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華嚴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華嚴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華嚴宗因奉《華嚴經(jīng)》為主要經(jīng)典而得名。其實際創(chuàng)始人法藏曾被武則天賜號“賢首”,后人稱法藏為“賢首大師”,故又稱“賢首宗”。該宗主要發(fā)揮“法界緣起”的旨趣,主要理論觀點有:法界緣起、四法界說、六相圓融、十玄無礙、五教十宗等。

  “法界緣起”是華嚴宗用來解釋宇宙發(fā)生和人生現(xiàn)象的基本理論。“法界”有兩義:一是指真如、實相、如來藏自性清凈心,即諸法之根源,真理本身;二是指包括真如在內(nèi)一切法的分類,華嚴宗所說的法界主要指第一層意思。所謂法界緣起,是說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切法,都是如來藏自性清凈心在一定條件下的生起,離開一心,就沒有任何法存在。由一心產(chǎn)生的所有現(xiàn)象,處于多重普遍聯(lián)系之中,彼此既相互區(qū)別,又相互影響,從任何一種現(xiàn)象之中,都能見其自身、其余一切現(xiàn)象及緣起全體在過去、現(xiàn)在、未來所有時間中的任何一種相狀及其之間的每一種關(guān)系,也就是“互即互入”,“圓融無礙”,“一即一切,一切即”。

  為了進一步說明法界的圓融無礙,華嚴宗還建立了四法界說和一真法界。四法界,指的是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世間萬法差別之相,各有其不同,不能混淆,名事法界;真如平等的理體,為萬法所依,名理法界;真如能生萬法,故萬法即真如,理體事相,互融互具,無礙通達,理即事,事即理,名理事無礙法界;諸法互攝,重重?zé)o盡,不相妨礙,一多相即,大小互容,舉一全收,具足相應(yīng),名事事無礙法界。其中以事事無礙法界最能體現(xiàn)華嚴宗法界緣起說的獨到義理。在四法界的基礎(chǔ)上,華嚴宗又提出了“一真法界”這一最高范疇。“一真法界”,用澄觀的話來講就是“未明理事,不說空有,直指本覺靈源”(《圓覺經(jīng)大疏》)。這樣的一真法界,與《大乘起信論》所說的“一心”大體相當,理、事二法界相當于一心之“二門”。宗密認為,一真法界具有“緣起”和“性起”兩種功能。“緣起”側(cè)重于從宇宙論方面討論萬物如何生起,法界具有緣起萬法的功能,沒有一法不由一真法界生起。“性起”即“稱性而起”,側(cè)重于從本體論角度說明法界與萬法的體用關(guān)系,法界為萬法的本體,稱性而起萬法,卻不礙自性空寂。性起萬法意味著,在真性之外,別無一法真實存在,因而佛與眾生融通,凈土與穢土交涉,充分體現(xiàn)了華嚴宗哲學(xué)的圓融特色。

  “六相圓融”說主要是從六個方面來說明緣起的各種現(xiàn)象之間的圓融關(guān)系。所謂“六相”,指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六相之說本源自于地論師,相傳世親在撰作《十地經(jīng)論》時,曾發(fā)現(xiàn)《華嚴經(jīng)》的“十句式”有一個特點,即其中的第一句為總括,后面九旬是對第一句的分釋,因此,為說明十句的關(guān)系,世親引入了“六相”的模式,即以第一句為總相、為同相、為成相,以后九句為從第一句分出來的別相、異相與壞相。華嚴宗自智儼始說六相圓融,法藏則承智儼的思路,對此作了多方引申,認為六相之間的圓融無礙乃緣起諸法的本來形態(tài)。在《華嚴金師子章》中,法藏以金獅子為喻,說明六相之間的關(guān)系。獅子是總相;眼、耳、鼻、舌、身五根差別是別相;五根同一緣起,相依相待,形成獅子,是同相;五根差別不同,不相混亂,是異相;五根和合而稱獅子,是成相;五根各自不失其本相,各住自位,是壞相。獅子既是總相,又是同相、稱相,五根是別相,又是異相、壞相。法藏認為,從法界緣起的角度看,獅子與五根之間的關(guān)系是相即相人,圓融無礙,不可分離的有機整體,所以名之為“六相圓融”。用哲學(xué)的語言來說,六相談的是事物的全體與部分、同一性與差別性的問題,但法藏所做的則是宗教式的解讀,既表達了對事物個體性和差異性的認識,又把立足點放在取消個體性和調(diào)和差異性上面,其目的在于論證一真法界(真如本體)的絕對性,強調(diào)宇宙本質(zhì)的“唯一真理平等”(《華嚴發(fā)菩提心章》),這是華嚴學(xué)說的最后歸宿。

