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迷說悟
時間:公元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十五日
地點:彰化縣政府大禮堂
二.宇宙真理有幾何?
三.迷悟之間差幾許?
四.轉(zhuǎn)迷成悟有幾人?
各位法師、各位貴賓、各位護法居士:
我今天要和各位談的題目是:“談迷說悟”,說這個題目的主要用意,是希望我們大家都能亮起智能的眼光,重新發(fā)現(xiàn)這個如實如幻世界的真理。
什么叫做“迷”?我們常常說:“眾生癡迷”,所謂的“迷”,就像閉著眼睛一樣;一層眼皮遮蔽了一切,使我們看不到外面的真實世界及美麗的山川花木,而終日生活在黑暗、茫然之中。一旦我們張開了眼睛,看到光明的世界;看到山河這樣美麗,日月這樣爭輝,萬事萬物都這樣祥和,才知道以前那個黑暗、茫然的世界只是一種假相而已,這就是“悟”!
我們要怎樣才能睜開眼睛,看清一切真實的世相、法相呢?我分四點來談這個問題。
一.世間迷信知多少?
談到信仰的問題,我們知道世間有四種信仰:一是邪信,二是不信,三是迷信,還有就是正信。
邪信是最不好的,容易走火入魔,非常危險。第二種人是什么都不信,這比邪信要好一點;迷信的人可能什么都信,有時候這也比什么信仰都沒有來得好。最理想的,當然是正信,有正確、正當?shù)男叛?可以指引我們臻于道德圓滿至善的境界。但是,正信也必須具備正信的條件,才能算是真正的信仰。正信的條件至少有以下三點:
1.信實:所信仰的對象是實實在在存有的。比方說我們所信仰的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是歷史上真正存在的人,他有出生的地點、有生養(yǎng)的父母、有歷史的佐證,是個實實在在的大覺者,不同于一般的神教以天神鬼魂為崇拜對象,無法考證。
2.信德:所信仰的對象具有清凈崇高的道德。若我們所信仰的對象,本身仍有貪、瞋、癡,煩惱尚未斷盡,生死尚未解脫,這樣的神只自性都不清凈,又如何能引渡眾生呢?所以,信德是正信與否的最重要考驗。
3.信能:所信仰的對象確實具有偉大的能力,能夠引渡眾生明心見性、解迷開悟,這種偉大的能力必須包括慈悲心、智能心,及廣大神通,才可能成為我們生命的依靠,讓我們脫出三涂苦,不受五陰迷惑。
如果,我們所信仰的對象不具備以上三個條件,那么這種信仰就容易變成邪信或迷信,徒然造成自我束縛、自欺欺人了。與正信比較起來,邪信與迷信就像一條繩索,束縛了我們開朗的人生,給我們帶來很多無意義無價值的苦惱,使我們的人生不能獲致究竟解脫,不能求得光明的世界。最嚴重的,迷信更像一付枷鎖,把自由自在的世界都鎖住了,把清凈如滿月的人格都埋藏了。
一般民間迷信的種類,對象很多,比如:
1.迷信自然現(xiàn)象:以為打雷有雷神、閃電是電神、刮風靠風神、下雨的是雨神……,把一切不了解的天時現(xiàn)象都歸之于神只的控制,人變成了任由氣象宰割的渺小魂魄,F(xiàn)在科學進步到改變大氣結(jié)構(gòu)的地步,人也可以制造雨、改變風向,那么大氣科學工程師是不是也可以自封為風神雨神呢?可見信仰自然現(xiàn)象純粹是一種愚昧虛妄的迷信。
2.信仰動物:譬如諸蛇由蛇神御領(lǐng),牛有牛神管轄,龜有龜神,連猴子都有猢仙……。到了現(xiàn)代,很多以前被人們熱烈膜拜的動物,都已逐漸瀕臨絕種,或者需要人類劃定特殊的動物保護區(qū)來維持牠們的生存繁殖,那么,負責這件工作的生態(tài)保育員豈不也是神中之神?所以說信仰動物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了,這種迷信也將不攻自破。
