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文化 >

龐蘊《但自無心于萬物》的禪意

[禪宗文化] 作者:吳言生/辛鵬宇 [投稿] 放大字體 正常 縮小 關閉

但自無心于萬物

〔唐〕龐蘊

但自無心于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鐵牛不怕獅子吼,恰似木人見花鳥。

木人本體自無情,花鳥逢人亦不驚。

心境如如只個是,何慮菩提道不成。

【譯文】

  只要我的心不執(zhí)著于萬物,

  萬物經(jīng)常圍繞我又有何妨?

  鐵牛不會害怕獅子的吼叫,

  無心的木人不會在意花鳥。

  木人的心體沒有妄情執(zhí)著,

  花鳥遇到木人也不會疑驚。

  心境如如不動就像這樣子,

  還擔心菩提大道修煉不成?

【禪意】

  這首詩的宗旨是“無心”,啟發(fā)人們不要執(zhí)著于外物,不要被外境所轉。心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擾與影響,即使各種事物,在你面前晃蕩來晃蕩去,你也會視而不見,聞而不聞。這種無心的心境就像一個沒有任何感情的鐵牛,絲毫不怕獅子怒吼一樣。又像花鳥遇到?jīng)]有情識的木人一樣,一點也不會感到害怕。一個人的心境如果能這樣不被外境所動,就用不著擔心成不了佛道。

  內(nèi)心與外境的關系,歷來就是參禪中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如何參禪,如何處理好參禪中的心境關系,是歷代禪門高僧所關注的焦點。唐代臨濟禪師總結出“四料簡”,元代知訥禪師《真心直說》總結出十種無心的修煉法門,都是這方面的很好指導。

  既然這首詩的宗旨是“無心”。那么,到底什么是無心?有參學者向知訥禪師提出了這個問題:“人若無心,便同草木。無心之說,請施方便。”

  知訥禪師從禪的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了十種“無心功夫”,其中的第三條,就是本詩的宗旨:

  “三曰泯心存境。謂做功夫時,于一切妄念俱息,不顧外境,但自息心。妄心已息,何害外境?即古人‘奪人不奪境’法門也。龐公云:‘但自無心于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此泯心存境息妄功夫也。”

  這種功夫,一旦在禪師的手里運用起來,是非常了得的。

  日本江戶初期臨濟宗大德寺派的高僧澤庵宗彭禪師精通詩歌、俳句、茶道,是東海寺的開山祖師。一天,有個商人拿了一幅裸體的仕女畫,故意請澤庵宗彭禪師在畫上題詞。商人心想澤庵宗彭禪師一定會尷尬地推辭,沒想到澤庵宗彭禪師不但沒有拒絕,還一面欣賞著畫中的美女,一面贊嘆說:“多么好的一幅畫!”隨即在畫上題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柳綠花紅,夜夜明月照清池,心不留亦影不留。”原本想看禪師笑話的商人,見澤庵宗彭禪師如此心胸坦蕩,反而慚愧不已。宗彭禪師一生提倡“無念無想”的禪風,所以即使是為一幅裸女畫題字,也能自在地題偈“心不留亦影不留”,讓不懷好意的商人折服膜拜。

  可見,在禪者眼中,世間一切都是虛幻不實的,因此心不會為女色所牽動,更不會產(chǎn)生一絲“念想”,因為他早就泯除了差別妄想,而臻于自在無礙之境。一個人如果時時受到外境的驅使,內(nèi)心是永遠得不到安寧的。“但自無心于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只要心不染萬物,縱然萬物圍繞,也依然清凈無垢。

  人為什么會被束縛?就因為你的內(nèi)心隨著境界而轉,所以就被煩惱捆住了。別人贊嘆你,你很高興;別人辱罵你,你就不高興,你這是隨它轉,自己沒有作主,為煩惱所縛。你見著一個美女的照片,與一朵花的照片、一株樹的照片沒有分別,你就像禪師一樣,不為它所轉。

  當然,“但自無心于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這兩句話,說來容易做來難。不要說萬物常圍繞了,就是有一兩只蚊子圍繞你叮咬,你也會覺得那聲音像轟炸機一樣,讓你心中煩躁不已,這時“無心于萬物”立即就會變成“有心于萬物”了?梢娨_到“無心于萬物”的境界,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