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凈土經論 >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二十一】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二十一】

  阿難。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調適。忽如忘生。性無違順。其人無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澀滑冷熱諸相。受陰當知亦復如是。阿難。是諸幻觸。不從空來。不從掌出。如是阿難。若空來者。既能觸掌。何不觸身。不應虛空。選擇來觸。若從掌出。應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則掌知。離則觸入。臂腕骨髓。應亦覺知入時蹤跡。必有覺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來。何待合知。要名為觸。是故當知。受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譬如有個人,其手足安好,身體調適,一副安樂長生的樣子,沒有不順適的地方,這個人無因無由用兩只手掌相互摩擦,兩只手掌無端就生出澀、滑、冷、熱等感受。受蘊也是這樣。阿難啊!這種種虛妄觸受,既不是從空無中產生,也不是從手掌中產生。阿難,如果是從空無中產生,既然它能觸摸到手掌,為什么就不能觸摸到身體,虛空之觸并不會去選擇其所要觸摸的地方。如果是從手掌中產生,用不著兩只手掌的摩擦,自然就在手掌上。如果仍然是從手掌上產生,那么,當手掌去觸摸到它時手掌就能感受到它,手掌離開后,它就應當重歸于手掌,那么,它應當也能進入種種能夠觸受的地方,譬如像手腕、手臂、骨骼、神經等地方,都應當能夠感受到它產生的痕跡。如果這當中一定有能覺知的心,覺知到觸受的產生和進入,那就應當有一個東西在身體中往來,為什么非要等到手掌的應合觸摸才有觸受呢?所以,應當知道,受蘊亦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是自在自為。

  阿難。譬如有人。談說酢梅?谥兴。思蹋懸崖。足心酸澀。想陰當知。亦復如是。阿難。如是酢說。不從梅生。非從口入。如是阿難。若梅生者。梅合自談。何待人說。若從口入。自合口聞。何須待耳。若獨耳聞。此水何不耳中而出。想蹋懸崖。與說相類。是故當知。想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譬如有人說到梅子時,口中就會淌出口水,有人想到站在懸崖邊上,腳底就會抽蓄緊張,想蘊也是這種情形。阿難,說梅子時口中生出酸味,既不是從梅子這里生出來,也不是從口里生出來。阿難,如果講梅子生出酸味是從梅子里生出,那么,這個梅子自己就會去說,何須要人去說?如果酸味從口里生出來,口自己應當嘗得到,何必要用耳朵去聽?如果只是耳朵聽到的,那口水為什么不從耳朵里淌出來呢?心里想像站在懸崖邊上的情形,與口說梅子時的情形,其道理是一樣的。所以,應當知道,想蘊也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是自在自為。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