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童正覺禪師悟道因緣
天童正覺禪師悟道因緣
明州(今浙江寧波)天童宏智正覺禪師,丹霞子淳禪師之法嗣,俗姓李,隰(xi)州(今山西隰縣)人。母親懷他之前,曾夢見五臺山的一位僧人解下一環(huán)給她,套在她的右臂上,因而有孕。懷他后,母親堅持齋戒。正覺禪師出生時,右臂有一圈隆起。如環(huán)狀。七歲時,正覺禪師即表現(xiàn)出驚人的記憶力,日誦數(shù)千言。其祖父李寂、父親李宗道,都是虔誠佛教弟子,曾久參佛陀遜禪師。佛陀遜禪師有一天指著正覺禪師,告訴他的父親說:“此子道韻勝甚,非塵埃中人。茍出家,必為法器。”于是,十一歲,正覺禪師便從凈明本宗禪師出家,十四歲受具足戒,十八開始游方參學。臨別時,正覺禪師向其祖父發(fā)誓說:“若不發(fā)明大事,誓不歸矣。”
正覺禪師先投汝州(今河南臨汝)香山座下,枯木成(凈因枯木法成)禪師一見,知是法器,因此對他非常器重。
一日,正覺禪師聽見一位僧人正在誦《妙法蓮華經(jīng)》。當他聽至“父母所生眼,悉見三千界”一句時,瞥然有省。于是他便來到丈室,向香山和尚(即枯木成禪師)陳述了自己之所悟。
香山和尚便指著佛臺上的一個香盒子,問道:“里面是甚么物?”
正覺禪師道:“是甚么心行?”
香山和尚反問道:“當悟處又作么生?”
正覺禪師于是用手畫了一圓相呈給香山和尚,然后又把它拋向腦后。
香山和尚道:“弄泥團漢有甚么限?”
。鄱U林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弄泥團漢”一詞,它主要是用來責罵那些慣用情識分別、計度思慮來理會佛法的僧徒。他們玩弄文字知解,欲求解脫,如同玩弄泥團欲成饅頭一樣可笑。“有甚么限”,意思是有什么出頭之日、有什么了期。]
正覺禪師道:“錯。”
香山和尚道:“別見人始得(更須參見其他善知識才行)。”
正覺禪師于是連聲應(yīng)“喏喏。”
為了進一步求印證,正覺禪師不久便來到丹霞子淳禪師座下。
丹霞和尚問:“如何是空劫已(以)前自己?”
正覺禪師道:“井底蝦蟆吞卻月,三更不借夜明簾(夜間能發(fā)光的珠簾)。”
丹霞和尚道:“未在,更道。”
正覺禪師正要開口,丹霞和尚打了他一拂子,說道:“又道不借!(你剛才不是說三更不借夜明簾嗎?如何又玩起文字游戲來?)”
正覺禪師一聽,言下釋然,當即作禮拜謝。
丹霞和尚追問道:“何不道取一句?”
正覺禪師道:“某甲今日失錢遭罪。”
丹霞和尚道:“未暇打得你,且去。”
丹霞子淳禪師住持大洪的時候,正覺禪師留在他的座下充當書記。后為首座,負責領(lǐng)眾參學。在他的點撥下,得法者有好幾人。四年后,正覺禪師造訪圓通寺。當時真歇清了禪師初住長蘆,聽說正覺禪師在圓通寺,于是便派僧人前往邀請他來長蘆。眾人都出山門外迎接,只見正覺禪師穿的鞋子和衣服都破了。于是真歇禪師便讓侍者給正覺禪師換一雙新鞋,正覺禪師推辭道:“吾為鞋來邪?”眾人一聽,皆心悅誠服,并懇求他說法,成為首座和尚。
六年以后,正覺禪師又出住泗州普照寺,次補太平圓通、能仁及長蘆諸道場。天童寺年久失修,屋舍隘小,正覺禪師到后,便修復一新。從此以后,天下衲子爭相湊集。
正覺禪師住持天童以來,“受(接受供養(yǎng))無貪而施(布施給別人)無厭”,堅持日中一食。遇上饑荒之年,正覺禪師總是帶領(lǐng)全寺僧眾,竭盡已力,周濟饑民。在正覺禪師的幫助下,活下來的達數(shù)萬人之多。
建炎年間,金人人侵。浙江境內(nèi)大部分寺院都不敢收留云游僧。唯正覺禪師來者不拒。有人勸他這樣做不妥。正覺禪師說道:“明日寇至,寺將一空,即今幸其尚為我有,可不與眾共之乎?”不久,金人果然來了,他們來到山門前一看,只見神兵陣列,當即收兵而退,秋毫無犯。
正覺禪師圓寂于紹興丁丑(1157)年,臨終前作偈云:
“夢幻空花,六十七年。
白鳥煙沒,秋水連天。”
正覺禪師生前以弘揚“默照禪”而著稱,有《默照銘》傳世。
關(guān)于生死,正覺禪師曾作過一段極精彩的開示,現(xiàn)錄如次:
“此一段事,事須人人自到,人人自證,可以超出生死,可以透過古今,可以與佛祖同得。所以道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zhí)著而不證。你若離妄想、離執(zhí)著,但無一星事。如今認地、水、火、風為自己,豈不是妄想執(zhí)著,喚什么作自己?只你思惟分別底是妄想,見聞覺知底是妄想,直須歇得到空空無相,湛湛絕緣,普與法界虛空合,個(這)時是你本身。若恁么時,明白見得徹,如虛空不可掛針相似,那時生相已離,有什么死相。所以道,生滅二元離,是名常真實。”
- 上一篇:長蘆清了禪師悟道因緣
- 下一篇:圓通德止禪師悟道因緣
- 第一節(jié) 愚人食鹽喻
- 第一回 拜眾童子
- 1.為步行而行
- 第二節(jié)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師利
- 第三節(jié) 以梨打破頭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一)
- 第一回 溯源流書生說法 警癡頑菩薩化身
- 第五節(jié) 渴見水喻
