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
《金剛經》是佛教重要經典。根據(jù)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剛經》傳入中國后,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詳情]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筆記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此總結應住之文,是忍即非忍之故,菩薩應離一切我法等相,發(fā)菩提心。前問云何應?故結答云:不應住六塵生心,則離一切相;應生無所住心,則即一切法,無住生心;生心無住,則唯即與離,二無所著。三祖云:莫逐有緣,莫住空忍,一種平懷,泯然自盡。
下反顯:若心有住,則是妄情,便著四相。故云非住,非,即妄也。下照應前文,以不住色等生心。佛說菩薩不應住色布施。下明欲知度生無我,即布施不住相,故云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不住相布施。
下引證,如來常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即布施不住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即度生無我。此二相為表里,恐空生不信,故以五語誡勉之。真而不妄,實而不虛,如則稱理,不誑則無諂曲,不妄始終一貫。以此五語,則所言者,當諦信而無疑。
復以心中所得無實無虛,故稱理而說,相即非相,生即非生。法華云: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非實非虛,非如非異。非實者,一空一切空;非虛者,一即一切即;非如者,空而不空;非異者,有而不有。前云:無有定法得菩提,無有定法可說。下喻明住相不住相得失;先明住相之失:若菩薩心,住六塵法行施,則著我相,如盲人入暗,無日光明,則無所見。盲,喻無照理之智;暗中無日光明,喻無對治之法;則不能見諸法實相。下明不住相之得:若菩薩心,不住六塵布施。如人有目,喻有照理之智;日光明照,暗則消滅,喻得對治之法。見種種色者,則見諸法實相也。上文破法相竟。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fā)大乘者說,為發(fā)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于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yǎng);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此明持經功德殊勝之文。先明得佛知見,其功德,即前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下校量持經之福,前二番約外財,第三番約內財,但言一河沙身命布施,今第四番,約多劫中日日三時,以河沙身命布施校量。初日分,早晨也;中日分,日中也;后日分,晚間也。身命之多,言事大;經劫之久,言日長。所得福德,尚不及信經之福,何況及受持解說之功德。下顯法勝人尊。是經功德,不可思議者,言離相之法,如十方虛空不可以心思惟,以言議論也;不可稱量者,不可以言稱謂,以意度量也;無邊功德者,以稱性無涯,故功德亦無邊也。
如來為發(fā)大乘人說,則二乘不及;為發(fā)最上佛乘人說,則非三賢境界。故能持說此經,唯佛知見是人,成就不可思議功德;此人即為荷擔佛果菩提。背負曰荷,在肩曰擔。一切佛法從此經出,猶如重擔,能發(fā)大心,則全身擔荷。偈云:空劫已前無影樹,撐天柱地赤條條,新州有個賣柴漢,收拾將來一擔挑。征云:何故持說此經,便為荷擔菩提?釋云:若樂小法之二乘,見有理事修證,即著四見,不能于此經中受持解說。四見者,即前四相。由著見故著相,相即見故。今樂大法,無四見,故能荷擔菩提。
下明處勝,以顯人勝,不拘天上人間,若有此經,天龍八部皆應供養(yǎng)。雖無有塔,即為有塔,藏佛法身舍利,皆應作禮,散華以為供養(yǎng)。
昔有一善書人,于虛空中寫金剛經。樵牧避雨,皆向其處,常聞天樂之聲。后有梵僧過而見之:「誰人書金剛經于此?」方知前人書經之驗。空中無跡,尚爾作樂供養(yǎng),何況全經所在之處,而無天龍供養(yǎng)乎?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yè),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yè)則為消滅,當?shù)冒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于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yǎng)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于我所供養(yǎng)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shù)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埂