3.信仰植物:花有花神,草有草神;一棵樹長得特別大,就叫大樹公;甚至于一座山特別高,也以為有山神呵護。那么,風吹草木折,就是風神和花神、大樹公打架,風神占了上風?水泥公司操作怪手挖掉了半座山,就是怪手大戰(zhàn)山神,山神鎩羽?這種迷信可以休止。
4.信仰仙鬼:如千歲、王爺、娘娘等等。
5.信仰民間英雄:如關(guān)公、岳飛、鄭成功。
一般人信仰仙鬼、英雄,是把他們當作宗教神只來膜拜,最主要的心態(tài)是自己遭遇到困難不能解決,希望藉著另一種偉大的力量來化厄解困,等到困難解決了,沒有利用價值了,就把信仰的對象暫時擱到一邊去。這樣的信仰,不是正信,而是迷信。
臺灣的民間神明信仰,可說是眾神濟濟,五花八門,不但人物眾多,而且各有所司所職,像現(xiàn)實世界的政府一樣,什么名堂都有。比方說:
玉皇大帝是一國之君,樣樣管得著。
文昌帝君掌學務,類似現(xiàn)在的教育部長。
農(nóng)作事務歸神農(nóng)大帝管轄,像農(nóng)業(yè)部長。
商務由關(guān)圣帝君主理,好比經(jīng)濟部長;天公可以算財政部長。
東岳大帝掌刑罰,是司法部長,城隍爺爺屈居為警察局長;土地公分坐各地鎮(zhèn)邪,是派出所的巡官;那七爺、八爺便是執(zhí)勤的警察了。
專司驅(qū)邪的太子爺,有點像警備總司令;第一殿到第十殿閻羅王,是擔任第一庭到第十庭的法官。
注生娘娘綜理生男育女,好比家庭計畫處長:保生大帝如同省立醫(yī)院院長;此外還有個王爺千歲,掌除疫疾,保你不傷風不感冒不患瘧疾,算是個衛(wèi)生局長好了。
此外還有掌娛樂的田都元帥,包庇各聲色娛樂場所;掌工務的巧圣先師,維護工地安全……,大大小小林林總總不下百多位,奇名怪形不勝枚舉,可說是一種今古奇觀了。
人,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上,需要司職的官員們給我們協(xié)助,而當現(xiàn)實世界的官員們無法給人們妥善的幫助時,就各依所需產(chǎn)生了眾多的神明,依靠祂脫困,信仰祂求安心。當然,有信仰要比沒有信仰好,但是與其苦求不可知、不可測的神明來做寄托,落得不上不下,空虛幻渺,何不把精神和力量用在改善社會狀況、促進官員與民眾的溝通上,使現(xiàn)實的困難獲得解決,提高社會的生活水平,使每一個人不致于遭到同樣的困境,這樣不是更好嗎?
一般的迷信里面充滿很多禁忌,實在不必要。比方說:本省人認為送雨傘代表“離散”,送手帕是將遇傷心事的預兆;吃梨子的時候不可以切開來吃,否則會“分離”;做什么事情都必須先擇日期、看黃歷。蓋房子的時候也不能隨便來,要先請地理師來看風水,擇吉日吉時才能破土!地理師要是說:‘不能這樣建,否則會對你的父母不好!’,誰愿意觸自己父母的霉頭?好!不要這樣建改成那樣建,我們就受迷信控制了,不能解脫無法自主。要是有人再告訴你:‘不能那樣建,對你的子女不好!’誰愿意壞子女的福德?好!不要建房子了。這樣,我們又受堪輿風水的控制了,到最后一事無成。
大家看看臺北西門町那一帶大大小小的高樓大廈、違章建筑,難道都有一定的尺寸、方向嗎?那些店家沒有找風水師看地理,生意還不是一直很熱鬧、很興隆?可見事在人為,不靠迷信。
另外,看八字擇吉日來論婚嫁的,是不是一輩子都不會爭吵、離婚?依著吉時去剖腹生產(chǎn)的孩子,將來是不是都會成為圣賢?夫妻相處之道在婚后的相敬如賓、互相體諒,而不在于結(jié)婚的時辰好壞;養(yǎng)育兒女之道,也是要依靠父母細心的照顧、謹慎的教育,而不在于八字吉兇。一個按照帝王時辰剖腹生出來的小孩,如果不去照顧他、教育他,他不但不是帝王,還可能成為社會的害群之馬。所以,在佛教里認為:日日是好日,處處是好地;只要你心誠意正,走遍天下都是良辰吉時、地利人和的。
另外一種迷信是對數(shù)字的迷信。有個出租車司機在街上準備載客人,車子一停下來,客人卻不要上車了,司機問他為什么,他說:
‘你這輛車子的號碼不好,四八四八,念起來像:死吧死吧!’
