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卷三【三】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卷三【三】

  阿難。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觸于熱手。若冷勢多。熱者從冷。若熱功勝。冷者成熱。如是以此合覺之觸。顯于離知。涉勢若成。因于勞觸。兼身與勞。同是菩提瞪發(fā)勞相。因于離合二種妄塵。發(fā)覺居中。吸此塵象。名知覺性。此知覺體。離彼離合違順二塵。畢竟無體。如是阿難。當知是覺。非離合來。非違順有。不于根出。又非空生。何以故。若合時來。離當已滅。云何覺離。違順二相。亦復如是。若從根出。必無離合違順四相。則汝身知。元無自性。必于空出?兆灾X。何關汝入。是故當知身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譬如有人用冰涼的手去觸摸另一只暖熱的手,如果一只手很涼,那只熱手受其影響就會變涼起來,如果熱的手很熱,那只涼手受其影響就會變熱起來,這樣相互摩擦的觸受,比不摩擦時更加顯著,如此相互間的涉入就啟動了觸受。這身軀和身根的啟動,都是菩提妙心的凝視已久啟動發(fā)花的相狀。由于觸摸在離、合兩種塵象之中啟動,就汲取了物象,這就是知覺的本性。這個知覺本性,離開了離合和違順兩塵象,沒有自己的本性。那么,阿難,應當知道,這個知覺既不是從離合這里產(chǎn)生,也不是從違順這里產(chǎn)生,既不是從身根產(chǎn)生,亦不是從空無里產(chǎn)生。為什么呢?如果它是在手合起時產(chǎn)生,那么就知覺不到手的分開,如此,離巳經(jīng)滅去,怎么能夠知覺到離呢?違順兩種情形也是這樣。如果它是從身根里生出,就不會有離、合、違、順四種物象,那么,你身根的知覺原來也沒有自己的本性。如果它是從空無中產(chǎn)生,空無自己知覺到空無,身根怎么能夠涉入呢?所以應當知道,身入只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俱備自在自為的本性。

  阿難。譬如有人。勞倦則眠。睡熟便寤。覽塵斯憶。失憶為忘。是其顛倒生住異滅。吸習中歸。不相踰越。稱意知根。兼意與勞。同是菩提瞪發(fā)勞相。因于生滅二種妄塵。集知居中。吸撮內(nèi)塵。見聞逆流。流不及地。名覺知性。此覺知性。離彼寤寐生滅二塵。畢竟無體。如是阿難。當知如是覺知之根。非寤寐來。非生滅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何以故。若從寤來。寐即隨滅。將何為寐。必生時有。滅即同無。令誰受滅。若從滅有。生即滅無。誰知生者。若從根出寤寐二相隨身開合。離斯二體。此覺知者。同于空華。畢竟無性。若從空生。自是空知。何關汝入。是故當知。意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譬如有人疲倦了就睡覺,睡熟了就會醒。看過的東西便會記得,記憶不起便是遺忘,這就叫做顛倒。這些意想的生起、住下、忘記、消逝的顛倒相狀,都是思慮集聚所致,只是它們之間相續(xù)相繼,不相逾越,這就是意知根。意知根和它的煩勞啟動,都是菩提妙心的凝視已久啟動發(fā)花的相狀。意知在生滅兩種浮物塵象之中啟動,就集聚汲取了種種意想思慮,這些意念、思慮是前述眼、耳、鼻、舌、身及其對境等五塵滅后,留影于意知之中,而為法塵的。此法塵流蕩無有止息之地,這就是覺知的本性。這個覺知本性,離開了睡醒和生滅兩種塵相,畢竟沒有自己本性。那么,阿難,你應當知道,這個覺知的根本,既不是從睡和醒中產(chǎn)生,也不是從生滅中產(chǎn)生,既不是從意知根里產(chǎn)生,亦不是從空無中產(chǎn)生。為什么呢?如果它是從醒這里產(chǎn)生,睡眠隨之就沒有了,那么,什么是睡眠呢?如果它在生之中產(chǎn)生,那么就沒有滅,這時,什么東西會滅呢?如果它從滅這里產(chǎn)生,那生也就滅逝了,有誰能夠知覺到生呢?如果它是從意知根里產(chǎn)生,那么睡、醒兩種相狀隨身體的感覺而在,離開了睡和醒,這個意知根的覺知,只是如空花一般,畢竟沒有實性。如果它是從空無中產(chǎn)生,這個覺知自然就是空無所有,意知根怎么能夠涉入呢?所以應當知道,意入只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俱備自在自為的本性。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