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jīng)

佛教經(jīng)典。亦稱《小無量壽經(jīng)》,簡稱《小經(jīng)》。與《無量壽經(jīng)》、《觀無量壽經(jīng)》合稱凈土三經(jīng)。一般認為在1~2世紀(jì)印度貴霜王朝時期已流行于犍陀羅地區(qū)!栋浲咏(jīng)》是釋迦牟尼佛在憍薩羅國舍衛(wèi)城的南方祇園精舍,與長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薩以及諸多佛弟子而說的經(jīng)典。..[詳情]

《阿彌陀經(jīng)》中“十門開啟”所被根機和往生品位

  凈土法門也要先去“料簡”。這里談到“非器”有三種人:

  第一種人是“無信者”,就是對念佛法門沒有信心的人;

  第二種人是“無愿者”,就是對往生極樂世界不好樂、不發(fā)愿的人。

  最后是“無行者”,即不去執(zhí)持名號的人。也就是說不具備信、愿、行的人,這就叫“非器”。

  反之,具足信、愿、行三資糧的人都是凈土的根器。所以先闡明這個根器“有是有非”,“有是”,“是”就是“是器”,“非”就是“非器”。具足信、愿、行就是“是器”,不具足信、愿、行就是“非器”,這是先闡明根器。

  其次要甄別往生的階位“有勝有劣”。“勝”就是上輩三品往生,“劣”就是下輩三品往生 。所以這一段討論的目的就是欲令我們能夠舍“非器”而從“是器”,放棄下輩往生而取上輩往生。

  下面談信。凈土的根器首先談信,那信什么呢?首先要“內(nèi)重己靈”。我們雖然還是輪回的業(yè)力凡夫,但現(xiàn)前這一念的體性與十方三世諸佛的體性平等不二。我們是迷惑顛倒的佛,佛是已經(jīng)覺悟了的眾生。

  從果上來說,當(dāng)一個修道人成佛的時候,他現(xiàn)量親證一切眾生都成佛了。從因門來看,一個菩薩修行,要知道念念當(dāng)中有很多的佛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這是由于眾生跟佛在體性上是平等不二的。體性上平等不二就是諸佛所證的,也就是我們眾生介爾一念的體性。

  而這一念的體性、如來藏,跟佛所證是平等不二的,即所謂“在凡不減,在圣不增”。但是在相狀上,我們還是有煩惱的,有分別。所以佛是斷了煩惱分別,“至為清凈”,他就叫佛陀。我們還沒有斷,就是凡夫。所以,性和相,首先要相信我們的性體跟佛沒有兩樣。

  既然心、佛、眾生等無差別,那就是說生、佛不二。這個佛就在我們內(nèi)心,我們眾生也就在佛的內(nèi)心,于是我們業(yè)力凡夫去念這個果地圓滿的佛,這就是“外慕諸圣”了。果地上的佛就一定能加被我們,就一定能令我們往生到極樂凈土。一到極樂凈土就是阿鞞跋致,就能夠究竟圓滿成就大乘的佛果。

  在凈土宗本源意義上,你得要同時“內(nèi)重己靈”和“外慕諸佛”。要了解阿彌陀佛跟我們是什么關(guān)系,他的大悲愿力,他的實相的法身、愿海都在我們的念頭里邊,我們也在彌陀的愿海里面。只要一念回光,具足信愿,乃至一念,即得往生,這樣圓頓的往生道理就是從生佛不二的層面上建立的。

  所以,《阿彌陀經(jīng)》常常點示“汝等皆當(dāng)信受我語”,很懇切,因為這是難信之法,但是你們要相信“我語”。這個“我”是釋迦牟尼佛,他是不會說假話的。

  具足這樣的信之后,就得談愿了。前面談的對凈土的信不是脫空的,這個信要具體落實在愿上,這叫由信啟愿。這個愿就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了。這個愿是從信里面升華出來的。

  既然眾生跟阿彌陀佛平等不二,那么阿彌陀佛就像慈母一樣憶念我們。我們這些業(yè)力凡夫流浪在三界啊!我們是浪子。∥覀円欣俗討浤畲饶傅男,這個心生起來了,就有一種瞻仰之感,對阿彌陀佛瞻仰、皈依、神往和欣慕的情懷就能出來。“瞻依向慕”的目的就是要往生到極樂凈土,跟自己的慈母相逢。

  之前我們沒有愿的時候,在無量劫的輪回當(dāng)中,“若逢不逢,或見非見”。雖然阿彌陀佛像慈母一樣憶念我們,但我們從來沒有去憶念慈母,“一專為憶,一人專忘”。

  現(xiàn)在我們這些專忘的浪子,知道有阿彌陀佛了,相信有阿彌陀佛了,相信他在我們內(nèi)心了,相信他四十八大愿的愿海來救度我們了,所以一定要生起凈土的情懷。這種凈土情懷就是這四個字“瞻依向慕”,其目的就是“必欲往生”。

  最近我們的悅眾法師正在給大家培訓(xùn)東林佛號,就是在談應(yīng)該用什么心態(tài)去念東林佛號。不是有氣無力地把佛號拖得很長,昏昏欲睡的,一定要有情懷啊!沒有情懷,你很難表達懇切的愿哪!這種情懷念出來了,你才能悲喜交集!你這個浪子才能夠跟你的慈母對面哪!

  母子是天性相關(guān)的,只要這種情懷建立了,我們這顆草就變成一根針了,這根針就跟那個大磁場同構(gòu)相吸了,馬上被阿彌陀佛愿海所攝受了。

  這一攝受你身心的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你的悲喜交集才能出來。要么你一點情懷都沒有,只是“阿……彌……陀……”這樣稱念佛號,有時候念得真想睡覺。所以一定要強調(diào)這種宗教情懷,凈土法門是要講情懷的。

  《阿彌陀經(jīng)》三次勸愿,說明這個愿很難發(fā)起來啊。能發(fā)起往生凈土愿的人,就像從污泥濁水里面生長出來的蓮華。我們無量劫的煩惱淤泥累積得無比深厚,發(fā)愿往生,就是從這一堆“爛泥”當(dāng)中生長出的一種覺性。

  你只要把這個愿發(fā)出來,你就能往生。若已愿就若已生,若今愿就若今生,若當(dāng)愿就當(dāng)生。無論是若已愿、若今愿、若當(dāng)愿,皆得不退轉(zhuǎn)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你只要發(fā)出這樣懇切的愿,你就不退轉(zhuǎn)了。為什么?因為你的這個愿跟阿彌陀佛的愿海接通了,阿彌陀佛的愿海把我們緊緊攝受住了,叫“攝取不舍”,把你抓住了,不舍棄你,你還能跑到哪去呢?所以這個愿是很重要的。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