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jīng)

《華嚴經(jīng)》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廣為所證之法,佛為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廣理之佛也,華嚴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果地,故曰華嚴。又佛果地之萬德如華,以此華莊嚴法身,故曰華嚴。華嚴經(jīng)是大乘佛教修學最..[詳情]

以水盥掌,當愿眾生,得清凈手,受持佛法

經(jīng)句出處

  洗滌形穢,當愿眾生,清凈調(diào)柔,畢竟無垢。以水盥掌,當愿眾生,得清凈手,受持佛法。

  ——唐·實叉難陀譯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凈行品第十一》

經(jīng)句語譯

  洗手時,生起愿心,但愿所有眾生,獲得清凈雙手,受持佛法。

經(jīng)句的智慧

  洗手是為了清凈,也就是去除塵垢;洗心也是如此,塵垢就是最微細的念頭,惡念是污染,善念也是污染,通通都要放下。

  在清凈心中是沒有善惡、是非、真妄這些二元對立的概念的,在清凈心里本來無一物;所以以清凈手受持,則無一不是佛法。

  “得清凈手,受持佛法”是很珍貴難得的,因為能夠受持佛法還得有宿世的因緣,如果有人聞法而不能領悟呢?《六祖壇經(jīng)》說:“因何聞法不自開悟?緣邪見障重,煩惱根深,猶如大云覆蓋于日,不得風吹,日光不現(xiàn)。”可知邪見障蔽智慧,煩惱使人痛苦;所以即使聞法,也如同對牛彈琴,可惜之至。

  所以菩薩洗手時,不斷發(fā)愿;但愿所有眾生,清凈雙手后能受持佛法,因為清凈手能滌去煩惱塵垢。

隨喜思惟讀經(jīng)

  《雜譬喻經(jīng)》有一則故事,提到佛陀涅槃后五百年,有一位國王,勇猛精進,而且恭敬三寶,曾經(jīng)在結(jié)夏安居時,以美食供養(yǎng)六萬位沙門。其中的上座道人,因為綜覽群籍、能知古今,已經(jīng)證得阿羅漢圣果。

  距離此國東方四百八十里,另有一位國王,也供養(yǎng)五百位婆羅門,而且要做一百種幢幡,每一支都以金銀寶玉和綢緞流蘇精工制成。國王宣布:凡是能夠舞弄這寶幢精彩演出的人,便要將寶幢送給此人。

  消息一傳出,各國的貧苦人家聽聞如此豐厚的賞賜,來自四面八方的五百人想要爭取演出。只是旅程遙遠,走了多日終于看見一處精舍。這五百人糧食匱乏,盤纏用盡,眼看前不著村,后不著店,便登上三寶殿拜見上座,懇求出家作沙門。

  這位上座是能知古今的阿羅漢,知道此五百人的宿命因緣。原來他們在唯衛(wèi)佛世時,同是一位賢者的家奴,這賢者信奉三寶,經(jīng)常供養(yǎng)出家沙門,所以這五百人曾為道人烹煮飲食,又隨喜聽聞佛法開示;今世是福報享盡,從天界下生人間。上座觀出這五百人雖非真心出家求道,但得度的因緣己經(jīng)成熟,就為他們剃度,并傳授戒法。

  圓頂大典之后,上座便帶領五百位新戒入宮應供;爻搪飞,上座告誡五百位新戒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帶角還。”這五百位新學比丘聽聞之后,便夜以繼日地精進修行,到第九十日都證得阿羅漢。

  這五百羅漢能受持佛法,皆因曾經(jīng)為道人烹煮飲食,又隨喜聽聞佛法開示,印證“得清凈手,受持佛法”的彌足珍貴。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