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文化 >

在家信佛有禁忌嗎?

  居士修學三題

  圣嚴法師

  在家信佛有禁忌嗎?

  民間通俗的信仰,有很多禁忌,但那并不是正信的佛教,卻被誤認為是佛教的禁忌。如香爐里面殘余的香棒,不可以每天清理,結(jié)果弄成臟亂和容易引起燃燒的危險。其實,我們寺院每一尊佛前的每一個香爐,在每天的清晨都必須清理收拾,經(jīng)常保持像第一次燒過香的香爐一樣清潔。

  在家的女信徒,在生理期間,不敢進入寺院禮拜。甚至不敢到佛前上香、誦經(jīng)、打坐、念佛,其實這是低級鬼神的禁忌。因為鬼神怕見血污,所以,容易見血發(fā)嗔。鬼神嗜血食,見血起貪,可是生理的經(jīng)血,不是鮮血,因此而有被侮辱和作弄的反應(yīng);所以,生理期的女性,進入神鬼的宗祠、廟宇、殿堂,可能引起不良的后果。至于佛教的沙彌尼、比丘尼,以及近住優(yōu)婆夷,都是生活于寺院,每天與經(jīng)像法物為伴的女性修行人,從未由于生理期間,發(fā)生所謂沖克的問題而帶來災(zāi)難的。

  在家供佛,設(shè)立佛壇,通常都先請人為佛菩薩圣像開光,同時要選擇日期,勘定方位,這也是屬于民間信或民間風俗的一種。以入鄉(xiāng)隨俗的觀點而言,這無可厚非,開光表示慎重,擇定日期和方位,表示祈求吉祥。但是從佛教的觀點而言,諸佛菩薩無處不在,無處不應(yīng),一切方位有十方諸佛、十方三寶、護法龍?zhí)?當然沒有民間信仰中所想像的那些問題,只要自己認為是最尊貴的位子,以最虔敬的心情和最適當?shù)臅r間來為佛像安位就好。

  有人認為某些經(jīng)咒,在家人不可念,或者某一時辰不可以念某些經(jīng)咒。其實,凡是經(jīng)咒都要以恭敬心,于清凈處來持誦,最好先洗手、漱口,并在佛前焚香、禮拜,但沒有一定說在家人不可以念什么經(jīng)或持什么咒,除了密宗的特定法門之外。

  家里有人信佛,但也有人信神,是否可將不同的神佛在同案供奉?這應(yīng)該沒有問題,佛在中間,菩薩供在兩邊,諸神供于菩薩外側(cè),做為三寶的外護,也讓諸神親近三寶,修學佛法,種成佛因。如果取得家人的同意,在改信佛教之后,可對原有的神像焚香、供養(yǎng)、禱告,然后收藏起來,以免供的偶像太多,形成雜亂。

  香灰及損壞的經(jīng)像法物,有許多人不知道如何處理,甚至于送到寺院。其實,只要選擇清凈的空地和焚化的容器,用火焚化之后,埋入地下即可。若是金屬制品,則收藏起來,過了若干時日,就可做為古董或破舊物處理。

  佛前鮮花、水果、食物、茶水等供品,屬于消耗品,必須每日更換,如果尚是可用可食,應(yīng)該移作他用,或為家人食用,不得拋棄,如已腐爛、敗壞,則做垃圾處理。至于供品的單數(shù)或雙數(shù),沒有限制,以對稱的美觀而言是雙數(shù),如限于物力、財力、位置及場地的關(guān)系,單數(shù)也沒什么不可。至于品類,質(zhì)料是以各人的財力,可能負擔的范圍為原則,不敷衍也不鋪張。

  在家修行的時間,以早上、晚上為宜,身心清靜輕松,才能專注、虔誠;如果由于工作性質(zhì)的原因,當然也可以選定不同的時間。最好臥室不設(shè)佛像,床上不要打坐、拜佛、誦經(jīng),如果只有一間房子,最好平常將佛像用布遮蓋,禮拜之時,要把床鋪整理整齊、清潔,再揭開佛像,如果除了床鋪沒有任何位置,坐在床上,也可以做為修行場所?傊,是以恭敬、清凈心來做到肅穆、莊嚴的程度為原則。

  皈依三寶之后,對于其它宗教,以及民間信仰的廟宇、道場,不得再受皈依,但仍予以尊敬,若進入教堂、廟宇、神壇,當以鞠躬合掌問訊為禮。不得作為信仰的對象,但還可以作為友誼的聯(lián)系;在對于佛法未有確實的認識之前,不可以閱讀外道的書刊,否則會造成方向的誤導。

  在家居士如何設(shè)佛壇?

