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實的人生觀

踏實的人生觀

  踏實的人生觀,也可以說是禪的人生觀。此當先從肯定自我開始,然后提升自我,到達消融自我。

一、肯定自我:

  這是說明我們的人生必有一定的目的、意義、價值,也就是自信、自知、自我的立場肯定。人生何為?生命何用?很多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疑問:為什么要到這世界來走一趟?人生為什么會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事實上,若能承認我們既是為了受報而來,也是為了還愿而來,就會發(fā)覺到人生本身就是原因的事實,是很有內(nèi)容的,是值得珍惜的。

  受報的意思,是我們除了這一生之外,過去還曾有過很多的一生又一生、一段又一段的生命過程;從過去無量世業(yè)所累積的種種罪報及福報,來到今生,然后延續(xù)下生,再到來生又來生。跟許多的過去世相比,我們于這一生之中的所作所為,非常有限。同樣地,所接受到、遭遇到的也極為有限。在現(xiàn)在生中,接受過去帶來的罪報及福報,同時又制造了不少的惡業(yè)及善業(yè),準備繼續(xù)受報。

  當我們知道了今生是由于許多過去世果報的累積,便能解釋為什么我們在這短短的一生之中,所付出的與所接受的,并不一定稱、相等、相平衡了。有些人,雖然付出的努力不多,卻能榮華富貴,集于一身;相反地,有些人雖然不斷努力,勤奮不懈,為善不在人后,才智不在人下,卻是命途多舛,身世坎坷,甚至潦倒一生。因為,這一生的受報,不論好壞,都是為了對其過去多世以來的一切行為,盡著回收及補償?shù)娜蝿,有的是你還他人的債,有的是人家還你的債。

  小時候,我心中曾有疑問:“為甚么在眾多兄姐之中,中有我一個天生的體弱多?到底是媽媽不公平還是另有原因?”學佛之后,我知道,這都是自己帶來的。當我在一九八八的回中國大陸探親,與家人團聚時,我的三哥對我很羨慕,認為我是全家人之中,最有福氣和最了不起的一個。后來,我告訴他有關我的生活:每天喝的是白開水,吃的只是青菜豆腐;每天只能有四、五個小時的睡眠,沒有假期,乃至生病之時,也得抱病工作;我沒有私人的錢財。三哥聽了便又覺得他比我更有福氣。因我相信,無量世來,我積欠眾生的一定很多,有力償還時能夠及時償還,也是一大福報。

  人生一生之中,總會為某一件事,或向某一些人,作出若干許愿和承諾,也有一些是沒有特定對象的許愿和承諾,類似的許諾從無量生以來,不知已有多少。因此,人生在世,除了是受報,也是為了還愿;受報是為了克盡責任,還愿是為了實踐承諾。償債比較痛苦,還愿是心甘情愿的;償債是被動的受到逼迫,還愿是主觀的慷慨施舍。有人處處占你的便宜,時時纏著你不放,你便可通過佛教的觀念,最好是作還愿想,其次也作還債想;還愿是踐諾守信,還債是負責盡責;有悲愿救濟眾生是菩薩行者,有擔當償還宿債是有德的賢者。能作如此觀想,遇到逆境現(xiàn)前時,心中便不會自怨怨人了。

二、提升自我:

  這是教我們?nèi)绾螐囊粋普通人,提升成為一個賢者和一位菩薩。在提升的過程當中,首先當放下自利益而提起眾生的利益。普通人在不甘愿的情況下吃虧,往往感到煩惱痛苦。假使我們能以菩薩的心行為榜樣,或是以自身來學習著修行菩薩道,便會知道菩薩為了眾生,會作無限的付出,而不執(zhí)著回饋;菩薩為了眾生的利益,便不計較自己為何吃虧,也不在乎自身為何受苦受難。無限制地付出自己的時間和金錢,乃至付出了寶貴的生命,也在所不惜,這就是菩薩的慈悲了。把一切利于眾生的事提起,且不在乎自己的損失,了不會引直起煩惱,那便是菩薩的智慧。當你全心乃至全生命的付出之后,便已增長了菩薩的慈悲與智慧,豈不就是自我的提升嗎?

三、消融自我:

  這是從有修有證,有施有受的層次,更進一步,做到完全沒有“自我中心”的存在。從佛法的立場說,稱為“空、無相、無愿的三解脫門。“空”是三轉體空:無施者、無受者、無施的事物;“無相”是無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愿”是無四愿:無眾生可度、無煩惱可斷、無佛法可學、無佛道可成。這是八地菩薩以上的境界,叫做無功用行,雖其度盡眾生,不以為有眾生可度、已度者。

  此于一般人而言,很難做到,但何妨心存向往,試著練習,當你付出之時不是為求回饋,付出之后不再掛在心上。對社會大眾作了任何多大的貢獻,要想像著那是社會大眾共同的福報所感;相反地,由于有了讓你奉獻的機會,應感激社會大眾成就了你的道業(yè)。

  雖然這是道業(yè),也不要覺得這是你做的一項功德;若能如此,雖尚未實證“無我”的境界,卻是有助于自我的消融。

四、超越的人生觀:

  超越的人生觀,指的是已經(jīng)徹底得到解脫的圣人,F(xiàn)舉出如下的一則禪宗公案來說明。

  洞山良價禪師曾說:“直須向萬里地寸草處去始得。”接著又問:“祗如萬里寺寸草處,什么生去?”后來有人將此告知石霜楚圓禪師,石霜便云:“何不道,出門便是草。”萬里無寸草處不離處處都是草,超越了有草及無草,才能脫離執(zhí)著的煩惱。

  《維摩經(jīng)》云:“非凡夫行,非圣賢行,是菩薩行。”又云:“非垢行,非凈行,是菩薩行。”又云:“罪、福為二,若達罪性,則與福無異,以金剛慧決他此相,無縛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既不落于左,也不落右,即左即右,非左非右,才能不受束縛而左右逢源。

  六祖壇經(jīng)》云:“從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心念不受外境所污,每一念都能明爭無染,離主觀也離客觀,心中無一物牽掛,便是超越的人生境界。正如《心經(jīng)》所說:“無智亦無得,以無所行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心無所求亦無所得,才有大智慧的顯現(xiàn)。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