司機大怒:‘你胡說!我的車號最好,有很多人要買我這部車我都不賣!我這個“四八四八”用閩南語念,是賭錢的時候通通贏的意思,怎么不好?’
一樣的數(shù)字往往有互相歧異的解釋,所以,數(shù)字本身只是符號,并沒有什么意義,只是各人的想法不同而已。如果我們據(jù)以胡亂推衍,迷信它這個不好那也不好,就是自己淆亂自己,作繭自縛了。
現(xiàn)在不僅民間迷信各種無稽的傳聞,連西洋的迷信也流行起來,比如說:十三是不吉利的,黑色的星期五……等。四與九這兩個數(shù)字也不受人歡迎,一般的旅館、醫(yī)院都沒有四樓。其實這個“四”是事事如意,九,也不是死的意思,是久久平安、九品蓮花的象征。
迷信雖然沒有意義,但是本省很多吃符水、香灰的迷信作法,它的功用并不是完全沒有。佛教里有一個故事:有個老太太跟一個不識字的人學念咒語,把“唵嘛呢叭彌吽”念成“唵嘛呢叭彌牛”,每天要念一升豆子的數(shù)目。念了幾年之后,功效就來了,她每念一句,豆子不必用手撥,就會自動跳過去,可以說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有一天一個法師云游到此,恰巧天色晚了,就在老太太家借宿一宵,夜晚聽到老人家在做晚課,就問她:
‘你在念什么呀?’
老太太就念“唵嘛呢叭彌牛”給他聽,法師一聽,說:
‘老太太,您念錯了!是“唵嘛呢叭彌吽”不是“唵嘛呢叭彌牛”!’
老太太知道自己念錯了,就趕快改正過來念“唵嘛呢叭彌吽”,可是多年來念習慣了,一旦改口,起了分別心,反而詰屈贅牙,無論怎么念都不順口,豆子再也不跳了。
這就是俗話說的“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一旦集中意念,沒有分別臆度的念頭,就會達到心與物交融合一的境界。在本省一些民間信仰里面,如卜卦、吃符水、跳乩……等等,有時候會出現(xiàn)一些不可思議的功效,其實也是憑借這種至誠的意志力量的。但是我們應該把至誠的意念放在正信上面,才是永久恒常的信仰,迷信只能只能治一時不能累世,只能短期治標,而不能成為我們治本還元的依皈。
其實迷信的心態(tài)不止在宗教里面才有,現(xiàn)在社會上有無數(shù)的人更是迷信萬端。比方說:有的人喜歡歌舞,迷信歌舞是人生唯一的快樂;喜歡賭博、游蕩的,迷信縱情逞暴可以解決人生一切苦惱。此外還有很多迷信的事端,像迷戀打球,把打球當成人生要務的球迷;喜歡看電影,坐在銀幕下才能安定身心的影迷;迷信金錢萬能,沒有錢就活不下去了的錢迷;以愛情為依皈,以為有了愛情就擁有一切的情迷……還有迷信戰(zhàn)爭的、迷信權(quán)力的……真是不勝枚舉,比宗教里面的種種迷信復雜多了。但是每一種迷信就如同經(jīng)中所說:“積聚終消散,崇高必墮落;合會終當離,有生無不死”,都是虛妄不實、短暫無常的,像沙上的城堡,如空中的樓閣,既經(jīng)不起時間的考驗,也耐不住人事的變遷,是完全不堪一擊,隨時會崩坍潰散的。因此,沒有信仰固然不好,迷信也不完美,建立正確的信仰,人生才能圓滿究竟!
二.宇宙真理有幾何?
我們要破除迷信的原因,是為了正信真理。說到真理,實在很可笑,這個宗教自命是真理,那個宗教也說是真理,人言言殊,各樹壁壘,究竟那一家才是真理呢?
