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入門知識 >

永明延壽簡介

   永明延壽簡介


  延壽大師,一名“永明延壽”,臨安府余杭(浙江杭縣)人,俗姓王,字仲玄,號抱一子。唐朝禪師,是中國佛教史上,首位透過宗門禪而融攝教、律,并提倡“禪凈雙修”法門者。延壽大師自幼習儒,懷經(jīng)世濟國抱負,先后任庫吏及鎮(zhèn)將,悟得“世事無常”之理,三十歲依止令參禪出家,后隨德紹禪師學習禪法,并得到印可。于國清寺修行法華懺,有所感悟,朝晚施食鬼神,誦讀法華,每天百八件佛事,勤修凈業(yè)。 建隆二年(961)應吳越王錢俶之請,駐錫永明寺,倡禪凈雙修,指心為宗,四眾欽服,被后世弟子尊奉為凈土宗第六祖,開創(chuàng)的禪凈雙修,使凈土宗普及于民間,著《萬善同歸集》、《四料簡》等, 為后世凈土宗依據(jù)典籍。

   永明延壽生平


  天資過人

  大師自少天資過人,年十六時,曾著《齊天賦》獻于吳越王錢穆。青年時既信仰佛教,戒殺放生。曾為吳越王余杭庫吏,年二十八任華亭鎮(zhèn)將,督納軍需。時見集市中魚蝦飛禽等,每生慈憫心而購之放生。后來因擅自動用庫錢買動物放生,事發(fā)之后被判處死罪。在押赴市曹處斬之際,面對死刑鎮(zhèn)靜自若,毫無懼色。自言:“吾為活數(shù)萬生命而死,死又何憾!”文穆王知道他擅用庫銀并無一文私用,同時也贊許他的慈心善舉,便將其特赦釋放,并聽其投明州四明山(今浙江鄞縣境內(nèi))龍冊寺翠巖令參禪師剃度為僧,法名延壽,字智覺。時乃公元933年,大師年方三十。
 
  永明幼年時,有一次,因父母口角,為了勸和雙親,竟從高榻奮躍而下,跪泣于地,父母因而感動,從此不再爭執(zhí)。十六歲那年,永明曾獻<齊天賦>給吳越文穆王,大眾推為才子。弱冠之年,歸心佛乘,決心茹素,日唯一食。又持誦《法華經(jīng)》,一目七行,每展卷時,感動群羊跪聽。二十八歲,永明任華亭鎮(zhèn)將,督納軍需,屢用公帑買魚蝦等物放生,事發(fā)后,判處死刑,在押赴市曹行刑時,面無懼容,典刑者追問其詳,永明坦然表示動用庫錢純?yōu)樽o生,自己并未私用一文,于是被獲無罪釋放。 后唐明宗長興四年(西元九三三),永明向吳越王稟明舍棄官位、妻孥,投龍冊寺翠巖令參禪師削染登戒。永明出家后,白天執(zhí)勞供眾,夜晚習禪修定,每日以野蔬果腹,生活十分淡泊。
 
  永明曾往天臺山天柱峰九旬習定,待出定時,發(fā)現(xiàn)鷃雀竟筑巢在衣角中,如此禪定功夫非比尋常。之后,永明又參謁法眼宗天臺德韶禪師,深受器重。一回,全寺大眾出坡勞作,永明因聽見柴薪墮地聲而豁然契會,悟得玄旨,乃云:“撲落非他物,縱橫不是塵,山河并大地,全露法王身。”從此更加精進于道業(yè),曾于國清寺結(jié)壇修法華懺,一日在禪觀之中,見觀世音菩薩甘露灌其口,獲大辯才,承嗣德韶之法,為法眼宗三祖。

  拈鬮立志

  某日,永明閱《大智度論》:“佛世一老人求出家,舍利弗不許,佛觀此人,曩劫采樵為虎所逼,上樹失聲念南無佛,有此微善,遇佛得度,獲羅漢果。”深感世間為業(yè)報所系不得解脫眾生,唯有靠念佛才可以化導,于是印“彌陀塔”四十八萬本,勸人禮拜、稱念。
 
  不久,永明在懺堂繞佛時,見普賢菩薩現(xiàn)像在前,蓮花在手,永明想起宿愿,內(nèi)心進退未決,遂作二紙鬮,一紙為“一心禪定”,另一則為“萬善生凈土”。拈起七次,打開都是“萬善生凈土”。從此,永明專注于勸人念佛回向凈土。
 
  后周廣順二年(西元九五二),永明居雪竇山,從他參學者眾。宋太祖建隆元年(西元九六○),永明又建杭州靈隱寺。建隆二年,永明受吳越王錢俶之請,遷住永明寺(即凈慈寺)大道場,每日懺愿、坐禪、說法不斷,夜里施食鬼神,白天放贖生靈,黃昏則往別峰繞佛,稱念彌陀圣號十萬聲,每于深夜時分,寺里大眾都可聽到螺貝天樂及大師念佛的音聲。永明日日精進,以行百八件佛事為常課,并將所有佛事功德回向莊嚴凈土,時人疑為彌勒菩薩下生。
 
