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學常識 >

五明學的基本內容與學習目的

五明學的基本內容與學習目的

  五明學科是象雄文化的精粹。“古象雄文明的所有權在我們這里,但其話語權和解釋權卻長期落在外國人手里。”目前,國際上不少國家正在對本教大藏經進行翻譯,中國尚缺少對本教的基礎研究。乃至古象雄文字、語言、天文學、醫(yī)學、哲學等領域的研究都要展開,這是對中國文化史的一大貢獻,更是對世界文化史的貢獻。

一、五明的內容

  (一)聲明:任何法都要依靠能詮的語言才能獲得了解。對于以字、詞、句為自性的語言所組成的結構以及彼等對應的關系等,進行無顛倒闡述的學科,稱為“聲明”或“語言學”。

  (二)因明:對于所詮義是真實或顛倒,能夠無誤辨別而抉擇的正理,或者無誤闡述現(xiàn)量、比量量之相的學科,稱為“因明”或“論理學”。

  (三)工巧明:包括身、語、意三種。依靠身體的種種技能、技巧,比如書法、運動等,是身的工巧明;種種聲樂、口技、演講等語言的技藝,是語的工巧明;了知世間規(guī)律、非世間規(guī)律、八種觀察相(觀察男和女、觀察山和森林、觀察大海和水、觀察衣服、觀察摩尼寶、觀察馬和大象)等,是意的工巧明?傊,闡述世間各種工巧的學科,稱為“工巧明”。

  (四)醫(yī)方明:總的來說,就是通達病因、病體、疾病療法、痊愈四部分。一切有情的身體有風、膽、涎等界,醫(yī)學的任務是通過食物、運動等療法,調整諸界增盛、減退、紊亂等不平衡的狀態(tài),使其恢復平衡。闡述治療各類疾病方法的學科,稱為“醫(yī)方明”。

  (五)內明:能無顛倒通達盡所有和如所有所攝一切所知法的自性,并對究竟安樂的解脫和一切種智之道無誤開演的學科,稱為“內明”。

二、學習五明的目的

  如《莊嚴經論》云:“若不勤學五明處,圣亦難證一切智,故為調伏及攝他,并自悟故而勤學。”

  前二句講勤學五明總的目的,后二句講勤學每種明處的目的。

  “圣”意為超勝,指超勝小乘圣者的大乘行者。

  如果不勤學五種明處,比小乘圣者更殊勝的大乘行者,也難以證得一切種智。所以,為了調伏眾生、攝受眾生和自己覺悟,應當分別勤學聲明、因明、工巧明、醫(yī)方明和內明。

  “若不勤學五明處,圣亦難證一切智”,因為一切種智是無礙照見一切所知法,而一切所知法又歸攝在五明之中,不在因地勤學總攝一切所知法的五明,又如何能證得遍知所知法的一切種智?無因不能得果之故。因此,為了成就一切種智,必須勤學五種明處。

  “故為調伏及攝他,并自悟故而勤學”,對這一頌不能理解成登地之后才需開始勤學五明。大乘菩薩的發(fā)心智慧廣大,故從勝解行地便開始勤學五明所攝的一切所知法,并回向成為獲得一切種智之因,而且由等流力,未來生生世世都會再再串習五明。登地之后,依靠等持和智慧之力,毫不費力就能通達盡所有諸所知法,并且在無量生中自然串習,所以大乘圣者更加精勤地修學五明并且通達無礙。

  謂為調伏未信圣教者故,應求聲明及因明處;為欲饒益已信者故,應求工巧及醫(yī)方明;為自悟故,應求內明。此是別義。

  為了調伏不信圣教的外道等眾生,應求學聲明和因明;為了饒益已生起信心的眾生,應求學工巧明和醫(yī)方明;為了讓自己能通達盡所有和如所有所攝的一切法,應求學內明。以上是別義,即求學五明各自的意義。

  又此一切皆為成佛故求,是為通義。

  而且,這一切都是為了成佛而求學,這是通義,即求學五明的共同目的是成佛。

  《報恩經》說:菩薩應當分別勤學圣法十二部經、因明或比量明、聲明、醫(yī)方明及世間工巧明。如果菩薩不學此五明,則何時也不能證得無上正覺一切種智。因此,為了證得無上菩提,應勤學五明。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