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漢傳佛教?
漢傳佛教,又稱漢語經典系佛教或漢地佛教,是指在中國漢地用漢語傳教的佛教體系,漢傳佛教屬于大乘佛教。公元1世紀,佛教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
在隨后的十多個世紀中,佛教克服了中印兩國語言、文化的差異,消弭了中國本土宗教的排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派系,漢傳佛教的發(fā)展歷程了四個階段。
初傳時期
關于佛教何時傳入中國,歷來說法不一。據《魏書·釋老志》記載: “漢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秦景憲受大月氏(今巾亞南部)王伊存口授《浮屠經》。 意思是說,漢哀帝年間,秦景憲在大月氏時,蒙國王伊存親授《浮屠經》,有人認為這是佛教傳入中國之始。但更多的人則傾向于佛教于東漢年問傳入的說法。據《后漢書》記載:東漢永平七年(公元64年)的一天晚上,漢明帝做夢夢見了一個金光閃閃的人在殿前飛翔,第二天,漢明帝詢問群臣,太史傅毅告訴漢明帝:我聽說西方天竺(印度)有一位得道的神,號稱佛,能夠飛身于虛空中,全身環(huán)繞著日光,您夢見的大概就是佛吧!漢明帝對傅毅的話很感興趣,于是便派羽林郎中秦景、蔡情、博士弟子王遵等13人出使西域。三年后,使團從西域請來了攝摩騰和竺法蘭兩位僧人,并帶回了佛像和經書,漢明帝隨即在洛陽建立了白馬寺,將佛像、經書放置寺中,這是中國第一座寺廟的由來。此后,攝摩騰和竺法蘭又將他們帶來的佛教經書翻譯為漢文,中國第一部佛經《四十二章經》就此成書。當時,人們大多認為佛教屬于神仙方術,佛教主要傳播的地區(qū)只局限在長安、洛陽、徐州一帶。
三國兩晉南北朝
三國時期,天竺、安息(今伊朗的呼羅珊地區(qū))、康居(今巴爾喀什湖和咸海之間)的沙門如曇柯迦羅、曇諦、康僧鎧等先后來到洛陽,從事譯經工作。月氏后裔支謙和康居人康僧會前往建業(yè)(今江蘇南京)弘法。當時的譯經和佛教教義的宣傳工作,為兩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的發(fā)展奠定了思想基礎。
兩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不安,更多人開始在宗教中尋找精神安慰。在統治階級的推動下,佛教逐漸傳播到了中國各地。尤其在南朝,歷代帝王大都崇信佛教,梁武帝更是自稱“三寶奴”,不僅建立了大批寺廟,親自講經說法,舉行盛大齋會,還曾四次舍身入寺,皆由國家出錢贖回。北朝雖然在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時發(fā)生過禁佛事件,但總的說來,歷代帝王對佛教還是比較扶植的。比如北魏文成帝在大同開鑿了云岡石窟,孝文帝營造了龍門石窟。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有大批外國僧人到中國弘法,其中以求那跋摩、求那跋陀羅、真諦、菩提流支、勒那摩提比較著名。此時,中國也有一批佛教信徒去印度游學,如法顯、智猛、宋云、惠生都曾去北印度巡禮,帶回了大批佛經,并進行翻譯,許多重要的佛教著述先后問世,研究佛教的風氣成為一時之盛。
隋唐時期
隋文帝統一南北朝后,改變了北周武帝滅佛的政策,下令修復了在北周禁佛時期被破壞的寺院,允許百姓出家,并在首都長安選聘著名學者從事佛學研究與宣講。隋煬帝即位之前,就在揚州建立了慧日、法云二佛寺和玉清、金洞二道觀四大道場。他即位后,又在全國廣建佛寺,并在洛陽上林苑設立譯經館,從事佛經的翻譯工作。
唐代是中國佛教的鼎盛時期。唐朝帝王雖然自稱是道教教祖老子的后裔,尊崇道教,但實際上是采取道佛并行的政策。唐太宗貞觀十五年(公元645年),玄奘自印度求法回國,朝廷為他設立了大型譯場,讓他主持進行譯經、宣化工作,培養(yǎng)出了大批高僧、學者。武則天統治時期,在全國各州建造了大云寺。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祿山、史思明起兵反唐,百姓多逃至寺院避難,寺院也趁機擴張勢力,逐漸形成了獨立的寺院經濟。直至會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發(fā)起了大規(guī)模的禁佛運動,給佛教以很大打擊。
隋唐兩代,譯經工作大多由國家主持,譯經的數量和規(guī)模都遠超前代。不僅有大批外國僧侶、學者來我國從事傳教和譯經事業(yè),中國也有不少僧人如玄奘、義凈前往印度游學。這一時期,中國名僧輩出,對佛學義理的闡發(fā)無論在深度和廣度上都超過以往,當時印度大乘佛教的精華基本都已經傳入中國,這為建立中國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奠定了理論基礎。在此基礎上,八個佛教宗派先后建立,分別是天臺宗、三論宗、唯識宗、華嚴宗、凈土宗、禪宗、律宗、密宗,后人稱之為“八大宗派”,它們的建立標志著中國佛教理論日益成熟,已經脫胎于印度佛教而自成一體。隨著中國對外交通的開拓,中國佛教開始傳入朝鮮、日本、越南和印度尼西亞,加強了中國與亞洲其他國家在宗教、文化上的聯系。
除了佛教宗派的成立,隋唐的佛教藝術更是繁榮昌盛。佛教在建筑、雕刻、繪畫、音樂等方面,達到了很高的成就,豐富了中國民族文化藝術的寶庫。
宋代以后
北宋初期,改變了五代后周排斥佛教的態(tài)度,對佛教采取保護政策。這時,西域、印度僧人攜經赴華者絡繹不絕,譯經規(guī)模超過了唐代,但成就稍遜。在佛教宗派中,以禪宗中的臨濟、云門兩派最盛。宋徽宗時(公元1101~1125年),由于他篤信道教,曾一度下令佛道合流,改寺院為道觀,使佛教一度受到打擊。
南宋時期,江南佛教雖仍保持一定盛況,但由于官方的限制,佛教除禪宗、凈土宗兩宗外,其他各宗已日益衰微。由于禪宗提倡不立文字,不重經論,因而在會昌禁佛和五代兵亂時所受影響較小,而凈土宗強調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名號,簡單易行,故能綿延相續(xù),長遠流傳。
