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思想 >

禪以悟為本 修以心為本

  凈慧老和尚開示:

  (一)

  各位道友:

  在真際禪林集中時間舉行七天的禪修活動,這是本道場設(shè)立以來的第一次,也是明憨當(dāng)家?guī)熑暌詠淼脑竿。這次有這么多人來參加,常住感到非常高興。為什么呢?因為在這個忙碌的社會,又是年關(guān)將近之時,大家能夠忙里抽閑,用功辦道,這是一件非常難得的事。

  本來這次活動是叫打禪七,后來我覺得,禪堂的一切規(guī)矩沒有,規(guī)模沒有,法器也沒有,打禪七的條件不具備;另外,參加活動的道友,大多數(shù)是第一次參加這種活動,如果太緊張了,會吃不消;同時,打禪七是一種克期取證的修行活動,我們這次的禪修活動還說不上是克期取證,僅僅是辦一個禪修的普及班而已,不是禪修的提高班。禪修的提高班是禪七,其目的是克期取證。

  不過,有這么多人來參加,如果從今天開始,自始至終,大家能夠保持這種精進(jìn)心,今天參加的人,到活動結(jié)束的時候還在這里,那就說明大家有毅力,說明大家真正是想通過修行來提高自己,來凈化自己的身心。所以在此我提出這樣一個希望,希望修行從現(xiàn)在開始,就一直堅持到底。把這七天的禪修活動堅持到底了,這就是我們一輩子修行堅持到底的起點。

  禪修活動,顧名思義,就是要講參禪,講觀心,講開悟。禪以悟為本,禪以悟作為它的取向。如果禪修不是為了開悟,佛法就沒有真實的意義。修行佛法,唯一的目的,就是要覺悟人生,就是要從迷失中醒悟起來。開悟是什么呢?就是要真正見到自己本有的佛性,真正見到自家的寶藏。我們?yōu)槭裁疵允?就是因為有煩惱。煩惱由無明而起。有無明,就不能開悟,就迷失了自己的佛性。無明者,沒有光明,就是黑暗。我們在黑暗中能夠見到什‘么呢?什么也看不見。為什么有黑暗呢?有煩惱。煩惱把我們本有的光明遮蓋住了。沒有光明,所以叫做無明。由無明而起惑,由惑而起業(yè),由業(yè)而受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苦果。就是因為惑、業(yè)、苦三者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周而復(fù)始,使我們永遠(yuǎn)都在六道輪回中拋家散走,找不到歸家之路。我們今天遇到佛法,特別是遇到禪宗一法,更要好好珍惜。

  在我們河北石家莊,南有趙州,北有臨濟(jì),這都是禪宗的古道場。真際禪林就是為了追念趙州和尚在燕趙大地弘揚(yáng)禪法的歷史偉跡而設(shè)立的。趙州和尚法諱從諗,圓寂后,朝庭賜號為真際禪師。真際禪林者,就是為了紀(jì)念趙州和尚。趙州和尚是禪宗的大德,是禪宗的祖師,是千百年來被所有參禪的人、學(xué)習(xí)禪文化的人、研究禪的人奉為祖師的一位禪師。我們有緣在此設(shè)立真際禪林,就是為了不忘趙州和尚的歷史功績,不忘趙州和尚在我們燕趙大地所播撒的禪宗的、開悟的種子。

  今天我們來此參加禪修活動,就要根據(jù)禪宗的要求,從思想上明確我是來做什么的,從思想上認(rèn)識到佛性人人本具、法身人人本具,只要把煩惱的烏云驅(qū)散,佛性當(dāng)下顯現(xiàn),法身當(dāng)下顯現(xiàn)。一定要從思想認(rèn)識上確立這個觀念。否則,我們打坐,坐得很辛苦,跑香,跑得很辛苦,卻沒有實際的意義。

