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傳佛教的源流與特色
南傳佛教僧人身上所披的紅褐色、黃褐色的袈裟,必須按照《律藏》的規(guī)定進行裁剪、縫制和染色,它保留了佛陀在世時的服裝式樣。如此,見到僧人,就猶如見到佛陀在世時的圣僧團一樣。
佛教分為三大傳承,即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南傳佛教。這三大傳佛教又可以依經(jīng)典語言而分別稱為漢語系佛教、藏語系佛教和巴利語系佛教。漢傳佛教產(chǎn)生于中國漢地,流傳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藏傳佛教和南傳佛教在中國也已流傳1300多年。
一直以來,由于傳承、地域、語言等方面的阻隔,人們對南傳佛教有諸多的解讀和說法。有人認為它是原始佛教,有人認為是部派佛教,有人說是小乘佛教,眾說紛紜。那么,相對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南傳佛教究竟有什么特色?
上座部佛教簡介
南傳佛教,因為是由印度向南傳播到斯里蘭卡、緬甸、泰國等地而形成的佛教體系,在地理位置上處于印度之南,故稱“南傳佛教”。又因其主要流傳于南亞、東南亞一帶,故也稱為“南方佛教”。
然而,南傳佛教的規(guī)范稱呼應該叫“上座部佛教”,這是南傳佛教內(nèi)部和國際上通用的名稱。“上座部”,巴利語theravāda的意譯,由“上座”和“部”組成。
“上座”,巴利語thera,又作“長老”。依戒律的角度,凡出家滿10個瓦薩(vassa,戒齡)或以上的比庫,稱為“長老”,滿20個瓦薩或以上的稱為“大長老”。
在經(jīng)典中,則把thera作thira解釋,其意為穩(wěn)固、堅固。如南傳佛教經(jīng)典《長部義注》說:“長老,即已達到穩(wěn)固的狀態(tài),擁有作為長老的諸功德者。”《本行義注》說:“長久住立故為長老;又或與更穩(wěn)固的戒、正行、柔軟等諸功德相應故為長老;又或以穩(wěn)固的最上戒、定、慧、解脫、解脫智見諸功德相應故為長老;又或更穩(wěn)固地證悟稱為殊勝、無上、寂靜的涅槃故為長老。”
“部”,巴利語vāda的意譯,直譯為“說”、“論”,即學說、觀點、主張的意思,引申為學派、宗派、部派。因此,“上座部”的意思是長老們的觀點、上座們的學說。
上座部佛教的源流
那么,上座部是怎么來的呢?其實,佛陀在世時并沒有所謂的上座部、大眾部、說一切有部、經(jīng)量部、法藏部等部派,更沒有所謂的“大乘”、“小乘”等區(qū)別。當時的僧團在教理、戒律上皆是同一師學、和合無爭的,猶如水乳交融,并沒有出現(xiàn)多少分歧。
佛陀在般涅槃前非常關心僧團的和合與發(fā)展,他叮囑說,若比庫們遵行七法,能夠使僧團興盛而不會衰敗,其中的第三條是:“諸比庫,只要比庫眾對尚未制定者將不再制定,已經(jīng)制定者將不廢除,只按已制定的學處(即戒律)受持遵行。諸比庫,如此即可期待比庫眾增長而不衰退。”
佛陀般涅槃的那一年雨季安居,馬哈咖沙巴長老在王舍城主持了第一次結集,精挑細選了500位阿羅漢參加,一起記誦和審核佛陀在45年中所教導的戒律與正法。結集結束之際,阿難尊者說佛陀在臨般涅槃前曾提到微不足道的戒律可以舍棄的問題。由于與會大眾意見不一,于是,馬哈咖沙巴長老重申了佛陀臨終前的教導:“尚未制定者不應再制,已經(jīng)制定者不應廢除,只按已制定的戒律受持遵行。”
此項決議獲得全體與會者的一致通過。由于所有與會者都是佛陀的親傳弟子和德高望重的長老,因此,這種代表佛陀本意的長老們的觀點就稱為“上座部”。同時,這項決議的精神也就在以上座長老為核心的原始僧團中保持下來。