  這是常常被人問起的問題。也就是說在家學佛需要設(shè)置佛堂嗎?如果需要,又應(yīng)如何設(shè)置?

  這要看各人的情況而定。如果住處很小,或者住于公家宿舍,與同事、同學等共住一室以及同住一棟房子,當然有所不便,那只有在定時課誦之際,暫以佛經(jīng)代表佛像,置于相當?shù)奈恢?不必設(shè)置香爐、燭臺,也不必供水、供花、燒香,僅于課誦前后,問訊、禮拜,以表示虔誠、恭敬即可。倘若同住的室友和舍友,大家都信佛,當然可以設(shè)置共同的佛壇或佛堂,如果僅是自己一個虔誠學佛,則不可由于表現(xiàn)特殊,強設(shè)佛壇,而招惹大眾的怨憤。

  如果全家之中,僅自己一人學佛,也當比照住于公家宿舍的辦法,否則會引起家庭的口角。不要由于學佛,而使家人對佛教產(chǎn)生惡感、嗔嫌。如果全家信佛、學佛,或者你是家長,或夫婦共同學佛,而家中尚有裕余的空間或裕余的房間,最好能夠設(shè)置佛壇或佛堂。

  如果設(shè)置佛壇,應(yīng)該選擇客廳的正位,也就是主人所坐位置的方向,佛像背后不可臨窗,應(yīng)當面對門窗,陽光充足,使人進門便可一目了然。佛壇是家庭的中心,要能產(chǎn)生安定力和安全感的作用。至于地理師所定的方位可以作為參考,但也不必拘泥、迷信。只要不把佛像面對廁所、爐灶或直接面對自己的臥床就好。在設(shè)立佛堂時,應(yīng)選擇一間靜室,不是小孩、貓狗嬉戲出入之處;也不是會客、談笑、宴飲之處,只是用于禮誦、禪修,不作其他用途。

  如果家中原供有關(guān)公、媽祖、土地、祖先等神像、神主牌時,不可由于信佛、學佛而把他們立即廢除,應(yīng)該逐步進行。先將佛菩薩圣安于正位,其他神像祖牌置于兩旁,不必另設(shè)香案、燭臺。因為一切善神、祖先都會護持三寶且親近三寶,供設(shè)佛菩薩圣像之后,他們也能成為三寶弟子,得到佛法的利益。等到下次遷移佛壇和佛堂之時,便可把原先的神像視為古物而予以保藏。

  至于祖牌可以移置于寺院的往生堂,家中并不需供奉。如果仍要供奉。則可置于佛像之下首或另移他處。改以較佛壇為小的祖壇,單獨供奉。例如寺院規(guī)模較大者。都會另設(shè)有往生堂,專供往生牌;寺院規(guī)模較小者,既以大殿佛壇的兩側(cè)供置長生牌和往生牌。如此,即能對祖先表示慎終追遠的孝思,也能顯出對菩薩的崇高信仰,而此崇高信仰有別于慎終追遠的孝思。

  家庭供奉佛菩薩圣像,不需太多、太雜、太亂?梢砸环鸫砣f佛,以一菩薩代表一切佛菩薩。一般的家庭多半是供奉觀音菩薩、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任擇其一即可。如果已經(jīng)有了佛與菩薩的圣像,則置佛像在正中或后上方,菩薩像在兩側(cè)或在前下方,務(wù)必要使佛突出,以顯其尊貴。圣像的大小尺寸,應(yīng)該和佛壇、佛堂的空間位置比例相稱,不可太大或太小。如果圣像很小,且是以七寶所成,則可以雕刻多重的佛龕來襯托出佛像的偉大。

  請購了佛菩薩的圣像之后,一般人大多崇尚舉行開光儀式。以佛教的觀點而言,開光儀式并不一定是必須之舉。因為佛菩薩像只是用來當修行的工具,佛菩薩的感應(yīng)遍在,而以圣像作為致敬的對象,若無圣像,便無可作為禮拜、供養(yǎng)和恭敬的對象。通過類此的修行后,便能得到修行的利益和佛菩薩的感應(yīng),但最重要的是在于信心、虔敬心、恭敬心的感發(fā),不在于圣像本身。所以,圣像是否開光并不重要。

  在釋迦世尊住世的時候,因為佛去忉利天為母說法三個月,人間的弟子們思念佛陀,所以,為其塑了像來供養(yǎng),其中也沒有見到有關(guān)開光的記載。至后世,乃以經(jīng)、像、法物、塔、寺等,代表著佛的住世、化世。不過隆重的儀式能使更多人起敬生信,所以后來漸漸地有了各種各樣的供養(yǎng)儀式,而開光就是其中的儀式之一。因此,迄今,各寺院若新塑佛像,也都集合信眾舉行開光儀式。這猶如學校開學、公司行號開幕、建筑物落成時所舉行的開幕剪彩等儀式一般,是為了慎重地向大眾宣告,所以舉行儀式。

