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慈菩薩發(fā)愿偈對發(fā)愿求生凈土的概括

  昨日我們開始學習大慈菩薩“發(fā)愿偈”,已經(jīng)學習了第一首:

十方三世佛 阿彌陀第一

九品度眾生 威德無窮極

  這首偈主要彰顯了阿彌陀佛的功德。

  今天接著來學第二首偈:皈依懺悔。

我今大皈依 懺悔三業(yè)罪

凡有諸福善 至心用回向

  皈依:歸投、依靠的意思。我們從小到大,總要有個依靠。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事實上,世間的物質(zhì)、眷屬,都是靠不住的。我們依于生存的物質(zhì)世界有成住壞空,所靠的父母朋友有生老病死,一切有為法,都是苦、空、無常的。

  《佛說阿彌陀經(jīng)》云:“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xiàn)在說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可見,西方極樂世界清凈安樂,可以作為人生的歸宿。阿彌陀佛功德廣大,是我們的真正歸依處。只要對阿彌陀佛有信心,依靠阿彌陀佛的慈悲愿力,就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精進修習佛道,一定能得到究竟解脫。所以我們要“大皈依”。“大”,就是徹底、究竟的意思。

  徹悟禪師有一首凈土偈:

說著蓮邦兩淚垂,

閻浮苦趣實堪悲。

世間出世思惟遍,

不念彌陀更念誰?

  最后這句“不念彌陀更念誰”,就是對“大皈依”最好的詮釋。

  懺悔:即悔謝罪過以請求諒解。懺是懺其前愆,對以往所犯的罪業(yè)生起大慚愧心;悔是悔其后過,即改過自新,永遠不再犯錯。“以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后種種,譬如今日生。”

  三業(yè)罪:即身、口、意三業(yè)所造種種過非。

  念佛求生凈土之人,應時常存有慚愧心、懺悔心。因為無始劫來,我們的身口意三業(yè)造作了太多的惡業(yè),所以要在佛前發(fā)露懺悔,后不再造。

  若能至心懺悔,往昔所造諸罪即可消除。律中云:“于我法中能至誠如法懺悔者,便得增益。汝懺悔應生厭離心,汝比丘至誠如法懺悔,我為受之。”《心地觀經(jīng)》亦云:“若覆罪者,罪即增長。發(fā)露懺悔,罪即消除。”

  接下來,給大家講一則關于懺悔的佛教小故事

  以前有位妙高禪師,修行非常精進,在懸崖邊打坐。有一次打瞌睡,一下子就栽了下去,落到一半時被一只大手托了起來,放回懸崖上。妙高禪師心想:我這個修行還可以,掉下去了還有護法神把我托起來。

  他一動這樣的心念,韋陀菩薩就對他說:“像你這樣修行的人多如恒河沙!因你這一念的貢高我慢心,我二十世不護你的法!”

  妙高禪師一聽,感覺特別慚愧,于是馬上懺悔。后來,他依舊在懸崖邊上打坐。結果又打瞌睡,一下又栽了下去。他想這次肯定沒命了,結果在半空中又被一只大手接住了。

  妙高禪師問:“是誰?”空中有聲音說:“護法韋馱!”妙高禪師說:“你不是說二十世不護我的法嗎?怎么又來了!”韋馱菩薩說:“因你一念懺悔心的功德,我還是要繼續(xù)護你的法,盡我的職責!”可見,懺悔的力量是多么大呀!

  回向:回轉自己所修的福德、善行而趣向于所期的目的。比如,期望布施自己的善根功德與他人,即回向于眾生;以自己的功德而期于自他皆成佛果,即回向于佛道;以自己的善行福德期望自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者,即回向西方凈土。亦即回己功德普施眾生,共見阿彌陀如來,生安樂國。

  諸福善:即所有的福德和善行,包括念佛、誦經(jīng)、布施、持戒以及世間出世間的一切德業(yè)和善行。于此,我們悉皆回向,以萬善莊嚴凈土,利樂有情。

一句彌陀

至心懇切

皈依懺悔

精進不懈

  這兩天我們先后學習了“大慈菩薩發(fā)愿偈”的前兩首偈,今天接著來看后面的偈頌內(nèi)容。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