佛教在日后漫長的流傳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分出許多學說和部派,但是,作為保守圣者傳統(tǒng)、以維持佛陀教法純潔為己任的“上座部”,自始至終都堅持一些恒久不變的原則:
1、佛陀沒有制定的戒律、沒有說過的法,不應添加。
2、佛陀已制定的戒律、已說過的法,不應廢除,不應隨意篡改。
3、只應遵行佛陀所制定的戒律、所教導的法。
因此,凡是堅持這些觀點、遵守這種傳統(tǒng)的,就稱為“上座部”。
公元前3世紀,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國王無憂王(asoka,阿育王)統(tǒng)一了整個印度。他后來篤信佛教,廣修塔寺,普施僧眾。因此,有很多外道苦于生計,竟自行剃了光頭、穿上袈裟、冒充比庫來接受供養(yǎng),并且用外道的修行方法擾亂佛教。于是,無憂王從阿厚岡葛山中迎請了摩葛利子·帝思長老前來整頓僧團、淘汰外道。隨后,又挑選了1000位阿羅漢比庫,在王都巴嗒厘子城舉行第三次圣典結集,歷時9個月,完整地誦出了《巴利三藏》。
結集之后,僧團作出一項富有深遠意義的決定:派出9個弘法使團到印度國內(nèi)外去弘揚佛法。其中的第八使團由索納尊者、伍德勒尊者帶領到了金地,即今天緬甸南部的達通至泰國中南部一帶地區(qū)。第九使團由阿拉漢馬興德尊者帶領到了獅子洲,即現(xiàn)在的斯里蘭卡。
由于緬甸、泰國、斯里蘭卡都位于印度的南方,因此這一系的佛教稱為“南傳佛教”。當時無憂王所護持的佛教屬于上座部一系,因此傳播到這些地區(qū)并一直流傳至今的稱“上座部佛教”。
上座部佛教今天主要盛行于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這5個南亞和東南亞國家。另外,印度東北部、孟加拉國東部、越南南部,以及中國云南的傣族、布朗族、佤族、阿昌族等地區(qū),傳統(tǒng)上也是上座部佛教流傳地區(qū)。從19世紀末開始,上座部佛教傳播到歐美澳等西方國家,并有持續(xù)發(fā)展之勢。
上座部佛教的特色
與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比較起來,南傳上座部佛教富有特色。
■只尊奉釋迦牟尼佛
漢傳佛教信奉諸多的佛、菩薩、羅漢、金剛、祖師、諸天鬼神等,例如阿彌陀佛、藥師佛、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等等。藏傳佛教則有更龐大的神佛體系,除了諸佛、菩薩以外,還有金剛、明王、度母、空行母、各派祖師、護法神等等,多不勝數(shù)。即使對于佛陀,也有法身、報身、化身之說,如“清凈法身毗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認為釋迦牟尼是“化身佛”。但是,當我們走進南傳佛教寺院,會發(fā)現(xiàn)只供奉釋迦牟尼佛。因為上座部佛教只禮敬、尊奉歷史上的果德瑪佛陀,并視其為導師,不崇拜菩薩、祖師、護法等等。
■只依《巴利三藏》
漢傳佛教的經(jīng)典總匯叫《大藏經(jīng)》,里面除了收錄小乘三藏之外,還有大量的大乘經(jīng)典,諸如《華嚴經(jīng)》《法華經(jīng)》《金剛經(jīng)》《楞嚴經(jīng)》等,此外還收錄了歷代祖師大德撰寫的名目繁多的論典。而上座部佛教所傳承的經(jīng)典,是在公元前3世紀無憂王時代即已定型的巴利語三藏圣典,以及解釋這些圣典的義注和復注。在數(shù)量上,要比漢傳經(jīng)典少之又少。
《巴利三藏》是在所有南傳上座部佛教國家和地區(qū)共同尊奉,并且沒有爭議的權威性圣典。
