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文化 >

禪、禪學、禪文化

\

  原始禪源于古代印度,早在遠古時的<奧義書>中便有關于禪的記載,后來釋迦采用了其中精義,作為特定修持的法門。禪的梵文是Dhyana,中譯為“禪那”,簡稱為“禪”。

  鳩摩羅什意譯你“思維修”玄奘法師意譯為“靜慮”。

  “禪那”是諸種三昧(Samadhi)中的一種法門,它在“心一境性”的前提下,根據(jù)身心思惟的境行,又分為四個層次,簡稱為“四禪”!洞笾嵌日摗肪28中記載:“四禪亦名禪,亦名定,亦名三昧。除四禪外,諸種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不名為禪。”

  可知原始禪的意義是和禪定、三昧分不開。后世禪宗但以禪命宗,在禪定的基礎上賦予禪更靈活的生命力和更深廣的包融性。至于禪的再生、禪的超越則是始自中國唐代的六祖慧能。

  禪不立字也不離文字;禪不是文字卻也離不開文字的傳頌。

  老于說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相對而言,道又可道,名又可名。

  禪正如孔于所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物育焉。”如詩一般,可以怨,可以興,可以道,可以名;只要真修實證,橫說豎說,眾生說,盡在言中而不失其旨;如或不然,任你千般巧說,萬種風情,終究是夏蟲語冰,說食不飽。

  雖說禪是教外別傳,但卻不別于佛法,如同宋代禪門傳說,自靈山會上,釋迦拈花,迦葉微笑,傳不立文字教外別旨。爾后天下老和尚皆以本分事接人,不以教理文字,意解入微,名之曰道。茍有旨意,多為圓融宗教,不落言詮,直下要學人體取本地風光,一切現(xiàn)成;非于經教之外,別有佛法,不然則佛法有二。只緣學佛者多半內不知了明自心,外不能頓歇諸緣,徒然迷指為月,認漚為海,以文字義理而為究競,故祖祖佛佛直示安心之道,俾能于諸經教文中,因指見月,得意忘言,不離文字,而體證如如。

  故禪宗古德有言,寧說阿羅漢有三毒,不說如來有兩種語,不道如來無語,只是無兩種語。可說教外別傳,入乎經教之中,又出乎經教之外;透過禪的實悟,可以更好的修證到覺行圓滿的佛地,誠為真修實證的切要法門。

  廣義說來,禪是一切佛法心要,狹義而言,禪是別于經教,真修實證的次第方法。

  《金剛經》所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正是禪的精髓所在。佛法不是戲論,要求眾生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千百年來禪門能延續(xù)心燈,獨唱祖庭,展示佛法慧命而不衰敗,便足以說明禪是佛法精要和契機。

  禪是一組詮解生命真諦智慧,它湛精圓妙的體系,融貫了印度和中國思想文化的精華;且為中華文化放出空前的異彩,流風遍及,自唐宋元明清,乃至日本、韓國等國,都深受影響,歷久不衰。禪宗真正走出印度佛學的系統(tǒng)。進一步涵化兩國文化的精蘊,完成自己獨特的風范,而開拓了深遠流長的慧命,是在六祖慧能和他門下馬祖道一的時代。

  在中國,禪宗作為生命之學,雖和先秦以來的諸子百家之學,別幟互異,但卻后來居上,兼融并蓄地包涵了各家的精旨。

  在此之前,禪宗除了繼承印度佛學傳統(tǒng)的功用和行證而外,始終含持著般若唯識交融的古樸而嚴謹?shù)膶W風和情性,代代相傳,由菩提達摩《楞伽》印心到東山法門的般若觀心,一表無遺。繼此以后,三玄論孟,茍墨學庸,互為交流,自傳統(tǒng)的經典文化中突破;-股清新自在、充滿生動機趣的泉源,從深厚的黃土地中。漾溢迸出,如春風細雨,滋潤灌溉了大江南北和山澤野地。

  所謂“拈花微笑”,“不立文字”等的宗旨,正是這個時代的精神。生命思想的真諧和情趣,從此遍及到一花一葉,蠢動含靈;不需透過皓首窮經的義理辯解,不需經由鐘鼎廟堂的祈福加持,人們就可親切、直率地觸及到真如自性跳動的脈博。