- 第四節(jié) 婦詐稱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節(jié) 千金小姐!萬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錄 總勸
- 前言
- 第八節(jié) 山羌偷官庫衣喻
- 第六節(jié)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彌伽
- 第九回 拜休舍優(yōu)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脫長者
- 第七節(jié) 認人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賢菩薩
- 摩登伽女與阿難(二)
- 第十節(jié) 三重樓喻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節(jié) 序說
- 第十一回 拜勝熱婆羅門
- 第十五節(jié) 醫(yī)與王女藥令卒長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節(jié) 嘆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顛覆了
- 第三章 一兩個鐘頭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優(yōu)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見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diào)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 以平等心面對蕓蕓眾生,是菩薩的道德
- 梁武帝與佛教有什么關(guān)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個寺?
- 佛陀度化慳貪長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問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別人的好并懂得回報
- 盲人打燈籠,即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
- 禪師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棄天性
- 從惜?锤F三代還是富三代
- 大乘心難發(fā),不愿再發(fā)大乘心的舍利弗
- 聽經(jīng)的蛤蟆,命終后脫離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宮
- 學佛貴在實行,堅持不懈地去修一個法門,終會成功
- 熟悉經(jīng)藏的比丘與精進修道的比丘
- 佛教歷史上與水陸法會有因緣的高僧
- 借事磨練,善用其心,讓心走出煩惱的牢獄
- 薄拘羅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卻都毫發(fā)無損
- 馬鳴菩薩抵億金的故事
- 人活著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樂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日,德行與精神常存我們心間
- 釋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
- 舍棄對五欲的貪著,成功飛出籠子的鴿王
- 寺廟為什么喜歡種銀杏?佛珠變銀杏的故事
- 鳩摩羅什是誰?東晉高僧鳩摩羅什的一生
- 短暫的快樂與長久的快樂,你選擇哪個?
- 三年不吃飯的出家人
- 急性子與慢性子,人與人要學會理解和忍耐
- 因果報應(yīng)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jīng)感應(yīng)
- 金剛經(jīng)感應(yīng)事跡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佛咒感應(yīng)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地藏王菩薩的故事
- 大悲咒感應(yīng)事跡
- 楞嚴經(jīng)故事
- 觀世音菩薩傳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 感恩的小故事
- 玉琳國師
- 禪理故事
- 《欲海回狂》白話解
- 動物寓言故事
- 藥師佛感應(yīng)錄
- 因果日記
- 心經(jīng)感應(yīng)事跡
- 百業(yè)經(jīng)故事集
- 改變命運的方法
- 禪宗開悟
- 觀音心咒感應(yīng)錄
- 放下就是快樂
- 念佛感應(y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