真理,必須具備有真理的條件,不是可以隨便說的。真理至少必須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1.普遍如此:真理必須具有普遍性,不能因為少數(shù)人能夠言之鑿鑿,便自以為是真理。比方說:佛教講“諸法無常”,認為一切人為的功利都如同夢幻泡影,終會毀壞而歸于幻滅。我們翻開一部人類進化史來看,有生就有滅,有成、住就有壞、空,千百年來各朝各代的文明均無所幸免,沒有一樣能原原本本流傳不變的,可知“諸行無常”合乎普遍的特性,是確定不疑的真理。
2.必然如此:佛教講“生死熾然”,有生必有死,是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呢?古人有生死,今人亦有生死;中國人如此,外國人也如此,男人如此,女人也如此;一切有生命的物體最終的歸宿都同一墳塚,可知生死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3.本然如此:生死的本然特性,可以從生者懼怕死亡的現(xiàn)象上去理解,可見生與死是與生俱來的本然真理,任何時間、空間的人類、生物,都沒有辦法逃避這個問題,這就是真理。
我們用這三個條件,就可以證悟出有生有死的生死流轉(zhuǎn)確實是我們?nèi)松锏恼胬?我們應該正確地信仰這個真理,把貪生怕死、畏懼疑惑等等心態(tài)都袪除掉,重新建立我們對生命的希望,把握生命做更有意義的事業(yè)。
我們現(xiàn)在講到宇宙里面的真理有幾何?其實,佛教的真理可以說充盈宇宙、布滿人心,我現(xiàn)在把佛教里面有關(guān)處世為人的四個真正道理貢獻給大家:
(一)廣結(jié)善緣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成就正等正覺,佛陀究竟覺悟了什么?就是覺悟我們宇宙人生最根本的真理:“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這個緣起論,是我們佛教的真理。“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在我們的生活上,到處可以印證這個緣起緣滅的真理。凡事由眾緣和合而成,由因緣散失而滅。有了因緣,事事順遂;因緣不合,處處失利。好比一部機器里面少了一枚螺絲釘,無論如何努力修護,總是無法啟動一樣。所以,各位要想生活上有幸福,事業(yè)上有成就,最重要的是與人相處要和諧,處處廣結(jié)善緣,才能自求多福,美事天成。這就是所謂“業(yè)因緣在,業(yè)因緣絕;因明因顯,緣起緣滅”了。
我們要怎樣廣結(jié)善緣呢?
1.在時間中結(jié)緣:比如說,我現(xiàn)在點頭向你微笑,這是結(jié)“現(xiàn)在緣”;幾天之后,你看到我,你也向我含笑招呼,這又進一步是結(jié)“他日緣”了。說不定就從這一個微笑開始,我跟你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了解,結(jié)下了生生世世的“未來緣”。所以我們在時間中結(jié)緣,不僅要結(jié)現(xiàn)在之緣,也要結(jié)他日之緣、未來之緣;能夠緣緣不絕,善事自成。
2.在空間處結(jié)緣:我們不僅要結(jié)“此方緣”,還要結(jié)“遠方緣”、“十方緣”。其實,現(xiàn)在所結(jié)的“此方緣”,也有可能成為他日“遠方緣”的因,而更一步成就了未來“十方緣”的果。所以,在佛教里,時間空間是相續(xù)不斷、生生不息的,我們不要看輕任何一個小空間、任何一個微少時間內(nèi)所做的善事,因為這一粒種子,很可能就是將來茁長的一棵大樹。
3.在人間里結(jié)緣:除了結(jié)“人緣”外,還要與眾生結(jié)下“生緣”。結(jié)了“人緣”、“生緣”還不夠,要更進一步結(jié)“佛緣”,以與佛結(jié)的千年萬世法緣,來做為我們生生世世的依皈。
