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示問答(各地合輯)

濟群法師在蘇州定慧寺

  近年來,蘇州西園寺每年舉辦大型講經(jīng)法會,向廣大信眾普及正信的佛法。為了使這一活動開展得更好,下院定慧寺精心布置了可容納五百余聽眾的大型講堂。2000年春,講堂甫經(jīng)落成,即邀請濟群法師開講《成佛之道--皈敬三寶篇》。本文根據(jù)法會中法師與聽眾的問答整理而成。

  問:什么是佛法?

  答:確切而又簡單的說:佛法是究竟解決人生痛苦和煩惱的方法。

  問:為什么進入大殿,眼淚會不住地流下來?

  答:這是潛意識中的善根流露,所以才會有這樣的感覺和感應。而這種潛意識的流露,

  說明你有善根,是往昔種下的善根在作用,所以,可以好好學佛。

  問:人們常常將佛教等同于迷信,以為佛、菩薩就是泥塑木雕的佛像、菩薩像,根本就不愿進一步了解,怎么辦?

  答:長期以來的唯物主義教育,使得社會上的很多人都將佛教等同于封建迷信,這一觀念還比較普遍,因此,我們要以善巧方便來引導。你可以問他:你了解什么是佛教嗎?如果不了解,怎么會認為它是迷信呢?一般說這種話的人,根本不懂佛教是什么,你就可以進一步告訴他,什么才是真正的佛教。真正的佛教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佛教的信仰,是建立在對正確認識宇宙人生的基礎(chǔ)上,“不是迷信而是智信”。你還可以進一步告訴他,什么是迷信。所謂迷信,其實遍布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對金錢的迷信,對地位的迷信,對感情的迷信,對鬼神的迷信,對人際關(guān)系的迷信,凡是我們認識不清,而又特別執(zhí)著它、依賴它的,都可以稱之為迷信。如果有機會,我可以和大家來探討一下“佛教徒的信仰”,向大家講一講,佛教究竟是什么?是唯心還是唯物?是有神還是無神?是哲學還是宗教?這都是我們在認識上比較有爭議的問題,有必要澄清有關(guān)的概念。

  問:佛是什么?是否指一個人的道德好壞或?qū)θ松、對世界觀的看法?

  答:佛,就是覺悟的人,是智慧、慈悲、道德,都達到究竟圓滿的人,也是徹底斷除了痛苦和煩惱的人,是獲得了至高無上的人格的人。

  問:念誦經(jīng)典時,常常遇到生字或冷僻的字,影響讀經(jīng)的效果,應該怎么辦?

  答:有一本專門的字典,對佛經(jīng)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難字進行了注解,可以用它幫助你。

  問:為什么經(jīng)典經(jīng)書傳至今天,仍然不會過時?

  答:佛經(jīng),是佛陀給我們揭示的宇宙人生真理,既然是真理,它必然是超越時空的真理,具備普遍性和必然性,它就永遠不會過時,就像佛法講的三法印諸行無常,世界的一切都是無常變化的。譬如說無常變化的道理過時了沒有?不會過時吧。古代世界是無常變化的,今天的世界還是無常變化。中國的世界是無常變化的,外國的世界仍然是無常變化。所以,每個人在任何一個時空,都沒有辦法擺脫無常變化的規(guī)律。因為它是真理,所以不會過時。

  問:佛教也有法輪,與法輪功的法輪有什區(qū)別?

  答:法輪屬于佛教的標志,比喻佛陀所說的教法就像法輪摧毀一切。摧毀什么呢?不是摧毀人類,而是摧毀人類的煩惱和世間邪見、邪說。佛陀最初在鹿野苑宣說四諦法門,就叫“初轉(zhuǎn)法輪”,F(xiàn)代很多氣功都沒有自己獨立的思想體系,為了傳播的需要,便依附于佛教或道教的典籍。不僅法輪功有這個現(xiàn)象,其它如菩提功等等,都盜用了佛教的部分內(nèi)容。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氣功的盛行,對弘揚佛法也有一定好處,因為有些信徒就是從接觸氣功才走上了學佛之路。但那些氣功師往往對佛教只有一知半解,因此,難免誤導信徒,更有甚者,在盜用了佛教的內(nèi)容后,又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加以歪曲,法輪功就是個典型的例子。李洪志盜用了佛教的業(yè)力、三界及法輪為自己所用,卻對其原有的內(nèi)涵進行了極大的篡改。在這種情況之下,佛教又成為受害者。所以,在國家取締法輪功之前,佛教界就對法輪功現(xiàn)象展開了批判。

  問:為什么學佛的人中,女性占80-90%,男性約只有10%,這是什么原因?

