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凈土經(jīng)論 >

念佛人應(yīng)有的基本觀念與心態(tài)

  各位法師、各位蓮友:南無阿彌陀佛!

  一個念佛人的為人處世觀念,應(yīng)該要秉持怎樣的心態(tài)呢?

  念佛有種種的利益,使念佛人能夠消業(yè)障、增長;、消災(zāi)免難、遇難呈祥、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在很多的事相中,不知不覺被化解,不知不覺獲得圓滿的結(jié)果。念佛的效益雖然是這樣的,但這只是世間上的利益而已。因為再大的世間利益,也是無常的,不是徹底、究竟的,人死亡之后,依然去六道輪回,所以我們念佛的目的,主要是要往生極樂世界,也就是說,一個念佛人必定是以求生極樂世界,作為他學(xué)佛念佛的最高、究竟,而且是唯一的目的。其它都是附帶的,附帶的意思是指在念佛之中,雖然不知道、不去追求,但是它會自自然然賜予我們,就如剛才所講的,念佛就自然會有的利益。但是,我們主要的目的,是要往生極樂世界,絕對不會因為任何因素,退失我們念佛的愿心;也就是說,對往生極樂世界的心,是百分之百的堅定,不會退失、改變。

  學(xué)佛的人,不管是依圣道門修行或是自凈土門而入,最終都是要降伏進而斷除我們的無明。不過,我們?nèi)魴z討我們昔日的學(xué)佛過程,就會了解,愈是深入佛法,愈發(fā)覺自己原來是一個徹底的博地凡夫。我們都是凡夫,雖然我已經(jīng)出家了,我也還是凡夫,在座的各位當(dāng)然也還是凡夫;凡夫的內(nèi)涵是什么呢?就是貪瞋癡具足、妄想雜念不斷,這就是凡夫。有妄想雜念,有貪瞋癡,所以貪著五欲的塵勞,只要是凡夫都有這種的心念,只要還有這種心念,他就是凡夫。那什么是博地凡夫呢?就是自覺自己的貪瞋癡煩惱比別人更加熾盛,妄想雜念比別人更多更雜。自己雖然學(xué)佛,但是卻一直無法以自己的力量來修持佛法所講的戒定慧,自己沒有能力降伏貪瞋癡。但是六道輪回卻又擺在眼前,這樣要如何呢?所以要求生極樂世界,唯有往生極樂世界,才能使我們這般博地凡夫,今生學(xué)佛,一生成就佛道,脫離生死輪回。

  就如剛才所講的,我們都是博地凡夫,既是凡夫,就都有追求五欲之樂的心,追求五欲就是貪著恩愛,什么樣的恩愛呢?就是男女的恩愛,眷屬的恩愛,還有貪名、貪利、貪權(quán)力、貪地位。在這樣的情境下,我們要求生極樂世界,是不是要先淡薄執(zhí)著或得先斷除五欲之心不可呢?不是這樣!

  不管我們學(xué)圣道門或是凈土門,都自覺自己這樣的凡夫心念一點也沒有降伏,照常有貪著的心,既然這樣,那么我們要抱持怎樣的觀念呢?沒關(guān)系,因為我們就是有這樣的貪著難以降伏,(照理應(yīng)該要自我降伏,但是自己卻是毫無能力),也了解阿彌陀佛就是為我們這樣的眾生來發(fā)愿、來修行、來建設(shè)極樂世界,來完成這句萬德洪名的南無阿彌陀佛,惠賜給一切的眾生,因此我們才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我們這個法門,是今生決定往生極樂世界,絕對不會因為任何環(huán)境,任何因素而退轉(zhuǎn)。

