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丈夫論
第一卷 第二卷
大丈夫論 卷上
施勝品第一
敬禮等正覺大悲哀世尊
眾中第一尊無量功德藏
菩薩本所行我當說少分
我今哀愍彼開演妙施門
一切諸賢士應當歡喜聽
菩薩行施時大地皆震動
巨海涌眾寶慧云雨妙花
無心猶如是況有情識者
菩薩施廣大猶如虛空界
假使五通仙充滿十方剎
聽聞猶尚難況復分別說
無有地方所而不以求施
凈水浸大地無有不遍處
無有一切物菩薩所未施
無有一眾生不曾受施者
論者語大地一切應禮汝
何故禮大地菩薩行施處
菩薩一日施種種眾雜物
辟支佛百劫不能知邊際
所以不能知大悲為施體
能成種智果施因為最大
此是智者說施能到彼岸
若一到彼岸諸度悉具足
波羅蜜義者名為和集聲
譬如多人處名之為大眾
菩提之種子能成大智果
一切眾事具莫不由施成
施是生天道出世之胞胎
無相施為妙平等為最勝
身及物皆施無有所吝惜
一切處皆施無有方所者
一切時皆施無有不施時
于此四施中心智常不動
如是行施者名不思議施
若施一眾生一切盡蒙樂
若不如是施是名為欺誑
雖名施一人是為施一切
所以名一切大悲心普故
大悲所以普為求種智故
施佛及羅漢世名良福田
不悲平等施是為最勝施
無量財寶施不如暫止息
悲心施一人功德如大地
為己施一切得報如芥子
救一厄難人勝余一切施
眾星雖有光不如一月明
眾生垢心重所施恒為己
菩薩悲心施如灰去眾穢
救濟慈悲施普為群生類
如是慈悲施功德無窮盡
如此微妙施安樂諸眾生
貪求佛智慧心無有厭足
如是悲心施能除無明障
開導愚冥者使得智慧眼
能滅諸結使消伏老病死
施與悲心俱眾生之甘露
施勝味品第二
大悲所起施意愿成菩提
如是知見人能成一切施
如是一切施終成一味智
大悲心為體能起種種施
種種救眾生得到于智處
能除諸愛結及以無明垢
能令一切眾悉皆得安樂
如是悲心施誰不生愛樂
大悲心所起功德之施利
不能生愛樂背離于救濟
是人為愛系菩提甚難得
諸欲求佛者愛樂施甘味
智人喜惠施甘樂菩提味
深見三有過涅槃味甚樂
速疾欲遠離一念頃不住
又見于施樂復過于涅槃
愛樂施自在心則忘菩提
心既忘菩提謂菩提難得
自觀樂施心由悲眾生故
不覺施味樂施有三樂味
一者求報施味。二者求解脫施味。三者求大悲心施味。此三種味者名增長樂味施。
施主體品第三
受者得無量珍寶心大歡喜。施者行少施時心大歡喜。過于受者百千萬倍。能如是施者是為第一行。
成就救濟者飲大悲甘露
菩薩行此行永除慳病老
菩薩悲心以施為體。世間眾生以結使為體。純以眾苦以為一味。為得樂故行悲心施。日以照明為用。月以清涼為性。菩薩以悲為體。智慧及財施安樂于一切。如從歌羅邏乃至老時十時差別雖至于老不舍嬰孩之相。菩薩虛渴施心救濟眾生亦不舍凡夫。離欲至于非想不離凡夫之相。菩薩不舍施心救濟眾生亦復如是。欲除施渴當飲大施之水。施渴暫息余渴不已。愛樂施故。一切眾生依食而存。大悲亦爾。依施而存。菩薩法身不依飲食而得存濟。大悲為食菩薩身存。悲心如火。欲施如饑。施與好食。菩薩樂與無有厭足。悲如大海施如沃焦。救濟心為水如沃焦吞流。欲向菩提以眾生為伴悲心為體。施無厭足如海吞眾流無有止息。
一切眾生來各各索異物
菩薩皆施與心無有疲惓
諸苦惱眾生盡皆為除滅
設有未除者心無有厭足
施主乞者增長品第四
有大悲者能處生死。種種施與滅眾生苦。若能如此善住生死。
福德善丈夫悲心施惠手
拔貧窮淤泥不能自出者
悲心為體能行大施滅眾生苦。如盛熱時興大云雨。起大悲云雨于施雹。摧破貧窮如壞山石。拯貧窮者無限齊施。令彼窮者永離貧苦。以大施雨普益一切。眾生貧窮永無住處。菩薩為救眾生修行施時。魔及眷屬皆生嫉妒愁憂苦惱。菩薩修行無量財施法施之時。慳貪嫉妒悉皆驚號莫不愁怖。
慈心端嚴身悲心為千眼
施為金剛杵菩薩如帝釋
悉皆能摧壞貧窮阿修羅
菩薩悲心弓種種施為箭
破貧窮怨賊永無有住處
悲心堅固根愛語以為莖
忍辱為枝條布施以為果
求者為鳥鹿乞者如大風
能吹施果落貧者得滿足
菩薩出時夜慈心如滿月
凈施以為光求如拘牟頭
以凈施光明令彼得開敷
乞者既得滿足歡喜悅豫轉相施與亦如菩薩。施乞求者展轉相聞亦如菩薩。菩薩布施流聞一切。諸貧窮者皆來歸向。如曠野樹行人熱時皆往歸趣。菩薩愛樂名勝得解脫。何以故。能使乞求者來使我得施福故。以施福故名得勝處。一切眾生皆來歸集。如是大士悉應敬禮。菩薩心喜即覺身輕。以此相故當知必有來乞求者。若有人來語菩薩言。有乞者來。菩薩歡喜即以財物而賞使者。菩薩即以余物而與乞者。見乞者來歡喜愛敬。求者言乞。作此語時懷憐愍心。若有乞者不知菩薩。
體性樂施。菩薩執(zhí)手歡喜與語。猶如親友。壞彼不知使生知相。彼乞求者得財歡喜。傍人見之亦復歡喜。愿此救濟我者長存于世。此乃乞者真濟。菩薩見乞者時身心歡喜。面如滿月。使彼乞者歡喜悅豫如甘露涂心。菩薩和顏悅色用慈心眼視于前人如飲甘露。譬如有人盜竊他物至市賣之若得速售心大歡喜。菩薩得施乞者物時。心大歡喜復過于是。如巨富人多饒財寶千子具足隨意恣與愛念歡喜。不及菩薩于乞者心大歡喜。菩薩見乞者時心大歡喜。勝于他人見所親者。若見前人得多財寶。隨心恣意而自【矛*合】高。菩薩見之倍生歡喜若見乞者發(fā)言時。菩薩施渴心重。耳聞乞言如飲甘露。若聞乞言心生愛重無能壞者。若聞具足則壞其愛心。菩薩于乞求者常生愛念。若聞其足聲則壞其愛味。菩薩觀前受施福田。頗有共我等者遂見貪愛。眾生則與我等。所以者何。彼貪心無足我施心無厭。彼貪心者愛大施主。菩薩見多乞者亦深生愛敬。貪求者常求施主。欲乞施者常求乞者所欲與之。