4.在因緣上結(jié)緣:這種緣有三種,就是“親因緣”、“改善緣”、“無緣緣”。“親因緣”是在已有的因緣上再結(jié)因緣;“改善緣”是將彼此的關(guān)系做調(diào)理、改善的努力,使這個緣更美好、更長久。一般的婆媳、妯娌之間,都是有緣才成為一家人,如果能改善原來不好的嫌隙,這個緣就會和善,家庭也更幸福。另外,我們還要結(jié)“無緣緣”,也就是要與跟我們有關(guān)系、互相認識的人結(jié)無上善緣,即使是跟我們毫無關(guān)系、形同陌路的人,我們也要主動友善地和他們結(jié)歡喜緣。比如說:你在路上看到一個人滑倒了,你立刻扶他一把,跟他點頭微笑,他也向你道謝微笑,由于你的廣結(jié)善緣,你們這兩個原本無緣的人就成為有緣人了。
至于我們要用什么方式來結(jié)緣呢?我現(xiàn)在就舉出幾個實實在在的例子來給大家參考:
1.資具結(jié)緣:譬如以財物、湯藥、日用品等捐贈給他人。我們常常把錢捐給孤兒院,買日常用品給救濟院,這便是以資具和他人結(jié)緣,是一種財布施。
2.身心結(jié)緣:用眼、耳、鼻、口、身、意來和人結(jié)緣。譬如我用眼睛向你行注目禮,是眼結(jié)緣;用耳朵靜靜聽你講話,是耳結(jié)緣;用嘴巴贊美你,是口結(jié)緣;在心里歡喜你、關(guān)心你,是心結(jié)緣,人與人是連在心里都可以與之結(jié)緣的。
3.利行結(jié)緣:我們給人方便、利益、好處,做對他人有益的事,這就是利行結(jié)緣。好像我們一般人常常穿的太子龍衣服,吃的統(tǒng)一面、可口奶滋等食物,這些民生用品的總負責人是吳修齊先生,他的生產(chǎn)事業(yè)不僅供應了全臺灣百分之七十的民生衣食需要,還能運銷出國爭取外匯。有一天,我問他是如何成功的?他告訴我他的成功之道。他說:他本來在臺南一個山腳下擺地攤,后來到鄉(xiāng)公所當小職員,有許多鄉(xiāng)人來辦事情,不清楚手續(xù),他都一個一個耐心幫他們解決;后來這些人在他開始創(chuàng)業(yè)的時候也給他很多的方便和協(xié)助,吳先生的事業(yè)就很順利地發(fā)展起來。所以說給人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給自己結(jié)下了未來的利行緣,這就是佛法“他受用即是自受用”,自他不二的甚深妙義。
4.佛法結(jié)緣:用真理、智識、技術(shù)、佛法與人結(jié)歡喜緣。我個人從小在佛門受人恩惠,也受十方大眾的呵護,受國家、師長的教導,我之有今天,完全是社會大眾成就的。我無以為報,就想到用佛法來與大家結(jié)緣,所以從民國三十八年到臺灣來以后,這里的每一個鄉(xiāng)村,如彰化、花蓮、臺中……,三十年前我都去講演過佛法,這個緣就愈結(jié)愈大愈廣,到現(xiàn)在聽講的人越來越多了,而這些聽講的人又會把所聽的內(nèi)容向沒有聽過的人傳講。這樣我以佛法向大家結(jié)緣,大家又用佛法向更多的人結(jié)緣,我們的佛法就遍滿虛空,使十方大眾都能沾被法益了。
(二)自作自受
佛教里面的第二個真理是“自作自受”,也就是說:自己的行為后果完全由自己來承擔,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人在世間的幸福與否,都隨業(yè)力而定,業(yè)有善業(yè)、惡業(yè)之分,惡業(yè)就是自作自受的業(yè)。所以我們生活里面許多的困厄、不如意,都是自作自受的因果報應,而不是由外在的神權(quán)來懲罰的。
(三)好心好報
這個真理就是善業(yè),所謂“善有善報”,你做了好事種下善業(yè),自然幸福的果實還是由你來享,別人是無法干預的。這種因果報應的真理也是全憑自己作主,不是神只所能操縱左右的。
(四)空有不二
“空有不二”是真理,因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真空可以生萬有,萬有復歸于虛空。各位能夠了悟空、有之間的妙諦,在生活上切實的付諸實行,許多的計較、爭奪、猜忌都可以消失,而達到物我合一、人我兩忘的逍遙境界。這就好像佛教里面所流傳的一則故事:
從前有一個小偷想偷禪師的東西,趁著三更半夜禪師在睡覺時,偷偷溜到禪師的房間里去,找了老半天,找不到什么值錢的東西可偷。小偷很失望,正要離開時,一直躺在床上悶不吭聲的老禪師說話了:
‘喂!順使替我把那個門關(guān)好啊!’
小偷嚇了一跳,乖乖回頭替他關(guān)好,卻忍不住抱怨說:‘這種門有什么好關(guān)的?反正又沒有東西好偷。’
禪師莞爾一笑:‘是你偷不去,不是我沒有!我的東西遍布虛空、充塞宇宙,你有何德何能偷去?’