  由此可知,我們剛才講的那種難以降伏的心是不會障礙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但是我們要有一種觀念,我們在有生之年難免有這種貪著的心,貪著眷屬甚至貪著一切,因為我們還沒有往生極樂世界,我們這個肉體還在這個世間,所以還存在凡夫的心,所謂見惑思惑的貪瞋癡,還有微細的塵沙惑與根本無明無法降伏、斷除,但是我們要清楚了解,我們就是要往生極樂世界!我們有生之年都會貪著,但是到了臨命終之時,兩者選擇其一的時候,我們是要選擇極樂世界?或是要選擇娑婆?我們當(dāng)然要選擇極樂世界!而且選擇極樂世界,愿生極樂世界這種決定的心,本來就已深刻地存在我們的心底。

  我們自始至終都清楚了解,雖然有很深的愿往生之心,但是在現(xiàn)在卻又很貪著,假設(shè)現(xiàn)在就要我往生,或許我還會對紅塵戀戀不舍,因為自己還認為自己不夠老,養(yǎng)育兒孫的責(zé)任未了,甚至于子女已成家立業(yè)了,仍要看孫子長大成人,或是其它種種心愿未了等等。我們雖然是念佛要往生極樂世界,但是畢竟都是凡夫,一定會有這種的念頭,對不對?如果是過得比較苦惱的人,比如因疾病苦痛纏身、痊愈之期無望,或是家庭環(huán)境使我們很痛心,不如盡快往生的好,如果是這樣的念佛人,他就會希望盡快往生到凈土。不過如果是一般生活還算順適的人,他一定還會貪著,這樣會障礙往生嗎?這樣不會障礙往生!這怎么會障礙往生呢?本來阿彌陀佛就是要救度這樣的眾生啊!本來我們就是這樣的眾生,才需要往生極樂世界,求生極樂世界,否則,我們就不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不一定要靠南無阿彌陀佛,我們就靠自己就好了。

  但是,我們一定要清楚了解,到了臨終之時,在二選一的緊要關(guān)頭,你就不可以再有貪著的心,因為你知道這是人生最后的時刻,再怎么留戀,再怎么執(zhí)著,再怎么想停留在這個世間,都已經(jīng)是不可能了!人的肉體不能由我們作主了,我們已經(jīng)到了臨終之時,這個時候我們對執(zhí)著之心就要放下,這樣就可以決定往生。如果還是執(zhí)著不放,那就表示我們平生要往生極樂世界的心是假的,不是真的,這樣就退轉(zhuǎn)了。

  我們要再進一步了解,即使我們再怎么執(zhí)著世間,留戀眷屬,留戀這個環(huán)境,或者是留戀財產(chǎn)(動產(chǎn)、不動產(chǎn)) ,也根本無法讓我們留戀,因為各人是隨業(yè)受報的。想要和子孫們永遠相聚也是不可能的,譬如說我的神識生生世世要住在這個家里,甚至于希望生生世世都投胎轉(zhuǎn)世與我的子子孫孫為眷屬,這也不可能的;因為你本身有你自己的業(yè),你的子孫有子孫的業(yè);我們死后如果還沒有往生極樂世界,也沒有墮入地獄,也沒有上升天庭,沒有立即投胎轉(zhuǎn)世,這樣就是在中陰身,中陰身頂多是四十九天,在這個四十九天當(dāng)中,隨著過去生生世世,與今生今世所造的善業(yè)、惡業(yè)去投胎轉(zhuǎn)世,所以中陰身(俗稱靈魂)不可能永遠停留在這個家庭。

  我們學(xué)佛的人了解這個業(yè)報道理,所以到了最后的關(guān)鍵時刻,要我們二選一的時候,我們就選擇極樂世界,不再選擇娑婆。我們不可以想要生生世世都在娑婆世間和現(xiàn)生配偶結(jié)為夫妻,生生世世都和子孫作眷屬,這是不可能的,各人的業(yè)都不同。所以我們要了解六道輪回是無常的,無常的本質(zhì)就是苦,這就是「苦、空、無常、無我」,所以到了臨終之時,我們一定要完全放下。