菩薩常與世人相乞者。皆就施者而乞。菩薩就乞者而施。乞者聞施者財物匱盡生大苦惱。菩薩求乞者不得之時心生憂惱復過于彼百千萬倍。于求乞者菩薩思惟。佛言求不得苦真復如是。菩薩于乞求者生難遭想。所以者何。若無乞者檀波羅蜜則不滿足。無上菩提則不可得。是故于乞求者深生悲惱。若有乞者無上菩提便為手執(zhí)不難。菩薩聞乞者言與我與我心生歡喜。此今即便與我無上菩提。世間愚癡眾生若聞乞財則生輕慢不生愛敬。菩薩念言所以名為乞者。多是愚癡眾生以慳心故與作惡名。如是人者乃可名為施者。雖有財物復無施心。雖有財施心復無受者。若具足三事是大福德人。如有貧人得大寶藏心生恐懼;蛲踬\水火來見侵奪。遇值親友而語之言。我今為汝作諸方便令無喪失即大歡喜。菩薩得乞者以為善伴。心大歡喜亦復如是。菩薩悲心遍一切處。于彼乞者特生憐愍。菩薩悲心見乞者和顏悅色。使彼乞者生必得之想。乞者見菩薩顏色和悅之時。即生決定必得之想。菩薩見乞者時。語言。汝來欲須何等隨意而取。安慰之言。善來賢者莫生恐怖。我當為汝作依止處。如是種種安慰乞者。常以愛語使彼乞者心得清涼。種種財寶隨意而與。諸乞求者貪火熾盛。菩薩常以施乳滅貪求火。若能如是種種施者。名為生人。若不如是名為死人。受施者大得財物。余人見之歡喜贊嘆。菩薩爾時菩提之果如在掌中。悲心凈則施凈。若無悲心施不清凈。菩薩作是思惟。善調順意者敬悲心勝能使施凈。菩薩見貧窮者悲心極重。眾生極貧得菩薩施便成巨富。譬如有人得如意珠所欲皆得。諸貧窮者得值菩薩一切貧苦悉皆除滅。菩薩先行財施。次舍所親。又舍手足。復舍身命。如是漸漸次第而舍。菩薩往乞者所與其財寶。喚其乞者與其諸親。若乞者自來現(xiàn)求索相與其手足。若發(fā)言求索便舍身命。若不來者自往施之。有來求者尚舍身命。況復財物而不施與。菩薩成就悲心如自己體未曾舍離。見來求者。于己身所生于他想。菩薩身中生其惱熱。云何愚癡乃于我身生于他想。語乞者言。一切財物先皆與汝。都是汝物。汝今但取。云何言乞。諸求者言。何時見與。菩薩報言。我先于三界尊前發(fā)弘誓愿。是時與汝。汝今云何方從我乞。菩薩發(fā)心愿一切眾生于我財物生己有想。如辛頭河飛鳥走獸往至其所隨意而飲無遮護者。與以不與先以舍離更不言與。亦復不生歡喜之心。何以故。先以與竟。以一切所舍使諸眾生皆當?shù)脴。菩薩于一切眾生是走使者。一切眾生皆是施主。諸貧窮者心充足時。菩薩爾時檀波羅蜜悉得滿足。檀波羅蜜滿足之時知功德滿足。慳貪者見乞者時則背其面。修功德者見乞者時歡喜瞻視親近。乞者則得。菩薩施時見受施者展轉相施便生歡喜。一切眾生贊嘆歡喜。菩薩聞其贊嘆心大歡悅勝得解脫之樂。菩薩悲心施時。見一切眾生多得財寶充足快樂。諸眾生等得快樂已。而發(fā)愿言。我當久處生死修諸功德不求解脫。菩薩既見眾生能久處生死心大歡喜。我今便為得現(xiàn)果報。設當不得菩提亦為具足。
勝解脫品第五
菩薩思惟。常所愛勝解脫者來覺悟我。彼來者不為財寶。為欲成就我大事故來。菩薩或為人王。修諸功德者來而白王言。有乞者來。王即念言。此言乞者乃是勝解脫來。我今得之。王自念言。我今不為貪著王位。為欲利益一切眾生。不應空居王位。應修施果滿足。而彼使者乃是覺悟我者。凡為乞者甚難為顏。心懷慚恥言色變異。菩薩即知其意而安慰言。若有所須隨意而求。乞者既得財物心大歡喜。施者受者二俱歡喜如涅槃樂。三有生死熾然大苦。菩薩處之如涅槃樂。何以故。為欲救濟諸眾生故。菩薩念言。悲眾生者即是我解脫。以大施惠救濟眾生。眾生得樂即是我解脫。雖復大施若無悲心不名為施。若有悲心施即是解脫。菩薩思念。我于往昔三界尊前聞解脫極樂。我今已證。何以故。稱意而施即是解脫。若阿羅漢解脫樂與悲心所起施樂相似者。我則愛之。若不相似我則不愛。唯愛施樂以為解脫。悲心起施所得快樂無有比類。無悲心施解脫之樂百千萬分不得為喻。悲心起施所得喜樂。若當可以喻為喻。最為極大。是故不可為喻。
施主增長品第六
悲心起施能與眾生樂聚。如是施主與眾生樂者。勝于解脫名為最勝。施主成他樂。因修悲者于一切眾生得平等心。如是者名為檀越。不能如是施者名為乞者。若行施時使聞者悲泣。是名善施。若不如是不名善主。若行布施能使受者子孫恣意受用歡喜贊嘆名健施主。若乞而與不名施主。自往而與名善施主。若舍一切財物愛心而與不名施主。有悲心雖不與物名大施主。諸來求欲皆使隨意。使稱本望名善施主。不能稱彼本望雖復大富名貧窮者。富者雖與無悲愍心。名曰與不名施主。悲愍心施是名施主。若不食啖無有果報。施雖與不名為施。無悲心施雖與不名為施。有悲心者雖復不施名之為施。若求報施者名為施者。商賈之人亦可名施。若求報施果報猶尚無量。況有悲心不求報施果報何可稱計。若求報施唯可自樂。不能救濟徒自疲勞。悲心施者能有救濟。后得果時能大利益。貧窮者不如有財者。有財者不如能食。能食者不如能施者。悲心施者善一切眾生。富者應施。施者應悲。富者能施富得堅牢。施者能悲施得堅牢。修施者得富。修定者得解脫。修悲心者得無上菩提。果中最勝。
恭敬乞者品第七
菩薩思惟。因彼乞者得證菩提。我當以此菩提回與一切眾生。以報恩故。我今因施眾生得無比樂。因此樂故得成菩提。如此菩提我當施與乞者。我今因施乞者得于快樂勝解脫樂。因中施樂猶尚如是。況無上菩提。我當舍之施諸乞者。如是乞者其恩甚重無以可報。如此乞者乃能與我作大樂因。若以財寶不足報恩。當以所得無上菩提而施與之。以我福故。愿使乞者于將來世亦如我今成大施主。菩薩內自思惟。因于乞者得施快樂。使乞者得無上菩提為法施檀越。諸乞求者見菩薩大施。而問之言。為求何等而等行大施。菩薩各答言。我今不求人天果報聲聞涅槃。愿得無上菩提拔濟一切眾生。諸慳貪者而作念言。菩薩云何能行大施心不疲厭。菩薩答言。我?guī)熑缱鸨钜磺斜娚。我今無以報師恩故施無疲厭。一切之樂無勝解脫樂者。我愛眾生勝愛解脫。我以愛念眾生欲令得解脫故修種種施。若生死不極苦者。我施終不求菩提。以生死苦故我施求菩提。拔生死苦者誰之所作。煩惱以業(yè)之所造作。使一切眾生以悲心為體常樂惠施。
