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盂蘭盆經

《佛說盂蘭盆經》梵名( Ullambana-su^tra)。全一卷。西晉竺法護譯。又稱盂蘭經。屬方等部經典。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冊。內容記述佛陀之大弟子目連,因不忍其母墮餓鬼道受倒懸之苦,乃問法于佛,佛示之于七月十五日眾僧自恣日,用百味飯食五果等供養(yǎng)十方佛僧,即可令其母脫離苦難。...[詳情]

《佛說盂蘭盆經》淺說

  從昨天的學習中我們了解到,在七月十五佛歡喜日,供養(yǎng)清凈的自恣僧,能令現(xiàn)世父母,乃至過去父母獲大利益。今天接著來看,佛告訴大眾僧接受供養(yǎng)的儀式。

  【經文】時佛敕十方眾僧,皆先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禪定意,然后受食。初受食時,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眾僧咒愿竟,便自受食。

  這段經文的大意是說,佛教令大眾僧,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接受飲食供養(yǎng)的時候,應先了解施主的心意為其咒愿,令其父母離苦得樂,而后端秉一心來受食。受食以前,先把缽和羅飯,供在塔寺中的佛前。供佛后,大眾僧可以正式受食。

  施主來設供,本意是為了利益自己多生的父母,因此出家人在為施主家咒愿以及受食的時候都應當端秉一心,這樣才能自利利他。

  食存五觀,指出家人在用齋的時候,要作五種觀想。簡單來說就是:

  一、要想到這一缽飯菜來之不易,施主省吃儉用為求福來供養(yǎng),所以應該珍惜。

  二、思惟自己的德行是全是缺,是否具備受供的資格。

  三、提醒自己,對飲食不要起好、壞等分別想,遠離貪嗔癡等過失。

  四、正念思惟吃飯是為了去除饑渴二病,把飲食作藥想,把吃飯作療病想。

  五、清楚地了知,受用飲食是為了成就道業(yè),所以吃飯時心也不能離于道。

  【經文】時目連比丘,及大菩薩眾,皆大歡喜。目連悲啼泣聲,釋然除滅。時目連母,即于是日,得脫一劫,餓鬼之苦。

  當時,目連尊者以及在會的大菩薩眾,聽聞佛陀授以設盂蘭盆供的方法后,皆大歡喜。目連尊者的啼泣之聲,頓時停止了。于是他遵循佛陀的教導設供修福,來報答父母的深恩。就在這一天,目連尊者的母親,借助大眾僧的威神之力,脫離了一劫的餓鬼之苦。

  經文中所說的“是日”,說明脫苦非常迅速。就在設供的當下,目連尊者的母親即離苦得樂。“劫”,指不能以年月日計算的極長的時間。

  我們現(xiàn)在處于減劫人壽百歲之時,尚能聽聞到佛法,應當依佛所教修行,報答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尤其我們學習了《盂蘭盆經》,不要錯過利益過去、現(xiàn)在父母的機會。

  可謂:

學習目連發(fā)孝心,

身心并濟奉雙親。

七月十五歡喜日,

冥陽雙利設蘭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