  未有世界,早有此性,世界壞時,此性不壞--正是禪宗祖師帶來趣向真如的宣示和超越自我的啟蒙。“明心見性”已不再是那么遙遠生疏的指標,這些都是中國禪宗特立獨行的典范。這些屬于整體生民的火炬,劃過中國歷史的長空,為當代后世留下了不朽的智慧德業(yè)。

  如前文所說,佛教產生以后,舍棄了苦行,繼承了禪定,所謂小乘禪觀的“四禪八定”,就是在古印度外道禪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隨著佛教的傳入,“禪定”也傳到了中國。隨著佛經的翻譯和注釋,習禪之風遂在中國盛他來。

  約在北魏時期,南印度的達摩來華,“隨其所止,誨以禪教”。在與其同時,或稍晚的年代,中國北方也盛行著西域僧佛陀扇多的禪法,這一派由其弟子僧稠作為代表。

  《續(xù)高僧傳》說:“菩提達摩者,神化居宗,闡導江洛,大乘壁觀功業(yè)最高,在世學流,歸仰如市。然而,誦語難窮,歷精蓋少。”由此可見,達摩的禪法在當時知音者少,殊難行通;但其見地功用,均居上乘,故后世遂以達摩作為中國禪宗的奠基人,而為禪宗初祖,燈燈相續(xù) 。

  從達摩到四祖的東山法門,早期的禪宗開始由大乘有宗(維識)向般若空宗轉化。到了五祖弘忍年代,達摩的禪法已經走上完成宗派的時代,以《金剛經》的傳授而取代了《楞伽》傳心。

  《楞伽經》云:“佛語心為宗”這就是禪宗立名之始的淵源。其實禪宗可以上潮到釋迦在菩提樹下悟道之時,由自覺、覺他而覺行圓滿,證得佛地,這是禪宗的終極,也是禪宗的宗旨。正如唐代圭蜂宗密禪師所說:“一切眾生,皆有空寂真心,無始本來,性自清凈,明明不昧,了了常知,盡未來際,常使不滅,名為佛性,亦名如來藏,亦名心地。達摩所傳,是此心也。”也如宋代永明延壽禪師所說:“釋迦出世,為一大事因緣,開眾生心中佛之知見,達摩西來,唯以心傳心;今但悟心,自覺覺他,已諧本愿。”傳心悟心、開佛知見,都是禪宗的標旨和教外的精髓,也是禪宗別傳的心法。

  宋代偽經《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中記載拈花微笑的公案:世尊于靈山會上,大梵天王以金色波羅花獻佛,請佛說法。世尊但拈花,不說一字,一時百萬人天,悉皆罔措,獨金色頭陀,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汝摩訶迦葉。”

  后世不祥考證,遂定論為禪宗的起源。姑且不論其情真?zhèn)?透過這個公案,已向世人宣示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特旨。一代時教--禪宗,自此在中國歷史長河中,留下永世不滅的功業(yè)。

  佛陀是印度一個城主的兒子,他舍棄了個人的榮華富貴,經過多年的修行,綜合了印度歷代的智慧精華,終于證悟成佛,為人類(眾生)尋求到一條通往幸福和真理之路。

  他把自己修證成佛的心路歷程宣示無遺,形成了博大精深,綜羅萬法的體系;他用一系列可以經由實證得到印證的理論和實踐方法,告訴世人,只要"如實"修證,眾生(不止人類)都能和他一樣覺悟成佛。

  后世所謂的“佛教”,則是釋迎所說的一切理論系統(tǒng),經過后人編輯而成經典,透過經典的指導而去印證實踐成佛之道。所謂的“宗”,就是實踐和印證教理的方法,因人、因時、因教理的不同,而分立出的各門宗派。

  古德有言:“通教不通宗,有如獨眼龍;通宗不通教,開口便亂道。”

  永嘉禪師說:“宗亦通,教亦通,定慧圓明不滯空。”當是對于禪宗內涵最好的說明。

  禪是佛心,教是佛語。禪宗作為中國佛教的一個宗派,更難得的是,它不止包融了各宗的旨要,更入乎其內,出乎其外,作為整體佛法的內涵。

  幾乎可以這么說,自唐代而后,禪宗已是佛法的別稱。雖然歷代還都保持著經師、論師的儀軌和風范,也都有著凈土、藏密等宗的傳承,但作為中流砥柱,續(xù)佛慧命,獨領風騷的主人公,還是禪宗。中國佛教到了盛唐之世,雖勢如月中天,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原有的高潮已不足以承當繼起的風云,凡高明必墮落;于是后來的禪宗,挾著新生的威力,雷霆萬鈞,應時而興,開啟一股頂立的風潮,展示一頁嶄新的告示,掀開了中國佛法再生的序幕 。