施慳品第八
不念恩人無有悲心。若無悲心不能行施。若不施者不能濟渡眾生生死。無悲心者無復親友。有悲心者能有親友。計我者以愛為體。救濟者以悲為體。心有重愛無有知者。有重悲心者亦無能知。若不行施覆蔽悲心。如以畫石乃知真?zhèn)巍H粢娍喽蛘吣苄写笫﹦t知有悲心。慳心多者正使所親從乞則成怨憎。悲心多者假使怨家亦如親友。慳心多者雖施泥土重于金玉。悲心多者雖施金玉輕于草木。慳心多者喪失財寶心大憂惱。悲心多者雖有財寶無施處時心懷悲苦。復過于彼。舍財物者。凡有二種。一者命終時舍。二者布施時舍。死時舍者。一切都舍無有毫厘至后世。布施舍者。舍于少物得大果報。何有知者見此過患而不行施。若行施時令受者喜悅自亦喜悅。若人不能深生喜悅便自欺誑。若有乞者有所求索。為求有故施與少物心則歡喜。復有施者自往施與。不求果報而行大施。余有少許心中快樂不可為喻。設有美食若不施與而食啖者不以為美。設令惡食得行布施。然后食者心中歡喜以為極美。若行施竟有余自食。善丈夫者心生喜樂如得涅槃。無信心者誰信是語。設有美食有饑者在前不能施與。是人食尚不能施與。況勝解脫能施與人。設令多有財物有來乞者。尚無施心。況施少物。不見是人于生死中有少樂處。適可住于涅槃。若人于大水邊不能以少水施與。生死之中苦惱無量。汝莫在中住。適可速入般涅槃。如有大水欲施人不以為難。如有悲心欲取涅槃亦不為難。世間糞土易得于水。慳貪之人聞乞糞土猶懷吝惜。況復財物。
財物施品第九
如有二人。一則大富。一則貧窮。有乞者來。如是二人俱懷苦惱。有財物者懼其求索。無財物者我當云何得少財物與之。如是二人憂苦雖同果報各異。悲惱念者生天人中受無量樂。慳貪者生餓鬼中受無量苦。若菩薩有悲愍心于前眾生便為具足。況復與少物。如人大富多有財寶。隨意而用心生歡樂。菩薩悲心念施憂惱過于是人百千萬倍。有悲心者無有財物。見人乞時不忍言無悲苦墮淚。見苦惱者不能墮淚。何得名為修行悲者。勝者設聞他苦尚不能堪忍。況復眼見他苦惱而不救濟者。無有是處。有悲心者見貧苦眾生無財可與。悲苦嘆息無可為喻。救眾生者見眾生受苦悲泣墮淚。以墮淚故知其心軟。菩薩體凈悉皆顯現(xiàn)。何以故。知其顯現(xiàn)。見苦眾生時眼中墮淚。以是故知菩薩其體凈軟。菩薩悲心猶如雪聚。雪聚見日則皆融消。菩薩悲心見苦眾生。悲心雪聚故眼中流淚。菩薩有三時。一者見修功德人。以愛敬故為之墮淚。二者見苦惱眾生無功德者。以悲愍故為之墮淚。三者修大施時。悲喜踴躍亦復墮淚。計菩薩墮淚已來多四大海水。世間眾生舍于親屬悲泣墮淚。不及菩薩見貧苦眾生無財施時悲泣墮淚。菩薩入救眾生禪極樂心相應無盡寶藏自然而出。一切乞者自然而至。善丈夫者能以財物大施乞者。乞者得財物已亦行大施。菩薩能以財物施于眾生使其富足。以等悲心。聞乞者聲為之雨淚。乞者見菩薩雨淚。雖不言與當知必得。菩薩見乞者來時極生悲苦。乞者得財物時心生歡喜得滅悲苦。菩薩聞乞言時悲泣墮淚不能自止。乞者言足爾時方止。菩薩修行種種施已眾生滿足。便入山林修行禪定。云何滅除諸眾生三毒苦患。菩薩財物倍多無乞者可施。我今何為守之而住。今當舍之出家。
舍一切品第十
菩薩大有財物無有乞者。喚之不來菩薩思惟。故當斷諸結使無有來者。菩薩悲心。一切眾生眾苦圍繞。發(fā)愿度諸眾生。菩薩諸有所索一切皆舍無物不與。欲求佛智最上救濟一切眾生。尊有勝悲心欲行救濟何物不舍。有悲心者為他故涅槃尚舍。況復舍身。舍身命財有何難也。舍財物者不如舍身。舍身者不如舍于涅槃。涅槃尚舍。有何不舍。悲心徹髓得自在悲。作救濟者大菩薩施都無難也。是一切眾生最親與他作向樂因。悲者一切都舍離諸疲勞。一切眾生真濟。怨親平等身命尚與。何物不舍。一切眾生極重財利。樂愛命重于財物。一切眾生舍財為易舍命為難。菩薩舍一切財物歡喜。不如舍身命時得勝歡喜。種種施味悉知。以施為食。因之得存。與他樂者欲知施身氣味故施身。見他乞支體者心中歡喜勝于舍財歡喜。如樂施者得歡喜樂。不如菩薩舍身時得勝歡喜。閻浮提人乞財物者。無我福德故得乞身者來。舍財者財物由他或不稱意。舍身者我得自在。隨意舍與不由于他。此身不牢不定速朽之物。可愛念者可速疾取。諸食肉者語菩薩言。汝今以熱肉血施我。我當何以報恩。菩薩報言。若欲報恩者更語余人。有悲心者能施身肉可往取之。若能如是便是報恩。語乞者言。汝今為我取不堅身。使我得堅牢身。汝恩極重。何以可報。未來世中舍身之果即用施汝。我為救濟一切眾生故舍于身命。舍身者得于法身。得法身者得一切種智。使一切眾生皆得此果。舍此身者得于法身。法身者能與一切眾生利樂。能如此思惟。云何不生喜樂速舍此身。菩薩舍身時作是思惟。我為眾生作親友者。我以度生死。應度一切眾生脫于生死。以是故我今舍身。菩薩作是思惟。我此舍身功德不屬悲眾生數(shù)。還以養(yǎng)我功德法身。若心如是決定之時舍身無有難相。菩薩舍身所以不難。以當成法身故。是故歡喜。貪愛重者多得財時歡喜無量。不及菩薩舍身歡喜百千萬倍。菩薩以智慧悲心為體。為眾生故求于法身。菩薩舍身時樂勝于世人得轉輪圣王自在快樂。如剎利種若壞敵陣。能舍身命得生天上。舍身命時歡喜無量。