  我們雖然放下,但其實并非失去,怎么說是沒有失去呢?因為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之后,反而會因為擁有神通,想要回來探視我們的子孫,就能立即回來探視我們的子子孫孫,以及過去生生世世的父母眷屬。如果他們沒有往生極樂世界,就一定在六道中輪回,因為那時我們已有神通,就可以救度他們到極樂世界團圓。這樣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并不是離開我們的眷屬,反而這樣才能看得到我們的眷屬,才能有神通力救度我們的眷屬,有足夠功德能夠庇蔭我們的子孫;所以一個念佛人,一個決定往生極樂世界的人,這樣的決心是從現(xiàn)在到臨命終都不會改變的。

  所以,在生活的過程之中,我們都會留戀子孫,這是自然流露的,沒關(guān)系。但是,我們心底要明白,在那一刻來臨時,我們就要放下全部的心,歸投極樂世界?傊,我們要有這樣的觀念:一個念佛人是決定愿生極樂世界;對往生來講,都是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磕蠠o阿彌陀佛,這樣他才是一個念佛人。

  一個念佛人的心態(tài),就是要知道,我們今生今世所遭遇的成敗得失、苦樂禍福,所有的點點滴滴,百分之百都是跟我們的過去世有關(guān),是生生世世所造作而來的。我們就是生生世世以來有造那樣的因,所以今生今世才會出生在某個國家,做某人的子女,與某人結(jié)為夫妻,生幾個兒女,身體健康或病弱,頭腦聰明或愚鈍,事業(yè)成功或失敗,際遇是順或逆……我們要知道,所有的點點滴滴都是我們生生世世自己所造作而來的,不是別人導(dǎo)致我們那樣的。所以一個念佛人要了解三世因果,相信善惡報應(yīng)的道理,要有安份守己,隨遇而安,逆來順受之心,不要對人以牙還牙,這樣來念佛才會感到自在喜樂;若念佛人不了解這種善惡報應(yīng)、三世因果、自作自受的道理,就會凡事不平不滿、嫉妒計較、爭吵怨恨,他雖也念佛,依然是苦苦惱惱,乃至于會作出極端的行為,甚至于最后去自殺;這樣的話,怎么可以怪罪阿彌陀佛說,我已經(jīng)念佛了,怎么使我步上自殺之路呢?我是一個念佛人怎么還會這樣呢?如此怪罪阿彌陀佛都沒有庇佑,這樣對嗎?

  我們要了解,既然我們的身體仍然處在這個家庭環(huán)境之中,與子孫家眷、親戚朋友互動往來,人與人之間,本來就應(yīng)該有基本的做人態(tài)度,如果態(tài)度觀念有偏差就會導(dǎo)致自己的苦惱。譬如說,已經(jīng)有幾天沒吃飯了,結(jié)果肚子餓、胃痛,甚至餓到瀕臨死亡。我們應(yīng)知,肚子餓有肚子餓的因果,如果這個時候竟說:我都在念佛了,怎么還使我肚子餓?這個因果就不符合了。又譬如說:幾天前氣溫很低,你故意只穿單薄的衣服,致使著涼感冒,卻又疑惑已經(jīng)在念佛了,怎么佛沒有保佑我、賜我健康,不受感冒生病之苦呢?這樣的想法也是不符合因果業(yè)報的道理。

  人與人之間,本來就應(yīng)該要互相謙卑體諒,多為對方設(shè)想,在態(tài)度方面要盡量親切和睦。但是,自己雖然念佛,習(xí)性依舊未變,思想偏激個性沖動,三言兩語就與人爭吵,這樣自然與親戚朋友,左鄰右舍不和了,這時怎么可以怪罪說:我已經(jīng)在念佛了,怎么會使我因緣不好?所以,做為一個念佛人,要了解因緣果報的道理,要安份守己、隨遇而安、逆來順受、不要以牙還牙,不可以說你對我這樣,我也要這樣對你。