  經過百年來,三武一宗的毀教滅法;中國佛教的生命力已被摧殘到支離破碎,形神殆盡的地步;幸而歷代禪宗大德,能在荒村野店外,沒有廟堂鐘鼎的贊頌,也沒有經論典章的研考,盡憑著一衣一缽、心愿和承當,隨機說法,而延續(xù)了佛法慧命。這是禪的精神,也是禪的智慧,更是中國文化深層的命脈;就是這股生命之力,使中國文化鼎立于世界,歷久不衰,中國人歷經苦難而不屈,更創(chuàng)造出新生和偉業(yè)。

  禪宗自達摩以來,歷經梁、陳、隋三代,約一百年間的孕育,終于在中國大地上生根茁長。初唐約九十年問,以六祖慧能為代表,奠定了中國禪宗輝煌的基業(yè)。

  盛唐到中唐,約一百多年間,自青原、南岳而始,經馬祖、石頭而繼,禪宗自此,卓然而立,江湖稱名,蔚然成風。

  幾至晚唐七十余年,五代五十余年間,禪宗的傳承雖由燦爛而歸于平淡,但卻又開啟了五家七宗的另一股風云。

  時序進入五代,禪宗經過一時的冬眠,又在早春的江南復蘇。五家七宗的分立,正是花開結果自然成。他們都是一脈相承,互成互生,只因為始作俑者攝化善巧格調互異,慕其道者,各有所宗,云集門下,遂成其宗;隨著時代的演變,好事多事者,群興附會,于是形成所謂五家七宗。如果論說禪宗有五家七宗之分,則膠柱鼓瑟莫此為甚;應知禪本一家,法無二致。

  禪宗,就廣義而言,是佛法的精要,就狹義而言,是實證的心法。它在禪定功用的基礎上,再加以教理的印證,遂而形成了獨特的真修實證的法門。

  世俗多以參禪打坐泛指禪宗,這是以偏概全之論;其實禪門心法包羅萬有,不拘一格,如珠子走盤,靈活自在,實無定法。所謂參禪是專指“參話頭”而言,它是禪宗別于教理的獨特心法,打坐是指四大威儀中坐禪而已。

  參禪不妨念佛,禪凈雙修,相得益彰。參禪也不妨生起圓滿,禪密合參,相生相成。參禪也不妨看教,禪教合一,相互表理。禪宗的心地法門,如明鏡當臺,胡來胡現(xiàn),漢來漢現(xiàn),妙用萬端,不落-機。茲引錄溈山禪師上堂法語,作為結束,也可知禪宗心法修持的根本。

  “如今初心,雖從緣得,一念頓悟,猶有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凈;須教渠凈除現(xiàn)業(yè)流識,即是修也,不可別有法教渠修行趣向。從聞入理,聞理深妙,心自圓明,不居惑地;縱有百千妙義,抑揚當時,此乃得坐披衣,自解作活計始得。以要言之,則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舍一法;若也單刀直入,則凡圣情盡,體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

  溈山禪師所謂從緣頓悟,即人們常說的“明心見性”,此“明心見性”只是一了而已;如上所說,“猶有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凈”。至于“須教渠凈除現(xiàn)業(yè)流識,即是修也,不可別有法教渠修行趣向”,是百了之事,亦是向上一路。

  禪宗心法,始則一了;終則百了;此即所謂真實理地,不立一塵,萬行門中,不舍一法。于此可知教外別傳之深妙廣大。

  中國禪宗是真正原佛精神的法門,直截了當?shù)乩^承了釋迦牟尼當時修行實證的心法;他吸納了印度文化的智慧,更含融了中國文化的精旨;棄除了其中的封建迷信、神秘宗教崇拜的糟粕,攝取了其中博大廣深,潔凈精微的精華,進而創(chuàng)生了這個偉大的佛法心要。

  禪宗的不設佛堂,只設法堂,他的呵佛罵祖以報佛恩和師恩的門風,他的尊師承、重實證的禪法,以及叢林僧團的民主與和諧、智慧和德行相結合,在在處處展現(xiàn)了釋迦牟尼老人家當時領眾修行的風光,也就是所謂的“本地風光”。

  這些都足以說明:禪宗是釋迦牟尼智慧心法的真?zhèn)鳌?/p>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