菩薩以智慧悲心舍于身命時歡喜最勝。復過于彼。凡愚眾生為財利故在于敵陣舍于身命。成為解脫投巖赴火喪身無數(shù)。況復菩薩以智慧悲心為一切而不舍身命。愚癡眾生以愛著心為國土故舍于身命。菩薩智慧悲心為物而舍身命。何足為難。菩薩發(fā)誓愿時一切皆舍。雖有是語一切眾生實未得利。修行布施爾時一切眾生得利益受用。菩薩舍身不足為難。知身無常苦空不凈。為眾生故而不舍離。是則為難。菩薩悲心為眾生舍身不足為難。樂舍無有厭足。此則為難。假設使一凡夫令返大地力不能就甚生憂惱。菩薩見苦眾生未度脫時。心懷悲惱復過于是。以悲心故。菩薩觀身輕于草土。為眾生舍身何足為難。若人為己身故一念中受不殺戒。是人命終必生天上。菩薩為眾生舍于身命。所有功德生死之中無有受處。唯至菩提乃能容受。菩薩若聞有人來乞身時。即時生念。我已久舍此身而不自取。方從我索必當謂我有慳惜心而試我耳。
舍陰受陰品第十一
阿羅漢舍后邊身得涅槃樂。不及菩薩為眾生舍身時樂。阿羅漢得解脫。不如菩薩為眾生故受身時樂。菩薩生念我以不取涅槃為眾生故得受是身。是最為妙。菩薩念言。我舍身命用施。復更受身不入解脫。是為最勝。我樂聞如來濟度眾生功德。我得救眾生悲心氣味不取涅槃。甚愛樂此事。菩薩為眾生舍身施時。雖不證涅槃勝得涅槃者。以不得為眾生舍身氣味故。菩薩受是陰身極是大苦。如為眾生舍身時樂等無有異。世間凡人為貧窮病苦之所纏逼。不能舍離樂欲舍身。眾生厭患陰身不能救濟者欲速入涅槃。菩薩思惟涅槃甚樂。生死陰身極為大苦。我當代一切眾生受此陰身之苦使得解脫。阿羅漢身盡佛亦身盡。身盡雖同不能救濟。佛滅身為善。
舍身命品第十二
菩薩為一切種智故。大悲心為眾生故。舍身舍命得果報不空。若一切舍身不得果報名空舍身。菩薩舍身為著財眾生欲使生羞恥故。菩薩為眾生舍身命者。易于慳貪者舍一團飯。菩薩舍于身命為慳貪者生其羞恥。菩薩所以施命為護他命故。何以故。他命即是我命。菩薩雖舍身命不濟他者。為觀陰身過故。為益眾生復更受身。若非大悲何有智者而樂陰身。若無大悲。施味者不能樂處生死。菩薩常樂行施。大悲自在隨受生死身如涅槃樂。
現(xiàn)悲品第十三
菩薩悲心極大在于身中無有知者。菩薩舍身命時一切天人所以得知。菩薩悲心極以深大。遍一切眾生無有見者。以財施法施無畏施悉得知見。一切眾生身者無不是病無有知者。以三事故知其有病。何者為三。飲食衣服湯藥即是病相。菩薩悲心以三事得顯。何者為三。即是財法無畏施也。菩薩與一切眾生作樂。為滅一切眾生苦故舍身救之。菩薩不求果報視如芻草。菩薩大悲作種種方便。猶如乳聚以血施人易于世人以水用施。如菩薩昔日五處出血施諸夜叉鬼。踴躍歡喜無可為喻。為欲救濟一切諸眾生故。有余人問菩薩言。大悲者有何氣味。能使舍血易于舍水。大悲心菩薩答言。以不求果報為他得樂故舍身命。何以故。樂無相為首入悲心樂。有人見菩薩大悲疑之為是悲體。以大施故知是悲體。世人生疑。為當悲來入菩薩身中菩薩往入悲中。菩薩舍身者一切所不能共。唯大悲者能。得一切種智時一切眾生所不能共。有大悲心為益眾生所欲皆得。無有難者決定得空。心欲利益眾生大悲常在心者。無上菩提便如在手中無異。得住無生忍者。能顯現(xiàn)陀羅尼得住十地。自在當知如佛。
法施品第十四
財施者人道中有百千萬。財施果報。能得法施。唯大悲者。能得法施財施果報。后身得無量樂。悲者法施現(xiàn)證涅槃。樂施歡喜甘露滿足。菩薩悲一味。以是因緣無一剎那欲趣解脫。種種法施竟請諸聽法者。我得法施果時必受我請。菩薩時施名為欲施非根本施。成佛時施名根本法施。
佛智處虛空大悲為密云
法施如甘雨充滿陰界池
四攝為方便安樂解脫因
修治八正道能得涅槃果
財施除眾生身苦。法施除眾生心苦。無量劫財施為得法施果。法施能與眾生無畏施。極厭患生死智者求涅槃。悲救眾生者求于法施。菩薩受錢財為修施故。修行施時為得法施。見眾生有二種貪愛愚癡。貪愛多者施財寶。愚癡多者施與其法。施財者為其作無盡錢財。施法者為得無盡智故。財施者為得身樂。法施者為得心樂。隨所化眾生所欲得義稱意。滿足稱之無疲惓意。得大功德法施歡喜。增益端正如秋滿月。常為眾生心眼不離。財施者為眾生所愛。法施者常為世間之所敬重。財施者與愚人所愛。法施者為智者所愛。財施壞財貧窮。法施壞功德貧窮者。此二種施誰不敬重。財施者能與現(xiàn)樂。法施者能與天道涅槃之樂。樂愛悲者能愛一切眾生。愛一切眾生即是愛己。阿羅漢舍于眾生入涅槃去。尚不為智者所愛。況苦眾生者誰當愛樂。常行惠施遠離十惡恭敬父母。若如是者是報我恩。若欲續(xù)佛種者。當以悲心為首饒益于他。常能思念成就眾生事。
大丈夫論 卷下
發(fā)菩提心品第十五
施事已足為一切眾生親者。未曾一念不與悲心相應。菩薩悲心遍緣一切無不緣者。以悲心遍故。后成佛時得一切種智無有障礙。以悲心故。舍聲聞解脫發(fā)菩提心。此初一念之心。唯佛知其邊量。況菩提行解脫樂。方初一念發(fā)菩提心。猶如大地金大地土不相方喻。初發(fā)心時以能凈諸結使招一切功德。菩提是發(fā)心果。為一切眾生求樂。菩薩發(fā)菩提心竟。未發(fā)愿者問。解脫云何。以何因緣故問。以發(fā)心者如從解脫中來。是故問言。云何為解脫相為往到解脫故知為解脫來耶。已發(fā)愿者答言。發(fā)菩提心時歡喜快樂猶如解脫。是故得知。欲供養(yǎng)一切佛者當發(fā)菩提之心。欲報佛恩者當發(fā)堅牢菩提之心。除發(fā)菩提心更無有法能至菩提。若無菩提心則不得佛果。若不得佛果則不能救度眾生。欲與一切眾生無量大樂當發(fā)菩提之心。