  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將所遭遇的逆境怪罪在子女、媳婦、丈夫、妻子、或是其它人身上,我們應(yīng)該了解這都與曾互相欠債有關(guān),這個逆境機緣,正是我們償還欠債的時候,因為那都是我們以前欠他們的,我們過去曾經(jīng)得罪、傷害過他,今世才會遭受他這樣的對待。想想看,天底下的男人那么多,天底下的女人那么多,你為什么卻會偏偏與這個人結(jié)婚,生育這種子女,與這種媳婦相處呢?這都是各有其相關(guān)的因果啊!所以,我們對于來到眼前的一切,都要歡喜做、甘愿受,不可以牙還牙,否則前債不但未還,又再另造一個新業(yè)了。

  一個學(xué)佛、念佛的人了解這個道理,所以第一會「隨緣消舊業(yè),更莫造新殃」,第二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第三愿生極樂世界。這個愿生極樂世界,是講真的,不是講假的,是百分之百愿生極樂世界,這種的心是堅固不移的。也就是說,雖然我們對這個家庭還眷戀不舍,平時當(dāng)然也盡責(zé)盡份,不過若到了臨終之時,自然就會放下。然而,這其實只是暫時的放下,因為到極樂世界之后,反而能夠達成我們持續(xù)照顧眷屬的愿望,而且在達成這樣的愿望時無凡夫心,境界更高超。

  所以,一個念佛的人,他深刻清楚,往生是專靠念南無阿彌陀佛,所以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但是,對于人情世事,也要恪盡本份,不可以假藉念佛之名,而回避應(yīng)盡的責(zé)任。因此為人子女,應(yīng)當(dāng)孝順父母;為人父母應(yīng)該好好栽培子女;為人兄弟要互相和睦友愛;對其他人要盡量包容、援助對方;即佛教所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己要隨緣隨份隨力去做自己做得來的善事。不過,他有一個觀念,就是做任何的善事,對于往生而言,是沒有增減影響的。因為不是靠這些善事,來回向往生,來輔助阿彌陀佛的救度,不是這樣的;他只不過是隨緣隨份,隨順一個學(xué)佛人的本份和境緣,遵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他知道往生極樂世界,不是靠這些善行;要往生極樂世界,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已經(jīng)全部具足。所以,這六字名號稱為萬德洪名,這個「萬」不是百、千萬數(shù)目的萬,這個萬是圓滿具足往生極樂世界的資糧,這六字名號就已圓滿具足,沒有絲毫欠缺,而且超越所有六度萬行的功德。這樣說來,他所作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對往生而言,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而且也不相關(guān)。因為他不是靠這些來往生的,所以他作這些事情,不屬于正行,不屬于雜行,不屬于自力,也不屬于他力;正行雜行,自力他力,是針對往生而言的。如果與往生沒有關(guān)系,那就沒有自力他力、正行雜行的分別了,因為這些都談不上。

  一個念佛人,第一要隨緣消舊業(yè),更莫造新殃,逆來順受,隨遇而安。第二要愿生極樂世界。第三要專念彌陀。

  如此說來,一個念佛人若自殺會往生嗎?倘若他是平生就已決定往生身份的念佛人,則不管他自殺與否,都決定往生,也就是說,不管他是壽終正寢,有無疾病,甚至于遭遇空難、水災(zāi)、火災(zāi)、車禍……致死,都決定往生極樂世界!那他怎么會選擇自殺呢?我們應(yīng)知,凡事都有原因,這個人若有依照剛才所講的三項觀念,他不會隨便自殺,他知道人生的際遇再怎么樣的苦厄,都是自己造作而來,不是別人致使我這樣的,這都是要償還的,因此他不會像世俗的人一樣,抱著一死了之的逃避觀念;所以,假設(shè)他會自殺,一定有他的特別原因。他的原因是什么呢?他知道自己沒有虧欠別人,在這個世間,拖著病重的身軀,除了使自己痛苦,也增加他人負擔(dān)以外,已經(jīng)沒有意義和價值了,加上他一心一意要趕快往生極樂世界,不想再拖了,這才采取自殺的方式來結(jié)束生命。所以,若是因為這種的念頭而自殺的,就決定往生;反之,如果不是這種的念頭而自殺的,則不一定往生,總之,要看他存的是什么樣的心念而定。

