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盂蘭盆經(jīng)

《佛說盂蘭盆經(jīng)》梵名( Ullambana-su^tra)。全一卷。西晉竺法護譯。又稱盂蘭經(jīng)。屬方等部經(jīng)典。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冊。內(nèi)容記述佛陀之大弟子目連,因不忍其母墮餓鬼道受倒懸之苦,乃問法于佛,佛示之于七月十五日眾僧自恣日,用百味飯食五果等供養(yǎng)十方佛僧,即可令其母脫離苦難。...[詳情]

《佛說盂蘭盆經(jīng)》淺說

  今天我們首先來看《盂蘭盆經(jīng)》的經(jīng)題——“佛說盂蘭盆經(jīng)”六個字。

  “佛”,指說法人,即本師釋迦牟尼佛。“說”,演說。“盂蘭盆”,盂蘭是梵語,華言“倒懸”。因為三惡道的劇苦沒有辦法形容,所以借助“倒懸”一詞來比喻彰顯。“盆”是盛飲食的凈器,這里指一切碗缽等。

  佛弟子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以種種凈潔碗缽,盛上種種凈潔美食,來供養(yǎng)十方僧,救拔慈親的倒懸之苦。

  “佛說盂蘭盆”是這部經(jīng)的別名,“經(jīng)”是通名,通于一切經(jīng)典的總名。這部經(jīng)的譯者是西晉時期的三藏法師竺法護尊者。法師八歲出家,博學強記,通曉西域諸國三十六種語言文字。因原居敦煌,所以人稱“敦煌菩薩”。

  下面,我們來看經(jīng)文。

  【經(jīng)文】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聞”,表示阿難親從佛聞。“如是”,指《盂蘭盆經(jīng)》。經(jīng)中所講的孝親報恩之法是可信的,所以叫做“如是”。“一時”,世間所說的一時,一般指一個時辰、一小時等。如來度化眾生,如潮水不失時,過去有感過去應,未來有感未來應,現(xiàn)在有感現(xiàn)在應。“一時”,在此指師資道合、感應道交之時。

  “佛”,指說法主,也就是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

  “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這是演說《盂蘭盆經(jīng)》的具體地點。

  【經(jīng)文】大目犍連始得六通,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觀視世間。見其亡母,生餓鬼中,不見飲食,皮骨連立。目連悲哀,即以缽盛飯,往餉其母。母得缽飯,便以左手障缽,右手摶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

  這段經(jīng)文的大意是說:目連尊者證得阿羅漢果,獲得六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及漏盡通)之后,首先想到的是報答父母之恩。于是他以神通力,在三界中遍尋父母所在。結(jié)果,他用天眼觀見父親生到了善處,而母親卻墮落在餓鬼道中,見不到飲食,瘦得只剩下皮包骨,非?蓱z。

  目連尊者看到母親如此痛苦,馬上用缽盛飯,利用神通力前往餓鬼道中,送飯給他的母親。尊者的母親看到飲食后,急忙用左手遮障缽,生怕被搶走,右手摶飯成團?蛇沒等放入口中,飲食就變成了火炭。

  尊者的母親為何會遭受這種果報呢?我們知道,她在當人的時候,慳貪的習氣就很重。后來墮落到餓鬼中,習氣仍然在。因此,即使是神通第一的大目犍連尊者,也沒有辦法救拔她的餓鬼之苦。

  可見,因果法則是真實不虛的。無論出家在家,都應當對自己負責,珍惜利用難得的人身,精進地斷惡修善,廣結(jié)善緣,以此資糧永脫生死輪回之苦,獲得究竟的成佛之樂。

  可謂:

盂蘭盆經(jīng)早讀誦,

福德善根日日深。

知恩報恩不錯過,

父母獲益隨愿成。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