何以故。菩提心者。是一切眾生樂因。一切諸色不離四大。一切樂事不離菩提心。怪哉。云何乃不畏生死之苦乃畏無畏菩提之心。若欲止息一切眾生苦者。無過發(fā)菩提之心。發(fā)菩提心者是初止息因。初止息得無上止息。得財寶利不如得功德利。得功德利不如得智慧利。得智慧利不如得菩提心利。若放逸廢忘不念菩提心者。如禽獸無異。汝今云何不發(fā)悲心。當知悲心者即是大菩提。欲趣向佛智應發(fā)菩提之心。為結使所障者不能發(fā)解脫之心。為業(yè)報障者不能發(fā)菩提之心。云何邪趣。云何正趣。為有愛所牽以四空為解脫者名為邪趣。發(fā)菩提心修八正道名為正趣。為得富報者修行于施。為得樂報者修行悲心。為欲救濟安樂眾生者當堅發(fā)菩提之心。不修福者有三事難得。一者不得親近善友。二者不能悲心厭離。三者不能敬尚佛慧。未發(fā)菩提心者應當發(fā)心。若發(fā)菩提心者得一切種智。
功德勝品第十六
有人等以財物施一福田。心不同故得報有種種。有得三有樂者。有得寂滅樂者。有得利他樂者。思愿勝故得報不同。以愛心作福者受報時愚闇。悲心修福者受果時得于智慧。不敗壞菩提心為饒益眾生作福者。當知此福為福中最勝。其余修福名相似福非第一福。修一味智慧。當知此福為最第一。饒益世間故三寶種不斷。知業(yè)知果知歸依佛慈悲。計我行福如行惡者甚可慚愧。善丈夫者見人天世間無救。終不為己修福。生死中苦尚不可聞。況復眼見。眾生受身極可患厭。云何為我修福作業(yè)悲者所不能作。一剎那頃不離悲心為眾生親友。云何為我作福。有嘗功德味者得自在修福得他報恩勝氣味。夢中尚不為己修福。況復覺時。以智能見過終不求有造福。悲心者終不為解脫修福。智者棄求有業(yè)。悲者棄解脫業(yè)。所以者何。悲者為利益他故。無勝智慧平等造作。因福一果福無與等者。從十力得智。為己得樂舍利他樂名背恩者。唯我能知。從佛得知故一切眾生是我修福之伴。設當?shù)霉毷苡妹扯髡。極難得樂豈得獨受。其如是丈夫為一切所棄。設得千涅槃樂不為饒益。不如救一眾生苦勝得千涅槃樂。解脫樂尚不獨受。何以故。見世間眾生無歸無救故。尚不獨受解脫樂。況復無上菩提。
勝解脫品第十七
更有余三昧定慧境界眾生皆悉作佛。以有此三昧故不欲取于解脫。頭陀除一切過惡寂滅如在口中。真濟者為眾生苦故而不證取。
定慧悲自生見世間眾苦
世間真濟者終不越度去
如海潮終不過限。修悲者百劫苦行。若能度于一人終不出生死力。能得解脫。為眾生故處于生死。于三種施一切時常如節(jié)會。不樂己樂為他作樂。日夜于生死中而不處。歡喜快樂如處涅槃。菩薩常為眾生作利益業(yè)歡喜樂味智。菩薩乃于夢中得歡喜樂。勝于解脫。菩薩得為他作樂歡喜氣味。諸有眾生不得氣味證于解脫。智人若得解脫知利他樂歡喜氣味者。必當還來利益眾生。畏于生死為自利益求于解脫以為極樂者。不如菩薩受陰身時歡喜快樂為利他故。若自一已受逼迫苦者乃可入于涅槃。一切眾生受逼迫苦。云何舍于眾生入于涅槃。見自己苦者入于涅槃。悲者見一切眾生苦皆住己心。云何舍于眾生入于涅槃。若能為他作樂歡喜即是涅槃。若不如是即是生死。于眾生有平等悲者為他作樂歡喜即是涅槃。佛所贊說。若解脫如利益一人歡喜樂者為智者所愛。若與他重樂不計功者即是解脫。悲者為他作樂不望果報。若能如是即是解脫。若不如是即是生死。若為己求樂者即是苦也。舍于己樂為他求樂即是涅槃。世間眾生以破苦故名為解脫。修悲者能破他苦即是勝解脫也。破他苦者二俱得樂。何有智者舍二解脫取一解脫。世間人言。有智者得于解脫。菩薩作是思惟。我不信是語。何有智人舍救他樂取于解脫。自己得樂能與他作樂。三有中樂勝解脫樂。菩薩為眾生受苦。勝于他人為己得解脫樂。
饒益他品第十八
世間眾生為己樂故。于生死中身心疲勞。菩薩心得休息悲心作饒益。他生死中除對治法更無有樂。菩薩除利益他更無有樂。菩薩得作利他歡喜樂。知利他者即是自利。舍自己利愛利他樂。知利己樂即是利他樂。知利他樂即是利己樂。知利他樂時即自己樂故。人有上中下。愚人者見他得樂心生苦惱。中人者己自苦時知苦。上人者見他樂時心生快樂。見他苦時如自己苦。菩薩四攝法中與他同利。云何同利。他苦則苦他樂則樂。是名同利。悲心平等無有他想。菩薩與眾生同苦同樂。菩薩自己身特生苦惱。何以故。不能救眾生苦故。不觀過去不觀未來。隨眾生意作滅苦對治。菩薩自意亦如他意。世間眾生與他利樂還望返報。菩薩與他利樂不望其報。菩薩雖悲心平等愛一切眾生。然于怨憎中倍與利樂。于怨憎邊與利樂時心中歡喜。如舍身命時歡喜者名為平等。若不如是名不平等。于怨憎中倍與利樂者名稱悲心所作。菩薩于一切眾生等生悲心。然于惡行眾生倍生憐愍。譬如大富長者唯有一子愛念之心徹于骨髓。菩薩愛念一切眾生亦復如是。如有惡子不欲父得勝己事者是名背恩。一切怨憎眾生于菩薩所同一味惡。菩薩于怨憎人生同一味悲心。世間眾生得報恩者生其歡喜。若菩薩于怨憎人所與其利樂。心生歡喜倍過于是。世間眾生若罵時他不還報便大歡喜。菩薩得他罵時心大歡喜。有愛心者于三界中悉皆普遍。菩薩悲心亦普遍三界。菩薩悲地獄眾生不如悲愛著三界愚癡眾生。眾生樂于己樂為無量大苦之所系縛。菩薩為利他樂故為無量大苦之所系縛。一切眾生皆同一事。皆欲離苦得樂。與他利樂為勝有為。利向己者亦是悲因亦是喜因。為利向他者見之生于悲喜。自為己利所以生悲。見其得樂所以歡喜。四無量心者內心欲修緣。四攝法者為眾生利樂名為最勝。修四無量者能與世法及出世法。因世法出世法及四無量心都是同一境界。何以故。同一利益眾生。同得一無上菩提果故。悲者能利他。智者能舍。不生希有心。不生高下心。
