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jīng)
《六祖壇經(jīng)》,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jīng)》、《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jīng)》。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夺岄T正統(tǒng)》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沙門詮曉等再定經(jīng)錄,世所謂《六祖壇經(jīng)》、《寶林傳》等..[詳情]
《六祖壇經(jīng)》的智慧真言
每個人都去推那頭大象,但都推不動。就在這時候,有一個瘦瘦的年輕人,他就走到大象的面前,不曉得拿什么東西放進大象的鼻子,大象馬上就跳到水里面去了。富翁心里感到怪怪的,這年輕人不曉得用什么方法,就把他叫過來問:“你剛才用什么方法,大象怎么會馬上跳到水里面去?” 年輕人說:“因為我拿了一些螞蟻把它放進鼻子里面,所以大象馬上就跳到水里面去。” 富翁聽了很生氣地說:“你怎么可以用這種不當?shù)姆绞?以后不可以再這樣了!”富翁還是給他獎賞。 過了一年,富翁又過生日,他又為了展現(xiàn)自己的家世,又跟大家說: “你們哪一個有辦法把這頭大象弄到水里面,就有重賞,但是不可以用不當?shù)氖侄危?rdquo; 這時候每個人又去推大象,還是推不動。就在這時候,發(fā)現(xiàn)去年那一位瘦瘦的年輕人又出現(xiàn)了,這個年輕人就走到大象的旁邊,跟大象講了一些話,大象首先點頭,接下來搖頭,后來又點個頭就跳到水里面去了。這時富翁覺得很奇怪,就把年輕人叫過來問他: “你剛才在大象旁邊講什么話?他為什么先點頭,再搖頭,再點個頭就跳進水里。” 年輕人說:“我問大象:你還記得我嗎?”大象就點點頭。 “那你的鼻子還要不要再放螞蟻進去?”大象就搖頭了。 “那你要不要跳進水里面?”大象點個頭撲通就跳進水里了。 我們要知道:戒的根本精神就在于不侵犯,即不侵犯他人及一切眾生!读鎵(jīng)》:“心平何勞持戒。”內(nèi)心如果能夠時常保持平靜、保持平等心,自然就無是非之心,無是非之心自然就不會看別人的是非、說是非、傳是非等侵犯眾生的事產(chǎn)生。如此,何需再刻意強調(diào)持戒!《楞嚴經(jīng)》:“心地若平,則世間地一切皆平。”我們內(nèi)心之所以會有是非之心產(chǎn)生,主要原因就在于內(nèi)心有所不平,譬如:我們對某個人、某件事情如果看不慣的時候,心中就會產(chǎn)生不平。 話說在一九六三年美國有一位名叫瑪麗的小女孩,有一次她寫信給“芝加哥先驅(qū)論壇報”。她說:她實在很不明白,為什么她幫媽媽把烤好的甜點送到餐桌上,得到的只是一句好孩子的夸獎;而那個什么都不做,只知道搗蛋的弟弟得到的卻是一塊甜餅。她好想問一問無所不知的庫斯特先生,上帝真的公平嗎?為什么她在家里和學校?吹揭恍┫袼@樣好的孩子被上帝遺忘了?
