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與人生 >

修行,一定要心存“正知”、“正念”

修行,一定要心存“正知”、“正念”

  做為一個修行人,天天有幾件事不能忘掉,即是佛教講的“正知”、“正念”。

  榜首是要知道“人身可貴”,即是得到這自個身十分不容易,佛經上講,六道輪回里,得人生者如爪上土,失人生者如大地土。​

  第二是要知道“佛法難聞”,能遇到寶貴的佛法,這寶貴的佛法能協助咱們從人生的貧乏里走出來,從人生的煩惱和苦楚中走出來,十分寶貴,太不容易了。

  第三是要知道“善常識難遇”,學習佛法要修行,要有老師,要有同修伴侶,要有人護法,這些緣由十分可貴。

  第四是要知道“韶光敏捷,人命無常”,時刻過得很快,人的存亡在呼吸間,要知道生命的寶貴。

  這一些正知、正念,不管修啥法,都不應當忘掉,念念不忘,這么保持正知正念,就容易與道相應。

身體是生射中的怪客

  換一個角度來觀察,身體是咱們總要組織的一個東西。比如說,你家里來了一個很費事的客人,一進門他要水喝得趕忙給他倒水,要就餐得趕忙給他做飯,想坐下來得趕忙給他找椅子。言而總之,身體是咱們生射中的一個怪客,你老要組織他。

  在佛教里,這叫做苦。也即是說,他對咱們構成強逼,這個強逼即是苦。啥時分等把客人送出門了,客走主安,主人就放松了。

修行,必定要向自個開刀

  不管是禪修,仍是佛法的修行,必定要向自個開刀,一般塵俗日子中的一些觀念要打破。一般塵俗日子中的一些觀念和前提是承受“我”再說其他,所以遇到問題的時分咱們會說:“反正我即是這個脾氣,即是這個缺點”,意思是說,我這個缺點,這個脾氣是不能變的。這是人間法的觀念,在禪修里不行以有,禪修即是要改動你的脾氣,改動你的缺點。即是要把你這自個來—個推翻,來一個革命。禪修是這么,佛法的修行也是這么。

翻開心靈的結

  假如厭煩的人,在你心里呈現的時分,你能用感恩的心,向你心中的這個印象去發(fā)感恩的想法;你十分貪著的一個東西,在你心里呈現的時分,你能看到它的無常、它的苦、它的可厭相,你的心結就能漸漸翻開。

  由于我執(zhí)是抽象的,在不相同的人心里表現出來的即是這些心結的不相同,即是這些別離心,即是這些讓你心動,讓你在意的工作。當這個心結呈現的時分,本來恰是處理這個心結的時分。修行,本來即是一次次翻開心結的過程。

培育精進的力氣

  在修行的路上,要學會自我鼓勵,要有探法源底的志愿。相信佛能做到的,古人能做到的,祖師能做到的,我必定也能做到。這種志愿它會推進咱們,使咱們有精進的力氣。而精進的力氣最底子的表現就在于心念不空過,心念假如能不空過,咱們的生命就不會荒廢。

沒有一個實存的我

  實際上沒有實存的一個我,實存的一個我的命運,實存的—個我遇到—件啥事。全部咱們的日子都是由別離心——不相同層面的別離心,以及相互之間的復雜的相關,表里的感化,時刻空間上的緣起所組成。

  佛陀通知咱們,佛法的修行,不要只是停留在書本常識的學習上,而是要透過禪修,透過對自個心里的透視,真實的看到緣起。

無所求恰恰是一個無限的求

  假如你的心是無所求、無所住的話,它的積德行善是不行思不行議、無量無邊的,就像無邊無際的虛空相同沒有邊沿,沒有相狀,所以經文里用虛空來描繪這個無所求心的積德行善。

  無所求并不是啥都沒有,恰恰它是一個無限的有,無限的有即是—個空。無邊沿,無相狀,無往來不斷,即是如如之心,如如之心即是本有的佛性。在這里一切的對立都超越了。

  一個學佛的人用這種心態(tài)去工作和日子,會有許多美妙的體會。

首要你要做到這三點:

  榜首為人處世要有公心,首要不要想自個的私益,我能得到啥,我能占啥廉價,這個都是愚癡的心在動——癡心盲動。而先想他人、想團體、想我們,這個心即是公心,公心就大,古人說:“公生明”,有公心你天然就明。

  第二要有貢獻的心,有貢獻的心就不會計較收成,不會計較成果。將貢獻當成自個的本性,當成自個的習氣,這本來即是戰(zhàn)勝我執(zhí)的一個狀況。我執(zhí)在這種心態(tài)下會漸漸被戰(zhàn)勝。

  第三要可以換位思考,可以站在他人的態(tài)度上去思考問題,可以把自個心中的目的出發(fā)點放下、放棄,承受他人的目的,那樣你的心也會大起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