勝施他苦品第十九
菩薩見他苦時即是菩薩極苦。見他樂時即是菩薩大樂。以是故菩薩恒為利他。凡愚眾生見他苦時自己為樂。見他苦不以為苦。賢人者自苦以樂樂他不以己苦。凡愚眾生為己少樂而大苦他。賢人者為與他少樂自受大苦。惡行者修少樂因得大樂時雖生歡喜。不及菩薩以少樂利他人時心大歡喜倍過于是。菩薩見他受苦以身代之。身雖受苦不以為苦。心中快樂生大歡喜。菩薩悲心得自在樂。不為三有諸苦之所逼惱。菩薩飲悲甘露故不為諸苦所苦。不為苦所苦故能為他受苦。凡愚眾生見他苦時心中生樂。見他樂時心中生苦。菩薩見他苦時則苦樂時則樂。無悲心者見他苦時如月極冷。有悲心者見他受苦如夏盛日。不問愚智見他苦時。皆生厭離生憂惱因。有悲心者深生憐愍作決定心。一切眾生苦即是我苦。菩薩作念。若不能發(fā)大精進者。何由能壞此大苦。菩薩與一切眾生同利苦樂皆同。須勤勞得成菩提。菩薩作念。我得菩提已舍與一切眾生。還于生死之中。從初發(fā)心還至菩提。復舍與眾生然不可得。菩薩為利他故行四攝法終不疲厭。猶如大地持一切物終不疲厭。為己身者自受其樂尚生疲厭。菩薩為他作樂不生疲厭。菩薩為他作樂。見阿鼻苦如涅槃樂。于余苦邊有何疲厭。若為一眾生受樂自受無量地獄。常作勇猛與他作樂不生疲厭。以何因緣為他作樂不生疲厭。菩薩觀一切眾生。不見他想都如自己。眾生為結使所著。于一切處皆欲害他。為悲所持者。于一切苦無不欲受。菩薩為他受逼迫苦。如苦者樂解脫樂。菩薩樂代他受逼迫苦時即大悲心凈。智慧觀他受苦悲心即在中住。悲心住處則苦不得住。雖復悲者為一切眾生苦之所纏。如是為他利樂心生歡喜勝解脫樂。菩薩見他受苦如自己苦。自己得樂欲與他人。自覺勝于涅槃。悲者常欲自受其苦與他樂。悲之與苦不得一剎那頃而得共住。行惡者見他苦時欲得遠避。見他得樂心不喜悅。菩薩見他苦時不欲遠離。無愛者無一切苦業(yè)。何以故。除他人苦生大歡喜故。菩薩與他大樂不必歡喜。見他與人少樂心大歡喜。何以故。體性爾故。菩薩見他得樂自己亦樂。菩薩見人與他少樂。云何不生歡喜。
愛悲品第二十
若人不知身心常為極苦所縛。則不能知他心中苦。無悲者無惡不作。若見他衰禍心不調軟。此人名為極惡行者。若有重恩者何時能念。臨死之人雖有美藥以為極苦。為極行惡。無福德者得慈悲甘藥作極苦想。若人巨富多饒財寶。但自食啖不與他人為人所呵。雖有智慧多聞若無悲心。亦為人之所譏呵。若見苦惱眾生難得悲心者非功德器。猶如破器不任盛水。有悲心者見苦眾生雖不能救濟?刹荒車@言苦哉眾生。見眾生為貪欲嗔恚愚癡所病。生老病死之苦常為眾苦之所惱逼。怪哉眾生墮是大苦。世間眾生身苦心苦。常為結業(yè)之所破壞。嗚呼怪哉。世間眾生逼迫之苦。何有菩薩而不生悲。身住于駛流沒生死無窮可畏大苦海。眾生常為苦苦所苦。行苦所苦。壞苦所苦。若見一苦足生悲因。況復具足三苦。愚癡眾生常為百千諸苦所苦。若見一苦應生悲心。況復百千諸苦。應當了知。世間諸苦于一一苦中未生悲心者應當生悲。已生悲心應當增長。況復無量。若聞世間種種無量諸苦。石尚應軟。況有心者而不生悲。若聞世間悲呼之聲。枯樹猶應生華。況有心者而不生悲。世間苦一味心柔軟者易生悲心。有悲心者菩提之果便在掌中。
覺悟儜丈夫品第二十一
悲心極豐富利他已生樂
貧窮悲心人不能貪此樂
嬰愚愛自在悲心則背去
悲心已背去眾苦皆來集
愛自在者。處生死中欲分苦與他共回流生死。悲心者。于世間眾生分寂滅樂共之而去。有愛心者樂于三有。知愛過者則樂涅槃。作利益他者則樂悲心。愛自在者常樂世間。受身為己樂故。悲自在者常樂受身。為樂他故。愛自在者常樂己樂以為自縛。悲心者恒為欲與他樂而為自縛。愛自在者常為己樂無有疲厭。悲心者為與他樂而無疲厭。愚愛小者不愛自己亦不愛他。菩薩亦愛自己。愚癡眾生常為我者。實是為他。
大丈夫品第二十二
菩薩悲心唯有一事之所逼迫。常為他事苦來逼迫。更無余事。是名成就悲聚。棄于涅槃如棄其苦。受于有身如取解脫。與世間利樂者名此為悲。知涅槃功德生死過患然不舍有為。如是一切盡是大悲功德。一切處離欲。以涅槃為體而不取涅槃。名勇健者。大悲因緣故能入生死周旋往返。觀諸有盡滅知眾生是苦為救為依。心持大悲厭惡己身求十力身大悲之處得處悲處功德。如轉輪圣王雖有千子然愛相好具者。佛亦如是。于一切眾生愛有悲心者。唯能作福無智無悲名為丈夫。有福有智名善丈夫。若修福修悲修智名大丈夫。應看悲者。有悲者應共語說。敬禮悲者具一切功德。
說悲品第二十三
世間人天阿修羅等。受身有種種苦。唯有菩薩徹髓悲者。知一切善法以悲為首。智人當知。如似一切諸字悉曇為首。一切善法皆入悲中。如似一舍眾色皆入。若見虛空凈即見大悲凈。見虛空無邊大悲亦無邊。佛說。若欲現(xiàn)前見我當恭敬大悲。若欲見我。當觀三界皆悉受苦?酂o邊故大悲亦無邊?嘧」蚀蟊嘧。大悲住在。何處住在。一切眾生貪欲嗔恚愚癡生老病死種種苦聚與諸眷屬在中而住。有大悲心能知他苦。此名與佛共住。有三種施一切功德養(yǎng)身。猶如乳母。是名大悲。
施悲凈品第二十四
猶如雪山生一切藥。大悲雪山生三種施。一切功德除悲更無有法能與世間作樂。施作悲體能為世間作種種樂。無上果報為三施所成。悲是三施之因。眾生祖母能生如來。一切眾生無上最勝歸依誰不恭敬。能生三施是名大悲。菩薩大悲功德極多在心中住。唯有一事而不遠離無有染著。常作利益他事無有疲厭。世間出世間樂及利他樂。皆從悲生。是以我今恭敬于悲能利益世間大悲者。我亦恭敬種種功德。實如所說有二功德最勝。能利益他及自凈悲。悲能凈于施。是以我今愛敬施能莊嚴于悲。我亦愛敬悲諸有同悲音者。亦復愛敬悲能凈心體施能凈業(yè)道。能凈心體能凈業(yè)道。即能凈涅槃道能凈無上菩提道。悲能凈舍。無悲者垢污于舍。施能凈悲悲能凈施。是名世間端正。悲能生信敬。猶如大地為眾華莊嚴。大悲亦復如是。世間眾生為煩惱日之所燒逼。得悲心者皆生涼樂。猶如夏熱之時得清涼風皆得止息。