庫斯特是“芝加哥論壇報”兒童版‘你說我說’節(jié)目的主持人,十多年來,有關(guān)孩子問到:“為什么上帝不獎賞好人?為什么不懲罰壞人?”這一類的問題,他所收到的信不下上千封。每次當他要看這些信的時候,心里都很沉重,因為他不知道如何來回答這些問題。直到有一次,他參加朋友的婚禮,可以說改變了他一生。 那一天婚禮進行中,當牧師幫新郎、新娘證婚的時候,那對夫妻可能陶醉在彼此的愛情中,或是太緊張了,當他們在交換戒指的時候,竟然都把戒指戴到對方的右手上,牧師看到這個情況,就很幽默地說: “右手已經(jīng)夠完美了,請你們把戒指戴到左手上吧!” 就因為這一句話,讓庫斯持茅塞頓開,而且改變了庫斯特的一生!為什么上帝不懲罰壞人?為什么不獎賞好人?他得到的答案是:因為上帝之所以能夠讓一個好人成為一個好人,其實就是最大的獎賞,因此不需要再特別獎賞了!這就如我們的右手,本身已經(jīng)夠完美了,所以不需要再戴戒指去美化他。 同樣的,我們這一生能夠成為一個佛教徒、一個三寶弟子、一個善人,就是最好的獎賞!我們就不需要再去跟人家計較、比較。那為什么我們會常常跟人家計較比較呢?“不知足”是最大的原因!所以佛陀在《遺教經(jīng)》說:“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 所謂“不平則鳴”,內(nèi)心有所不平自然就會有是非之心產(chǎn)生;反之,心地若平,自然就無是非之心產(chǎn)生。所以說‘心地無非自性戒’。 2、心地無癡自性慧 何謂“心地無癡自性慧”?曾經(jīng)有一輛貨車,當司機開到精神病院的時候,剛好破了一個輪胎,司機就下來換輪胎,當他把那個破的輪胎拆下來而要換上新輪胎的時候,不小心四根螺絲釘都掉到暗溝里面,暗溝又被溝蓋焊住了。因為打不開,他正在苦惱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剛好有一位精神病犯走過來,他看到貨車司機那么焦急,就問他說:“先生!你有什么事情需要幫忙的嗎?”司機:“你是住在這里的精神病患嗎?”“是的。”“那跟你講也沒有用。”“不一定喔!你跟我講或許我可以幫助你。” 貨車司機心想:反正急也急不來,跟他聊聊也無妨,所以就把四顆螺絲掉到暗溝的事情告訴了精神病患,這位精神病患聽完之后說: “這還不簡單,你把其它三個輪胎各取下一個螺絲釘,再裝上這一個新的輪胎,那不就每一個輪胎都有三顆螺絲釘了嗎!然后你再慢慢開車,開到修車場,讓修車廠的人再裝上四顆螺絲,這樣問題不就解決了!” 貨車司機聽完非常驚訝的說:“你不笨嗎,很聰明,蠻有智慧的!那你為什么會住進精神病院?” 精神病患說:“我住進精神病院并不是因為我笨,而是因為我精神有問題。” 佛教所說的“癡”,就是愚癡、無明、不正見、沒有智慧。智慧,又稱為般若,般若又稱為“空性慧”,即如實了知空的智慧,簡單來說:就是能夠認識世間上的真理實相,世間上的真理實相,即緣起性空。 如果心地能夠明,就能夠有正見,能夠正見緣起性空,能夠正見世間的真理實相,自然就會有般若智慧,所以《六祖壇經(jīng)》說:“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 3、心地無亂自性定 第三句‘心地無亂自性定’,所謂“定”,依《大智度論》所說:“禪定名攝諸亂心”,禪定就是收攝我們散亂的心,心不散亂就是定,所以說“心地無亂自性定”。 的確,內(nèi)心不散亂,展現(xiàn)于外的就是不亂看、不亂聽、不亂說、不亂吃、不亂做、不亂動、不亂想,尤其是不亂想,因為我們凡夫眾生之所以會有很多痛苦煩惱,就是來自于心的散亂。所謂“一切業(yè)障海,皆從妄想生。”《三時系念》也提到:“諸苦皆從貪欲起,不知貪欲起于何;因忘自性彌陀佛,意念紛馳總是魔。”意念紛馳就是心散亂,心散亂就容易生起貪欲、瞋恨等種種煩惱,而一切痛苦也因而產(chǎn)生。 就以不亂想來說:記得在幾年前,人間福報舉辦一個‘現(xiàn)代人如何抗壓’的座談會,我也被邀請過去參加座談,我就提出我自己的看法,我說現(xiàn)代人要減少壓力,對抗憂郁癥最好的方法就是凡事要多往光明面去想,往正面的方向去想,往好的方向去想,不要常常想負面的、陰暗面的事情,如此就不容易產(chǎn)生憂郁癥。 