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名詞 >

【對治】是什么意思?佛教對治解釋

【對治】是什么意思?佛教對治解釋

對治是什么意思?

  對治,梵語(pratipaks!a),即以道斷除煩惱,‘道’為‘能對治’,‘煩惱’等為‘所對治’。對治是有四種:一厭患對治,謂加行道,在見道以前,緣苦集二諦,生深為厭患之念也。二斷對治,謂無間道,于無間道緣四諦而正斷煩惱也。三持對治,謂解脫道,于無間道后起解脫道,更緣四諦,攝持彼無間道所得擇滅之得,以使所斷之煩惱不更起也。四遠分對治,謂勝進道,于解脫道后,入于勝進道,更緣四諦使所斷之惑轉(zhuǎn)更遠也。其中正對治為第二之無間道斷。

  人都會有煩惱,煩惱不但會傷害自己,有時也會傷害到別人。如果煩惱生起的時候,不表現(xiàn)出來,也許別人不會受傷,卻會傷害到自己,讓自己很痛苦。我們有煩惱的時候,就像被云遮住了一樣,看不到事實的真相,因此失去了理智,產(chǎn)生了情緒,煩惱也跟著情緒出來。人們經(jīng)常都是在煩惱痛苦之中掙扎,卻還不知道自己的心有問題。貪心求不得就變成瞋,如果得到了又希望貪得更多一些;與人相比,比不過人就會妒忌,比人稍強一些就會驕傲;自己得不到而他人得到時,就認為這個世界不公平,于是產(chǎn)生忿怒。

  佛陀告訴我們:“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憫,是名知足。”

  知足,也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知足方能常樂。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知足就是要懂得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在過去的叢林中,老和尚總是告誡弟子們要惜福,F(xiàn)在想來,這句話的確特別有道理。

  雖然財富、健康、名位、權勢都是一般人所喜愛的,但這些并不等于幸福。幸福的真諦應該是‘平安就是福’,能不能夠平安雖然和外在環(huán)境有關系,但是決定性的關鍵,還是在于主觀的自我心態(tài)—如果自己的心態(tài)能平安、知足,就是幸福;如果不知足,要獲得幸福就很難。真正的知足是‘多也知足,少也知足,沒有也知足’,這是平安常樂的基本條件。

  其實,東西多不一定就能滿足,因為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是真正、絕對的多,所有的‘多’都是透過相對、比較而來的。而且,即使真的擁有很多,既不可能永恒不變,也不可能永遠維持正面的成長。所以,當‘有’的時候就應該知足,至于‘少’或‘沒有’也是一樣,因為‘少’或‘沒有’都可能是‘有’的開始。

  因此,無論將來‘有’或‘沒有’,都一樣要努力,不要和別人比較、不要和過去比較、也不要和未來比較。只要活著,就要憑自己的心力來做事,如果做錯了事,就要懂得懺悔、反。蝗绻龅貌粔蚝,就要繼續(xù)努力把它做好、力求完美,以求不愧于天、地及自己的良心,這就叫做‘知足’。

  不知足的人就像生活在米缸里的老鼠,不知道自己的身邊都是可以吃的米,卻在米缸里撒尿、拉屎,把米缸弄臟了,才又跳出去找東西吃。不但身在福中不知福,還糟蹋了自己的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