愛悲勝品第二十五
施緣取。取緣愛。有愛則有取。無愛則無取。有悲必有舍。無悲亦無舍。愛故取增長。舍故悲增長。愛恩者生愛。是過患怨則增長悲心。愛增長為自己樂則害他。悲增長能與他樂自己則苦。愛增長而害他者則非希有。悲心者舍己身命而與他人。是為希有。愛著者名愚賤人。常在貧窮受諸苦惱。有悲功德者常處富貴。貪愛者可得斷絕。有止足時得智慧則能斷絕止足。得悲心者無有止足。常施他故。愛心者能招集一切諸苦成大苦聚。悲心者能生一切功德。若悲不舍不凈業(yè)者我所不欲。設悲不能救濟我亦不欲。若悲不樂求菩提亦非我所欲。愛心者能生一切苦。悲心者能生一切樂。從悲起身口業(yè)者。名為勝業(yè)。悲心者能為一切眾生作無盡樂。
智悲解脫品第二十六
智悲二事何者為勝。智者唯能自歸依。悲者能使他人歸依無上之道。有悲無智非智者所愛。有智無悲亦非智者所愛。能障無上道。智不與悲心相應。能障無上道智。菩薩以為無智。一念不樂生死悲不欲解脫。解脫味如甘露悲者以為無味。如美食無鹽以為無味。解脫雖甘若無悲心菩薩以為無味。若大悲與解脫別解脫皆應敬禮。以大悲是諸佛母故。解脫者名永無余滅一切事。悲心如善咒。能咒死者還活。若受有相續(xù)不斷身者是常過。若取解脫是斷過。離二邊故名之為佛救一切眾生。若無佛者則無解脫。若無悲者亦無得佛。悲能生解脫。以是事故菩薩取悲。悲體一事能作二事。一能救眾生。二能生佛種智。
發(fā)愿品第二十七
菩薩思惟。一切眾生共有無量種苦。我當發(fā)于悲心成一切種智。滅一切眾生無量種共有之苦。菩薩見一切眾生沉沒無量無邊生死苦海得平等悲心。嬰愚無知樂解脫者生放舍心。世間大苦聚生我勝悲心。菩薩思惟。我有悲心觀苦眾生未得菩提道。我云何使眾生得解脫道。菩薩思惟。一切世間我最少福。我今不能救濟眾生。菩薩思惟。我于三界眾生作大親友。而眾生常為身苦心苦逼惱。我今名為空惡活者。菩薩思惟。我生不能破世間苦。不能利益眾生我用受是身為。菩薩思惟。我是一切眾生親友。我當養(yǎng)育于怨家所作大利益。菩薩思惟。一切眾生能為我作端嚴業(yè)。不使一眾生作不端嚴意。菩薩作是思惟。言利他者。求他人之相都不可得都如自己。何者為他即是利己。菩薩思惟。若有可愿處使一切眾生身心之苦一時俱集我身。常為受之使眾生得樂不以為苦。菩薩思惟。我菩提道中住一切所有諸苦。我皆能堪忍。所以者何。眾生沒溺生死苦海我不能度脫。菩薩思惟。雖有重結使然菩提道難得。如是但有悲智二事為伴心終不疲厭。菩薩思惟。善逝所行道我今從中去。我今于世間悲心施眾生。當思惟。我如彼無異。菩薩思惟。我今為世間依救當發(fā)弘誓。愿修大莊嚴智慧為善伴。我今佛慧牙將生。菩薩思惟。我欲滅眾生苦。使一切眾生得樂。欲作一切事。我常為悲心之所教詔。菩薩思惟。生死之苦聞尚疲厭。悲者能得堪忍世間苦故。為悲心尚向生死門。菩薩思惟。生死苦極可厭惡。欲入涅槃。大悲語言。苦惱眾生未度。云何舍棄而去。菩薩思惟。有為苦具足涅槃出世樂。我今知生死有為苦涅槃無為樂。悲心常樂三種施。菩薩思惟。我甚畏諸有。以悲心救眾生故樂處諸有。悲心語菩薩言。我使汝處生死終不放汝。何以故。為報恩故。菩薩思惟。解脫樂為度眾生尚不欲食。悲心遮我使不得食。況生死不堅牢樂。菩薩思惟。一切樂中第一佛說涅槃。是涅槃雖樂我智不欲去。所以智不欲去者悲和合故。菩薩思惟。我今敬尚涅槃。所以者何。涅槃中無生老病死故。涅槃雖樂悲心所牽。為眾生故而不得去。悲心是諸佛之母。是以不舍向于涅槃。若涅槃就我猶尚不證。況棄眾生而向涅槃。菩薩思惟。我欲向涅槃。悲是佛母就我與乳。云何舍去無上菩提。設當不與眾生利樂我亦不求。況復涅槃。菩薩思惟。不應向涅槃舍無歸依眾生故。悲心故使我不證涅槃。涅槃是盡生邊。若無生者何能救拔眾生。菩薩思惟。受生者有二種樂。一者救眾生樂。二者解脫樂。我云何舍二種樂取一種樂。菩薩思惟。一切凡夫盡共有一切種智性。一切種智凡夫易得。以是故我愛凡夫不愛解脫。菩薩思惟。隨有苦眾生處悲心得生悲得增長。以是故。我愛有中。菩薩語悲心言。汝使我得清凈增長。使一切眾生盡得清凈盡得增長。菩薩語悲心言。眾生在苦為百千眾苦之所逼迫。今日使眾生必得安樂與我成辦此事。菩薩語悲心言。眾生為愛所縛為死所攝。見世間無歸無依為救眾生故受種種苦。菩薩思惟。我愛大丈夫。見有眾生墮在苦中舍涅槃樂。為安樂眾生自勉勵此事。菩薩思惟。向救眾生得無生忍決定智得授記別。得授記別者我今供養(yǎng)恭敬。菩薩思惟。佛得遍凈眼。使我現(xiàn)前合掌請佛。愿授我記。
等同發(fā)愿品第二十八