當我講完之后,有一位心理醫(yī)師就說了:“師父,你所說的這些都沒有錯,但是就我所看過的憂郁癥患者,我坦白跟你說,這些理論幾乎每一個憂郁癥患者都知道,每個人都知道要往光明面去想,不應該往陰暗面去想,但是他們做不到,問題出在哪里?問題就出在他們這一顆腦袋瓜子根本就做不了主!”也就是他們沒辦法讓自己不想!那怎么辦呢?靠修禪定。 定又稱為“止”,止就是止息妄念,如何止息妄念?有定力就能夠止息妄念,沒有定力就沒辦法止息妄念。有了定力,不該想的就有辦法不想!希望大家都能夠透過修禪定來收攝我們散亂的心,止息我們的妄念! 接著我們來看《六祖壇經(jīng)》第六段經(jīng)文: 六、因何聞法即不悟?緣邪見障重,煩惱根深。(敦煌本)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為什么我們聽聞佛法沒辦法開悟?主要在于知見不正,業(yè)障和煩惱深重。那怎么辦呢?當然就是要懺悔業(yè)障! 什么叫做“業(yè)障”?業(yè)障就是我們無始劫以來所造的罪業(yè),它會障礙我們修道,以及悟道,所以稱為業(yè)障。懺悔業(yè)障最好的方式就是到佛前好好的禮佛懺悔,當業(yè)障懺悔清凈,智慧自然就能夠顯現(xiàn),而且也比較容易悟道。這就如同一面鏡子,當鏡面覆蓋滿塵垢的時候,是照不出東西的,這時候最好的方式就是把鏡面擦干凈,當鏡面擦干凈之后,鏡子才能夠照出東西,東西也才能夠看的很清楚。也就是說,當你把業(yè)障懺悔清凈,我們的智慧自然就能夠展現(xiàn)。 話說印度有一位尊者叫做優(yōu)婆掬多尊者,是一個大阿羅漢,他度了很多弟子都是證四果阿羅漢的。
有一次,剛好有一個在家護法信徒,要到深海里面去采珍寶,當他要出發(fā)之前,就到寺院去禮佛拜佛,并且祈求三寶能夠加披,讓他這一次出去采珍寶能夠滿載而歸,而且能夠平安回來,如果能夠讓他采滿珍寶平安歸來,他就要供養(yǎng)全寺的出家眾。 由于三寶的加披,這位商人果然平安歸來,而且采了很多的珍寶。他也依照他的發(fā)愿要供養(yǎng)全寺大眾。既然是供養(yǎng)全寺大眾,住持和尚心想:上座當然是他自己了,當這位住持和尚要坐上上座的時候,剛好有一個已證四果阿羅漢的比丘尼,以他的神通力觀察這位住持和尚竟然連初果都還沒有證到,他又觀察底下的弟子,有很多都已經(jīng)證了四果、三果、二果、初果,就算沒有證果的弟子,持戒都非常精嚴!他心想這樣不行,住持連初果都還沒有證得,怎么可以坐上座!這位比丘尼就以方便法門跟他講:“老和尚,你不夠莊嚴,所以你不可以當上座。”老和尚一聽,以為他的頭發(fā)、胡須太長了,不夠莊嚴,因此他就把頭發(fā)、胡子剃一剃,當他剃完須發(fā)后,比丘尼還是說:“老和尚,你還是不夠莊嚴。”老和尚一聽,以為他的衣服舊了,因此就叫他的侍者把他的衣服染成新的。但比丘尼還是說他不夠莊嚴。老和尚生氣了,就說:我到底哪里不夠莊嚴?頭發(fā)、胡發(fā)都剃了,衣服也染成新的,那里還不夠莊嚴?這時比丘尼對他說:“老和尚,我說的莊嚴不是外表的莊嚴,而是內(nèi)心的莊嚴!你要知道,你底下的弟子有很多都已經(jīng)證了四果、三果、二果、初果阿羅漢,就算沒有證果的,也都持戒非常精嚴!而你呢?你連初果都還沒有證到,你怎么可以坐上座呢?這會損您的福報!” 住持和尚聽完后,非常傷心就一直哭。比丘尼問他,你到底在哭什么? 老和尚說:“人家都已經(jīng)證果了,我都還沒!想到這里讓我很傷心、很難過啊!” 比丘尼就告訴他:“傷心難過有什么用!趕快修道求證果啊!” 老和尚說:“我年紀這么大了,怎么可能會證果呢?” 比丘尼說:“悟道證果,還有分年紀大小的嗎?我跟你介紹一位叫優(yōu)婆掬多的尊者,是個大阿羅漢,他可以幫你的忙。” 這個老和尚就來到優(yōu)婆掬多尊者的寺院里,當他到了寺院的門前,剛好有一位比丘拿了一盆水,要給老和尚洗腳,因為印度以前都是打赤腳的。