  剛才提到專念彌陀的名號,要怎么樣念呢?念佛方式有: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心中默念四種。平時我們以金剛念為主,金剛念就是動嘴唇不出聲音,自己聽得到別人聽不到;因為金剛念比較不累,可以從早到晚的長久持念。那么還需要大聲念、小聲念嗎?這要視情況而定,若是大眾共修的時候,大家都出聲念佛,這樣大家就都大聲念,但是如果隨眾大聲念,念累了,沒力氣念了,那就轉(zhuǎn)為小聲念;若是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念佛,則以金剛念為主,如果有時候自己想要大聲念或小聲念,那就隨己意大聲念、小聲念或心中默念,最主要的則是金剛念。

  為什么我們比較鼓勵金剛念呢?原因是,金剛念只是動嘴念,不會累、不傷氣,又沒有默念的缺點。我們凡夫的習(xí)性就是妄想雜念不斷,妄想雜念不用去學(xué),是與生俱來牢不可破的。如果我們以為心中有在默念佛號,而其實往往都沒有在念佛,那就自然而然會落入妄想雜念中,所以我們要動嘴唇念,以動我們的嘴唇來攝住我們的心。因此我們平時最好養(yǎng)成動嘴唇念佛的習(xí)慣,走路也好、工作時也好、在家里也好……都動嘴唇念佛,念成一種習(xí)慣。

  再進一步來講,還有專心念佛與散心念佛之別,散心念佛就是在走路也好,工作時也好,其它的任何時候,只要是不用動腦筋,我們都將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念在口中,這樣稱之為散心念佛,而不是專心念佛;因為我們眼睛在觀望,耳朵在聽周遭的聲音。詳細一點說,眼睛在看周遭的環(huán)境,耳朵在聽周遭的聲音,手在做其它的事情,我們不會因為這樣就不念佛,只要還能夠念佛,我們就會繼續(xù)念佛,在這樣際遇中的念佛,就是散心念佛。

  另外一種是專心念佛,當(dāng)我們沒有在做其它的事情時,沒有在動腦筋,沒有在想事情……,在這空閑的時候,專心念佛,一字一句,都很清楚,這個時候稱之專心念佛。所以,只要我們今天到佛堂,不論時間長短,即使只是短暫的幾分鐘,都是專心念佛的時候,因為我們坐在這里,不用做事情,身體靜坐不動,閉上眼睛,只聽自己念佛的聲音,稱為專心念佛。

  一個人的念佛不是散心念佛,就是專心念佛。所以,念佛有散心念佛及專心念佛二種。我們一天有多少空閑的時間來專心念佛呢?24小時之中,有8小時要工作,8小時要睡眠,三餐飲食、盥洗、娛樂……,除此之外,都是沒有在做事情,沒有在動腦筋的時候,我們一天當(dāng)中有多少這樣的時間?初學(xué)的人,可以自我要求,利用這樣的空閑時間來念佛,可以念幾千句、幾萬句的佛號,將它變成固定的功課。在這段念佛的時候,用念珠來計數(shù),自己念了多少句的佛號?因為有加以計數(shù),心才能夠?qū)W⒂诜鹛?不可以在有空閑的時候,東摸西摸,虛度光陰時間,白白浪費掉難得的專心念佛因緣;也不可以因為自己有在動嘴念佛,當(dāng)有空閑的時候,也是東摸西摸,說自己有在散心念佛,不應(yīng)該如此,有空閑的時候,我們就專門用來專心念佛。所以,散心念佛,乃是因為一個念佛人,不論任何時間、任何場所、任何事情、任何境緣,亦即行住坐臥,時處諸緣,理所當(dāng)然都要念佛。若有專心念佛時間,就要專心念佛,不能只因有在散心念佛就忽略了專心念佛。