禪師已證悟真空妙有的道理,所以宇宙萬物都是他的身家資財,小偷還是執(zhí)迷于世間法,以有形的物質(zhì)為取舍,自然徒勞無獲了。
我們談到了佛教里面的四個真理:廣結(jié)善緣的真理,可以引導我們臻于世界大同的和平境地;自作自受的律則,可以約束我們貪取為惡的意念;好心好報的因果,鼓勵大家勇于為善;空有不二的妙理則開啟我們無限的豐富生活。這四個真理好比四條路,每一條都可以讓我們轉(zhuǎn)迷成悟,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是在家、出家修行的大道和妙諦。
三.迷悟之間差幾許?
迷者自迷,悟者自悟,迷悟之間究竟相差有多少呢?
我們常常在經(jīng)上看到這樣的經(jīng)文:“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也聽到古德禪師說:‘是佛法的不是佛法,不是佛法的即是佛法。’乍看之下,好像非常矛盾的樣子。其實“是佛法,不是佛法”與否,只在迷悟之間而已。一念轉(zhuǎn)迷,本來是清凈的佛法的,也變成了染污的世間法;一念覺悟,有漏的世間法都變成了無漏的佛法,所謂“心迷世間轉(zhuǎn),心悟轉(zhuǎn)世間”,就是這個意思。而“迷”“悟”之別雖僅在一念頓超,是心地上的功夫,絕不是口舌上的逞能。
有個年輕人正在澄心靜慮打坐的時候,正好一位老禪師走了過來,年輕人也不起身相迎,禪師問他:
‘你看到我來,怎么不理我呢?這么沒禮貌!’
年輕人學覺悟了的口氣說:
‘我坐著迎接你,就是站著迎接你!’
老禪師一聽,立刻上前啪啪給他兩個耳光。年輕人挨了打,不免摀著臉抗議:‘你為什么打我呀?’
老禪師雙掌一合,若無其事地說:
‘我打你,就是不打你!’
這是說:如果還沒有達到開悟的境界,就強要摭拾開悟者的皮毛,那是畫虎不成反類犬的,迷悟之間的差別由此可見一斑了。
美國夏威夷有一位軍人因為參戰(zhàn)而殉難了,他的遺屬請來一位老禪師為他主持告別式。這時候一般的佛教儀式都要說一些佛法,如“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或者是“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等等。老禪師一想,這些都太老套了,我今天要用更有意義的方式來為他告別,也讓這些外國人親炙佛法。他想:這個阿兵哥是為了國家戰(zhàn)死在沙場上,那么就用最能象征戰(zhàn)爭的槍聲來為他說法。所以禪師開示到最后,就以“碰!碰!碰!”的槍聲作結(jié)束。在座的人聽到這槍聲,想到這位朋友是為了護衛(wèi)國家的安全,才奮不顧身地死于槍口之下,一時大家都聞聲痛哭流淚。在場另有一位和尚,看到這三聲效果這么好,就依樣學了下來,在為另外一位軍人舉行兵葬儀式時,他也在說法后對空中“碰!碰!碰!”碰了三聲,參加儀式的人因為不了解這個和尚的用意,結(jié)果都哈哈哈大笑起來了,成為一場滑稽的告別式。這個和尚沒有老禪師的慈悲心和證悟力,同樣的槍聲由不同的人發(fā)出,一個能感動人,一個不能感動人,迷悟之間的不同,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
我們再舉個比喻來說:迷者,即是眾生;悟者,即是佛。在迷境里面,我們的妄心、妄識交相爭奪;在悟的境界里,能知道自己的真心安止何處,無著亦無系。所以迷悟之別,就是凡夫與圣者的分界線。
在我們的社會里,凡有破壞性的是迷;凡有建設性的就是悟。
有人用造謠生非來破壞社會的和諧;有人專門從事不法勾結(jié),破壞國家的安全;有的用寫文章來揭人陰私、損人名譽……。這些都是仍在迷境妄識里面的現(xiàn)象,所作所為、所言所語都具有破壞性,威脅到社會國家的和平安祥。像不久以前,報紙報導重大的經(jīng)濟犯罪案件,這些人在國內(nèi)倒閉了許多人的辛苦錢,自己潛逃到國外一了百了,罔視他人的痛苦,這就是損人不利己的執(zhí)迷不悟。按照佛教的真理,他們是必然會受到因果報應的制裁的。
這種自心迷昧而不知醒悟的人,是不能了知佛法的。從前有一個人應邀去朋友家赴宴,受到主人的殷勤接待,他也老實不客氣的對著桌上的幾盤菜動起筷子,狼吞虎咽般吃了起來。吃到其中一盤,就跟主人說:
‘這盤菜太淡了,沒有味道,不好吃!’