此明轉重令輕之文。前云持說此經之人,成就不可思議功德,則世人當恭敬供養(yǎng),何故被人輕賤?此人過去所造惡業(yè),應墮三惡道中,以持說此經故,轉重罪令輕受,但招今世輕賤之報,則過去重罪,盡皆消滅,當?shù)梅鸸刑帷?/p>
下校量持經功德。前約外財內財布施眾生校量,今約供養(yǎng)諸佛校量。我念然燈佛已前,供養(yǎng)多佛之福,不及持經功德。以有相無相差別故,百分不及一者,言供佛功德,百分,不及持經之一分也。下明具聞生疑。狐疑不信者,狐獸名,因多疑,故取喻之。疑則不信,信則不疑也。下總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者,如來為發(fā)大乘人說,為發(fā)最上佛乘人說故;果報亦不可思議者,當?shù)冒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故。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此別明降伏之文。智者云:此文二周重說,或為后來,或為鈍根。中峰云:空生復理最初之問,世尊亦如前答?丈庵^應住已明,別有降心之法,故重問發(fā)菩提心,云何應住降伏。佛亦知空生意,將前總答降伏之文,而發(fā)明之,不過換湯不換藥耳。(編者注:因經文「應云何?云何降伏其心」及「云何應。吭坪谓捣湫摹怪煌,而引起不同之解釋,幸讀者注意之。┖握,布施不住相,即度生無我;度生無我,即布施不住相,初非兩事,答云:發(fā)菩提心,起度生心,滅度無量眾生,即利他之心也。如是度盡眾生,不見有生可度,即降心無我。
征云:菩薩度生應有能化所化,脫生死,證涅槃,云何不見有生可度?釋云:若見有生可度,則有四相,非菩薩矣。經言:諸佛心內眾生,心心作佛,則不見有所化之眾生,能化之菩薩,所證之涅槃。張拙云:涅槃生死等空華。征云:何故有我非菩薩,無我名菩薩?釋云:若有法發(fā)菩提心,則有我相;既無法發(fā)菩提心,則無我相,誰能度眾生乎?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于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于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于來世,當?shù)米鞣,號釋迦牟尼!灰詫崯o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于來世,當?shù)米鞣穑栣屽饶材。』?/strong>
此明因中無法得菩提之文。前云無法發(fā)菩提心,則無菩薩,云何釋迦修菩薩行?故引應住菩提無得,以明無法發(fā)菩提心,無生死可度。先引因中無法可得之義,以問空生:如來于然燈佛所,有法得菩提不?然燈,乃釋迦第二阿僧祇劫中所值之佛?丈鹧裕荷苹弁,于然燈佛所,無有法得菩提。佛贊如是者,言其所解無謬,然燈佛所,實無有法得菩提。以煩惱即菩提,煩惱性空無所得,則菩提亦無所得。下反釋,若我有法可得,然燈則不授記。下正釋,以無法可得,故與我授記。
梵語釋迦牟尼,此云能仁寂寞,言應化無為之義。若論正位中,則無記與不記;于偏位中,故有授記。古語云:萬籟有心聞不得,孤巖無耳自知音。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于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鬼毱刑嵫裕骸甘雷穑∪鐏碚f: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埂
此明果上無法得菩提之文。言因中無菩提可得,則果上無諸佛如來,故云:如來者,即諸法空義,以諸法空名如來。心經云:是諸法空相。楞嚴云:性色真空。
先遮錯解:若有人言,如來果上得菩提,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下示正見,實無有法得菩提,即諸法如義。下轉釋,復恐有人生謗,若言無得,則墮斷滅。故云:如來所得菩提,無實無虛。無實者,則非有;無虛者,則非無。若言有,是常見;若言無,是斷見;亦有亦無,相違見;非有非無,戲論見。古人云:離四句,絕百非,請師直指西來意。