  禪宗告訴我們,我們每一個人當(dāng)下就是佛,只是我們自己沒有這一分勇氣,不敢承認(rèn)自己是佛。如果我們有這一分勇氣,敢于說,我當(dāng)下就是佛,那么你就會具有像佛那樣的功德、像佛那樣的莊嚴(yán)、像佛那樣的智慧。可惜,大話好說,智慧沒有!怎么辦呢?要修。要把我們每一念心安住在當(dāng)下,曉得我們每一念心在做什么,想什么,在什么地方。禪在哪里?禪不在書本上,禪不在禪堂里,禪不在深山古寺里。禪就在我們每個人舉心動念的當(dāng)下。所謂禪在當(dāng)下,只要我們能夠念念觀照,念念觀心,念念覺知,靈知不昧,禪、佛性,就在念念靈知不昧的那個地方。

  馬祖有一位弟子叫無業(yè)禪師,十二歲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學(xué)習(xí)大乘經(jīng)典,一目五行而下,聰明絕頂,相貌堂堂,聲音洪亮,對于三藏教典極為精通。他知道馬祖門下禪風(fēng)鼎盛,就前往參拜。見到馬祖之后,就向馬祖頂禮。馬祖就說:“巍巍佛堂,可惜其中無佛!”無業(yè)禪師聽到這話,就向馬祖請教,他說:“大乘經(jīng)典我已粗知其義,唯有禪門所說即心是佛我不明白!”馬祖說:“就是那不明白的。”意思就是說,那個不明白的就是佛。無業(yè)禪師聽了之后,還是不甚了然。進(jìn)一步問:“祖師西來傳心密意如何?”馬祖就向無業(yè)禪師說:“現(xiàn)在這里人很多,很鬧,你改一個時間再來。” 無業(yè)禪師就向馬祖作禮,離開丈室。正在這個時候,馬祖就叫一聲:“大德!”無業(yè)禪師馬上回頭看馬祖一眼。馬祖說:“是什么?”就在這電光石火之間,無業(yè)禪師明白了:“哦!原來這么簡單!”馬上就頂禮馬祖。馬祖說:“你這鈍漢!要我這樣三番兩次地來指導(dǎo)你才明白!一切現(xiàn)在哪!”

  所以禪宗的根本,就在于明白自己是什么。明白自己是佛,自心作佛,自見佛性,自成佛道。我們聽起來很簡單,要放得下不容易,要認(rèn)識得到更不容易,要敢于承擔(dān)那更是難上加難。不過,古代的禪師確實是如此敢于承擔(dān)。只要有決心,只要敢于直下承當(dāng),一切都是易如反掌。

  百丈禪師也是馬祖的弟子,靈祐禪師在百丈麾下任侍者。有一天天氣寒冷,百丈就叫靈祐把火爐里的火撥一撥,看里面有火沒有。靈祐就依教奉行,拿著火鉗在火爐里撥來撥去,卻見不到一點火種。百丈不相信,接過火鉗親自去撥爐中的灰,果然見到一星火種,就問靈祐:“這是什么!”也是在電光石火之間,靈祐禪師就開悟了。

  那一星火種是什么?就是我們的佛性。那一爐冷灰是什么?就是我們的煩惱。撥開煩惱,自然得見智慧之火!

  所以各位一定要珍重自己,一定要珍惜因緣。我們得遇佛法,得遇禪宗,有此機(jī)會參力口禪修,就要好好按照常住所規(guī)定的時間、所提示的方法,有耐心、有精進(jìn)心、有信心,努力用功。堅持就能有成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不會有成果。所謂“不經(jīng)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一切都是從辛苦中來,修行亦復(fù)如是,不經(jīng)一番辛苦,一番磨煉,煩惱去不掉,佛性難以顯現(xiàn)。希望各位珍惜,努力用功!

  (二)

  各位道友:昨天講了“禪以悟為本”。學(xué)禪、修禪,目的就是開悟。所謂明心與見性,見性與成佛,那就是開悟的目的。今天的題目是:修以心為本一一修行以心為本。

  禪宗又名心宗。心是什么呢?心就是我們的精神主體和精神作用,或者說思維主體和思維活動。佛教講見聞覺知,都是講心。我們在禪堂用功,安住當(dāng)下,守一不移,一念不生,都是講心的狀態(tài),都是以心為根本。怎么安住當(dāng)下呢?我們的心念不要去追過去,也不要去趕未來,讓當(dāng)下這一念安住在正念中,安住在呼吸中,安住在佛號中,不思前,不想后,安住當(dāng)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妄想起來了,不要理它;天塌下來了,不要理它;隔壁左右的人在咳嗽、在翻腿子,不要理它。只管照顧自己的心念,只管用自己的功夫。如此修行,如此用功,方有少分相應(yīng)。否則的話,在此湊熱鬧,浪費時間,浪費光陰。

