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論
兵有所必用,雖虞舜、太王之不欲,固常舉之;有所不必用,雖蚩尤、秦皇之不厭,固當戢之。古之人君,有忘戰(zhàn)而惡兵,其敝天下皆得以陵之,故其勢蹙于弱而不能振;有樂戰(zhàn)而窮兵,其敝天下皆得以乘之,故其勢蹙于強而不知屈。然則,兵于人之國也,有以用而危,亦有以不用而殆矣。
西漢之興,歷五君而至于孝武。自高帝之起匹夫,誅強秦、蹙暴楚,已而平反亂,征不服,迄終其世,而天下伏尸流血者二十余年。呂后、惠、文,乘天下初定,與民休息,深持柔仁不拔之德。其于兵也,固憚言而厭用之也,可謂知天下之勢矣。孝景之于漢也,蓋威可抗而兵可形之時也。然而,即位未幾,卒然警于七國之變。故其志氣創(chuàng)艾,亦姑安天下之無事,未暇為天下之勢慮也。然其為漢之勢,亦浸以趨弱矣。孝武帝以雄才大略,承三世涵育之澤,知夫天下之勢將就弱而不振,所當濟之以威強而抗武節(jié)之時也。方是時也,內(nèi)無奸變之臣,外無強逼之國,而世為漢患者獨匈奴耳。
夫匈奴自楚、漢之起,乘秦之亂,復踐河南之地,而其勢始強。高帝曾以三十萬之眾困于白登之圍,蓋士不食者七日,已解而歸,不思有以復之,而和親始議矣。高后被其?書之辱,臨朝而震怒矣,終之以婉辭順禮慰適其桀驁之情。凡此者,皆欲與民息肩,姑置外之而不校也。孝文之立,其所以順悅輸遺者甚,至飾遣宗女以固其歡。蓋送車未返,而彼已大舉深入,候騎達于甘泉、雍梁矣。其后乍親乍絕,蓋為寇患至于近,嚴霸上、棘門、細柳之屯以衛(wèi)京都。以孝文之寬仁鎮(zhèn)靜,攝衣發(fā)奮,親駕而驅(qū)之者再,乃至乎輟飯搏髀而思頗、牧之良能也。孝景之世,其所以悅奉之情與夫遺給之數(shù)又加至矣。然其寇侵之暴,紛然其不止也。由是觀之,漢之于匈奴,非深懲而大治之,則其為后患也,可勝備哉?是以孝武抗其英特之氣,選待習騎,擇命將帥,先發(fā)而昌誅之。蓋師行十年,斬刈殆盡,名王貴人俘獲百數(shù),單于捧首窮遁漠北,遂收兩河之地而郡屬之。刷四世之侵辱,遺后嗣之安強。至于宣、元、成、哀之世,單于頓顙臣順,謁期聽令以朝,位次比內(nèi)諸侯。雖曰勞師匱財,而功烈之被遠矣。使微孝武,則漢之所以世被邊患,其戍役轉(zhuǎn)餉以憂累縣官者,可得而預(yù)計哉?甚矣!味者之議,不知求夫天下之勢、強弱之任所當然者,而猥曰:“文、景為是慈儉愛民,而武帝黷于兵師祈祀!敝僚c秦皇同日而非詆之,豈不痛哉!使孝武不溺于文成、五利之奸以重耗天下,攘敵之役止于衛(wèi)、霍之既死,而不窮貳師之兵,則其功烈與周宣比隆矣。
- 太上感應(yīng)篇原文
- 老子道德經(jīng)全文及譯文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一
- 老子道德經(jīng)全文
- 太上感應(yīng)篇例證語譯 第一卷
- 太上感應(yīng)篇感應(yīng)選錄
- 卷一 道德部
- 逍遙游第一
- 卷六十四 百家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二
- 老子道德經(jīng)名句
- 始計第一
- 太上感應(yīng)篇后記
- 卷一 暢玄
- 捭闔第一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三
- 太上感應(yīng)篇例證語譯 第二卷
- 卷三十三 山東四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四
- 原始章第一
- 道原
- 印光大師序
- 老子道德經(jīng)原文
- 卷六十三 喻蔽
- 一宇(宇者,道也。)
- 李炳南居士序
- 卷一 文韜
- 齊物論第二
- 天瑞第一
- 內(nèi)篇第一逍遙遊
- 卷一人謀上●天無陰陽篇 第一
- 卷五十六 安貧
- 太上感應(yīng)篇例證語譯 第四卷
- 老子道德經(jīng)簡介
- 卷六十九 知止
- 太上感應(yīng)篇例證語譯 第三卷
- 馬蹄第九
- 人間世第四
- 第一計 瞞天過海
- 卷二 混元混洞開辟劫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