前云:無有定法得菩提,然此真如,非別有體,即一切諸法,非有非無,皆是佛法。放光云:空無邊,當知般若亦無邊;色無邊,當知般若亦無邊。古人云:青青翠竹,無非般若真如境;郁郁黃華,咸是菩提妙假心。下拂跡,即非一切法,是無實;是名一切法,是無虛,前應住無定法可得文畢。以報身不可得發(fā)明。今降伏無菩提可得,以法身不可得發(fā)明。故問空生,一切法,皆是佛法,是真如體,遍一切處,可為大矣?丈鹧裕悍ㄉ黹L大,遠離諸相,故名非大身,是名大身者,真如不滅故。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此合明無生可度之文。前云:釋迦無菩提可得,則知無法發(fā)菩提心,亦無眾生可度。故云: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度生,則有四相,不名菩薩。以無有法,遠離四相,名為菩薩。是無法之故,佛說一切菩薩眾生法,無有四相。引應住中莊嚴佛土之事以明,若見有土可嚴,即著四相,不名菩薩。以無土可嚴,故云即非莊嚴。是名莊嚴者,世俗諦故。下雙結,既有生可度,有土可嚴,非為菩薩,何者名為菩薩?若菩薩通達無我相、法相者,真是菩薩。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埂疙毱刑!于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埂疙毱刑幔∮谝庠坪?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埂疙毱刑幔∮谝庠坪?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埂疙毱刑!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埂疙毱刑幔∮谝庠坪?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shù),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此明佛具五眼,故知一切眾生,即非眾生之文。初問,如來有肉眼不?答言:如來有肉眼;乃至佛眼亦如是。肉眼,見障內色,約凡夫;天眼,見障外色,約四果;阿那律陀,得半頭天眼,觀大千世界,猶如掌中庵摩羅果;佛得全頭天眼,徹見人中無數(shù)世界不以二相;垩,根本智照真理,約辟支權位菩薩。法眼,后得智說法度人,約等覺。前四眼在佛總名佛眼。見佛性圓極,約如來。
云巖問道吾:大悲菩薩,用許多手眼作么?答云:如人夜半背手摸枕子。巖云:會也。道吾云:汝作么生會?巖云:遍身是手眼。
楞嚴云:八萬四千母陀羅臂,八萬四千清凈寶目,皆在當人一念之中。
于意云何下,約一恒河以數(shù)沙;如一恒河中下,一河中沙以數(shù)河;是諸恒河下,沙河中沙以數(shù)界;爾所國土中下,爾所界中所有生,若干種心,一一眾生所有心,顛倒分別,染凈差別。
法華云: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等?如來悉知,以同體故。
楞嚴云:汝等當知有漏世界十二類生,本覺妙明,覺圓心體,與十方佛,無二無別。
華嚴云:若人欲知佛境界,當凈其意如虛空,遠離妄想即諸取,令心所向皆無礙。
雖般若無知,無所不知。若言五眼,當名見,何故云知?譬如盲人矚暗,見不在眼,而在于心。曾無心外之見,但約眼名見,約心名知,無二體故。何故悉知?如來說諸心,妄想性空,故云非心;真如不滅,故云是名為心。下釋非心,過去已滅,現(xiàn)在不住,未來未生,三際求之,了不可得。
【「須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埂
此明福德性空之文。前云無土可嚴,無生可度,則布施亦無福,故以性空之福大明之。初問,若人滿大千界七寶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答言:此人離相無倒行施因緣,得福甚多。佛與空生發(fā)明,若福德有實則住相,成有漏因,其福則寡;以福德性空,則離相,成無漏因,其福則多。已下三節(jié)校量文,皆因便舉爾。
【「須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此明佛身非相之文。前云無菩提可得,何有相好之佛,故以即非具足明之。經云:如來者,即諸法如義,亦引應住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之文。具足色身,即八十種好;具足諸相,即三十二相。即非具足,好即無好,相即無相。
佛在忉利天,為母說法,下來人間。蓮華色比丘尼,化作輪王,先往見佛。佛言:空生巖中宴坐,先見我矣。又云:若人百千劫,常隨于如來,不了真實義,盲瞑不見佛。是名具足者,妄無自性,全體即真。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荒魇悄睿我怨?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埂
此明無法可說之文。前云佛本無相,云何說法?故以無法可說名之。亦引應住無有定法可說之文。初遮錯解:汝勿謂如來作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以如來無說而說,說而無說;若言有說,則不解如來所說義。下示正見:說法者,無法可說,如空谷答響,無心無緣,離諸分別,終日言而未嘗言。楞伽云:無已說今說當說,不說是佛說。老子云:言滿天下無口過。是名說法者,不妨隨機演唱故。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于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埂
此明眾生非眾生之文。前云,無菩提,無相,無說,故問未來眾生,聞此經典,能生信不?以顯難信之意。佛以無眾生發(fā)明,意顯有信。彼非眾生者,本性空故;非不眾生者,五蘊和合故;眾生,眾生者,小品云:重牒之文,如言世尊世尊,菩薩菩薩等。言眾生之所以為眾生者,我說彼非眾生,無和合相故;是名眾生者,不壞假名故。