老和尚說:我不洗腳,除非我見到優(yōu)婆掬多尊者,否則我不洗。這位比丘說:“我就是優(yōu)婆掬多,你找我有什么事嗎?”老和尚就把來的目的跟優(yōu)婆掬多尊者報告,優(yōu)婆掬多尊者說:“你想要求開悟證果,那很好!” 優(yōu)婆掬多尊者就帶這位老和尚到一間禪堂里面,并且請了很多已經(jīng)證了四果阿羅漢的弟子一起進來打坐。優(yōu)婆掬多尊者請一位巡香的人拿一盞油燈開始巡香,看誰在打瞌睡,就把油燈交給他,換他去巡香。 當大家開始禪坐時,老和尚因為年紀大,沒多久就開始打瞌睡。巡香的人到了他面前三彈指,就換老和尚巡香。當老和尚巡香的時候,優(yōu)婆掬多尊者叫他的弟子全部進入火光三昧,頓時整個禪堂一面光明,每個人都非常莊嚴無比,當老和尚巡香時,看到這種莊嚴相,嘆未曾有!他反觀自己,竟連初果都還沒有證得,因此感到無比的慚愧!優(yōu)婆掬多尊者觀察老和尚的因緣已經(jīng)到了,就對他說:“你之所以沒辦法悟道,就是因為被業(yè)障所覆蓋,你現(xiàn)在到佛前,日夜好好的禮佛懺悔,當你身心懺悔清凈,我再教你坐禪。” 老和尚日夜在佛前禮佛懺悔,當他懺悔身心清凈后,優(yōu)婆掬多尊者就教他禪觀,一下子就證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羅漢!當他證得阿羅漢果后,馬上以神通力回到他的寺院,這位有神通的這位比丘尼一看,非常高興的說:“你現(xiàn)在有夠莊嚴了,可以堪為上座!” 的確,我們聞法、修道之所以不能開悟,就是因為被業(yè)障所覆蓋,如此不但沒辦法悟道,智慧也沒辦法展現(xiàn)。 另外知見不正,除了懺悔之外,就是要多聽聞正法,親近大善知識。何謂大善知識呢?我們再看下面一段的經(jīng)文: 七、何名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直示正路,是大善知識,是大因緣。所謂化道,令得見性,一切善法,皆因大善知識能發(fā)起故。(敦煌本) 永明延壽禪師曾經(jīng)說:“真善知識,是人中最大因緣,能化導眾生得見佛性!”真善知識就是真正的明師,在我們這一生當中,請問各位您找到自己真正的明師了嗎? 我們看目前這世界上,有多少人因為找錯人、拜錯師而誤入歧途的!而明師所說的話、所教的法,有時候可能不是我們所喜歡聽的,所謂“忠言逆耳”,就如惠能大師所說的:“苦口是良藥,忠言必定逆耳。”尤其經(jīng)常打擊我們、障礙我們的這些人,我們更要感謝他!因為如果沒有他們的成就,我們怎么能夠知道自己修行的功夫多少?所以密教喇嘛說:“要把我們的敵人當作我們的根本上師,他是來成就我們的。”而這些人,就是我們的大善知識,我們的大功德主! 記得本山云居樓齋堂剛開始全山大眾要一起過堂的時候,常住就請慈嘉法師擔任本山總糾察。有一次,我到基隆極樂寺去講三天的《金剛經(jīng)》,記得第二天早上,慈嘉法師打電話給我,他說:“慧昭法師!現(xiàn)在全山大眾要一起在云居樓過堂,常住請我擔任總糾察,大師說糾察還可以有三、四位。不過,我覺得齋堂糾察最好由男眾來擔任,會比較莊嚴一點!能不能請你幫我推薦幾位男眾,身高最好在170公分以上,像你就不行,你的身高太矮了!”我就跟慈嘉法師推薦了幾位男眾,慈嘉法師聽完后,就說謝謝你,電話就掛斷了。大約過了十分鐘,慈嘉法師又打電話來了,他說:“慧昭法師!云居樓齋堂糾察,就由你來擔任了。”本來說我太矮不可以,現(xiàn)在又要我來擔任,這就是在成就我們的因緣! 記得我剛進禪學堂的第二年,本山即將舉辦萬緣水陸法會。有位師兄弟就打電話給我,他說:“慧昭法師!依敏法師說你的音感不錯,所以他推薦你到內(nèi)壇擔任正副表。”我問他內(nèi)壇水陸法會的時間,他告訴我日期,我一聽只剩下兩個禮拜!自己心里想:這樣學的來嗎?我跟他說:“我沒唱過呢!”他說:“你就盡量學吧!”由于當時我對于《金剛經(jīng)》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體會很深,凡事隨順當下的因緣,該放下的時候放下,叫做無所住。