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文化 >

神秀《身是菩提樹》的禪意

\

身是菩提

〔唐〕神秀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作者】

  神秀(?—706),汴州尉氏(今屬河南)人。中國禪宗北宗的開創(chuàng)者。少習儒學,博學多聞。后出家,師事禪宗五祖弘忍大師,深得器重,被尊為上座。弘忍圓寂后,在湖北荊州玉泉寺弘法。九十多歲時奉詔入京傳法,為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所尊崇,時稱“三帝國師”。他在北方主張漸修禪法,被稱為“北宗六祖”。

【譯文】

  身體如清凈菩提樹,

  心靈如明亮妝鏡臺。

  要經(jīng)常把它來擦拭,

  莫讓它沾惹上塵埃。

【禪意】

  五祖弘忍為了選拔接班人,讓門下眾徒各作一偈。神秀寫成此偈,成為北宗禪的標志。禪宗史上說北宗主漸修,影響最大的就是這首詩。

  “身是菩提樹”,菩提樹是一種常綠喬木。相傳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獲得覺悟。這句是說身體是修煉的基礎(chǔ),所以要好好持守戒律。一個沉溺于欲望的身體,很難承載一個安寧純凈的心靈。

  “心如明鏡臺”,明鏡臺就是梳妝臺。梳妝臺上放著鏡子,所以稱為明鏡臺。愛美的女性會把梳妝臺整理得干干凈凈,一塵不染。這里比喻沒有灰塵污染的心。意思是要像保持明鏡臺的清凈一樣,來保持心靈的清凈。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用什么來凈化我們的身心?污染我們身心的灰塵是貪、嗔、癡三毒,所以要用戒、定、慧三學來凈化三毒。佛教說:“勤修戒定慧,對治貪嗔癡。”要不斷修習戒、定、慧三學,來凈化我們的生命。凈化了塵埃的生命,就是純凈的生命,覺悟的生命。修行的關(guān)鍵在于修心,所以要經(jīng)常擦拭明鏡臺,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觸到六塵時,不要被色、聲、香、味、觸、法所污染,就是“莫使惹塵埃”。可見,要想成佛作祖,必須刻苦修習,方可修成正果。這就叫:“勤修戒定慧,對治貪嗔癡。”但這個過程,是相當艱難的,用禪宗的話來說,就是“生處變熟,熟處變生”。“生處變熟”,是把過去熟悉的貪、嗔、癡盡量拂拭掉,這是“難舍能舍”。“熟處變生”,是把過去陌生的戒、定、慧盡量來實行,這是“難行能行”。這種修行的方式,也叫做“逆水行舟到源頭”,逆著貪、嗔、癡之流而上,打破我們思維的慣性,回到纖塵不染的生命源頭。

  這首偈子通過形象的比喻,把長期的、不間斷修行的重要性揭示了出來。為什么要堅持長期的、不間斷的修行?因為“凡夫”就是“反復”,所以長期的、不間斷的修行就顯得尤為必要,這就是這首偈子的深刻意義之所在。但縱然是這么好的一首偈子,弘忍看了之后,認為神秀的修行也只是到了門坎,還沒有登堂入室,就沒把衣缽傳給他,而是傳給寫了另一首偈子的慧能。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