  “十玄無礙”,又叫做“十玄緣起”,是華嚴宗法界緣起理論的又一重要內(nèi)容。如果說六相圓融涉及的是緣起事法中的具體關(guān)系,那么十玄無礙則是六相圓融的展開,并將其進一步拓展到整個大干世界的結(jié)果。十玄說有智儼“古十玄”和法藏“新十玄”的區(qū)分,二者只是立說略有不同。以下略說新十玄各門:1.同時具足相應(yīng)門,一切現(xiàn)象同時相應(yīng),時間上無先后之別;2.廣狹自在無礙門,一切現(xiàn)象同處相應(yīng),空間上無廣狹之對立;3.一多相容不同門,多中有一,多即一,一中含多,一即多,相即相人;4.諸法相即自在門,一切事物相即無礙,平等一體,相互攝入;5.隱密顯了俱成門,緣起法中本體與現(xiàn)象,隱顯兩種狀態(tài)相即相人,同時成立;6.微細相容安立門,一切事物,乃至極其細微的事物,也能包容其他一切,攝盡全部世界;7.因陀羅網(wǎng)法界門,森羅萬象一一互相顯發(fā),重重?zé)o盡,如因陀羅網(wǎng)(帝釋天宮殿中寶珠之網(wǎng));8.托事顯法生解門,深妙之理可托卑近之事法加以彰顯,所托之事與所顯之理無二無別;9.十世隔法異成門,過去、未來、現(xiàn)在之三世一一各有過現(xiàn)未三世,合為九世,此九世亦唯攝入一念,合九世與一念為十世,而此十世雖有時間的間隔,但彼此相即相人,先后長短同時具足顯現(xiàn),時與法不相離;10.主伴圓明具德門,緣起諸法,隨舉其一為主,其他一切現(xiàn)象即為伴,如此互為主伴,具足一切德。

  “五教十宗”是華嚴宗的判教理論。“五教”是依所詮法義的深淺,把佛陀一代言教分為五類,即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終教、頓教、圓教。一般來說,五教是依天臺宗的化法四教(藏、通、別、圓)建立的,改藏為小,改通、別為始、終,吸收了化儀四教中的頓教,圓教照舊。為了抬高自宗,貶低天臺,法藏說,雖然天臺與華嚴都屬圓教,但圓教又可分為“同教一乘”與“別教一乘”!法華經(jīng)》所說的“會三歸一”是“同教一乘”,而《華嚴經(jīng)》所說的一乘圓教,闡揚三乘都未曾講過的道理,獨立于三乘之外,所以稱“別教一乘”。此論一出當然地受到了天臺方面的反擊。“十宗”的名號分別是:我法俱有宗、法有我無宗、法無去來宗、現(xiàn)通假實宗、俗妄真實宗、諸法但名宗、一切皆空宗、真德不空宗、相想俱絕宗、圓明具德宗。其中前六宗皆屬于小乘教,第七、八、九宗分別屬于大乘始、終、頓教,第十也就是華嚴宗本身。

  華嚴宗是在武則天的直接支持下創(chuàng)立起來的。該宗的傳法世系并未追溯到印度,而是以中國人為主,一般作:初祖法順→二祖智儼→三祖法藏→四祖澄觀→五祖宗密。實際創(chuàng)始人是法藏,之后的澄觀發(fā)揮法藏的教義,對“中興”華嚴宗起了很大的作用。澄觀有弟子一百余人,其中以宗密最為著名。宗密在主要闡述華嚴教義時,還進一步發(fā)展了澄觀的教禪一致思想,并調(diào)和佛教內(nèi)部各派和儒道各家的思想,著《注華嚴法界觀門》、《禪源諸詮集》、《禪門師資承襲圖》和《華嚴原人論》等。他的“三教即三宗”的教禪一致論和“會通本末”的判教理論對中國佛教思想的發(fā)展和儒佛道三教融合的思潮,都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宗密以后,唐武宗滅法,華嚴宗與其他教派一樣,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寺院被毀,經(jīng)論散失,從此一蹶不振。直至宋初,始稍有復(fù)興。

 。ㄕ浴佛學(xué)問答》洪修平、許穎 著)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