該承擔的時候承擔,叫做生其心; 那既然因緣來了,當然就直下承擔了! 當時我馬上就跟師兄弟借內(nèi)壇水陸的錄音帶,我一聽,還得了,共有五種唱腔,而且都不同。因為只剩兩個禮拜,我還得去上禪修課及講演,心想時間緊迫,所以只能找一種唱腔來學,當時我就學時任佛光山宗長心定和尚的唱腔。說真的,當時我學得很痛苦,不過,后來終于也可以上臺了。那場唱下來,有位臺南的阿嬤,她告訴我說:“慧昭法師,你唱得很好!明年我要找更多人來參加水陸法會。”雖然臺南阿嬤非常贊嘆,但是主法和尚悟一長老卻說我唱的很糟糕!我問老和尚,那里唱得不好?他卻不跟我講。 又有一次,我們到加拿大溫哥華東蓮覺苑支援水陸法會,東蓮覺苑請本山幫他們作三年水陸,那一次是第三年。法會期間,我每一次唱下來,老和尚都說我唱的很糟糕!尤其有一場,我一小段唱錯了,下來到后臺的時候,老和尚當著所有法師面前指著我說:“我們這次水陸法會所有和尚就是你唱的最糟糕,全都敗在你身上!” 隔年到美國西來寺做水陸法會,那時候我剛好擔任悟一長老的侍者。記得有一次用完晚餐,我培老和尚跑香,我就很誠意的問老和尚:“老和尚!我到底那里唱不好,能不能請您告訴我?” 他說:“都很不好。” 我說:“全部都不好嗎?” 他說:“對!全部都不好。” 我就請教他:“那我該怎么辦?” 老和尚要我學某個人的唱腔;貋碇,我就找那一位師兄弟的錄音帶,用他的調(diào)子來唱。各位想想,當時我學定和尚的唱法,現(xiàn)在要改成另外一種唱法,這比從來沒有學任何唱法要困難許多,我必須先把原來的唱法全部忘掉,再來學新的。我很認真的學,隔年本山做水陸法會的時候,我已經(jīng)全部轉(zhuǎn)成新的唱腔,那時候老和尚講一句話說:“你終于轉(zhuǎn)過來了。”
后來我才知道,為什么他說我唱的不好,因為我唱的全部都不是他的唱腔,都是定和尚的唱法,所以我再怎么唱,他都說我唱的不好。后來我改成他的唱腔,他就說我唱的很好!不過,老和尚對我的唱法沒有意見了,但是換成定和尚有意見了。 所以各位!我這一生真的非常感謝一切因緣,不管是順緣,或是逆緣,順緣成就我很多好因好緣;給我逆緣的人,我更要感謝他,因為他成就了我的道業(yè),增加了我的忍辱力、菩提悲心,如果沒有他們的障礙、打擊,我那能知道自己修行的功夫有多少呢?所以這些人都是我的大善知識。 不過《六祖壇經(jīng)》所說的大善知識,是要能夠解最上乘法,直示正路者。什么是最上乘法?即《金剛經(jīng)》的根本無上心法---生清凈心,生清凈心就是無住生心,這也是南宗禪的心法。如《六祖壇經(jīng)》:“如來入涅槃,法教流東土,共傳無住,即我心無住,此真菩薩。說直示,行實喻,唯教大智人。”這段經(jīng)文是說:佛陀入涅槃,佛法傳到中國,共傳無住這個法,所謂“無住”就是我心無住,能夠我心無住,才名為真正的菩薩,這就是《金剛經(jīng)》所說的:若菩薩“心有所住,即為非住。”各位,菩薩的心要住在哪里?就是無所住。因此大珠慧海禪師說:“只個不住一切處,即是住處也。得如是者,即名無住心也,無住心者,即是佛心。” 無住心,即是佛心,無住心就是清凈心、禪心、智慧心。因此能夠直示這個法,跟眾生直接講這個法的人,而不再拐彎抹角,這個就叫做大善知識。因為這一法是非常殊勝無比的大法,是能夠讓眾生明心見性,能夠讓眾生解脫成佛的。如惠能大師當初不就是聽到《金剛經(jīng)》“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大悟的!佛陀更在《金剛經(jīng)》里說:“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jīng)出”!也就是一切成佛乃至成佛的法門都在這一本經(jīng)。 我們要知道這個法之所以非常殊勝!是因為它是隨順宇宙的真理法則來生活、來修行的,所以當然非常的殊勝無比!反觀我們的生活之所以沒辦法自在,修行之所以沒辦法灑脫,主要原因就是我們沒辦法隨順宇宙的真理法則來生活、來修行。宇宙的真理法則是什么呢?就是緣起性空,而無住性就是佛性、就是空性,無住心就是佛心、清凈心。 像天上的云之所以能夠自在灑脫,就在于它的無所住。