需要指出的是,南傳上座部佛教流傳至今2300多年,不曾出現(xiàn)過一位祖師,也不曾出現(xiàn)過任何一個因為倡議殊勝教法而另立的宗派。假如有佛教學者或歷史學家想撰寫一本所謂《南傳佛教思想發(fā)展史》之類的著作的話,他可能會發(fā)現(xiàn)有關資料將異常缺乏,以至于不得不回來研究《巴利三藏》及其注釋。當然,上座部僧團也存在著一些派別,但那也只是在持戒松緊等枝末方面的分歧,在經(jīng)典與教理方面還是一致的。
■使用巴利語
南傳上座部佛教所使用的經(jīng)典語言是巴利語。“巴利”(pā1i)原來并非語言的名稱,而是“圣典”、“佛語”的意思。巴利語屬于古印度馬葛特一帶地區(qū)的方言。佛陀在世時,這一帶地區(qū)所使用的語言叫馬葛提語。后來,以馬葛提語為載體的佛教經(jīng)典傳到了斯里蘭卡、緬甸、泰國等地。雖然這些地區(qū)原來都有自己的民族語言,但為了表示對圣典的尊重,當?shù)氐拈L老比庫們不敢隨意改變佛陀的語言,于是直接用馬葛提語來傳誦經(jīng)典。直到現(xiàn)在,比庫們在誦經(jīng)的時候,并不用自己的民族語言,而是用巴利語。因為圣典叫“巴利”,于是記載和傳誦圣典的語言就叫“巴利語”。巴利語的特點是發(fā)音清晰,韻律動聽,即使不用刻意吟唱,念誦起來仍然如歌曲般優(yōu)美動聽。能夠把佛陀講經(jīng)說法的語言基本保持不變,不能不說是語言發(fā)展史上的奇跡。
■注重戒律細行
講到持戒,有些人認為要入鄉(xiāng)隨俗,可以不必拘泥小節(jié),所謂“隨方毗尼”嘛。然而,上座部佛教卻強調(diào),戒律是佛教的生命,是修行的基礎,如此,上座部佛教有許多看似不合時宜的現(xiàn)象。比如:僧人身上所披的紅褐色、黃褐色的袈裟,必須按照《律藏》的規(guī)定進行裁剪、縫制和染色,它保留了佛陀在世時的服裝式樣。如此,見到僧人,就猶如見到佛陀在世時的圣僧團一樣。有長老曾自豪地說:“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服裝像我們身上的袈裟那樣,保持了2600年不曾改變。”
在現(xiàn)代物質(zhì)文明高度發(fā)達的今天,上座部僧人仍然過著托缽集食、離非時食、半月誦戒、雨季安居、行邀請法、著咖提那衣等簡單樸素的原始佛教律制生活,這正是他們嚴持戒律、注重細行的修學態(tài)度的結果。
■禪修次第清晰
上座部佛教難能可貴之處,是它完整地傳承了佛陀當年所教導的一整套止觀禪修方法,嚴謹系統(tǒng),次第分明。禪修者可以通過專注呼吸等方法修習禪定,證得禪那后,借助強有力的定力來培養(yǎng)觀智,觀照名色法(即物質(zhì)現(xiàn)象和心理現(xiàn)象)的無常、苦、無我,次第成就16種觀智,乃至今生證悟道果涅槃。雖然佛教流傳至今已有2600年了,但人們?nèi)匀荒軌蛞勒者@些方法,來體驗各種不同層次的修行境界。
■教化社會
許多人一提到上座部佛教,自然會冒出一句“小乘佛教”。他們認為小乘佛教的最高果位是證阿羅漢以求“灰身滅智”,做“自了漢”,不發(fā)菩提心救度眾生云云。這是對上座部佛教的誤解。
上座部佛教認為,弘法利生是出家人的義務。但想要度化眾生,自己先須學有所成,修有所證,即先度己后度人。
在現(xiàn)代教育尚未普及的年代,南傳佛教寺院都是當?shù)貎和邮芪幕推返陆逃膶W校。上座部僧人既是知識的代表,又是積累功德的對象及社會道德的倡導者。上座部佛教流傳的地區(qū),幾乎都是全民信教的地區(qū),佛教的影響無所不在,滲透到每個人的生活方式、行為模式、價值觀念、人生趣向等方面。即使在今天的南亞、東南亞地區(qū)國家,上座部僧人到政府機關、學校、醫(yī)院、監(jiān)獄等地弘法教化是司空見慣之事,許多寺院還經(jīng)常舉行各種弘法、禪修、星期日學校、社會公益等活動。上座部僧人自古至今在維持傳統(tǒng)、凈化人心、促進社會和諧上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 上一篇:誦經(jīng)念佛妄想很多是否都白念了?
