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修行的誤區(qū)-關于皈依
佛教的皈依不是一種形式,更不是一種束縛。心向佛法意味著什么?應該以怎樣的心態(tài)對待皈依和修行?希阿榮博上師就這些問題作了如下開示。
我是在一塊被佛法浸潤的土地上出生、長大的。和我一樣,在那塊土地上生活的絕大多數(shù)人,對佛法都有著堅定的信仰。我們不希求今生的安逸,也不希求來世的享受。佛法沒有減少我們的顛沛流離,甚至沒有讓我們覺得自己比別人更優(yōu)越、更有保障,因為眾生平等,皆具佛性。那么佛法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么,使我們縱然一無所有、四處為家,內(nèi)心依舊富足、安詳?
佛陀關于無常和因果的開示給了我們無限的勇氣和希望,哪怕最貧窮的、目不識丁的藏民也深信
因果并能無懼地接受無常?纯船F(xiàn)代社會,人們一切的苦惱、掙扎都源自對無常的恐懼,忙忙碌碌無非為逃避無常。非常有意思,有的人居無定所地過著安寧的日子;有的人卻在豪華住宅里一輩子逃亡。
人們逃避無常是因為他們不清楚自己所處的真實狀況。首先他們認為無常只是人生的一種際遇,像逆境,只要找到最佳解決方案,就可以規(guī)避。他們很努力地嘗試不同的方法,希望得到一個一勞永逸的答案,然后才能安心生活。可是,他們極力排斥的恰是生活本身,除了變化,生活中還有什么呢?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難發(fā)現(xiàn)生命中的一切都是無常的。四季更迭,人事代謝。我們的身體、情緒、思想,無一不在變化之中。無常不是人生的一段過渡期,而是整個人生,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必須與它終生相處。其次,人們認為變化會帶來痛苦,如果一切都恒常不變就不會有痛苦。其實無常不好也不壞,它既意味著有得就有失,有盈就有缺,有聚就有散,也意味著有失就有得,有缺就有盈,有散就有聚。開心還是傷心,全看你的立場和態(tài)度,與無常并沒有必然關系。無常粉碎了我們對安全感、確定性的幻想,本以為牢不可破的觀念、思想會改變,本以為相伴終身的人不是生離就是死別,健康的身體會突然被疾病打垮,一帆風順的事業(yè)會轉(zhuǎn)眼間破產(chǎn)。當我們意識到自己腳下隨時可能踩空時,便本能地想抓住什么。這就是執(zhí)著的由來。由于我們想抓住、想依靠的東西本質(zhì)上是抓靠不住的,所以才會痛苦。造成痛苦的并非無常,而是執(zhí)著。逃避無常不僅是徒勞的,也是沒有必要的。
接受無常,開始是一件痛苦的事,因為從久遠以來你一直習慣于逃避它。其實,無常像一個面貌丑陋、內(nèi)心溫柔的怪人。如果你不熟悉他,會害怕看見他的臉;一旦你了解他,就能與他愉快相處。
人們在稱心如意的時候,往往忽略無常,盡管情況越變越好也是一種無常;只有在面臨傷痛、疾病、分離、打擊、情況變糟時,才突然感受到無常。這是生命在以一種猛烈的方式提醒我們:不要沉溺在安全的幻夢中,沒有永恒不變,沒有萬無一失,如果現(xiàn)在不開始關注精神修持的話,這一生也很快將在盲目的追逐和焦慮中空耗過去。我第一次接觸死亡是在六七歲。我的外婆突然病倒了。家里人都圍在她的床邊哭泣。我很愛她,想為她做點什么,于是偷偷跑到村外一個拆毀的瑪尼堆那里,圍繞廢墟不停地磕大頭、念觀音心咒。我發(fā)愿把自己磕頭、念咒的功德回向給外婆,希望她好起來。她去世前的幾天,我一直在外面磕頭,沒有守在她身邊。外婆的死讓我無比強烈地感受到生命的無常,同時也讓我懂得佛法修行的價值。我沒有參加外婆的葬禮,只是一個人來到瑪尼堆磕頭,祈愿這份小小的功德能對逝去的親人有所幫助。
無常是修行人的密友,它時刻提示我們保持警醒,并且給我們以鼓勵和希望。無常意味著凡事都有改變的可能。不管我們以前犯過多么大的錯,也不管我們現(xiàn)在有多么愚昧無知,只要我們按照正確的方法去做,就可以清凈過去的罪業(yè),逐漸不再迷惑。
也有人會反過來看問題,認為既然一切都是無常,都會消逝,那么大家滿可以隨心所欲,不計后果,也不必精進追求什么,反正到頭來都留不住。佛陀在指出無常的事實之后,又慈悲地開示了事物背后的另一個真相——因果的法則,使我們不至于迷失在無常之中。
