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學常識 >

中國十大著名佛教寺院

白馬寺

中國十大著名佛教寺院之白馬寺

  白馬寺在河南洛陽市東郊,稱為“中國第一古剎”。是佛教傳入中國后由官方營造的第一座寺院。它的營建與我國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緊密相連。相傳漢明帝劉莊夜寢南宮,夢金神頭放白光,飛繞殿庭。次日得知夢為佛,遂遣使臣蔡音、秦景等前往西域拜求佛法。蔡、秦等人在月氏(今阿富汗一帶)遇上了在該地游化宣教的天竺(古印度)高僧迦什摩騰、竺法蘭。蔡、秦等于是邀請佛僧到中國宣講佛法,并用白馬馱載佛經(jīng)、佛像,跋山涉水,于永平十年(67)來到京城洛陽。漢明帝敕令仿天竺式樣修建寺院。為銘記白馬馱經(jīng)之功,遂將寺院取名“白馬寺”。

  白馬寺內(nèi)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盧閣、齊云塔等。游覽白馬寺,在山門內(nèi)大院東西兩側(cè)茂密的柏樹叢中,各有一座墳冢,這就是有名的“二僧墓”。東邊墓前石碑上刻有“漢啟道圓通摩騰大師墓”,西邊墓前石碑上刻有“漢開教總持竺法大師墓”。這兩座墓冢的主人便是拜請來漢傳經(jīng)授法的高僧──迦什摩騰和竺法蘭。石碑上的封號是宋徽宗趙佶追封的。清涼臺被稱為“空中庭院”,是白馬寺的勝景。清康熙年間,寺內(nèi)住持和尚如誘曾作詩贊美道:“香臺寶閣碧玲瓏,花雨長年繞梵宮,石磴高懸人罕到,時聞清磬落空蒙。”這個長43米,寬33米,高6米,由青磚鑲砌的高臺,相傳原為漢明帝劉莊幼時避暑和讀書的處所,后來改為天竺高僧下榻和譯經(jīng)之處。

  白馬寺山門東側(cè),有一座玲瓏古雅、挺拔俊秀的佛塔,這就是有名的齊云塔。齊云塔是一座四方形密檐式磚塔,13層,高35米。前身為白馬寺的釋迦如來舍利塔,現(xiàn)在的齊云塔為金大定十五年(1175)重建,為洛陽現(xiàn)存最早的古建筑。

靈隱寺

中國十大著名佛教寺院之靈隱寺

  靈隱寺又名云林寺,創(chuàng)建于東晉咸和元年(公元326年)。當時印度僧人慧理來到杭州,看到這里山峰奇秀,認為是“仙靈所隱”,所以就在這里建寺,取名“靈隱”。清康熙南巡時,曾登寺后的北高峰頂攬勝,他看到山下云林漠漠,整座寺宇籠罩在一片淡淡的晨霧之中,顯得十分幽靜,于是就賜名靈隱寺為“云林禪寺”。現(xiàn)在天王殿前的那塊“云林禪寺”的巨匾,就是當年康熙皇帝的“御筆”。

  靈隱寺全盛時期,有九樓、十八閣、七十二殿堂,僧徒達三千余眾。北宋時,有人品評江南諸寺,氣象恢宏的靈隱寺被列為禪院五山之首。靈隱寺確實深得“隱”字的意趣,整座雄偉寺宇就深隱在西湖群峰密林清泉的一片濃綠之中。寺前有冷泉、飛來峰諸勝。據(jù)說蘇東坡守杭時,常攜詩友僚屬來此游賞,并曾在冷泉亭上“畫扇判案”。

  全寺建筑中軸線上依次為天王殿、大雄寶殿、藥師殿。天王殿正中面朝山門的佛龕供奉彌勒佛像,袒胸露腹,趺坐蒲團,笑容可掬;背對山門的佛龕供奉的是佛教護法神韋馱雕像,像高二米半,頭戴金盔,身裹甲胄,神采奕奕。這尊雕像以香樟木雕造,是南宋留存至今的珍貴遺物。天王殿兩側(cè)是四大天王彩塑像,高各八米,個個身披重甲,其中兩個形態(tài)威武,兩個神色和善,俗稱四大金剛。

  大雄寶殿原稱覺皇殿,單層三疊重檐,氣勢巍峨。殿正中,佛祖釋迦牟尼像高踞蓮花座之上,妙相莊嚴,頷首俯視,令人敬畏,這是我國最高大的木雕坐式佛像之一。靈隱寺的原釋迦牟尼佛像,在1949年因大雄寶殿正梁被白蟻蛀空倒塌而毀,F(xiàn)在這座佛像是在1953年重修寺宇時,由浙江美術(shù)學院的雕塑家和民間藝人們采用唐代禪宗佛像為藍本共同精心設(shè)計的。佛像高十九點六米,比原先的釋迦造像高一倍多,用近百塊香樟木雕成。佛像造型端莊凝重,低眉細目,氣韶生動,極具風采。