  忠懿王曾贊嘆說:“自古以來,求往生西方凈土者,未有如此專精用功的人。”于是特為建西方香嚴殿以成其志愿。
 
  永明居永明寺十五年,讀誦《法華》等大乘經(jīng)典共達一萬三千部,門下弟子有一千七百人。吳越王敕賜智覺禪師,世稱永明大師。

  苦于修行

  出家以后,修行非常用功,“執(zhí)勞供眾,都忘身宰”、“衣不繒纊,食不重味,野蔬布襦,以遣朝夕”,此是《宋高僧傳》中所記延壽大師在寺院修行的生活寫照。在龍冊寺住了一些日子后,延壽便拜辭令參禪師,出外參學。初于金華天柱峰下習定九旬,后往天臺山德韶禪師處修學禪法。德韶是禪門法眼宗創(chuàng)始人文益大師的弟子,禪學功夫甚深,吳越王曾禮其為國師。延壽在禪學上的成就即是來自于德韶禪師的座下,《宋高僧傳》記云:“永明(延壽)在德韶會中,普請次,聞墜薪有聲,豁然契悟,乃云:‘撲落非他物,縱橫不是塵。山河并大地,全露法王身’。延壽在禪學上的功夫因而被人認可,也因此而得德韶禪師傳法,成為禪門法眼宗的第三代傳人。延壽居天臺山時,常在國清寺,結(jié)壇修習為時二十一天的《法華懺》,后來又往金華天柱峰誦《法華經(jīng)》,歷時三年之久。佛學修養(yǎng)與禪定功夫與日俱增。在天臺山修學期間,于禪觀中見觀音菩薩以甘露灌其口,因是而獲大辯才。又于中夜經(jīng)行時,忽覺普賢菩薩之蓮花在手。由是大師感于自己終身的修行趣向未有決定,遂上智者巖,作二鬮,一名“一心禪觀”、一名“萬善莊嚴凈土”冥心懇禱之后,歷經(jīng)七次信手拈起的都是“萬善莊嚴凈土”那一鬮。于是延壽大師才下定決心開始一意兼修凈業(yè)。

  開授課業(yè)

  后周太祖廣順二年(952)延壽前往奉化雪竇寺任住持。開展弘化事業(yè),講授禪學法要與凈土理論。依從他學習禪理與凈土學問的人為數(shù)甚多。而此時的延壽也開始著筆著書!堆└]寺志》中記載延壽在雪竇寺完成《宗鏡錄》的初稿。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吳越忠懿王下詔邀請延壽大師往杭州,主持復興靈隱寺的工作,梵剎因之得以中興。一年之后,延壽遷往鄰近的慧日山永明寺(即凈慈寺)居住,從其教者,有兩千余人。為表明自己的旨趣而作偈曰:“欲識永明旨,門前一湖水。日照光明生,風來波浪起。”延壽大師在永明寺這一住就達十五年之久,完成了他一生中許多重要事業(yè)。延壽大師又稱“永明和尚”也是因此而來。忠懿王深為器重大師的德行,詔賜名號為“智覺禪師”。“永明延壽大師”的名聲也因此而遠揚于四方。

  授菩薩戒

  延壽大師在常住永明寺期間常為七眾弟子授菩薩戒,日定一百零八件佛事為常課,主要是受持神咒、禮佛懺悔、誦經(jīng)、坐禪、放生、說法等,每夜則于曠野施食予鬼神等類。此外每日定念十萬聲阿彌陀佛圣號,常往別峰經(jīng)行念佛,隨從者常達數(shù)百。時人常聽聞螺貝天樂響于天際。這些行事在《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自行錄》中則有詳盡的記載。此外,在北宋開寶三年(970),步入晚年的延壽大師奉詔于錢塘江邊的月輪峰,督建一座高達五十余丈共九層的六和塔,以作鎮(zhèn)潮之用,巍巍立于江邊,蔚為杭州一大景觀。
 
  延壽大師居永明寺時,除了修行、弘法之外,同時也注重于將自己的修行體驗與對佛學的研究心得,整理成文字。數(shù)量達一百卷之巨的《宗鏡錄》即是在此時定稿刊行的。其它的著作如《萬善同歸集》六卷、《神棲安養(yǎng)賦》、《唯心決》、《受菩薩戒》、《定慧相資歌》、《警世》各一卷等書,也是相續(xù)在永明寺寫成而傳世的。

  回天臺山

  北宋開寶七年(974),年事已高的延壽大師,再次回到久別的天臺山,在山上開壇傳授菩薩戒,一時引來約一萬余求受戒者。這也是他最后一次主持大型的傳戒法會。此后歲月,大師自知世緣無多,便閉門謝客,專心念佛,誓生凈土。第二年的十二月二十六日,大師晨起之后,焚香禮佛,普告大眾,趺坐而化。世壽七十二,僧臘四十二。茶毗后的舍利,鱗砌于全身。太平興國元年(976)門人立其塔于大慈山,并建塔院以為永記,宋太宗賜塔院匾額曰“壽寧禪院”。后有游僧自臨安來山經(jīng)年繞塔,人問何故?答言:“我病入冥,見殿左供一僧像,詢之知乃杭州永明禪師也,已往生西方上上品,王重其德,故禮敬耳”。是以仰慕大師故,特意來此瞻禮舍利寶塔?芍^是凈土宗史上一大奇聞。大師寂后,越二十五年,即宋咸平元年(1000)真宗下詔敕賜延壽所居之永明寺為“資圣寺”以表緬懷圣德之意。宋崇寧五年(1106),徽宗下詔追謚延壽為“宗照禪師”。以至清代世宗雍正皇帝又加封名號為“圓妙正修智覺禪師”。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