  再者,每個人的根機、因緣各不相同,有出家眾、在家眾,有士農(nóng)工商的上班族,也有退休養(yǎng)老的銀發(fā)族;有根器佳的人,一念佛就獲得心清凈的;也有三不五時煩惱重重的人,念佛時妄想雜念極多。十方眾生的根器,各個不同,這都沒有關(guān)系,只要以他的根器去念佛就可以了。他是什么樣的根器,阿彌陀佛就會怎么樣的去救度他,不會因為他是在家眾,念佛時妄想雜念很多,或是每天的念佛不太多,這樣子阿彌陀佛就不去救度他。因為阿彌陀佛知道眾生的根器,是各個不同,有的人比較有時間可以念佛,念得比較多;有的人比較沒有時間,所以念佛念得比較少;有的人比較精進,有的人比較懈怠,有的心比較清朗,有的心比較煩惱,這就是千差萬別的十方眾生呀。但是,阿彌陀佛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冤親平等,自他一體的,沒有任何的差別觀念,所以,只要他是決心要往生極樂世界,完全依靠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這樣都可以平等的往生極樂世界!因此我們念佛人也不要彼此互相比較,做比較會引致苦惱不安,但是,我們每個人都要隨自己的身份、力量,來約束、要求自我,一有時間就念佛。阿彌陀佛的第十八愿「乃至十念」,就是要我們就自己的時間來念佛,所以我們就要隨順阿彌陀佛的愿,有時間就念佛。

  再進一步而言,一切眾生都有心念,既然有心念,我們?nèi)绻麤]有念佛,一定是念妄想雜念,念念都是業(yè),《地藏經(jīng)》云:「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yè),無不是罪!谷绻覀兞私膺@一點,我們就轉(zhuǎn)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個學(xué)佛的人,就要時時刻刻觀照自心,這樣才是一個學(xué)佛的人;當(dāng)心念浮起的時候,自己要能察覺到,自己在察覺到當(dāng)下的念頭時,當(dāng)下要警惕自己就將這個念頭消解;但是,我們知道自己沒有這樣的消解力量,所以我們將這個念轉(zhuǎn)來念南無阿彌陀佛。

  另外,若是往生極樂世界的心很懇切的話,他不需要別人的鼓勵鞭策,他自然而然會想要念佛。因為他知道世間是虛假的,是顛倒的,不是真實的;唯有極樂世界才是真實的,阿彌陀佛才是真實的,才是值得追求的,才是值得心心念念去思慕的,他的心心念念自然會想要念阿彌陀佛。因為他知道盡其一生之中,最有價值的,便是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他知道他的一生當(dāng)中,最有價值的,不是事業(yè)有成就賺大錢,地位崇高,家庭美滿,他知道這都是各人的因緣果報,而且苦樂禍福都只是暫時的。更何況,其實娑婆世界是唯有苦而無樂,樂盡苦至,樂的本質(zhì)即是苦。所以,他決定要徹底離苦得樂,究竟厭舍娑婆之苦,完全欣慕極樂之樂,他有這樣的觀念。既然有這樣的觀念,他的心心念念自然會念南無阿彌陀佛,因為念佛是往生的正因,如果是這樣,他就是一個決定往生的人。決定往生的人,就是不必等到他臨終的時候,才能夠確定他是否往生?在他臨終之前,現(xiàn)在就已經(jīng)是決定往生的身份了。如剛才所講的,無論什么樣的境緣,生病、自殺、災(zāi)難而死的……,都決定往生,他不會懷疑,他知道屆時阿彌陀佛一定會來接引他。因為阿彌陀佛有大智慧、大神通、大慈悲、大愿力,祂知道每個念佛人的業(yè)是什么樣的業(yè),他的壽命到何時結(jié)束,在什么情況下往生,阿彌陀佛通通都知道!