少林寺

中國十大著名佛教寺院之少林寺

  少林寺在河南登封縣城西北12公里的少室山麓五乳峰下。因寺院坐落在叢林茂密的少室山陰,以此得名。少林寺的歷史久遠,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間(495年)。32年后,印度名僧菩提達摩來到少林寺傳授禪宗。以后,寺院逐漸擴大,僧徒日益增多,少林寺聲名大振。達摩被稱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初祖,少林寺被稱為禪宗的祖庭。禪宗修行的禪法稱為“壁觀”,就是面對墻壁靜坐。由于長時間盤膝而坐,極易疲勞,僧人們就習武鍛煉,以解除身體的困倦。因此,傳說少林拳是達摩創(chuàng)造的。少林寺以其卓絕的少林武功名揚天下,且其寺內(nèi)的僧眾大多習武強身。少林寺保存有唐代以來的碑碣石刻共計300多塊,其中的一塊"太宗文皇帝御書碑"記載了少林寺十三僧人勇救唐王李世民的史跡,碑文為唐太宗親筆書寫。少林僧人練武、習拳的情景在寺內(nèi)白衣殿的壁畫之中均有描繪記載。

寒山寺

中國十大著名佛教寺院之寒山寺

  寒山寺始建于公元502年的梁天監(jiān)年間。到了二百年后的唐代,相傳唐時僧人寒山曾在該寺居住,故改名為“寒山寺”。這座寺廟,歷經(jīng)數(shù)代,屢建屢毀于火,現(xiàn)在的建筑是清末重建的。自從唐代詩人張繼題了《楓橋夜泊》一詩后,該寺便聞名了。寒山寺中的主要景點有大雄寶殿、藏經(jīng)樓、鐘樓、碑文《楓橋夜泊》、楓江第一樓。

  大雄寶殿內(nèi)兩側(cè)壁內(nèi)鑲嵌的是36首寒山的詩碑,還有懸掛于兩側(cè)的十六羅漢像。殿內(nèi)的兩個石刻和尚就是寒山與拾得。寒山,又稱寒山子,唐代貞觀年間,原居住于始豐縣(今浙江天臺)寒巖,擅長詩詞文章,寫有詩300余首,后人輯為《寒山子詩集》。拾得,本是孤兒,由封干攜入天臺山國清寺為僧,故取名為“拾得”,與寒山是好友。后人輯其詩附于《寒山子詩集》中。這幅石刻畫是一種意筆畫,寥寥幾筆便刻畫出他們兩人春風滿面、拍掌而笑的栩栩如生的神態(tài),具有一定的藝術(shù)價值。大殿前院兩側(cè),有6棵五針松,就是日本愛媛縣各界友好訪華團(一行26人,團長為愛媛縣知事白石春樹)的朋友們于1976年4月10 日下午栽種在該寺的,這樹是在日本愛媛縣生長的,日本叫:’五葉松",當時已生長了五年。大雄主殿的右側(cè)懸掛著一口日本友人于清末送來的支那銅鐘。鐘面上鐫有記述鑄鐘緣由的銘文。此鐘一式共兩口,一口懸在日本館山寺,一口送來寒山寺。

隆興寺

中國十大著名佛教寺院之隆興寺

  隆興寺始建于隋開皇六年(586 年),原名"龍藏寺"。宋初,太祖趙匡胤敕令在龍藏寺內(nèi)鑄造銅佛,并蓋大悲閣,遂大興土,以大悲閣為主體的一組宋代建筑先后告成。到了清康熙、乾隆年間,又兩次大規(guī)模維修和增建,寺院發(fā)展到鼎盛時期。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改龍藏寺為隆興寺,俗稱大佛寺。

  迎門一座高大琉璃照壁。由三路單孔橋往北,迎面是天王殿。其北是大覺六師殿臺基遺址,再北是摩尼殿。經(jīng)過戒壇,便看到大悲閣、轉(zhuǎn)輪藏閣、慈氏閣和兩座清代碑亭。它們以大悲閣為中心,組成高低錯落、主次分明、渾然一體、蔚為壯觀的建筑群。轉(zhuǎn)輪藏閣的彎梁大斜柱建筑法,是我國早期木結(jié)構(gòu)建筑的杰作,而慈氏閣的永定柱造做法,乃是我國現(xiàn)存宋代古建筑中的孤例。大悲閣后面,是單檐歇山頂彌陀殿。最北端的毗盧殿,是1959年由正定崇因寺遷來。殿內(nèi)的銅鑄毗盧佛,構(gòu)思奇特,鑄造精細。三層蓮座,每一蓮瓣上均刻一小佛;每層蓮座上,各跨四尊銅佛,頭戴五佛冠,兩兩相背,面向四方。整個雕塑,共鑄大小銅佛1072尊。它們千姿百態(tài),各具特色。這一形象,被人稱為“千佛繞毗盧”。

  隆興寺這座千年古剎,歷代帝王曾多次到此巡境幸駐蹕,上禮佛,題詩書匾,刻碑立石?梢姰斈赀@里晨鐘暮鼓,鐘磬齊,香煙繚繞,"南無"聲聲的歷史盛況。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