  答:學佛的人中,女性占80-90%的數(shù)據(jù)是否確切?倒也沒人做過統(tǒng)計。今天我們講堂里,男女比例還是差不多。但不可否認,總體上看,學佛的女性的確比男性多。至于原因,可能是女性的感情比較細膩,更容易感受人生的痛苦;還有就是女性更需要尋找依賴,而男性則相對獨立,容易自以為是;再有一個原因是,男性事業(yè)心強,當他沉溺于事業(yè)時,根本無暇考慮人生問題,而女性有更多時間去寺院,去接觸佛教。

  問:圣嚴法師在禪學開示中指出,第七識是意,用意修行便是走上捷徑的正路,請法師開示心意識?

  答:這屬于佛教心理學的內(nèi)容,佛教把人的心理分為八識,小乘佛教講六識,大乘佛教講八識。心是第八識,意是第七識。第七識和第八識都屬于潛意識的范疇。前六識則是意識的范疇。心、意、識三個概念,有時同時使用,名稱不同,但內(nèi)容往往相同。譬如說,心是積累,我們生命中積累很多東西,我們的知識和經(jīng)驗都儲藏在心里,這就是第八識;識屬于了別,就是對世界的認識,及我的意識和思維,這主要是識的作用,通過識對世界的認識,然后將很多知識儲藏在生命里。意是指第七識,人有強烈的自我,而自我意識的建立,就是以第七識為基礎(chǔ),這個問題講起來,要講很長的時間,以后再詳細說。

  問:有人以前從事公安工作,專門槍決犯人,如何消業(yè)?

  答:從事槍決工作的人,相當于古代的劊子手,那他們所造下的殺業(yè),責任是不是在他呢?不是。因為他只是執(zhí)行者而已,真正的決定權(quán)不在于他,所以對他來說,做這種事不會造成犯罪行為。何況那個被槍決的人,也是罪有應得。但作為佛教徒來說,我們對所有的人,不管好人或壞人,都要本著慈悲心和同情心,不能覺得他們就是該死,而要以慈悲心為他念佛、誦經(jīng),祈求他們來世做個好人。

  問:念經(jīng)念錯字,會不會下地獄?

  答:沒有那么嚴重,念經(jīng)念錯字,會影響念經(jīng)效果和理解,下地獄一定不會的,不用擔心。

  問:一個佛教徒在晚年犯了錯誤,如何來彌補?

  答:一個佛教徒犯了錯誤,不管在早年或晚年,罪都存在。但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如果我們犯了錯誤,也不要有太大的心理負擔,因為那樣也于事無補。對于所犯的錯誤,我們要有懺悔心,一方面要悔過,一方面要表示以后決不再犯。懺悔能使我們所做的罪業(yè)從重業(yè)轉(zhuǎn)為輕業(yè),輕業(yè)得到消除。

  問:佛教徒死后的歸宿在哪里?

  答:這沒有一定,不是說所有的佛教徒都很有修行,也不是說,所有的佛教徒行為都很圓滿。即使是佛教徒,也可能會下地獄。但只要我們?nèi)绶ㄐ扌,就有可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或者來生繼續(xù)做人,歸宿是因人而異的。

  問:什么是涅槃?

  答:涅槃是梵語,翻譯成漢話,就是寂滅,寂滅我們的煩惱和痛苦。一個人如果徹底斷除了煩惱和痛苦,就進入了涅槃的境界。

  問:老年人學佛有沒有用?

  答:學佛對一個人來說,任何時侯都不會早,也不會晚。人生難得,佛法難聞。有機會聽聞佛法,就應珍惜,就應及時把握。而從修行的角度來說,也不在時間的早晚。有的人修行幾十年之后,煩惱、習氣一點也沒減少,并沒有比那些不學佛的人好多少。相反地,如果有人曾經(jīng)無惡不作,但學佛后,立刻放下一切惡念,這一念可能就超過幾十年的修行。所以,學佛不在于時間長短;也不在于學佛早晚,關(guān)鍵在于是否將佛法落實到生命中,是否將佛法的智慧運用到生活中,這才是最重要的。

  問:怎樣學習才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答: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通過凈土三資糧:即信、愿、行。首先,要相信西方極樂世界存在;其次,要發(fā)愿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第三,要一心念佛。只要做到這三點,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問:佛教傳入中國以來,對中國文化有哪些影響?