云它隨順當下的因緣,風來了,該去那里它就飄到那里,該成為什么形狀它就成為什么形狀,一切就是那么樣的自在灑脫。反觀我們平常生活之所以不自在,就在于我們處處執(zhí)著,處處住心,因此才會有種種的煩惱、痛苦。相信今天大家能夠聽到這個殊勝的大法,都是具有大因緣、大福報,非常難能可貴的!對于這么好的因緣,大家要好好的珍惜、把握,并且要好好的善護念之。 接下來我們看《六祖壇經(jīng)》的第八段經(jīng)文: 八、我此法門,從上已來,頓漸皆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敦煌本) 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念為宗,是惠能大師的三無思想。也是《六祖壇經(jīng)》的中心思想,也有人說是惠能大師禪法的主要思想,更有人說是惠能大師的主要修行法門,同時也是南宗禪最大的特色。 為什么說無相為體呢?“無相”就是諸法的“實相”,實相就是無相,就是空相。所謂“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這是就理體上來說的。所以《金剛經(jīng)》說:離一切相名為諸佛、如來,或稱為“真如”。 無住是心的本性。也就是說一切心都是無住性的。如惠能大師:“無住者乃人之本性,即于諸法上念念不住。”有所住就有系縛,系縛就是被綁住了,無住就沒有系縛,沒有系縛就能解脫自在。如《金剛經(jīng)》:“若心有住,即為非住。”各位,我們的心要住在哪里?就是無住。無住性就是空性,就是佛性,無住心就是清凈心、智慧心、佛心。 無念為宗是惠能大師禪法最重要的思想,無念不是沒有念,無念就是《金剛經(jīng)》所說的“無住生心”,無就是“無所住”,念就是“生其心”;菽艽髱煯敵蹙褪锹牭竭@一句話而開悟的,所以惠能大師說:“何其自性本自清凈”。清凈心就是無住生心。 我們常常聽說惠能大師因為聽到《金剛經(jīng)》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開悟的,其實前面整段話都是重點,那一段話呢?就是佛陀告訴須菩提說:“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上面這段話都是重點,佛陀要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清凈心就是無住生心,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大師就是聽到這段話而開悟的。而這也是惠能大師后來所說的無念;菽艽髱煟“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白牛車就是成佛。又說:“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由此可知無念的重要性。 總之,惠能大師的禪法雖然立有無相、無念、無住,其實是總攝于無念,無念才是他最主要的禪法,細分才分成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而這三無思想就是來自于《金剛經(jīng)》,三者的關(guān)系是互相融攝,相輔相成的。 接著來看《六祖壇經(jīng)》的第九段經(jīng)文: 九、吾常愿一切世人,心地常自開佛知見,莫開眾生知見。(敦煌本) 惠能大師希望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能常開佛知見,不要開眾生知見。的確,我們學佛就是要開佛知見,不要時常開眾生知見,開凡夫知見。 佛知見,就是覺知見,能夠開佛知見、開覺知見,修行必定是跟善法相應,跟清凈法相應,跟無我、涅槃、解脫相應。反之,如果時常開凡夫知見,開眾生知見,那我們的修行必定是跟雜染法相應、跟我執(zhí)相應、跟無明、煩惱相應。希望大家要時時開佛知見,不要時常開眾生知見。如此修行才能自在解脫!