佛教中國本土化在隋唐時期已初步完成,而儒、釋、道三教的合流則在兩宋時期。宋代中葉,一些儒家學者以中國傳統的倫理觀念為武器,紛紛著書立說對佛教進行評判,歐陽修的《本論》、石介的《怪說》、孫復的《儒辱》就是其中的代表。面對儒家學者的排斥,佛教則主張三教合一,其中的代表人物是契嵩,他在著作《輔教篇》中指出儒、佛二道都是教人為善,并沒有本質的不同,而且,佛教不只在理論接近儒家,在僧人的修養(yǎng)和生活中對儒學也有所借鑒。此時,經過幾次滅佛的打擊,中國佛教僧人為了生存與復興,逐漸拋棄了印度原始佛教的烙印,而開始向中國傳統儒家文化靠攏,竭力變出世為入世,努力向朝廷與帝王示好,在生活作風上則開始學習士大夫的生活方式與作風,以求儒家學者的接納。經過僧眾的諸多努力,儒家學者加深了對佛教的接觸與理解,并在吸收佛教思想的基礎上形成了宋代的新儒學——程朱理學。
元代的統治者崇尚藏傳佛教,對漢地佛教則加以排擠,漢傳佛教各大宗派的發(fā)展因而受到限制,各宗派在元代繼續(xù)融合,逐漸走向世俗。
明朝建立后,廢除了藏傳佛教在內地的特權,致力于對漢傳佛教的整肅工作。明太祖時期,制定了嚴密的僧官、考試等制度,主要內容是將僧官分為中央與地方兩大系統,并將全國的僧尼編錄成“周知板冊”,借此來凈化僧尼隊伍。對于僧尼管理,朝廷則每三年舉行一次考試,成績合格者才能被授予僧人資格。明代末年,社會動蕩,大量難民流往寺院,佛教開始出現復興的氣象。這時,禪宗臨濟宗的云棲襪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和天臺宗的藕益智旭四僧,進一步融合各宗思想,主張三教合一,所以深受士大夫的歡迎和平民的信仰,號稱為“明末四大高僧”。
清代初年,政府為了籠絡蒙古和西藏,頗為尊崇藏傳佛教,對漢地佛教則沿襲明代制度進行管理,對僧人和寺廟的管理更為嚴格,佛教日益衰敗。尤其在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國力衰微,佛教更是一蹶不振。直至近代以后,佛教在家弟子的勢力逐漸崛起,居士佛教逐漸成為佛教的主力。如彭紹聲、楊文會等人在日本和西歐佛學研究的推動下,創(chuàng)辦了刻經處、佛學院、佛學會等,為佛教義學的研究開辟了新的方向。此外,一批名僧如月霞、諦閑、圓瑛、太虛、弘一等也開始從事振興、弘揚佛教的工作,使佛教產生了新的氣象。
- 最全的燒香圖解,燒香有何含義與講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嗎 皈依佛門后的注意事項
- 開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嚴咒簡介,什么人不能念楞嚴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種苦報 從婚后出軌事件看出的因果報應
- 地藏經簡介,地藏經主要講什么?
- 《華嚴經》簡介,大方廣佛華嚴經講什么?
- 佛教基礎知識
- 最簡單的三皈依儀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儀軌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勢圖
- 為什么要學佛?有什么用呢?
- 心經簡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內容介紹
- 心經入門
- 2020年佛教節(jié)日一覽表
- 佛教唱贊時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義呢?
- 為什么要燒香拜佛?燒香的含義是什么?
- 什么是咒語?佛教最神奇的九個咒語
- 佛教名詞
- 準提咒簡介,準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學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內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區(qū)別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門
- 文殊菩薩心咒簡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寶又是什么意思?
- 誦經有訣竅嗎?誦經的十二條訣竅
- 初入佛門該怎樣修行?
- 在家燒香有什么講究?一些禁忌千萬不要觸碰!
- 皈依證怎么辦理?辦皈依證后的忌諱是什么?
- 女眾出家前須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機會
- 往生咒簡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給去世的人上香的規(guī)矩
- 楞嚴經簡介,楞嚴經大致在講什么?
- 求佛有沒有用?為什么說佛菩薩可以保佑人?
- 觀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剛經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簡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種分類分別指什么?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濟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
- 在床上哄孩子睡覺能唱彌陀圣號嗎?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上有什么根據?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