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心”成就大業(yè)
無心”成就大業(yè)
---也說金庸小說中的大俠
金庸,以“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十五部經典武俠小說,為數(shù)億武俠小說讀者造就了武林夢,自己也被尊稱為“金大俠”。
金庸筆下諸俠,之所以成俠的關鍵有其獨到之處。
金庸先生認為,成俠的關鍵在于悟,這是他對于俠義精神的獨到見解,也是他的小說經久不衰、與眾不同的魅力所在。而這種悟,不是處心積慮的結果,而是無心所得,均屬于“無意插柳柳成蔭”之類。這點,在《天龍八部》中表現(xiàn)得尤其明顯。
《天龍八部》是一部佛光普照的作品。其書名“天龍八部”本就來源于佛教,指苦海中的眾生百態(tài)。書中的觀點看法,更和佛教教義有密切的關系。甚至書中人物的命運也幾乎都難逃佛法的普照。
在書中,金庸先生不僅介紹了禪宗史上著名的“拈花微笑”公案,還將《金剛經》中有名的四句偈語:“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霧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刻在少林寺菩提院的銅鏡上。書中無心成就大俠的人物當屬虛竹和段譽。
虛竹自幼在少林寺長大,深受佛法熏陶。心中都是慈悲為懷之念。所以他在危急時刻為救人出語論棋,出手下棋,只是迫于形勢,而無意中卻巧破“珍瓏”!罢洵嚒北揪椭挥袩o心于棋,“置之死地而后生”方可破解。于是一個毫無心機的小和尚就這樣學成了一身
絕世武功。
十足書呆子的段譽,出身皇族,打小父親鎮(zhèn)南王段正淳便教他學武。他卻因為武功會傷人而無意于武功,并常用儒佛之理與父親相辯,甚至離家出走。
然而,正是他這種無心無意,卻讓他學到了最為厲害的武功—— “北溟神功”、天下無雙的“凌波微步”、還有所向無敵的“六脈神劍”等等,更為奇特的是他所學會的“六脈神劍”,無心之時劍氣縱橫,立意使用時候卻很不靈光。
就因為虛竹和段譽的無心,他們不僅成就了卓絕的武功,還好運連連,一個成了靈鷲宮主,西夏駙馬;另一個最終抱得美人歸,還掌管了大理王國。
而與他們形成鮮明對比的、滿腔抱負的慕容復,因為處處用心,時時有心,最終反而一事無成。
這正似如來的“心空即得法”:燃燈古佛對大眾說法時,大眾以有所得心而聽法,有所得心,與法不相應,所以大眾不得法,惟有釋迦如來,以無所得心聽法,無所得心即空心,心空即得法。
佛教認為世界萬事萬物皆空皆虛幻,越少世俗的名利等的羈絆,便越接近佛性,成佛的希望便越大。虛竹和段譽,正是緣于這種“無所得心”,因而福緣深厚,有所成就。
- 上一篇:張默吸毒—“二代們”信仰的缺失
- 下一篇:節(jié)后上班吃點素
- 仁德上人:無事無心歌
- 心律法師:喬布斯去世,「喬不死」永存
- 心律法師:袈裟的功德
- 心律法師:七月十五佛歡喜日的由來
- 圣嚴法師:圣嚴法師:培養(yǎng)自己的柔軟心
- 大安法師:蓮池大師的故事
- 心律法師:言為心聲
- 心律法師:禪茶與養(yǎng)生
- 心律法師:忍辱苦修成大業(yè)
- 達摩祖師:無心論
- 心律法師:沉著冷靜是人生永遠的財富
- 心律法師:出家人為什么要光頭
- 心律法師:吃虧是一種智慧
- 心律法師:愛占小便宜,就會沒有人緣
- 心律法師:「燒頭香」與「撞頭鐘」的宗教內涵
- 心律法師:心意和順好修行
- 心律法師:相由心生,運隨行改
- 心律法師:最需要珍惜的是當下
- 心律法師:學佛重心不重形式
- 心律法師:孝道,從孩子教育開始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