  以心為主,以心為本,過去我也講過許多方法。其中最常講的方法,我們每個人都用得上的方法,就是六字口訣:專注、清明、綿密。這都是在心地上用功夫。從什么地方專注?從意念上專注,從正念上專注;從什么地方明白?心地明白,心地清明;從什么地方綿密?正念分明的那一念,綿綿密密,中間沒有任何妄想插入。功夫綿密,佛號綿密,照顧當(dāng)下的這一念綿密,都是在心地上用功夫。心如大地,我們能夠照管好這一塊心地,方寸心地之上就生長出菩提智慧的花果;照顧不好這塊心地,它就荒蕪了,它就雜草叢生。我們用功夫,就是打掃心地,讓心地干干凈凈,生長一切善根,生長一切善法。所以說修以心為本。

  從前有一位女信徒,經(jīng)常買花到寺院供養(yǎng)佛陀。她自己感覺到,每一次把花供在佛前,她的內(nèi)心就像鮮花一樣開放,她頓時融入到一片芬芳之中。有一天,當(dāng)她供好鮮花以后,老方丈出來見到這位信徒,就稱贊這位信徒說:“你買鮮花供佛,將來一定感得相貌端正、心地光明的果報。”信徒聽了老方丈的贊許,非常歡喜,就向老方丈提出一個問題:“老和尚!我到寺院里來心很安定,可是一回到家里就煩惱重重,思想難以集中,心地難以清凈,這該怎么辦呢?”老和尚說:“你經(jīng)常買花來供佛,你一定懂得怎樣保持鮮花的芬芳,一定懂得怎樣保持鮮花不至于很快枯萎。”這位信徒說:“我知道,要保持鮮花的芬芳,一定要經(jīng)常換水,一定要把花的枝干上腐爛的部份剪掉。因為腐爛的部分會影響花兒吸收水分和養(yǎng)分,所以必須剪掉;軌蚪(jīng)常吸收清潔的水,經(jīng)常吸收養(yǎng)分,就能保持芬芳。”老和尚說:“你這個方法非常好。保持心地的清凈就像保持鮮花的芬芳一樣,也要經(jīng)常換水,也要經(jīng)常把心地的煩惱排除干凈。心地的煩惱排除了又會有,有了又排除,日復(fù)一日,天天這樣做,那么你的心地不管是在寺院還是家庭,都會是清清凈凈,安祥自在。”老和尚進(jìn)一步開示說:“你的身體就是一座殿堂,你的心靈就是一尊佛像,你的兩個耳朵就是晨鐘暮鼓,你的呼吸就是悠揚(yáng)的佛號,你的一舉一動、一言一笑就是道場,你的家屬親眷就是清凈大海眾菩薩。每天能夠作如是觀察,你就一定天天如同在寺院一樣。”

  反過來,如果在寺院不能觀察此心,不能不斷地吸收佛法的養(yǎng)分,不斷地排除煩惱,那么住在寺院里心地也不見得是清凈的。所以無論是出家修行還是在家修行,一切以心為主。六祖大師告訴我們:“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修行,同樣可以開悟,同樣可以時刻安住在佛國凈土。我們心地清凈了,心地光明了,無煩無惱,菩提增長,智慧開發(fā),就是佛國凈土現(xiàn)前。如果我們只是追求形式,不知道在心地上用功夫,形式上做得再好,無補(bǔ)實際。

  希望在此共修的各位道友,好好地在心地上用功夫,經(jīng)常打掃這方寸之地,使得這方寸之地經(jīng)常開放智慧的鮮花,充滿慈悲的芬芳,過清凈的佛國生活!

  (據(jù)凈慧老和尚于2007年1月19日、2007年1月20日在真際禪林所作的兩次開示整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