  所以念佛人了解佛心,他對往生就沒有懷疑驚懼,為什么呢?經(jīng)典云:「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一個念佛人,他時時刻刻、永永遠遠、從現(xiàn)在到臨終,都在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之中!猶如水盛在這個杯子內(nèi),它不會流到外面。我們念佛人都在阿彌陀佛的光明之中,而且到了臨終之時,《阿彌陀經(jīng)》云:「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xiàn)在其前」,阿彌陀佛就會帶著觀音、勢至、清凈海眾,顯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是阿彌陀佛先來,然后我們在命終之時,才能夠心不顛倒,正念現(xiàn)前,決定往生!這個時候,還沒有斷氣之前,稱之為臨終,在尚未斷氣臨終的時候,我們念佛人就會看到阿彌陀佛出現(xiàn);不管他是否昏迷,即使昏迷,也會在昏迷中看到阿彌陀佛。如果在病痛中,他也知道不是他不想念佛,只因現(xiàn)在痛苦到無法念佛,但是他的心中有安慰,知道時間一到,阿彌陀佛就會來接引他!所以靜靜地等待阿彌陀佛的出現(xiàn),像這樣的念佛人,在這個時候,他的心中有極大的歡喜踴躍,知道人生輪回的苦,肉體的苦,世間的苦,已經(jīng)要盡了,眼前有極樂之樂,平白地要送給他了。

  所以一個念佛人,對阿彌陀佛的救度,對佛心有這樣的了解,他在臨終病苦,無法念佛的時候,他的心中依然有安慰,有極大的喜樂。如果念佛卻對阿彌陀佛的佛心不了解,或是對阿彌陀佛的慈悲智慧、神通愿力不了解,這樣他就會苦惱。很多念佛的人,往往因不了解阿彌陀佛第十八愿的本愿救度道理,他雖然有在念佛,卻心生不安,到了臨終之時,也還苦苦惱惱,甚至于讓別人擔(dān)心他到底是否有往生,那都是因為他對佛心不了解。所以,如果了解佛心,了解念佛的道理,不管他怎么樣的念佛,他的心都是安穩(wěn)的,不會懷疑。所以,我們就是這樣在念佛的:你是什么樣的根器,就以你現(xiàn)在的根器去念佛;對往生而言,你就是專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只是在人情世事方面要看淡,對于應(yīng)盡的本份仍要盡力。一個身為佛教徒的人,對于佛教界,他也會隨緣隨份去做,但是,有一個原則就是不自苦、不自惱。若他去做了之后,覺得很辛苦懊惱,這樣就不妥當(dāng),就不需要去做,因為我們要做就做到讓自己感到喜樂,感到有價值感,感到有需要感,否則若做得苦苦惱惱,會使自己不安樂、不歡喜,而且也會或多、或少與他人結(jié)怨,這樣就不適當(dāng)了。

  我們念佛人為人處世有一個原則,就是兩句話、六個字:「守大體、有分寸」。 守大體就是:我這句話應(yīng)不應(yīng)該講?這件事情是否應(yīng)該去做?是否應(yīng)該去和這個人接觸?如果是不應(yīng)該,就不應(yīng)該起這樣的心念,說這樣的話,做這樣的行為;如果是應(yīng)該去做,到底要做到什么程度?應(yīng)該要怎么做?分寸要怎么拿捏?這就是守大體、有分寸。無論任何事情都要「守大體、有分寸」,夫妻、父子、兄弟、朋友、蓮友……彼此之間,都各有各的大體和分寸,所以任何事情都要守大體有分寸。一旦沒有守大體,沒有分寸,就一定會混亂,將帶給彼此苦惱。剛才所講的,都是一般蓮友普遍性的問題。(主講:慧凈法師)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