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步原來是向前

\

  布袋和尚曾作有一首《退步原來是向前》的詩: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心地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詩歌以僧人插秧為例,從插秧的勞動中悟出禪和人生的哲理。在農(nóng)禪并重的叢林生活中,插秧本是人們習(xí)以為常的勞動,但布袋和尚卻能從平常的勞動中看到其中蘊含的哲理。在插秧的時候,插秧者都是低著頭一邊插秧一邊向后退。等退到田地的終點,整個工作就圓滿了。此時,插秧者的倒退不僅不是倒退,而是一種前進。布袋和尚從插秧者低頭見天的動作中,不僅悟出了一個修行者的心地如果像藍天一樣清凈無染,就與道相應(yīng),而且還體悟到“退步原來是向前”的道理。

  下面這則故事就說明了“退步原來是向前”的道理:在一個寺院中,有兩位沙彌在畫一幅《龍爭虎斗圖》,他們?yōu)檫@幅畫忙了很久,但總覺得不完美。但又找不出其中的緣由。

  正在他們急得焦頭爛額之際,師父正好從外面回來,兩個沙彌趕緊請教師父。老和尚看了他們的畫后笑著說:“你們所畫的龍和虎,外形上都很真實,但是,你們沒有弄清楚它們的特性:龍在發(fā)起進攻前,頭必須向后退縮;虎若向上撲躍時,頭也必須壓得很低才行。龍的頸向后縮的幅度越大,虎的頭越是貼近地面,它們就會沖得越迅猛,跳得越高遠(yuǎn)。”弟子聽后恍然大悟。師父接著對他們說:“這與參禪悟道、為人處世的道理是一樣的,懂得適時退一步,才能沖得更遠(yuǎn);懂得謙卑之后,才能躍得更高啊!”

  在安徽省桐城縣有個“六尺巷”,巷子有六尺寬,一百米長。這里原是清代禮部尚書張英家的府第。一次鄰居家因為修建家宅,侵占張英家三尺土地。張英家人也不甘示弱,就修書一封給在朝為官的張英,想讓張英以自己的權(quán)勢阻止鄰居的侵占。張英接到書信后,并沒有以權(quán)勢壓人,而是修書一封勸解家人:

  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dāng)年秦始皇。

  張英的家人接信后依照他的意思,在原地界上讓出了三尺土地,以示不再相爭。鄰居看到張家這樣處理此事,自覺也有不妥之處,遂仿效張家也讓出了三尺土地。于是在兩家之間就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六尺巷”。兩家這種“退步原來是向前”的做法,不僅成功化解了兩家的矛盾,也成為后人津津樂道的美談。至今,每年都有許多國內(nèi)外游客慕名游賞“六尺巷”,張英也許做夢也沒想到,自己當(dāng)年的退讓之舉不僅使自己名垂青史,而且還給后人帶來了不菲的旅游收入。

  其實,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在與人發(fā)生不快之時,如果能夠主動退讓一步,不僅可以避免許多悲劇的發(fā)生,而且還能讓對方感到的你的寬容與大度。使他們從你的退讓中感覺到自己行為的過錯,從而反省自己,也主動退讓一步。因為你的退讓,就使看似不可避免的矛盾發(fā)生了峰回路轉(zhuǎn)的轉(zhuǎn)機。

精彩推薦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