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與人生 >

人的內心要和諧

人的內心要和諧

  從佛教的立場來看,人的內心要和諧,必須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做起;家庭要和諧,必須從慈悲孝敬、友愛尊重做起;社會要和諧,必須從感恩、包容、分享、結緣做起。

  處理煩惱的方法:第一,要求自己;第二,學會諒解他人;第三,曉得感恩和奉獻;第四,惜緣惜福。

  優(yōu)化自身素質靠智慧;和諧自他關系靠慈悲;有智慧就能覺悟人生,有慈悲就能奉獻人生。

  禪在生活中,禪在當下。

  修行,就是要讓修行與生活保持零距離、沒有距離,那就是“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生活禪,禪生活”。

  只要有心去做,目標就在當下。

  修行不僅僅是打坐、念佛、誦經,一切善法都是修行不可缺少的部分。

  學佛是要轉換身心氣質,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靠我們長期的積累,持之以恒,默默耕耘,把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毛病、無明煩惱不斷地在持戒、修定、證慧的過程中斷除。

  所謂菩提心、大悲心,就是指徹底地實現(xiàn)了自我否定之后而產生的一種無私無欲、悲智雙運的精神。

  我們要以長取人,不能以短取人。以長取人則天下無可棄之人,以短取人則天下無可用之人。

  我們把一切眾生都當作佛,自己的心就是佛心;以佛心作佛事,就會佛光普照。

  我們不要想得到什么,而是時刻要想著丟掉什么----丟掉無明、煩惱、貪嗔癡。我們無所求,最后會得到一切----得到我們本有的清凈光明、自在安樂。

  所謂眾生者,眾因緣和合而生。眾生之間互為存在的前提,真正個體、獨立的生命是不存在的。

  互相仇視必然兩敗俱傷,互相友愛必然兩全其美。

  修行,要修、要行。修就是不斷地改正自己,行就是要把正確的理念、法門付諸實踐。

  古人用功,首先是叫你直下承當,然后再講其他的事。直下承當我就是佛,然后以佛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看自己是不是佛?不是佛,趕快修!不像佛,趕快修!

  修行不能遠離社會人群,不能逃避現(xiàn)實生活。我們要的是直面生活,要在生活當中提升自我、凈化生活,那才是真正的功夫。

  人生于世間,一切都是緣----苦是緣,樂是緣,好是緣,壞也是緣。我們沒有選擇的自由,你也無法逃避,所以要一切隨緣----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要養(yǎng)成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

  有包容才有和諧,有和諧才有溫暖,有溫暖才有利于一個人的進步。

  我們的心靈是一塊陣地,菩提心不去占領它,就一定有無明煩惱去占領它。

  一切嚴守本分,既要把本分事做到位,又不可逾越本分。做到位了,就盡到了自己的責任和義務;超越了本分,不管是惡意的還是善意的,都會有消極的影響。

  滿天星斗是禪,皓月當空是禪;驕陽似火是禪,好風徐來是禪;皚皚白雪是禪,細雨無聲是禪。

  有了感恩的心,人的心量才會變得廣大和寬容。有了感恩的心,人們才會想到要去回報社會,回報大眾。

  “覺悟人生”即是觀照在當下,破除煩惱;“奉獻人生”即是發(fā)心在當下,成就眾生。

  一個人能夠把握住每一個當下,他的修行就到家了。

  在盡責中求滿足,在義務中求心安,在奉獻中求幸福,在無我中求進取,在生活中透禪機,在保任中證解脫。

  禪是生命的自在,禪是生活的瀟灑,禪是思想的空靈。

  生活禪,是以菩提心作為出發(fā)點,以般若見作為見地,以息道觀作為修習禪定的方法,以融入生活、消融煩惱作為日常實踐的功夫。

  禪在哪里?禪不在書本上,禪不在禪堂里,禪不在深山古寺里,禪就在我們每個人舉心動念的當下。

  禪是微笑,不是愁眉苦臉。雖然說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沒有什么值得快樂的地方,但是愁眉苦臉也不等于就能解決生死問題。要解決生死問題,還是得從容面對。

  在感恩中奉獻自我、回報社會;在包容中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在分享中廣結善緣、和諧發(fā)展;在結緣中成就自他、共創(chuàng)未來。

精彩推薦