相信因果不等于相信宿命,否則,我們不會那么精進修行,懺悔罪障,也不會想到要以目前的凡夫身份去追求無上正等覺。萬事萬物都在變化中,因此不可能存在注定不變的命運。我們的一言一行、起心動念都會產(chǎn)生相應的后果,都會對自己和他人的生活造成影響,帶來改變。有些行為的后果很快顯現(xiàn),而有些行為卻要等很久以后才能看到它的結(jié)果。就像野草的種子播進土里不久就會長出草來,而青稞播種后卻要等來年才開花結(jié)果。因果的法則無所不在、深奧復雜,每一件事的發(fā)生都是眾多因果關系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佛陀說只有像他那樣徹底覺悟的人才能完全講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一般人只能看見其中的某個片斷。
因為知道自己不管做什么,哪怕是最微小、最隱秘的行為也有后果,將影響到自己和他人,所以我們會自然而然地生起責任感,不再只顧眼前、為所欲為。我們也更深切地體會到人與人、人與世界的相互影響、相互依存關系。慈悲心的培養(yǎng)是必要的,如果我們想最終免于痛苦,就不要傷害他人;如果我們想快樂,就創(chuàng)造條件讓他人快樂。
人們總是把因果和報應相提并論,我卻不喜歡“報應”這個詞,因為它讓人感覺冷漠、疏離,有一種懲罰的意味。我們不認為如果自己做對了,就會有人贊賞、保護我們;如果做錯了,就要受到處罰。事實上,從頭到尾我們都是自己對自己負責。我們遭遇的困難、痛苦只是過去行為的一個結(jié)果,沒有理由責怪他人,也沒有必要自責。你若能以積極的心態(tài)對待它,那么正在經(jīng)歷的痛苦不僅完結(jié)了一段舊的因果,而且還會成為一個新的善因,開啟一連串正面的反應。所以,痛苦并不總是壞事。人生的得失起伏都可以是覺悟的契機,關鍵看你以怎樣的心去面對。
我們非常重視發(fā)心,因為行為的后果主要是由它背后的動機,也就是發(fā)心,決定的。在熱愛精神修持、追求解脫的藏地,人們哪怕做一件很小的事,發(fā)心都很大,都是為了所有眾生的解脫。許多人在網(wǎng)上看過扎西持林修建瑪尼堆的視頻,里面不論男女老幼、出家人、在家人,不論是背、是抬、是堆放瑪尼石,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由于發(fā)心大,即使只是搬一塊小小的石頭,也會成為未來解脫之因,所以大家才會感到那么幸福滿足。當你做一件事,如果心量放大到要把所有眾生的安樂都考慮進來時,你就能夠坦然地承受所有的辛苦、磨難,因為你的心胸足夠?qū)掗煛?/p>
佛陀時代的印度是一個精神修持者的國度。社會各個階層中都有大批人致力于探求精神解脫之道。他們嘗試各種方法,一些人達到很高的覺知程度,但最終只有佛陀證悟了圓滿無漏的智慧,洞見了諸法實相。許多人向他請教后,認識到自己在修行上的問題,于是決定改正或放棄以往的修行方法,而誠心接受佛陀的指導。他們懷著敬意向佛陀表達這種決心,后來成千上萬的人在佛陀面前或者通過佛陀的追隨者表達了這種決心。這種心與心的傳遞便是教法的傳承。當你決心敞開心胸,毫無成見地向佛陀學習解脫之法后,需要在一位具有教法傳承的修行者面前通過身體和語言的行為把自己的決心莊重表達出來。這不是形式主義。修行的過程涵蓋身、語、意三個方面,所以在修行的起點,身、語、意皈依具足才是圓滿的緣起。之所以要在有教法傳承的人面前皈依,是因為這樣做,你的決心將融入無數(shù)前輩、同輩及未來學佛者的決心之海中,它將不再是你一個人的決心,而是無數(shù)人共同的決心,并與佛陀的圓滿智慧一脈相承。想象一下,這是多么巨大的心的力量。身、語、意具足,內(nèi)心做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決定,修學者便得到了皈依的戒體。身、語、意之中,最重要的是意皈依,即對佛陀的教誨真心認同,相信佛法一定能幫助自己了悟本心,相信僧寶的護持和引導。
然而,皈依三寶并不意味著生活從此安全無憂,腳下從此不會踩空,也不意味著只要我們愿意,隨時都會有人出來替我們搞定麻煩。我常想:心向佛法的確需要膽識。佛法不向你承諾安全感或確定性,事實上,它恰恰要打破你對安全的幻想。皈依三寶,說明你決心無懼地面對生命中的一切,不再尋求慰藉、寄托、照顧,除了切實地經(jīng)驗當下,不再企圖另尋出路。藏文中佛教徒一詞的意思是“內(nèi)道者”,即向內(nèi)觀照、從本心而非本心之外找真理的人。
