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脫解脫(佛教解釋) 解脫梵語為(vimoksa),解脫的境界可分大乘與小乘之別,其境界略有差異,依小乘佛法而言,要證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等果位,方稱得上解脫,而以四果為小乘終極圓滿之果地,必須斷見思惑,
自在 佛教的自在是指進退無礙。真正的自在,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擺脫了煩惱的束縛。佛法說凡事都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既非真實,就不要執(zhí)著了。唯有對一切現(xiàn)象不起執(zhí)著,才不會生起愛憎等煩惱心,那就是自在的人。
比丘 比丘,是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稱,佛家指年滿二十歲,受過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比丘是梵語(bhiksu)的音譯,華言乞士。乞是乞求之名,士是清雅之稱。謂出家之人,上乞法以資慧命,下乞食以資色身,故名乞士。俗稱“和尚”。比丘的具足戒共有二百五十條。比丘是佛的
信仰 信仰,梵語(sraddha),譯作信心、信解,是信心瞻仰之意,指對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或?qū)δ橙、某物的信奉和尊敬。佛教的信仰,是以“三寶”為中心,不像一般人誤會佛教的那樣,認為佛教是崇拜鬼神的宗教。擁有健康的宗教信仰,比沒有宗教信仰更好。
覺悟 覺悟,即開悟智慧,也就是對世間種種現(xiàn)象,真理的透徹了解,不為迷茫,非常自在、篤定、鎮(zhèn)定、有方向感、開啟真智。謂領(lǐng)悟佛教的真理,以此指開悟的人,與執(zhí)迷不悟者相反。覺悟是智慧的來源,我們?nèi)祟愖钊鄙俚,最缺乏的就是智慧。釋迦牟尼佛是覺悟者
隨緣隨緣,是隨順各種因緣的意思,是指哪一種因緣先成熟,距離最近最親,就到哪里去。無論對人對事,都不要去攀附、要求外境,而是把重點放在自己的身心行為上,隨著自己面臨的緣起而善加努力,就是隨緣。
八關(guān)齋戒 八關(guān)齋戒,是指八條戒律,又作八齋戒、八支齋法,是在家居士體驗出家生活的一種戒律,僅于六齋日的一日一夜受持。八關(guān)齋戒是佛陀為在家居士種下出世解脫之因而慈悲開設(shè)。其意義在于,在家居士可通過受持這些戒律,感受清凈、離欲的出家生活。分別為一、不殺生。二
禪定禪,為梵語dhya^na之音譯;定,為梵語sama^dhi 之意譯。禪與定皆為令心專注于某一對象,而達于不散亂之狀態(tài),或謂禪為dhya^na 之音譯,定為其意譯,梵漢并稱作禪定。初修禪定之時,可有許多方法,舉凡禮拜、誦經(jīng)、念佛、持咒、梵唄、經(jīng)行等……
菩提心 菩提心,是指成佛的心,為利眾生愿成佛的心。菩提心全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菩提”是梵語,譯為“覺”,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不是善心。菩提心和世俗善心的一個重要區(qū)別,就是“是否緣到所有眾生”。菩提心的條件要緣一切眾生,令其獲得無上圓滿正等覺
從容 從容,是指處事不慌張,很鎮(zhèn)定,不緊迫。從容是一種修養(yǎng)、一種氣質(zhì)、一種境界、是一個人的睿智與大度。從容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面對浮躁忙亂、追逐物質(zhì)和感官享受的社會,我們不妨學會跳出人我是非,修一顆從容自在心。從容是歷經(jīng)滄桑、閱盡浮華,洗盡躁動后的返璞歸真
生死 生死,梵文稱薩摩沙羅(samsāra),意為生死相續(xù),是指眾生在一期的或一個段落的出現(xiàn)和消失。謂一切眾生因惑業(yè)所感,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即是死于此而又生于彼,再死于彼而復生于此,在天、人、阿修羅、傍生、鬼、地獄的六道之中,往返生死,永無盡期。
世間 世間是指時間和空間!甘馈拐f明過去、現(xiàn)在、未來等三世的時間,時間是從古到今往未來,是因果的循環(huán),是因果的繼續(xù)不斷!搁g」指出東、西、南、北、上、下等十方的空間,空間是無限廣大的世間。世間說明一切人、事、物彼此發(fā)生的關(guān)系,是因果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