前云: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尚未明無眾生之義。次明三心不可得。今明眾生相不可得,方顯實無眾生之義。
如舍利弗問辯才天女云:何以不轉女身?天女言: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又如龍女,于須臾頃,變成男子,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豈可以男女老少善惡凡圣之相而分別乎!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如是,如是。須菩提!我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此明菩提無得之文?丈驘o相,無說,無生,知無法得菩提,故呈解先明「無上」名菩提,言佛得菩提,為無所得耶?佛印贊如是,無有少法可得明菩提,無少法者,言菩提心,迷時輪轉六道,亦未嘗減。楞伽云:轉三十二相,入一切眾生身中,如大價寶,垢衣所纏,悟時迥出塵勞,亦未嘗增。六祖云: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次明「正等」名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名菩提者,法界性中,無形無相,了無差別,故名平等。以平等故,不以佛為高,眾生為下。離能所相,廓爾無朕,故云無有高下。古人云:過去諸佛如是,西天四七,唐土二三諸祖亦如是,某甲亦如是。
肇云:諸法不異者,豈曰續(xù)鳧截鶴,夷岳盈壑然后為不異哉?言鳧鵛雖短,續(xù)之則憂;鶴鵛雖長,截之則悲。但高處高平,低處低平,長者任其長,短者任其短。頌云:任短任長休剪綴,隨高隨下自平治。
下明「正覺」名菩提,以無四相,修一切善法,則得菩提。前云:無有少法,及是法平等,恐人墮于無修無證斷滅深坑,撥無六度萬行。古人云:雖然舊閣閑田地,一度贏來方始休。故云:無四相,修一切善法。起信云:雖知法性本無慳貪,隨順修行檀波羅蜜等。下拂跡,既無菩提,云何有善法?故云:即非善法,以幻化佛事,修即無修,是名善法者,世俗諦故。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shù)譬喻所不能及!
此校量持經福德之文。若大千界須彌七寶持用布施,是有漏因,其福尚寡;持說此經,一四句偈,是無漏因,功德無量。
【「須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豁毱刑!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豁毱刑!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此明如來無生可度之文。前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云何如來亦有生可度?故云:汝等勿謂如來作念度生。汝等莫作是念。前云三心不可得,又云眾生相空,豈有眾生可度?若見有生可度,如來亦著四相。如來雖說有我,元非有我,而泛常之人,以為有我。眾生既非眾生,凡夫亦非凡夫。是名凡夫者,五陰假合故。上文交互破我相、法相竟。
【「須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狗鹧裕骸疙毱刑!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圣王則是如來!鬼毱刑岚追鹧裕骸甘雷!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此明法身不可以相見之文。前云:不可以具足相好見如來。向下欲破非法相,故引前三十二相以問。待空生答出以相見,則住常情;不以相見,墮于斷滅。初問,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正是世尊探竿在手,影草隨身,若非手親眼辨,不免落在世尊殼中。空生答云:如是,以比智知,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如隔山見煙,便知是火,既了相即無相,便可以相觀如來。佛以凡圣不分難之,若以相見如來,則金輪王具三十二相,亦是如來。以輪王雖具三十二相,不了非相,是凡夫故?丈粨鼙戕D,順理以酬,不應以相觀如來。佛印見聞不及,若以色見法身,以音聲求法身,是行邪道,不見如來,以色身非是佛,音聲亦復然。古人云:東坡居士太饒舌,聲色叢中欲透身,溪若是聲山是色,無山無水好愁人。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豁毱刑幔∧魇悄睿骸喝鐏聿灰跃咦阆喙,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豁毱刑!汝若作是念,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說斷滅相!