在我們這個炫耀攀緣、全力追求散亂的年代里,靜默、洞察力、內(nèi)省這樣的詞讓人感到陌生、毫無吸引力,而佛法一切修行的基礎恰是正念,即貼近自己的身、語、意,時刻保持清醒的覺察。
剛接觸一件新鮮事物,人們總會感覺振奮,學佛也是這樣,尤其當你獲得一些心靈啟示之后,你心里會充滿期望。學習靜坐、念誦經(jīng)咒,飲食有節(jié)、起居規(guī)律,你相信生活從此有條不紊、目標明確,修行將不斷進步,連覺悟都似乎指日可待。不過很快你就開始失望,生活的不確定性沒有減少,你也沒有越變越好,相反,你發(fā)現(xiàn)自己在修行中一次又一次陷入困境,正念的訓練讓你與自己面面相覷,無所適從。難道這就是修行?
修行不是一場魔術表演,從頭到尾讓你興奮、驚奇、目不暇接。它也不是逃避日,嵤碌亩芘,因為它可能比你企圖逃避的日常生活更加瑣碎平常。修行的目的不是完善目前的生活或者美化自己,如果是這樣,佛陀當年大可不必舍棄王位出家。他從小生活在父王為他砌筑的高墻之內(nèi),錦衣玉食,不知痛苦為何物,然而,當他偷偷跑出宮外看見生、老、病、死的生命事實后,就決心不再自欺了。修行沒有什么宏大的目標,只是不再自欺而已。
一旦開始修行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對自己的所做作為是多么無知。無始以來養(yǎng)成的習慣讓我們很不喜歡單純地與自己相處。保持清醒與覺察是一件相當辛苦的事,因為它意味著在任何情況下,你都不評判、不希冀、不回避。這簡直讓你感覺走投無路。可是,覺察還不止于此,你還要清清楚楚地看著自己是怎樣試圖尋找退路、出路卻無果而終的。說實話,對于剛剛踏上修行之路的人來說,這種感覺并不美妙。以前當你不痛快或遇到問題時,你可以焦慮、尖刻、遷怒、自責,可以叫鬧著把周圍的空間填滿,可以不理會真相而只沉浸在情緒的發(fā)泄中。然而,保持覺察讓你認識到這一切都無從做起。
自古以來,追求精神修養(yǎng)的人都需要具備一種品質(zhì),那就是忍辱。“忍辱”在現(xiàn)代人的詞典里似乎與怪僻、自虐之類的鏈接在一起,所以大多數(shù)人都不屑于有這種品質(zhì)。但是,從修行的角度看,忍辱指遇到情況不急于做出反應,不急于逃避不安、尋找安慰,而是放慢整個事情的節(jié)奏,給自己留一點空間去觀察和感受,讓自己可以看清事情的原貌,而不是被沖動牽著鼻子走。這有時也被稱為寡欲或甘于寂寞。
持續(xù)的覺察訓練會讓我們逐漸習慣這種不迎不拒的做法。期望和恐懼其實是同一個東西的兩面,有期望就會有恐懼,而回避則會加強恐懼。不迎不拒使我們放松下來,這時,我們才更有可能瞥見一切思想行為、一切歡喜哀愁背后的那個東西。
人們愛把生活弄得擁擠而熱鬧,忙得團團轉(zhuǎn),以免和自己獨處。心向佛法的人卻是決心要和自己親密相處。修行的過程毫無疑問會充滿挫折,每一個修行人都會一再失敗,一再跌回舊的習氣中。盡管如此,我們還是一輩子都在精進修行,不放棄也不逃避。
感謝三寶持續(xù)給我們以啟發(fā)和勇氣,否則,我們無法堅持。
皈依,不是修行的起點。它是整個修行。(希阿榮博堪布)
- 上一篇:念經(jīng)也是一種禪修
- 下一篇:觀察心念的方法
- 最全的燒香圖解,燒香有何含義與講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嗎 皈依佛門后的注意事項
- 開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嚴咒簡介,什么人不能念楞嚴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種苦報 從婚后出軌事件看出的因果報應
- 地藏經(jīng)簡介,地藏經(jīng)主要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簡介,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講什么?
- 佛教基礎知識
- 最簡單的三皈依儀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儀軌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勢圖
- 為什么要學佛?有什么用呢?
- 心經(jīng)簡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內(nèi)容介紹