  答:這個問題很大,我們知道,在秦漢以后,中國文化的主流基本是儒、釋、道三家。佛教雖是外來宗教,但跟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水乳交織。就像外來的血液輸入你的血管,雖不是你的血液,但進入你的血管后,跟你的血液已融為一體,不分彼此。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幾乎體現(xiàn)在方方面面:從中國哲學史來看,自魏晉南北朝到隋唐,始終貫穿著佛教的哲學思想;而宋明理學,基本骨架也都是佛教思想;一直到近代,維新代表人物梁啟超、康有為、譚詞同也還是秉承了佛教的思想理念來推廣社會改良。至于文學藝術(shù)領(lǐng)域,佛教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在我們的生活中,于蘭盆會、吃臘八粥等民俗活動也是淵源于佛教,甚至我們的日常用語中,也不知不覺地使用了很多佛教的觀念,如煩惱、世界、因緣。而佛教的道德更對我們的人生有著相當?shù)挠绊,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說,就是我們沿用至今的生活準則。這個問題很大,只好簡單地講一講。

  問:宗教境界、藝術(shù)境界、審美境界有什么區(qū)別?

  答:這三者可以嚴格分開,也可以融為一體。所謂的藝術(shù)境界和自身的文化藝術(shù)素養(yǎng)有相當關(guān)系,如果接受佛教的一些思想,審美觀就會受到影響。古代很多文學藝術(shù)家都是佛教徒,如王維、蘇東坡等等,在他們的詩詞里,在他們的作品里,充滿了佛教思想,由此可見,宗教境界和藝術(shù)境界、審美境界是可以相通的。

  問:為什么在當代社會,佛教依然能深入民心呢?

  答:因為社會需要佛教,而且佛教深入民心。其實并不是現(xiàn)在才開始深入的,佛教經(jīng)過幾千年的流傳延續(xù)至今,我們生活在這樣的氛圍里,常常在不知不覺中就接觸到佛教的一些思想。在我們家人和周圍的朋友中,會有學佛的信徒;在我們學習的傳統(tǒng)文化中,更離不開佛教的影響。但這些只是潛移默化的作用,而且給我們帶來的影響也不一定是正面的,甚至有一些歪曲的部分。所以一般人從這些表面的現(xiàn)象去認識佛教,往往會產(chǎn)生很多的誤解。譬如我們看到周圍的人來寺院燒香拜佛,會以為學佛是保佑平安的一種手段;我們看到少林寺的電影,會以為“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才代表了佛教的真正內(nèi)涵;我們看到小說的魯智深因為殺人而出家,又會以為那些和尚都是因為在社會上混不下去才去出家。所以,要對佛教真正有所了解,還是需要認真地學習。我個人認為,要想生活得沒有煩惱,要想解脫人生的痛苦,要想讓我們的生活更有品味,要想提高我們的思想境界,要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都可以從學佛入手,以佛法的智慧來解決這一切問題。

  問:佛教提倡不殺生,是不分善惡,一律不殺呢?還是區(qū)別善惡,善者護,惡者殺?

  答:這是非,F(xiàn)實的問題。從聲聞戒的角度來說,不殺生就是一律不殺,沒有善惡的區(qū)別。因為佛教認為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不能以分別心來對待。而所謂的害蟲,如老鼠、蟑螂等,究竟是不是該殺?其實,害與不害是相對的。環(huán)保專家認為,地球上最大的害蟲不是四害,而是人類。因為人類對地球所造成的破壞是其它害蟲無法相比的,那么人類是不是也該殺呢?所以,我們不應站在自己的角度覺得害蟲就該殺。

  從菩薩戒的角度來說,特殊情況下菩薩也可以殺生,而且不殺還犯戒。如果有個歹徒拿著炸彈行兇,作為菩薩,必須挺身而出殺了歹徒。那么,古代那些疾惡如仇的俠義之人,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把歹徒殺掉,是不是菩薩行為呢?其實這不屬于菩薩行為。為什么?原因是他是帶著嗔恨心去殺人,而菩薩是對歹徒生起了極大的悲心,可憐他因為無知而造下惡業(yè),將生生世世在地獄受極大苦報。不但會給他人造成傷害,更會給自己造成傷害。所以,菩薩為拯救他寧愿自己因殺生而下地獄,也不能讓他造下這一惡業(yè)。

  問:三世因果的“三世”是時間概念嗎?可以改為三時因果嗎?

