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姑朝圣大士親送飯來

  相傳有一位老翁和姑嫂們,虔持數年的愿心,遠道航海,來山進香。舟抵普陀的時候,翁、嫂們正預備舍舟登岸、上山進香的當兒,忽然小姑天癸適臨,因為身體不清凈,所以不能跟隨父親和嫂嫂一同上山拜佛,請她嫂嫂在菩薩面前代為進香,以了心愿。其嫂短而笑之,小姑更覺慚恨,自己無福親見菩薩,只得獨坐舟中,靜待父、嫂上山進香回來。哪知正值海水漲潮,潮水不斷上漲,把剛才上岸的一條路全淹沒了。道路斷絕,無法上岸,而腹中又饑不得食。忽然看見一個老嫗,手持飯簞而來,屢搬小石投水中,搴裳濡足登舟說:“特為姑娘送飯來!”說罷置飯簞而去。

  小姑甚為奇怪,以為是父親使令此老婆婆送飯來吃的。直至下午天晚,父、嫂在山上各處禮佛而歸,那時已經潮退路現,他們實在忘記了預備小姑的午飯,迄至回船見面的時候,方才想起來小姑還沒有吃午飯,因此忙問:“姑娘受饑挨餓了嗎?”小姑說:“午后已經有一個老太婆,送飯來給我吃過了。我以為她是你們遣來送飯的,難道不是你們叫她送來的飯么?”他們公媳兩個很驚奇的說:“并沒有叫人送飯呀!”小姑娘即將老太婆送來未吃完的飯,拿出來給他們看,表示所言不謬。嫂嫂這時已經悟知一定是觀世音菩薩顯圣,變現一個老婆婆送飯來,以濟這個虔誠遠道來山進香拜佛的少女,因身體不凈,慚恨自己無緣得睹佛面為辱,所以菩薩現身變化給她看,以增其信念。她與她的公公趕快返殿禱謝,仰瞻蓮座,見大士之衣裾猶濕。因此后來就稱靠船上岸的那個地方,名曰“短姑道頭”。就是嫂嫂短笑小姑于此,菩薩顯圣送飯的感應,說明小姑誠心的故事,后人名其地以志紀念也。那個地方也就是現在香船來山靠岸停船的碼頭。菩薩顯圣的那個大殿,就是現在的慈云庵,緊靠在碼頭旁邊上岸,不幾步就到。筆者曾在該庵大殿后面,見有后人塑供紀念的短姑像,也不斷有人來向她進香禮拜。

  短姑道頭上有一座“道頭牌坊”,是民國八年無錫陳錫周居士捐資建造,鋼筋水泥,工程堅固,形勢雄壯。較之本省竹南佛教名勝獅山紫陽門,高下懸殊,真是不可以道里計了。上面匾額有不少名人題字,例如滇南王人文題曰“南海圣境”,東海徐世昌題曰“同登彼岸”,河南馮國璋題曰“寶筏迷津”,黃陂黎元洪題曰“金繩覺路”,江朝宗題曰“回頭是岸”。又有大興馮恕聯云:“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無機不被,萬里無云萬里天。”四明王禹襄聯云:“一日兩度潮,可聽其自來自去;千山萬重石,莫笑他無覺無知。”簡照南聯云:“到這山來未謁普門,當先凈志;渡那海去欲登彼岸,須早回頭。”象這類文字并茂的題詞,真美不勝舉。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