- 下一篇:受持五戒的意義與心態(tài)
- 最全的燒香圖解,燒香有何含義與講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嗎 皈依佛門后的注意事項
- 開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嚴咒簡介,什么人不能念楞嚴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種苦報 從婚后出軌事件看出的因果報應
- 地藏經(jīng)簡介,地藏經(jīng)主要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簡介,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講什么?
- 佛教基礎知識
- 最簡單的三皈依儀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儀軌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勢圖
- 為什么要學佛?有什么用呢?
- 心經(jīng)簡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內(nèi)容介紹
- 心經(jīng)入門
- 2020年佛教節(jié)日一覽表
- 佛教唱贊時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義呢?
- 為什么要燒香拜佛?燒香的含義是什么?
- 什么是咒語?佛教最神奇的九個咒語
- 佛教名詞
- 準提咒簡介,準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學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內(nèi)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區(qū)別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門
- 文殊菩薩心咒簡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寶又是什么意思?
- 誦經(jīng)有訣竅嗎?誦經(jīng)的十二條訣竅
- 初入佛門該怎樣修行?
- 在家燒香有什么講究?一些禁忌千萬不要觸碰!
- 皈依證怎么辦理?辦皈依證后的忌諱是什么?
- 女眾出家前須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機會
- 往生咒簡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給去世的人上香的規(guī)矩
- 楞嚴經(jīng)簡介,楞嚴經(jīng)大致在講什么?
- 求佛有沒有用?為什么說佛菩薩可以保佑人?
- 觀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簡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種分類分別指什么?
- 心底的亮色
- 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 說起來容易,活起來不容易
- 人生總在成長
- 抬頭是天,腳下是路
- 偈語是怎樣形成的?
- 一路走來一路忘
- 因為哭過,笑才燦爛
- 假如生命能夠穿越
- 無論過去將來多美,記得珍惜眼前
- 日子還長,你要好好走
- 往事一壇老咸菜
- 對人生最好的表白
- 突然白頭,且斷妄想
- 幽默是智慧的光芒在閃現(xiàn)
- 好心情為生活著色,用好心情迎接每一天
- 心在風中,望紅塵種種
- 人生轉(zhuǎn)瞬即逝,不如憐取眼前人
- 人生有哪些來源?
- “忍”是一種擔當,忍之為德,在于負重
- 人生有什么體驗?
- 如何才能做個名副其實的“觀自在”?
- 人要放大一些什么?
- 精神的營養(yǎng)
- 知足的意義
- 謙虛是待人處世一種不卑不亢的態(tài)度
- 煩惱都是自找的
-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放得下
- 開發(fā)心地,幫助自己、幫助他人
- “期待”對人生有什么重要?
- 從今天做起,凡事把握當下、活在當下
- 如何決定人生的方向?人生方向的原則
- 人生的“路”
- 居家生活中,如何保持一顆歡喜心?
- 佛教的這六事為什么能讓人得度?
- 人生八不可
- 人生真的有“十全”嗎?十全人生
- 三品人生,你要過哪一品的人生呢?
- 怎樣美化人生?
- 如何評價一個人?
- 佛教基礎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
- [星云大師]修橋鋪路又齋僧,戒殺放生第一因的解釋
- [普洱茶]普洱茶“越陳越香”嗎?
- [華嚴經(jīng)]寧受無量苦,得聞佛聲音,不受一切樂,而不聞佛名
- [禪宗典藏]《祖堂集》的價值何在?
- [生活故事]信徒的捐贈
- [哲理故事]眼睛不要總是睜得那么大
- [佛與人生]心底的亮色
- [佛學常識]偈頌的術語
- [星云大師]滾滾紅塵古路長,不知何事走他鄉(xiāng)的解釋
- [六祖壇經(jīng)]《壇經(jīng)》中對于“不二法門”是如何解釋的?
- [紅茶]滇紅工夫茶屬于什么茶?
- [禪宗公案]騎牛覓牛是什么意思?
- [生活故事]舍得舍得有舍有得
- [哲理故事]藍天白云常自在,行云流水心無礙
- [佛與人生]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 [佛學常識]偈頌有哪些形式?偈頌的形式
- [星云大師]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