  答:“世”代表時間,“界”代表空間。我們所說的世界,就是時間加上空間,因此世與時差別不大。所謂三世,指過去世,現(xiàn)在世,未來世。三世也可以說成是前世、今生和來世。但過去、現(xiàn)在、未來,有其相對性,當我們說現(xiàn)在的時侯,已成為過去;當我們說現(xiàn)在的時侯,未來已進入現(xiàn)在空間,所以時間并沒有一個實在的東西,不必過份執(zhí)著,哪段是過去,哪段是現(xiàn)在,哪段是未來,這就是凡夫之見,不是佛法智慧。

  問:佛法說:“心即是佛”,求佛先從心嗎?

  答:學過佛的人都知道,我們雖然“心即是佛”,但我們現(xiàn)有的生命現(xiàn)狀是不是佛?佛陀沒有煩惱,我們也沒有煩惱了嗎?佛陀已通達宇宙人生一切真理,我們通達了嗎?雖然說“心即是佛”,可是我們的心還充滿煩惱。所以,我們還是要先學佛,通過佛法的指導不斷消除煩惱,運用佛法的智慧如實地認識自己,當我們自己成佛的時候,就不需再要求佛了,但這需要過程。問:俗話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如果這樣,成佛不是太容易了嗎?

  答:佛經(jīng)里有個故事,說一個五通仙人的神通非常廣大,可以隨意地上天、下地,也能預知未來。他自己算出過幾天就要死了,他雖然神通廣大,但是該死的時候還是要死。他覺得很苦惱,認為自己的神通對解決生死問題一點幫助都沒有。這時,另一個天人就告訴他,你可以去請教佛陀,只有佛陀能夠幫你解決生死問題。五通仙人立刻飛到一座名山,摘了二朵花準備供佛。他見到佛陀后,立刻提出了生死問題來請教。佛陀告訴他:放下,五通仙人就放下左手的花。然而,佛陀又說:放下,他就把右手的花也放下。佛陀還是叫他放下,他說;我已沒有東西可放了。佛陀這才對他說:真正要放下的,不是手上的東西,而是你的執(zhí)著,你對生死的執(zhí)著。我們所講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是同樣的道理,所謂的屠刀其實就是我們對生死、煩惱、五欲塵勞的執(zhí)著。一個人要真正放下這些是非常不容易的,要經(jīng)過長時間的克服,才能逐步放下。如果不是平常修養(yǎng)有素,你想一下子將它們都放下,根本是辦不到的。

  問:對李洪志所謂的圓滿、成佛、極樂世界,應如何區(qū)別?

  答:佛法所說的圓滿是三德具足,即智德、斷德、悲德。智德是智慧上的圓滿;悲德是慈悲心的圓滿;斷德是斷除了一切煩惱。我們可以用這樣的標準去衡量李洪志所說的“圓滿”,它究竟達到了什么樣的程度?兩者的區(qū)別也就能夠分清了。

  問:學佛的人到外道的場所時,應如何做?是否可以皈依?

  答:我們對其他宗教所供奉的神,也要持恭敬的、贊嘆的態(tài)度,不要因為他們是外道而輕視。作為一個學佛的人,即使是對普通的百姓,也要有恭敬平等的態(tài)度,何況其他宗教的神祗。我們一樣可以合掌問訊,這些禮節(jié)能夠體現(xiàn)佛教徒寬容的胸懷。再則,我們雖然學佛了,但畢竟還是凡夫,在人格遠遠不能和這些神相比,我們又有什么理由不恭敬他們呢?所以恭敬和皈依是二回事,我們既然已經(jīng)皈依了三寶,就應將三寶作為依怙,不可以再去皈依其它神教,否則會失去佛教徒的資格的。

  問:法輪功為什么能蠱惑人心呵?

