你統(tǒng)統(tǒng)要去除掉。你要保持這種勇猛心,一定要戒除你的毛病、你的習氣,才有辦法完全的改造你的命運。俞凈意公聽了這一席話之后,他也很認真在改?墒撬X得改起之初非常的困難,為什么很困難?因為累積這么久遠的習慣毛病,你一時要改掉非常的困難。
他看到自己又墮落了、又懶惰了,沒有辦法改造。后來就在家里頭,家里剛好有奉祀觀世音菩薩,所以他就很猛烈的磕頭,祈求禱告,希望菩薩能加持之力,讓他痛改前非,讓他能勇猛精進。這一次他下定堅決之心之后,俞先生果真改造他自己的命運。所以終于在五十幾歲的時候,他考上了進士。年紀這么大能考上,可以說是非常難能可貴;也因為俞先生痛改前非的這種決心,所以他才能考上進士。
考上進士之后,他非常高興。當時主考官就點召,邀請俞先生到他家里。到他家以后,這個主考官他就把他的孩子帶出來向俞先生介紹,其中他介紹一個看起來眉清目秀的少年,十六歲。主考官就說這一個是他的義子,在他十歲的時候,因為誤入了一條船,就隨船漂泊到這個地方,主考官就把他收為義子。俞先生看到這個少年人,他覺得很面善,就問他是哪里的人。少年就答哪個地方。結果一問,就是俞先生的故里。俞先生又問他:你的腳底是不是有雙痣?是不是與生俱來就有顆痣?結果這個孩子答是,終于俞先生他又找尋到失散多年的兒子。
這個時候,他的太太雙目失明,雖然不能見到自己的兒子,但是兒子能失而復得,所以非常的高興,高興到感動的眼淚不停的流下來,甚至眼淚都帶血流下來。母子相認之后,竟然母親的眼睛就在哭泣當中,這種痛哭、這種親情的場面感動到泣血,結果眼睛又恢復正常了。俞先生這一家從此又找尋到他的幸福,他的命運也從此改善了。
由此可知,人不能相信命運,不能一切統(tǒng)統(tǒng)交給命運,認為這是命運的安排。命運的安排,你可以轉你的命運。從哪里轉?從心地上轉。所以,我們從俞先生遇到灶神之后,他就把自己的名字,原來叫俞都,就改成“凈意”,這個凈就是干凈的凈,意念的意。他希望從內(nèi)心開始,先把他內(nèi)心掃除干凈,先保有一顆清純之心,從這里改起。果然他經(jīng)過將近十年的功夫,他考上進士;失散多年的兒子,又回到身邊;雙目失明的太太,又因為兒子尋得,就這樣的傷心哭泣,想不到把眼睛的神經(jīng)又打通了,竟然又可以恢復。
所以從這種很困頓的環(huán)境中,要如何轉變成為幸福的環(huán)境?完全都在心地。所以此地講“陰陽恐虛矯”,俞凈意年輕的時候自己所造作的,自己認為都是好事;但是一檢查,你從內(nèi)心才知道一切都是虛偽、都是騙人的。在此我們也可以得到很大的啟發(fā),如果我們相信一切都是命運所安排,我們的內(nèi)心就會隨波逐流,不知道主宰自己,不知道心是我們一生當中幸福的關鍵,完全操縱在自己。不了解心在做主,你往外去追求,追求名聞利養(yǎng),追求外界的一切聲色、一切享受,我們追求到最后還是兩手空空,我們不能擁有什么。
所以此地也再再的告訴我們,不能把自己的命運托付給老天,老天也不會為你好。為什么?因為完全是自己所造作的,你的命運完全操乎在自己。過去我們不曉得,是因為我們沒有讀到這樣的書;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清楚了,我們應該要堅定自己的志向,要掌握住治心的要道。就是要存人道,好好的從心地上做起,肯定可以改造我們的命運。最后一段提到:
【修心一聽命。天地自相保!