- 心經(jīng)入門
- 2020年佛教節(jié)日一覽表
- 佛教唱贊時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義呢?
- 為什么要燒香拜佛?燒香的含義是什么?
- 什么是咒語?佛教最神奇的九個咒語
- 佛教名詞
- 準提咒簡介,準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學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內(nèi)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區(qū)別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門
- 文殊菩薩心咒簡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寶又是什么意思?
- 誦經(jīng)有訣竅嗎?誦經(jīng)的十二條訣竅
- 初入佛門該怎樣修行?
- 在家燒香有什么講究?一些禁忌千萬不要觸碰!
- 皈依證怎么辦理?辦皈依證后的忌諱是什么?
- 女眾出家前須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機會
- 往生咒簡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給去世的人上香的規(guī)矩
- 楞嚴經(jīng)簡介,楞嚴經(jīng)大致在講什么?
- 求佛有沒有用?為什么說佛菩薩可以保佑人?
- 觀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簡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種分類分別指什么?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chǎn)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jīng)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jīng)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nóng)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jīng)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nèi)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jīng)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xiàn)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jīng)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jié)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jīng)濟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
- 在床上哄孩子睡覺能唱彌陀圣號嗎?
- 佛教基礎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
- [佛學常識]什么是空想
- [佛經(jīng)名句]惡自受罪,善自受福,亦各須熟,彼不相待的解釋
- [佛學常識]什么是般若?
- [佛學常識]什么是十力
- [佛學常識]虛空藏菩薩的形象如何
- [佛學常識]阿彌陀佛掌中蓮臺有何象征含義
- [佛學常識]什么是文字禪?
- [佛學常識]佛為阿那律說八大人覺的內(nèi)容是什么
- [生活故事]根不隨塵,心不在境
- [星云大師]學佛一定要經(jīng)過佛學院的教育嗎?
- [在家修行]佛說的這七種布施,不用花錢就能做到
- [佛與人生]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