此明不住斷滅相之文。前云不可以相見如來,雖不住有,又恐空生住于斷見。不待其問而告之曰:如若作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菩提。然亦不離色聲,見佛神通力。東坡云:溪聲即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下明毀相之失。若作念發(fā)菩提心,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肇云:譬如逃峰而赴壑,俱不免于患矣。何故發(fā)心不說斷滅,以發(fā)菩提心人,于法不應說斷滅相。語云:寧起有見如須彌山,莫起增上慢空見。上文破非法相竟。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鬼毱刑岚追鹧裕骸甘雷!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此校量得忍菩薩功德殊勝之文。若菩薩將七寶充滿恒沙世界布施,不如得忍菩薩功德殊勝。以有相無相不同故。忍者,無生法忍也。前云:不可以相見如來,則不見有生;不可以非相見如來,則不見有滅。以此無生無滅之法,忍可于心,名無生忍。初住菩薩境界。前云: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征云:何故知無我菩薩功德殊勝以菩薩不受福德相故。空生復問:菩薩既有福相,云何不受?佛云:菩薩所作福德之相,不應貪取執(zhí)著,起斷常見,是故說不受福德。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此明法身無去來相之文。上云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云何如來現(xiàn)有去來?若有人言,如來有來,則以相見;如來有去,則以非相見。是人不解佛義。如來者,法身也。無所來,則不住生死;無所去,則不住涅槃。凈名云: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文殊云:若來已,更不來;若去已,更不去;可見者,不可見相。前云: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古人云:夜深不向蘆灣宿,迥出中間與兩頭。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于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此明法身應身無一異相之文。前云應有去來,則有異相;法無去來,則有一相。故以塵界明之。初明碎界為塵塵不有,若人以世界碎為微塵,寧為多不?答言:甚多。若微塵實有,則不名多;以微塵性空,是故言多。則應身無去來之異相。
下明合塵為界界元無。以世界性空,元無一相,則法身無一相。
下破和合相,若世界實有,則是微塵聚為一和合相,既說三千,則非一合,以第一義中無實體故;是名一合相者,世俗諦故。
上來空生顯解,向下佛與發(fā)明。一合相者,實際理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云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見和合相,迷于事法,貪著有無,起諸異見,所謂擬心即差,動念即乖。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埂疙毱刑幔“l(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此破我、法二相之文。前云四相,說破即是非相。又云四見,尚未發(fā)明,此乃說破亦無四見;蛟扑膱(zhí),或云四取,名別義同。無法相義,應住降伏俱未說破,故此明之。
初除我執(zhí)。若人言,佛說四見,是人解我所說義不?答言: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佛說四見,以性空故,即非四見;世俗諦故,是名四見。
下破法執(zhí),總提起前問辭云:發(fā)菩提心之人,于自利利他法中,應如是知者,即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如是見者,即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如是信者,即一念凈信,及信心清凈,則生實相;如是解者,即深解義趣,及信解受持。又如是二字,與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相照應。不生法相者,即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下拂跡,我見即非我見;如來所說法相,即非法相,離分別取著故;是名法相者,但假名故。上文節(jié)節(jié)皆破我法二執(zhí),以法相非法相,皆法執(zhí)故。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fā)菩提心者,持于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此校量持經功德,及說經軌則之文。先明持經功德,若人滿無數(shù)世界七寶布施,不及持經之福。云何下,說經之法,前云為人演說,依何軌則,說法無過?即法華說四安樂行之義。說經之法,不出定慧,「不取于相」者,言達境唯心,離諸分別,「如如不動」者,上「如」相似義,下「如」不變義;不動者,即定也。終日說法,無法可說;終日度生,無生可度。上言定,下言慧。何故如如不動,觀一切有為生滅之法,如夢從妄見生。圓覺云: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于醒,了無所得。
如幻者,如結巾為兔,縛芻為狗,咒力往來,無有實體。肇云:譬如幻化人,非無幻化人,幻化人,非真人也。
如泡者,因風而有,不可久立。
如影者,因形而有,形實影虛,有待而成者也。
如露者,春霜曉露,見日則晞。
如電者,似閃電光,剎那不住。一切諸法,虛妄不實,應作如是觀照,方得說法無過。
正宗分竟。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此明流通分,要將此法,流通天上人間。四眾八部,非無余眾,但文略耳。比丘,此云乞士;尼,即女也;優(yōu)婆塞,此云近事男;優(yōu)婆夷,此云近事女;阿修羅,此云無端正,男丑女美。法喜充心,故皆大歡喜,聞而思,思而修,故云信受奉行。
- 上一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郢說
- 下一篇:釋金剛經
- 地藏經注音版
- 無量壽經注音
- 妙法蓮華經全文
- 《心經》誦讀、讀誦的步驟
- 《金剛經》全文-金剛經原文、譯文及釋意
- 地藏經原文
- 楞嚴經白話文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念誦及回向儀軌
-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注音版
- 普賢行愿品原文
- 藥師經原文
- 金剛經注音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注音版
- 無量壽經原文
- 楞嚴經注音
- 金剛經原文
- 圓覺經原文
- 無量壽經原文
- 妙法蓮華經原文與白話文對照版
- 楞嚴經全文
- 普賢行愿品注音版
- 《心經》全文-心經全文注音及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普門品儀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完整儀軌
- 金剛經全文及譯文
- 華嚴經原文
- 無量壽經全文
- 地藏經解釋-地藏經全文白話解釋
- 心經注音版
- 維摩詰經原文
- 十善業(yè)道經原文
- 心經的作用和好處,心經有什么作用?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原文
- 《心經》全文、心經譯文解釋
- 無量壽經白話文
- 金剛經譯文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