主人聽了,立刻親切而誠懇的道歉說:
‘太淡了嗎?那真是對不起,請您稍等,再加一點鹽就好了。’于是主人拿了一把鹽來攪和,問:
‘您再嘗嘗看,這回不淡了吧?’
那個人吃了一口,不覺拍掌而笑的稱贊起來:
‘唔!好吃多了,好吃多了,加了一把鹽以后,這菜的味道果然大大不同了,真是不可思議!’
他把這件事銘記在心里,回到家以后立刻告訴太太說:
‘我今天學會了一種智能,原來菜的味道好,是從鹽中得來的。稍微放一點鹽,就能使乏味的菜肴變得好吃;再多放一些鹽,味道一定會更美妙的!’
于是他得意洋洋的拿了一鹽來,大把大把撒進做好的菜肴里,然后高高興興一口吞進嘴里……結(jié)果呢?滿口咸味,害得他急急把剛?cè)肟诘牟硕纪铝顺鰜怼?/p>
佛法講求覺悟的道理,就如同一種鹽──應用得好、用得妥當,人生的滋味無窮;如果矯枉過正,求悟反迷,那么就如同笨人吃鹽一樣,貪求無益不說,到最后還可能傷到自己,不能覺照萬千妙諦。
另外一種人,他處處為你、為我、為他、為大眾謀求幸福,為人公正,肯自我犧牲,這種人哪里怕他的能力很有限,只能做很小的事,他仍然是一個有證悟的人,是我們現(xiàn)在社會最需要的智能者。因此,愚癡、執(zhí)著、自私的人是迷者;智能、犧牲、公正的人是悟者。迷與悟之間的差別,只在“一念之間”,一念之間就可能是四萬八千里的距離,也就是“擬心即差,動念即乖;有人解者,即在目前”。
四.轉(zhuǎn)迷成悟有幾人?
我們?nèi)绻恢烙廾、自私地?zhí)著于人生的一切假象,是永遠也不能解脫超生的。
五通梵志是佛陀的弟子,有一天,當他在深山懸崖邊行走的時候,不小心腳下滑了一步,就從懸崖邊直直墜落下去了。當他失魂落魄跌下的一瞬間,隨手抓住一棵小樹的枝干,竟然絕處逢生,整個人中止了墜落而懸掛在半空中搖幌不定,非常危險。梵志眼看頭上的樹干快要支持不住他的體重了,心里十分恐慌,就大喊:‘救命啊!救命啊!’
恰巧佛陀路過此地,聽到他的求救聲,就趕來救他。佛陀說:‘我實在很想救你,可是恐怕你不會照我的話去做。’
梵志指天誓地的說:‘佛陀,我快要掉下去了,求您趕快救我,您說什么我一定聽!’
佛陀說:‘好!你把手放開!’
梵志一聽,低頭看看萬丈深淵的懸崖絕壁,心都嚇飛了,很害怕地說:‘我好不容易才抓到這一根枝干,您怎么反而要我放開?我一放手,就會掉下去活活摔死的啊!我怎么能放手呢?’
佛陀搖搖頭說:‘梵志,放下!放下啊!’
梵志仍然死命的抓著不放。
這則故事是說眾生執(zhí)著癡迷,既不肯放下貪、瞋、癡,又要求得解脫,終究還是永遠困在迷境妄識里面,不能證悟得道、古德說:“坐破蒲團不用功,何時及第悟心空?真是一番齊著力,桃花三月看飛紅”,千百年來,人間真正能轉(zhuǎn)迷成悟的又有幾人呢?
佛經(jīng)里面說:“但能識得娘生面,草木叢林盡放光”,古來的禪師大德,一旦轉(zhuǎn)迷成悟,不僅雙手盡離貪、瞋、癡諸煩惱的枝干荊棘,而提升至一片光明歡喜的悟者境界,就連無情的草木林石都沐著他的法喜而欣欣向榮。古往今來許多轉(zhuǎn)迷成悟的禪師事跡太多了,他們都是在這個惺惺不昧的向上一念中解脫,尋到本來面目的。
藥山禪師悟道之后,看萬事萬物都是“榮也好,枯也好”,雖榮猶枯,雖枯猶榮,何等自由逍遙!