  答:法輪功為什么能夠如此蠱惑人心?其中一個很主要的原因就是佛法的弘揚得太少了。如果大家都能夠有機會接觸佛法,就會有辨別正邪的能力,法輪功自然也就沒有市場了。佛教界在九六年就開始批判法輪功,因為法輪功既依附佛教又貶低佛教,很多理論都是對信眾的誤導,只要稍有宗教常識的人都不會被蒙騙。所以,要徹底消除法輪功的隱患,必須要從弘揚佛法入手,否則是很難從根本上發(fā)生作用。

  問:靜坐時如何把握“靜”字?有念頭時,是否用心地念佛去壓住它?

  答:靜坐時,我們不要刻意地追求靜,因為追求靜也是一種妄想。如果我們追求靜,執(zhí)著靜,就達不到靜的境界。當我們執(zhí)著于靜的時候,就會因這一念頭對妄想會持排斥的態(tài)度,而我們每排斥一次,就是對這個念頭的鞏固,使它的力量越來越大,它所產(chǎn)生的效果恰恰背離了我們的初衷。

  所以,我們在靜坐時,對各種念頭都要不取不舍。無論是執(zhí)著的取還是討厭的舍,都會使我們的心越來越亂。當妄想到來的時候,我們只需以正念去觀照它,不為妄想所動,不隨妄想亂跑,這就是修行的功夫。所以說,真正的靜并不是什么念頭都沒有,而是心不隨著境界轉(zhuǎn)。

  問:吃素已經(jīng)六年了,現(xiàn)在有病,需要吃肉食,是否可以?

  答:一般來說,生病都不是因吃素引起的。素食其實是有益于健康的,所以生病后就更應該吃素。生病時更容易體會生命的無常,要加倍精進才對。

  問:怎樣和出家?guī)资甑膸煾笢贤ǎ?/strong>

  答:怎樣和出家的師父溝通?我們要以恭敬的心、求法的心去向師父請教,不管他出家的時間有多長,我們都要同樣的恭敬和虔誠來對待。

  問:父母生病,要吃活的海鮮,應該怎樣正確對待?

  答:在我們學佛的過程中,有些事情是原則性的,有些事情是可以方便的。所謂原則就是戒律: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父母想要吃活海鮮,雖是人之常情,但是從因果來說,這種想法對他是有百害而無一利,作為子女,既然已經(jīng)明白了這樣的道理,就要對父母好言相勸,這才是真正的孝順。實在勸不了的時候,可以買一些已經(jīng)死掉的回來。吃素和吃葷可以方便,看各人的條件,但不殺生是原則,絕不可輕易地違反。

  問:能否辦一個居士佛學院,使居士能得到較為系統(tǒng)的學習和深入?

  答:我們的“戒幢佛學研究所”就招收居士,當然要有一定的水準,要經(jīng)過考核才能來就讀。將來條件成熟的情況下,我們也考慮辦“都市佛學院”,招收有一定文化基礎(chǔ)的居士,每周上兩三次課,系統(tǒng)地學習幾年。最近,我們也在籌辦“網(wǎng)絡(luò)佛學院”,利用網(wǎng)絡(luò)所提供的便利條件來推廣正信的佛法,不久之后就會運作起來,這也為佛法的弘揚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

  問:定中出現(xiàn)幻覺是否可信?

  答:定中不管出現(xiàn)什么境界,都不可以去執(zhí)著,這是一個原則問題。如果是好的境界,我們執(zhí)著了就不會進步;如果是壞的境界,我們執(zhí)著了就會走火入魔。所以,無論是什么境界,都不要去在乎、去分別,更不要去執(zhí)著。

  問:為什么要受“八關(guān)齋”?

  答:“八關(guān)齋”是在家居士體驗出家生活的一種戒律。五戒的規(guī)范和世俗的道德也很接近,因此,受持五戒能使我們獲得人天福報。而八關(guān)齋戒更接近于出家人的戒律,是為在家居士種下了出世解脫的因。所以海外的一些道場,很多居士會在六齋日到寺院受八關(guān)齋戒的。受持八關(guān)齋戒的功德非常大,佛經(jīng)記載,一日一夜受關(guān)齋戒的功德相當于一生受五戒的功德。將來機緣成熟的話,我們就多給大家舉行一些“八關(guān)齋”的受戒儀式。

 。T德寶、若閑記)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