接著我們來看《六祖壇經(jīng)》的最后一段經(jīng)文: 十、慈悲即是觀音,喜舍名為勢至,能凈即釋迦,平直即彌陀。(宗寶本) 慈悲就是觀世音菩薩,喜舍就是大勢至菩薩,慈悲喜舍名為四無量心,四無量心要能夠遍法界。慈悲喜舍能夠遍法界,即為阿彌陀佛的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光是從空間上來說的,無量壽是從時間上來說的。也就是說阿彌陀佛的心量是廣大無量無邊的。因此佛光能夠平實無私的普照世間,所以說“平直即為彌陀”。 能凈即釋迦牟尼佛,凈就是清凈心,什么是清凈心?清凈心即無住心。無住心者即佛心。因此能夠無住才名為真正的清凈,能夠無住也才能夠無量無邊,能夠無住也才名為真正的菩薩。 不過,雖然佛心不住一切處,但還是能夠生起慈悲喜舍的四無量心,利益有情眾生,如是生其心又能夠無所住,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就是所謂的“從體出用,攝用歸體,體用一如”,就是佛。 無所住是般若,生其心是方便,成佛的兩大要素就是般若與方便,缺一不可。一般聲聞、緣覺比較偏于無所住的部份,而菩薩比較偏于生其心的部份,一直要到八地菩薩,八地菩薩叫作不動地菩薩,才能把無住生心取得平衡。而到了佛果位才能究竟圓滿無住生心,也就是般若與方便的究竟圓滿。 《觀無量壽經(jīng)》:“諸佛心者,大慈悲是。”佛陀的心就是大慈悲,其實不只是觀音菩薩具足慈悲,諸佛菩薩都具足慈悲。不僅大勢至菩薩具足喜舍,諸佛菩薩皆具足喜舍。不只釋迦牟尼佛能夠無住,諸佛菩薩也都能夠無住。不只阿彌陀佛的心量廣大無量無邊,諸佛菩薩的心量也都是廣大無量無邊! 望大家能夠?qū)W習諸佛菩薩的廣大無邊心量,時時以無住的心,慈悲待人,喜舍結(jié)緣,平直無私的對待一切有情眾生。也希望這次的《六祖壇經(jīng)》講座,對大家在修行上、生活上都有所幫助!
- 地藏經(jīng)注音版
- 無量壽經(jīng)注音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心經(jīng)》誦讀、讀誦的步驟
- 《金剛經(jīng)》全文-金剛經(jīng)原文、譯文及釋意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全文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念誦及回向儀軌
- 《妙法蓮華經(jīng)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注音版
- 普賢行愿品原文
- 藥師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注音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注音版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圓覺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原文與白話文對照版
- 楞嚴經(jīng)全文
- 普賢行愿品注音版
- 《心經(jīng)》全文-心經(jīng)全文注音及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普門品儀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完整儀軌
- 金剛經(jīng)全文及譯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解釋-地藏經(jīng)全文白話解釋
- 心經(jīng)注音版
- 維摩詰經(jīng)原文
- 十善業(yè)道經(jīng)原文
- 心經(jīng)的作用和好處,心經(jīng)有什么作用?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心經(jīng)》全文、心經(jīng)譯文解釋
- 無量壽經(jīng)白話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