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問答 > 漢傳人物問答 >

答金中和問(二則)

太虛大師:答金中和問(二則)

答金中和問(二則)

  問一:宗教多是清凈無為,慈悲博愛,然于國家前途,是否有益,究竟能救國否?

  答一:有一些人于史實多有認(rèn)識不清之病,如猶太人因不信基督教故其教不行于猶太,而猶太之亡國于基督無干。且基督于別國而信之者則強,如猶太人驅(qū)耶穌教徒于羅馬,羅馬乃至今英、德等均強存。佛教在印度史上盛行時,其國亦強;其后婆羅門教復(fù)興,佛教受其排斥而漸衰。自唐三藏取經(jīng)后數(shù)十年佛教漸衰,婆羅門教興焉。又?jǐn)?shù)百年,回教侵入印度,即當(dāng)中國元朝時──征服印度人之回教徒,亦蒙古族──。印度先亡于回教,佛教益衰。故知佛教盛行印度時,其國盛強,迨佛教衰而其國亦漸衰。今印度人多不信佛教,故有亡國之事。若自中國歷史觀之,佛教在唐、宋、明、清初興時代均頗發(fā)達(dá);清末、國家將亡,亦即佛教最衰落之時。至于蒙古、西藏之佛教,亦非完全之佛教,僅政治上利用其一部份而安靜其民眾耳。然自國家之民族強弱言,其民族為被統(tǒng)治者,乃由統(tǒng)治者利用佛教以柔弱之。然其民族為強者,則佛教化之亦愈興。又小乘是消極自修法,大乘佛法常言慈悲,意即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慈悲即積極救人救世。故處今日之中國地位,當(dāng)以中國為其本位,如今日之抗戰(zhàn)建國精神,求達(dá)中國之自由平等,非若侵略者之意,是即合于佛教慈悲心也。蓋以眾生之苦為苦,以抗戰(zhàn)御外侮救今日中國人所受之災(zāi)難而免于敵人之壓迫;是即慈悲心、救世心。然慈悲救世,要有方便為門,應(yīng)自救國做起。故凡救國救世之兵,仍是大乘慈悲之意。

  問二:人生之來源如何?

  答二:人生來源,亦可曰生命來源。然自佛法言,則無始無終,但時有變化。如此世為人,“因”造得好,可繼續(xù)再為人,或為較人更高之天;若“因”造得不好,則可變成比人更不好,如禽獸。此皆由自造之因果──皆人自造。天者、較人世界高一層之世界,然亦受因果之支配。至于地獄,則較人苦之世界。各人之禍福由自心造,信佛依佛理而行,可以免苦得福。佛教是使人不造惡因而悟真理,因生命無始無終,可以不求長生。至于平常所謂靈魂,非佛家之言,佛教亦無此物。至覺悟后之化身,仍與世人同;法身則為佛身真體,不生不滅矣;報身亦可云永生。常云佛有三身──法身、報身、化身──:報身至大覺悟成佛而永生;化身則由有機緣至人間,然為時不久,機緣盡則其身滅;法身則無始無終,不生不滅。(程心勉記)(見海刊二十六卷八九期合刊)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