  至于個人在家庭供養(yǎng)佛菩薩的圣像時,并不需要昭告社會大眾,所以也不一定需要舉行開光儀式,只要以虔誠心、恭敬心將圣像安置供奉,然后以香、花、水果等供品供養(yǎng),日日不輟,使其保持新鮮、整齊、清潔,就能顯出圣像所在的神圣氣氛,藉此以引發(fā)修行者的道心。

  為了保持室內(nèi)空氣新鮮,所燃的香,以精細、清香為原則,家庭佛堂一次以一炷香為宜,不要大把地燃燒香燭,以免造成室內(nèi)空氣的混濁。香類以自然的檀香、沉香為佳品,不宜用化學香料或動物香料調(diào)制的線香棒香,F(xiàn)代家庭的佛堂,可以電燈代替蠟燭,且應(yīng)常常清理供桌、香爐、燭臺,換新供品,至少該保持沒有灰塵或枯萎腐爛的花果食物。每天最好應(yīng)該有定時的早晚課誦,至少早晚也須燒香、供水。外出之前,到家之時,也當先在佛前禮拜,以表示感謝、恭敬、系念之心。

  學禪若終生不悟怎么辦?

  禪宗所說的悟,是擺下萬緣、心無執(zhí)著,既無可求,、亦無可舍。一念能夠擺下萬緣,此一念就悟中。頓證、頓悟是沒有漸次、不假階梯的,所以也沒有必要顧慮到臨終時悟與不悟的問題。

  禪的修持,切忌將心求悟。以心待悟。求悟不得悟,待悟即是迷,因為企求和等待都是妄念、執(zhí)著、攀緣、放不下。所以,真正的禪者,知道有悟這樣東西,但并不以悟境的貪求為修行的目標。悟境是在修行之前的一種觀念,在修行的過程中,必須將此觀念擺下,才能真正得力。所以,禪者修行,重視過程不重視目的。在修行過程中依照明師的指導,用正確的方法,精進不懈、勇往直前。所謂一摑一掌血,一步一腳印,貼切著每一念,不容瞻前顧后,只要念念不斷、絲絲入扣、綿綿不絕,功夫自然得力。得力之后,始知悟與不悟、生死涅槃,和修行了不相關(guān)。

  但是一般初學佛者,雖已知道生死是苦海、涅槃是彼岸,但卻不知生死和涅槃之間,并沒有絕對的界限。所以要畏生死而求涅槃,認為未悟之前是為煩惱所縛、為生死所苦、受眾苦煎熬,但若一旦開悟,就能了生脫死、得大自在。殊不知這是方便說,是為迷人說,不為悟者說,以此誘導迷人來修學佛法。一旦進入佛門,生信起修,就要告訴他們,修行不為目的,悟境也是執(zhí)著,除執(zhí)著才能開悟,才能離開生死的煩惱。如能有此認識,即不會再有求悟、待悟之心。

  倘若一生修行,都不得力,也就是自始至終,無法體驗舍執(zhí)、離執(zhí)的功夫。經(jīng)常都在畏生死、求菩提的心態(tài)下,努力修行,那更不必擔心死后下墮三途了。因為心向涅槃,總比心向地獄來得好。佛法重視愿力和業(yè)力,依愿力為前途的導向,但因修行時業(yè)力的障礙,此生雖然可能無法得到解脫,但也不會離開三寶。此生若不成,來生可再繼續(xù),在愿力的引導下,努力于戒、定、慧三學的修持。也就是持戒的福業(yè)及定業(yè)、慧業(yè),三者相加,必能使之上生天國、往生凈土,乃至成就菩提;至少也還能夠轉(zhuǎn)為人身,繼續(xù)學佛修行。

  所以,修行的禪者,第一:不必為死后的去向而擔心。第二:如果自己功力淺薄,沒有把握,沒有自信,不知自己的愿力有多強,修行的功夫有多深?唯恐由于愿心不強,戒、定、慧三業(yè)的功力不夠,臨命終時受到惡業(yè)的影響,魔冤的牽引,則離開三寶,墮至三途,于此出沒生死,再也無法回頭,那就最好一方面依彌陀的本誓愿力,以求往生西方凈土;一方面以禪修等一切的修行功德,增長往生凈土的資糧,這樣是最可靠的。

  所以,中國在宋朝以后,禪凈交流且倡導禪凈雙修,是以禪的方法和求生凈土的愿力兩者并重。倘使禪修的功夫得力,則自可不愁悟或不悟;不然的話,也能以殊勝的凈土為其暫時的歸宿。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