這里講到我們修心,我們一切的修為,我們一切的修行,并不是為了追求福報,也不是要追求種種的幸福,不是有所求的,我們內(nèi)心要一塵不染。什么叫一塵不染?好比我們今天行善,我們是很自然行善。而行善不是為了求功德,或者為了人家的贊美,這樣就不是真心之善。真善是完全從內(nèi)心很自然,沒有一點造作,沒有一點困難,所作所為真心流露,這樣才叫善。
所以修心,這個修,我們可以說是一種學習,一種治理,你的內(nèi)心應該怎么來調伏它。首先我們就要有那一種靜定的功夫,看到外界的種種,怎么修你自己不起心不動念,這個是修心的頭一個功夫。如果看到外界種種的活動,你的內(nèi)心就不安定,你就沒有辦法折伏你的內(nèi)心,你的所有功夫就完全破功了。在修心這一方面,你就不及格。
所以此地講我們在心地上做功夫,如何治你的心?首先要心無所求。心有所求就會有得失心,得失心你就會有壓力,有壓力你就不自在,不自在你就會覺得痛苦。所以此地講當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懂得如何來掌理自己的內(nèi)心,我們就要完完全全的放下,一切的利害得失統(tǒng)統(tǒng)不要去理它,因為這樣才會自在。
所以此地講‘修心一聽命,天地自相保’,你能存著這樣的念頭,宇宙天地肯定不會讓你吃虧。怎么說?我們看到歷史上的人,好比是虞舜,他是一個大孝之人,他的父親瞽叟對他這么不好,但是舜他心里想的,只是我做兒子的一定做得不好,所以父親才對我不好。所以在舜的心目當中,從來沒有想到:我這樣的孝順,將來可以當?shù)弁。他是很自然的做好自己為人子女的這種孝心,今天父親對我不好,完全都是我做不好,所以父親才會對他不好,他是存著這樣的念頭。所以他就愈來愈孝順自己的父親,最后把后母也都感動了,父親、后母還有他的弟弟都對他很好。為什么?因為我們有至誠之心,肯定可以感動人;也由于他能忍、他能孝,所以最后他當?shù)降弁酢K墚數(shù)弁,他有這樣的仁慈之心,就能造福所有天下的百姓。
所以我們想一想,一切的造作都存乎于心,我們有善心,天地也會待我們不薄。我們都曉得,這個宇宙當中、冥冥當中都有一股力量,什么力量?它會保護善人。惡人,你現(xiàn)在看他好像很得意,那是因為他的福還沒有享盡,所以你看到的只是短暫而已。真正行善之人,心存仁道之人,他肯定在這個世間一定會幸?鞓返摹K宰詈筇岬“天地自相保”,我們這一生能存著仁道之心而行于世間,我們這一生就會幸福美滿。今天時間已到,“命自我作,福自我求”就講到這里,謝謝大家。
- 上一篇:談四階段的人生教育
- 下一篇:《朱子治家格言》全文
-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jīng)》原文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jīng)全文
- 佛說高王觀世音經(jīng)全文
- 如何修法才能得神通?神通怎么修?
- 十八層地獄分別叫什么?十八層地獄詳細圖解
- 戒除邪淫得清涼
- 《佛說圣者無量壽智大乘陀羅尼經(jīng)》原文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讀誦無量壽經(jīng)的利益
- 念佛怎樣“發(fā)愿和回向”?
- 最常用回向偈、回向文
- 佛前懺悔發(fā)愿文
- 凈土五經(jīng)一論是什么?有哪些內(nèi)容?
- 簡單的早晚課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佛說十善業(yè)道經(jīng)原文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曹操投胎轉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生死關全集
- 凈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簡介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凈宗朝暮課本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凈修捷要
- 極樂輔臣觀世音菩薩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
- 凈土十要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全文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觀經(jīng)四帖疏
- 西方發(fā)愿文(圖文)
- 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jīng)是指哪三經(jīng)?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jīng)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
- 大般涅槃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
- 《悲華經(jīng)》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jīng)》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懷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