靈佑禪師自稱要投生做老牯牛,超越了物我之分,是“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合一”的境界。
臨濟禪師栽松,要為后人做標榜,更是把他悟得的古道熱腸分與眾生共享。
古賢大德的契悟,給我們現(xiàn)在的人留下了很好的榜樣。在我們的社會中,也有一些悟得大智能的人,把他們的精神、力量都投注在全民的福祉上,這就是我們現(xiàn)代的悟者。
除了有慧根的人能夠轉(zhuǎn)迷成悟以外,就是十惡不赦的人,若能及時回頭,痛改前非,他仍然可以算是一個悟者,能夠獲得寧靜、安祥的解脫。
在我的家鄉(xiāng)有一個壞人,無惡不作,有一天被警察抓到了,卻怙惡不悛不知悔改,一個失手把警察也打死了;逃亡了五、六年,在別的地方又犯下案子被逮捕起來。大家一看,他就是五、六年前在某地殺死警員的人,就把他押回原地去法辦。當他下火車的時候,當?shù)氐睦习傩章犝f犯人捉到了,都跑到火車站去等,他一下車,大家就憤怒地丟石頭,要打死他。押他的警員叫大家冷靜下來,把他押到一手抱小孩的婦人面前,對那個五、六歲的小孩子說:
‘孩子!他就是殺死你父親的人,他害你一生出來就沒有爸爸!你要不要打死他?’
小孩子沒有講話,只拿著眼睛看那個壞人,眼淚一直流個不停。這個犯人本來是個窮兇極惡的人,此時看到這一對母女流著無辜的眼淚默默望過來,心里不覺萬分慚愧,就朝地上一跪,痛苦的說:‘我是世間上的罪人,請您原諒我,我情愿被槍斃,以死來謝罪,請您原諒我!’
這時原來想打死他的老百姓看到他這樣真心懺悔,不但不打他了,還跟著他哭起來。
所以,一念之差執(zhí)迷,害人害己;一念之間覺悟,大家接受他、同情他,就算他最后要接受法律的制裁,他的心境也是平坦、無憾的;大家對他原先再怎么樣的鄙視痛恨,此時也是贊賞、感動的。在慈悲包容之前,再如何頑迷兇惡的人,也會幡然醒悟的。
悟,不分男女老幼,不分愚智貴賤,人人都可以轉(zhuǎn)迷成悟。那么悟后的境界,又是怎么樣的風光呢?我以無門和尚的一首詩偈來向大家說明: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如果我們心中能不住一法,不著萬有,不為紛擾雜染的世相所迷惑,便能享受光風霽月的悟境之樂。所謂“安禪何須山水地,滅卻心頭火自涼”,便是這個道理。
今天大家濟濟一堂,共同沾被佛陀的法喜,我祝福大家都能離迷成悟,共同創(chuàng)造人間的好時節(jié)!
- 上一篇:從凡夫到佛陀 四個層次談情說愛
- 下一篇:星云大師:談空說有
- 佛說人生哲理 佛說人生感悟的句子
- 維摩詰所說經(jīng)原文
- 這樣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學打坐的正確方法
- 禪宗小故事十三則
- 神奇的求財方法
- 馬祖道一:想盡辦法令弟子開悟
- 《信心銘》釋義
- 禪宗公案大全
- 禪修打坐時是睜眼好還是閉眼好?
- 令人開悟的佛教禪詩一百首!
- 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戰(zhàn)勝心魔?
- 《金剛經(jīng)》的十大威力
- 景德傳燈錄
- “即心是佛”的參禪之道
- 慧可斷臂求法是真的嗎?二祖斷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禪宗慧能大師的一生
- 打坐導致性欲沖動,怎么辦
- 臨濟宗歷代傳人
- 十惡八邪
-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yǎng)不夠
- 《禪門日誦》簡介
- 千休萬休皆不如一休
- 參透生死令人動容 圣嚴法師圓寂前曾拒絕換腎
- 禪定境界分別為哪九個層次呢?
-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
- 佛家經(jīng)典禪語
- 一生絕不能做的兩件事
- 心口不一 貴耳賤目
- 馬祖道一:對佛像吐痰也是菩薩境界
- 指月錄
- 野狐禪公案三則
- 龐蘊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
- 聽雞蛋和你講話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這些動物和這條蟲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絕情”度貧母
- 禪宗七祖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