十方諸佛現(xiàn)在前者為救眾生事。我今作發(fā)菩提愿。一切眾生所作事我已堪任為作。諸佛大悲皆稱我等。善哉。我所有若智若福。使我一切無歸依為作解脫。世尊使我常莫樂小智之心。世尊使我如世尊具足十力。若眾生結使熾火燒心。使我以法水滅眾生結使熾火。摧破魔怨得賢智得轉法輪壞一切眾生衰惱。隨有一切眾生。我皆一時為轉法輪。一切所作福皆用為是。以此福德使我得最勝法身。猶如虛空遍一切處。得二種身教化世間。以我此福與諸佛和合。無救眾生使得解脫。種種煩惱異相作苦能為苦因。我所有福以智慧力滅眾生苦。使我以此福一切眾生滿虛空界為作一味樂。使我常滿所愿陰蓋賊眾能劫功德世間畏死。使我以此福救藏一切眾生。隨世間幾時而住我善法亦住。以我善故一切世間出世間悉皆離苦得樂。常一時和合一切眾生。菩薩思惟。自今已去常從乞者請受教令。從今以往常于我身所深生體信莫生他想。種種所欲隨其給使?jié)M足。菩薩思惟。使我從今乃至菩提無有一身不見佛時。菩薩思惟。使我從今生死長遠設我不見佛時。莫一剎那頃離于悲心。菩薩思惟。使我迫至成佛見外眾生所受諸苦極逼惱我身我皆代受。使我身得徹髓悲心。使我身身得使佛智解脫。菩薩思惟。使我悲心猶如虛空。一切山河樹木飛鳥走獸皆依空住。一切眾生一切時皆入我悲中。我依一切眾生得立善根。以我此善回與一切眾生得解脫果。一切道路橋船方所皆是眾生共有。使我一切諸善亦一切眾生共有。菩薩思惟。地水火風一切眾生共有。使我所修諸善亦一切眾生共有。我因一切眾生所得善根;嘏c一切眾生得無礙智。菩薩思惟。我所作諸善使一切眾生得離魔界入于佛界。使我得智恒十波羅蜜佛智現(xiàn)前。使一切眾生得安隱樂得不動心。一切眾生所有衰惱。使互相救濟。菩薩語福德言。一切眾生為無明所障不知自苦他苦。汝當開解。菩薩布施行凈水時。使一切眾生除有愛結渴得無上道悲。我施水時愿使一切眾生免恩愛僮仆恒得自在得法財富。使我福如河。慈心無垢花。持戒以為底。施如駛流水除眾生渴苦。使我悲心恒如大河。菩薩思惟。我悲心如海。凈戒如海潮。忍辱如波浪。智如海蟲動。慈心如一味水。凡我所施者使成慈心海。使施福得悲甘露。除眾生生老病死。
勝發(fā)愿品第二十九
若我于一眾生起于悲心與利樂時。愿使大悲堅固。以悲滅眾生苦。使一切眾生苦皆來逼我。我今以此無畏施福。使一切眾生皆得大悲。我今所有忍辱功德。于將來世刀兵劫時。以我悲心滅一切眾生嗔。以施食功德饑饉劫時使得飲食充足一切眾生。以水施眾生功德使成就悲心住一切眾生心中。以衣施眾生功德使一切眾生得慚愧心。以燈明施佛因緣功德。使我將來得于佛日滅一切闇。以施眼功德使我將來世。愿一切眾生速得佛眼。以我舍頭功德使一切眾生向菩提心。以我藥施因緣功德。使一切眾生除生老病死。以我走使供給眾生功德因緣。使一切眾生得無上無漏成菩提道。以我華幢蓋供養(yǎng)佛塔因緣功德。使一切眾生得高勝福。以我旛供養(yǎng)舍利功德因緣。使一切眾生除闇得明。以鈴聲供養(yǎng)因緣。使一切眾生得梵音聲。以香華瓔珞供養(yǎng)因緣功德。使一切眾生除諸結使垢煩惱臭穢。以供養(yǎng)三寶因緣功德。使一切眾生常值三寶不曾空缺。以我于崄道中為諸商賈除崄道畏功德因緣。使一切眾生出生死畏。以我度眾生海難功德因緣。使一切眾生度生死海。以我所有凈善因緣功德。使一切眾生摧破四魔得成正覺。我當?shù)萌刑。我于眾生雖道是語。為欲安慰眾生故說是語。以此功德使一切眾生得無上菩提。一切眾生菩提即是我菩提。一切眾生為癡所障使得無上菩提。以此因緣功德使一切眾生于前成佛我最后成。以我于生死中往返因緣功德。使一切眾生皆得作佛。以我發(fā)善心功德因緣。使一切眾生皆得佛智。若有見聞受持讀誦者。皆作無上菩提之因。我欲滿一切眾生欲愿。我愿故未滿。若我見苦眾生悲吟之聲。以此功德使一切眾生皆得作佛歡喜瞻睹。設我修諸善行不使一切眾生作佛者。我尚不喜聞。況復履行。菩薩語功德言。汝若不能擁護眾生作依止者。我亦不欲于汝及以果報。何以故。為眾生修福不自為己故。若眾生盡我善如虛空。于三時中與眾生樂。施以菩提心。勝丈夫悲發(fā)愿。此名說悲心。亦名五種說。亦名救眾生?偯笳煞蛐匈t。偈有五百。古書有八百。阿阇梨犢子部提波羅大菩薩生在南方。是所作竟。
- 地藏經注音版
- 無量壽經注音
- 妙法蓮華經全文
- 《心經》誦讀、讀誦的步驟
- 《金剛經》全文-金剛經原文、譯文及釋意
- 地藏經原文
- 楞嚴經白話文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念誦及回向儀軌
-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注音版
- 普賢行愿品原文
- 藥師經原文
- 金剛經注音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注音版
- 無量壽經原文
- 楞嚴經注音
- 金剛經原文
- 圓覺經原文
- 無量壽經原文
- 妙法蓮華經原文與白話文對照版
- 楞嚴經全文
- 普賢行愿品注音版
- 《心經》全文-心經全文注音及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普門品儀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完整儀軌
- 金剛經全文及譯文
- 華嚴經原文
- 無量壽經全文
- 地藏經解釋-地藏經全文白話解釋
- 心經注音版
- 維摩詰經原文
- 十善業(yè)道經原文
- 心經的作用和好處,心經有什么作用?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原文
- 《心經》全文、心經譯文解釋
- 無量壽經白話文
- 金剛經譯文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
- [佛經故事]迦旃延尊者度貧女,布施的功德可以越渡貧窮的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